招钜泉;刘志江;黄英河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6岁,因间断胸闷,头晕伴大汗7天,持续性胸闷25小时入院.既往高血压史10年,血压高达180/100 mmHg;吸烟50年,20支/日.心电图示Ⅱ、Ⅲ、avF、V4-V9导联ST段抬高.TNT0.42ng/nl.心脏超声示EF 0.42,左室后壁运动减弱并稍延长,下壁运动略弱.心包少~中量积液.入院查体血压140/80 mmHg,心音低钝,心率80次/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作者:王萍;王宇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床旁B型利钠肽(BNP)测定对急性呼吸困难鉴别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方法采用美国博适-Triage干式快速定量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诊断仪对367例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床旁BNP测定.结果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BNP水平不同;BNP水平小于61pg/ml患者基本可诊断为非心源性呼吸困难;BNP水平大于100pg/ml但小于500pg/ml患者需考虑心源性呼吸困难可能;大于500pg/ml患者基本可诊断为心源性呼吸困难.结论BNP水平高低是鉴别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呼吸困难可靠的指标.
作者:孙晓鸥;姜朝晖;赵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以及吡格列酮(TZD)对糖尿病肾病中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正常对照治疗组(NCT)、糖尿病组(DM)、糖尿病治疗组(DMT).NCT组和DMT组均给予TZD(3 mg/kg.d)灌胃治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大鼠肾组织bcl-2及BAX蛋白表达,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大鼠肾组织细胞凋亡指数,电镜下观察大鼠肾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DM大鼠肾细胞凋亡指数较其他3组肾组织高(P<0.05),各组大鼠肾组织中bcl-2以及BAX均有不同程度的蛋白表达,DM大鼠肾组织BAX、bcl-2蛋白表达高于其他3组(P<0.05).电镜见DM大鼠肾组织有较多的系膜细胞核内染色质趋边浓缩,聚集等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结论bcl-2和BAX蛋白均参与糖尿病肾病组织中细胞凋亡的调控,并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TZD通过影响BAY/bcl-2蛋白表达抑制细胞凋亡,是其对糖尿病大鼠肾脏具有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郭延军;李云;李海华;杨宝峰;刘海燕;李秀梅;邓华聪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血清层粘连蛋白(Laminin,LN)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及宫颈癌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手术和放疗两种治疗方法对血清层粘连蛋白的影响.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测定11例健康妇女和62例宫颈病变患者血清LN含量.结果CINⅠ-Ⅱ级病人血清LN值与正常健康妇女血清LN值无显著差异(P>0.10);CINⅢ级病人及宫颈浸润癌患者治疗前血清LN值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经过手术或放疗治疗后其血清LN值显著下降(P<0.05);宫颈浸润癌患者其血清LN值与其临床病理期别(F=3.02<F0.05(2,50),P>0.05)及有无淋巴结转移(P>0.10)无关而与癌变细胞组织学分化程度有关,即随分化程度降低其血清LN值有升高的趋势.结论血清LN值可以作为宫颈癌早期诊断指标,并作为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的参考.
作者:程娇影;崔满华;王进达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检测大肠癌中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的表达,研究其与大肠癌临床特征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相关性,探讨Survivin在大肠癌发生、发展及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收集62例大肠癌标本及其病例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urvivin、VEGF、bFGF在大肠癌标本中的表达情况.结果Survivin、VEGF、bFGF基因在癌旁正常大肠组织中均不表达,在62例大肠癌组织中,30例Survivin表达阳性,阳性率为48.39%,Survivin与大肠癌的Ducks分期密切相关(P<0.001)但与病理分化无关(P>0.05).29例VFGF表达阳性,阳性率46.18%,45例bFGF表达阳性,阳性率75.58%.肿瘤局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和肌层、浆膜层时,VEGF、bFGF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但当肿瘤侵犯到浆膜层和浆膜外时,VEGF、bFGF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增高(P<0.001).淋巴转移组的VEGF、bFGF阳性表达显著高于未发生淋巴转移组(P<0.0001).结论Survivin基因、VGF、bFGF与大肠癌的Ducks分期有密切关系但与病理分化无关,检测Survivin更有意义.
作者:冼沛中;康旭;王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端粒酶基因与胃癌前病变恶性转化的关系及其作用.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端粒酶基因hTRT在113例不同病变胃粘膜组织的表达.结果在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息肉(GP)、残胃(GR)、胃溃疡(GU)和胃癌(GC)中端粒酶hTRT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23)、26.68%(4/15)、0%(0/15)、7.69%(1/13)、14.29(3/21)和80.77%(21/26).结论端粒酶基因hTRT的表达与胃癌前病变的恶性转化密切相关,其重新激活可能在胃癌的发生中起关键作用.
