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58例乙肝患者重叠感染CMV的临床观察

关键词:CMV, HBV, 抗CMV-IgM
摘要:目的了解乙肝病毒(HBV)感染者及健康人感染巨细胞病毒(CMV)状态及临床特征.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对158例乙肝患者和16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抗CMV-IgM和抗CMV-IgG检测.结果乙肝患者血清抗CMV-IgM阳性率为22.15%(35/158),抗CMV-IgG阳性率为78.48(124/158);而健康对照者血清抗CMV-IgM阳性率为2.5%(4/160),抗CMV-IgG阳性率为86.25%(138/160),两者抗CMV-IgG阳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抗CMV-IgM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抗CMV-IgM在乙肝患者的阳性率高于健康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可能因HBV感染诱导机体出现免疫应答低下或免疫调节功能紊乱,使机体对CMV易感或激活体内原已潜伏的CMV,从而使乙肝患者伴有活动性CMV感染,加重肝细胞活动性炎症反应和损伤程度.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相关文献
  • 4种血液分析仪结果可比性研究

    同一所医疗单位的不同实验室或同一实验室内使用两种以上型号的血液分析仪已较为普遍.平时除了进行常规的室内外质控外,很少进行室室间、仪器与仪器间比对试验,导致同一病人同一医院同一项目测定结果缺乏可比性.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肝移植围手术期网织红细胞的测定及评估

    网织红细胞(RET)是反映红细胞系统增生的主要指标,常用于各类贫血的诊断和疗效观察.肝移植围手术期网织红细胞增殖、成熟程度的变化未见报道,我们动态观察50例肝移植患者术前及术后RET变化,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肾髓质癌合并输尿管移行细胞癌1例并文献复习

    肾髓质癌(Renal medullary carcinoma)是一种新近被认识的罕见的肾脏高度恶性肿瘤,1995年由Davis[1]等首次提出,现报告1例并作文献复习.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并发冠状动脉夹层的处理

    随着冠脉成形术的日益发展,继发性冠状动脉夹层的病例逐渐增多.据文献报道PTCA的继发夹层的比例约为1.5%[3].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并发冠状动脉夹层影响了PTCA的质量及手术成功率,所以正确认识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并发冠状动脉夹层的原因及合理处理,可大大提高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颅脑外伤后癫痫的脑电图及临床分析

    颅脑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是癫痫,可由交通事故、枪弹伤、工矿事故甚至殴斗及意外等损伤引起.脑电图的检测对癫痫有诊断功能.我们对105例因颅脑损伤后发生癫痫患者行脑电图检查,探讨癫痫的发生和特点.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EUS-FNA获取足量肌源性肿瘤病理标本的改进方法的探讨

    目的探讨经凸阵式超声胃镜引导细针穿刺(EUS-FNA)获取足量上消化道肌源性肿瘤病理标本的改进方法.方法选择直径在10mm以上的上消化道肌源性肿瘤46例,以每组病例肿瘤直径相差小于2mm为前提,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提插式穿刺方式获取病理标本,试验组采用改进的提插加切割式穿刺方式获取病理标本,完成后对两组病例数据进行X2检验.结果对照组有47.83%的病例获得足量病理标本,实验组有86.96%的病例获得足量病理标本,两组相比P<0.05.结论应用凸阵式超声胃镜引导细针穿刺时,采用改进的提插加切割式穿刺方法,获得足够病理标本的可能性高于传统的提插式穿刺方法.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131I治疗后内分泌调节恢复过程的初步研究

    目的初步研究131I治疗后甲亢患者内分泌调节恢复的过程.方法选取本院核医学科1999年1月~2002年1月131I治疗后的甲亢患者,取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2年五个时间点共280例,进行随访.记录并分析血清T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4(甲状腺激素)和hTSHu(高灵敏度促甲状腺素)浓度变化过程.结果随时间推移,随访患者T3、T4和TSH正常人数所占比例逐渐升高.结论T3、T4和hTSHu浓度变化能基本反映甲状腺的功能状态以及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的恢复情况.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吻合器行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原因分析及预防

    1资料和方法我院从1999年11月至2001年2月用吻合器共行低位直肠癌前切除104例,其中男性55人,平均年龄为58岁(32~82岁),女性49人,平均年龄57岁(36~80岁),肿瘤下缘距肛缘均为10以内,平均为7.5(3~10),Dukes分期为:A期24例,B期30例,C期48例,D期2例.术前均有病理诊断,术后病理检查肠管上下切缘均未见癌.手术前均给与常规肠道准备,包括口服泻药和抗菌药,纠正病人的贫血和营养不良等.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组织胞浆菌病1例

    组织胞浆菌病是人体吸入空气中的真菌孢子而致病,在临床上极其少见,本例从骨髓中检出,现报告如下.1病例简介患者,男,35岁,农民,因咳嗽半年、发热20余天,经抗炎、对症疗,效果不佳而入院.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绍兴地区甲状腺结节性疾病的尿碘检测与分析