作者:金梅;张维萍;罗元平;刘福旭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随着基础医学理论发展和技术进步,以及组织化学、流式细胞技术、发光、生物(细胞、核酸、免疫)杂交技术、标记技术、基因和蛋白质芯片等引入实验诊断学肿瘤检查,使之领域拓宽、项目增多、特异性和敏感性有相应的提高,而且继续向深化发展.现对实验诊断学检查现状做简介.
作者:孙荣武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评估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AFP数值变化在介入临床治疗过程中的意义.方法136例Child-Pugh A级HCC患者,均经导管化疗栓塞(TAC/TACE)干预.按照栓塞剂用量进行分组;分别于术前3天、术后3天、以及术后4~6周进行血样采集;采用放免方法对样本血样进行血清AFP数值测定.结果Child-PughA groupHCC患者按照碘油用量分组,术后4~6周AFP数值与术前3天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天AFP数值与术前3天相比,AFP数值变化存在显著差异,其中TACE(I.O≥8 ml)组差异性显著(P<0.05).非规律TACE组与规律TACE组2次治疗术前AFP数值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显著相关性(P<0.005).结论在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的碘油的用量、规律进行TACE治疗可以更好的降低血清AFP数值,达到介入治疗控制HCC的目的.
作者:张海峰;杨海山;赵永生;王大伟;金仲慧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患者泌尿生殖道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和生殖支原体(MG)感染情况.方法采用支原体培养和DNA扩增方法,对吉林地区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患者及高危人群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标本进行3种支原体感染检测.结果267例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患者和154例高危人群,支原体阳性者共236例(56.1%).不同人群3种支原体感染有显著差异(χ2=4.64,P<0.05),男性与女性的3种支原体感染检验有显著差异(χ2=6.30,P<0.05).3种支原体感染阳性率有显著差异,UU感染率高于MH和MG(P<0.05).结论吉林地区NGU高危人群泌尿生殖道有较高的支原体感染率,以UU为主.支原体阳性患者中有2种或3种类型支原体混合感染.
作者:李明成;刘兴宇;李凡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脑动脉瘤诊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21例可疑动脉瘤病人进行CTA检查,开始的8例同时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将CTA与DSA的检查结果相互比较,并与术中所见进行对照.结果21例可疑动脉瘤病人共检出23个动脉瘤并经手术证实,出现假阳性动脉瘤1个.CTA可以显示动脉瘤的形态、瘤体指向、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为手术提供便利.结论CTA具有快速、微创、经济、提供的信息量大、检查人员接受辐射小等优点,可以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可疑动脉瘤病人的首选检查方法.但CTA不能连续观测脑循环过程及进行血管内操作.
作者:朴颖哲;尹卫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比较不同消化酶对体外培养的原代乳鼠雪旺细胞的影响.方法取1周龄SD乳鼠坐骨神经,分别用胰蛋白酶、胶原酶Ⅱ型、混合酶消化,相同方法及实验条件下进行雪旺细胞培养,观察细胞形态、计算24h贴壁活细胞百分比及MTT微量比色法比较细胞的生长增殖状况.结果胰蛋白酶消化组细胞收获量相对小,细胞损伤程度较大;胶原酶组细胞有一定程度损伤;混合酶组细胞收获量大,细胞生长状态较好.结论单纯使用胰蛋白酶或胶原酶消化对原代雪旺细胞的活性及增殖有一定影响,采用胰蛋白酶与胶原酶联合消化效果较好.
作者:李春雨;张振兴;崔树森;孙鸿斌;韩冬;刘飙;王悦书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急诊检验是对急、重危患者做出病因诊断、紧急治疗、抢救和战时伤员救治必需的检验工作,是医学检验在特定环境下的展开形式;是急诊医学和军事医学必不可缺的技术手段.急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挽救生命、减少伤残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是衡量医学水平的标志之一.
作者:崔娴维;江浪进;梅旭;曹东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尿液中供者细胞DNA的检测在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应用及其价值.方法以供者为男性、受者为女性的35例肾移植受者为研究对象,定期收集尿液标本,从中提取DNA,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Y染色体上特异的基因片段DYZ-1.结果手术第1日受者的尿液中即有供者细胞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尿液中供者细胞DNA的基因表达强度逐渐减弱,直至术后1个月,只有5例(14.3%)受者的尿液中供者细胞DNA的基因表达消失,其中1例(20%)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另外30例(85.7%)受者的尿液中仍有供者细胞DNA的基因表达,其中7例(23.3%)发生了急性排斥反应;存活3个月以上发生急性排斥反应9例患者,7例(77.8%)的尿液标本中能检测到供者细胞DNA,抗排斥治疗结束后1个月,71.4%转为阴性;9例肾功能良好的稳定期受者,仅1例(11.1%)的受者尿液中DYZ-1基因阳性.结论长期存活的肾移植受者尿中供者细胞DNA的检测可以作为诊断急性排斥反应一种方法.
作者:洪泉;王伟刚;周洪澜;傅耀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应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31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进行了追踪观察,分析,旨在分析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及演变过程中,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艳玲;何艳慧;赵海军;伊莲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尿试纸法腹腔血HCG定性检测诊断异位妊娠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尿试纸法定性检测90例腹腔内出血患者的腹腔血β-HCG,并与其尿HCG定性和血清β-HCG定量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74例异位妊娠中,腹腔血HCG定性法5~10min能出结果,诊断异位妊娠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98.5%,准确性为99.0%,与血清β-HCG定量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结合其他辅助方法能快速、准确地诊断异位妊娠,明显优于尿HCG定性.结论对腹腔内出血患者,采用尿试纸法对腹腔血HCG定性检查能方便、快速和准确地诊断异位妊娠.此法在基层单位特别是妇科急诊中可广泛应用,有必要推广应用.
作者:李佳平;郭玉峰;孙显斌;李英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左心室心肌舒张功能的价值.方法应用QTVI获取25例正常人和47例原发性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左室长轴方向左室前壁(aw)、后壁(pw)、下壁(iw)、侧壁(lw)及前间隔(as)和后间隔(ps)的心肌多普勒速度曲线,分别比较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左房收缩速度(Va)和舒张后期正向波速度(Vev).结果对照组的组织多普勒曲线舒张期表现为有规律的负向波e、a,并且负向波的峰值速度Ve>Va.在e、a之间是小的舒张后期正向波ev,Vev在侧壁、前壁和后壁大于室间隔.高血压向心性肥厚组的组织多普勒曲线失去此规律,各个室壁的Ve较对照组均减小,差别显著(P<0.01).Vev在侧壁、前壁和后壁较对照组减小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V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TVI定量评价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左心室心肌舒张功能具有客观、便捷等优点,为临床判断病情及预后提供有效参考.
作者:陈丽波;高东梅;孙志霞;宋军;伊莲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99Tc-MDP[99锝-亚甲基二膦酸盐]治疗102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指标变化.方法监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治疗前后BGP(骨钙素)、IL-1(白细胞介素1)、IL-6(白细胞介素6)、IGF-Ⅰ(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Ⅱ(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E2(雌二醇)及骨密度测定.结果治疗后6个月患者骨密度增加,BGP水平升高,IL-1、IL-6水平降低,IGF-Ⅰ、IGF-Ⅱ水平升高.结论Tc-MDP抑制骨丢失,提高成骨细胞活性,增加骨密度作用确切.
作者:张萌萌;窦宇;郭忠;吴乃宝;张彩杰;唐萍;张宗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浸润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生物学特征,也是恶性肿瘤患者的主要死因.近年来发现细胞外基质(ECM)在肿瘤的浸润和转移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而MMP-2是具有降解ECM功能的蛋白酶中重要的一种[1].研究证明MMP-2的过度表达与某些恶性肿瘤的进展和预后有关[2],但其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与预后关系国内外报道较少,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S-P法,研究62例NSCLC中MMP-2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生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宇;谭毓铨;刘国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现代医学的进步随之带来的试验技术的先进,使对人类疾病的认识、诊断和治疗越来越依赖实验室检验,许多的诊疗决定完全是根据实验室检验结果来定论,因此实验室结果的准确性在医疗实践中至关重要.但在实际工作中,临床医务人员只重视检验结果的分析,而往往忽略了分析前的影响因素,给疾病的诊断造成错误的判断.为了使检验结果有效地用于临床,医务人员包括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充分了解实验项目在体内的生物学影响因素和标本采集的质量保证.笔者根据有关资料[1~3]与临床体会综述影响生化试验分析前的重要因素.
作者:周雪艳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