    目的探讨绍兴地区补碘后甲状腺结节性疾病与尿碘的关系.方法测定甲状腺结节性疾病患者101例尿碘含量,并以甲状腺正常的其他疾病患者76例作为正常对照;同时检测甲状腺结节性疾病患者血FT4、TSH、TPOAb、TGAb含量.结果在甲状腺结节性疾病患者中尿碘大于300μg/L占85.15%,对照组只占11.81%,P<0.001,差异有显著性.甲状腺结节性疾病组尿碘大于2000 μg/L以上者占57.43%,而对照组尿碘均小于2000 μg/L.本组病例女性多于男性,30岁以上者发病率远高于30岁以下者.结论绍兴地区补碘后甲状腺结节性疾病与高尿碘有关,补碘后碘缺乏已不是结节性甲状腺疾病患者的主要发病原因.对于高尿碘的人群补碘值得深入探讨,尿碘的测定有助于指导个体化补碘.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干细胞与心肌梗死

    干细胞(stem cells)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根据来源的不同,可分为胚胎干细胞(ESC)和成体干细胞.ESC是从着床前囊胚的内细胞团或原始生殖细胞中分离出来的,具有全能性.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缺失等位基因与IgA肾病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IgA肾病发生发展的关联.方法利用一对侧翼引物及一对序列特异性引物和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对ACE基因多态性及其与IgA肾病的关联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肾活检时血清肌酐升高的IgA肾病患者DD基因型频率明显增高(P<0.05);而Ⅱ基因型频率在轻度肾小球病变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ACE-DD基因型与肾活检时肾功能减退有关,而Ⅱ基因型与轻度肾小球病变有关.提示ACE-D等位基因可能是IgA肾病预后不良的遗传标志.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清胆红素、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和脂蛋白(a)水平变化分析

    目的通过观察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探讨胆红素对同型半胱氨酸(Hcy)引起脑血管损伤的可能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经CT确诊的脑血管病患者共82例,对照组35例.分别取血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B)、hs-CRP、Hcy、脂蛋白(a)[Lp(a)]水平并比较分析.结果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清Hcy、hs-CRP和L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TB水平与hs-CRP和Hcy呈负相关,Hcy与hs-CRP呈正相关;血清Lp(a)与TB、Hcy及hs-CRP未见显著相关.结论胆红素对高Hcy引起的脑血管损伤可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心肌梗死大鼠TGF-β1与Ⅰ型胶原变化的研究

    目的研究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Ⅰ型胶原表达,并测定大鼠血浆内TGF-β1的含量.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采用ELISA法测定心肌梗死不同时间内大鼠血浆内TGF-β1的含量;应用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TGF-β1与Ⅰ型胶原表达的变化.结果大鼠心梗后1 d、3 d、5 d血浆内TGF-β1含量明显增加(P<0.01),呈时间依赖性.心梗后24h心肌TGF-β1与Ⅰ型胶原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明显增强.结论心梗后心肌通过增加TGF-β1、Ⅰ型胶原的表达参与心室重构.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血清TG测定在放射性药物131碘治疗复发或转移的分化型甲状腺癌中的价值

    目的分析在放射性药物131碘(131I)冶疗复发或转移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TC)过程中,检测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的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检测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期血清TG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放射性药物131I治疗复发或转移的DTC患者1个月后血清TG明显降低(t=5.5,P<0.01),3月后降到低水平(t=6.3,P<0.01);DTC中滤泡状癌TG下降幅度明显高于乳头状癌.结论血清TG的RIA检测,可作为放射性药物131碘治疗转移或复发DTC的有效检测指标,并指导是否做重复治疗.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血清前白蛋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前白蛋白(Prealbumin;Pre-Alb)是由肝细胞合成的一种蛋白质,因其电泳迁移在白蛋白之前,故名前白蛋白(PA).半衰期2 d,比白蛋白17~21 d短,是体内蛋白更新转换的良好指标.血清中的PA浓度比Alb更能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和机体营养状态,是肝功能早期损害的敏感指标.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甲胎蛋白mRNA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甲胎蛋白mRNA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用RT-PCR技术检测40例肝细胞癌和40例癌旁组织中甲胎蛋白mRNA.结果第一轮PCR扩增AFP mRNA,癌及癌旁组织阳性率分别为45%和20%,第二轮PCR癌及癌旁组织阳性率分别为80%和50%,癌组织AFP mRNA检出率高于癌旁组织.结论AFPmRNA的含量是判断肝癌预后的较好指标.对临床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钙、镁含量变化研究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钙镁含量的变化,探讨其潜在作用.方法检测35例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清钙、镁含量.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Ca2+、Mg2+含量减少(P<0.05);大片梗死患者血清Ca2+、Mg2+含量下降显著(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时血清Ca2+、Mg2+含量减少,大面积梗死者血清Ca2+、Mg2+含量下降明显;揭示钙镁参与了缺血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荨麻疹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荨麻疹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对45例荨麻疹患者及31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NO水平进行测定.结果荨麻疹患者血清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NO与荨麻疹的发病机制有关,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意义.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γ-GT诊断酒精性肝炎的临床调查分析

    γ-GT在诊断肝脏病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被临床广泛采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饮食带来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由于饮酒而造成的γ-GT水平的增高尤其受到临床的重视,近年也有文献报道.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测定γ-GT的水平可对酒精性肝炎等作出有价值的辅助诊断.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