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柔;赵学良;匡维宏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HICH)患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磁珠法对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浆D-二聚体、FIB水平进行检测,并与40例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后24小时及第3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第3、7天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预后不佳组血浆D-D水平明显升高,与预后佳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且预后不佳组均为血肿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者.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在发病早期可能存在暂时性的、纤溶活性增高的倾向.血浆D-D水平的高低与出血部位、病人的预后有关.
作者:胡晓芳;郑伟;孟冬娅;李志清;陈渝宁;罗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检查在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分析统计方法,归纳、分析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的经颅多普勒检查资料.结果33例患者中,有15例在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脑血管痉挛症状,比较有、无症状患者MCA和eICA流速变化,发现有症状性血管痉挛的患者,MCA血流速度增加值明显大于无症状组.结论经颅多普勒可以在患者出现临床症状以前,早期发现颅内动脉的血流速度增高,指导临床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造成严重并发症.
作者:杨绍峰;赵丛海;刘德华;张金男;李淼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胆石症是一种常见病,近年在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有文献报告[1]有25%-30%的糖尿病患者并发胆石症.胆石症形成机制:胆汁中某些脂质、无机盐或有机盐超过了在胆汁里的大溶解度,从胆汁中析出.胆固醇结石形成的三个阶段:①过饱和胆汁形成;②晶核形成;③结石生长.许多学者[2]认为胆固醇结晶形成和和生长速度的关键因素是促成核因子和抑制成核因子的比率失调.而胆汁内的促成核因子是一种糖蛋白,它所启动多层囊泡表面与胆固醇分离,从而促成了成核作用和结晶生长.胆囊的自身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导致饱和胆汁滞留,刺激胆囊上皮分泌过多的粘液,胆囊运动功能要发生改变.胆汁淤滞使结晶形成和生长形成胆石.
作者:孙秀萍;于金冬;李柏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Survivin是1997年耶鲁大学Altieri实验室利用EPR-1cDNA筛选人类基因组文库获得的IAP[1].它是迄今为止已经鉴定的八个IAPs家族成员(X-IAP、c-IAP-1、c-IAP-2、NAIP、ILP-2、ML-IAP/Livin、apollon、survivin)中分子量(16.5 kD)小和有基础与临床意义因而备受关注的明星分子[2,3].本文就生存素的结构及生物学特点、生存素的功能、生存素与细胞凋亡及分裂的关系、生存素在不同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在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张琨;蒋春晓;高峰;隋自洁;崔贞玉;宋昕恬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从脑血流量的(cerebral blood flow)下降到急性脑梗死的发病过程中,经历了脑组织局部灌注压力的下降,脑循环储备力失代偿和脑代谢储备力发生不可逆的神经元功能改变即脑梗死.在急性脑梗死发生的病理生理阶段做出超早期诊断并确定缺血半暗带,从而有效的灌注时间内积极溶栓治疗,抢救缺血半暗带的神经元功能[1].笔者通过对15例临床诊断为脑局部缺血的患者进行了各种影像检查的比较,探讨CT灌注成像在脑梗死前期脑局部低灌注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孙海峰;刘峰;田新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妊娠期合并贫血较为常见.WHO资料表明50%以上孕妇合并贫血,国内资料显示,妊娠合并贫血发生率30%以上.妊娠合并贫血以缺铁性贫血常见,约占68%,其次为巨幼细胞贫血、混合性贫血,而再生障碍性贫血则少见[1].为了解不同孕期妇女的贫血发生情况,以利指导其及时合理的用药,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我们对500名妊娠妇女孕早、中、晚期的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和红细胞直方图(HRD)作了动态观察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海素;刘颖;狄英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属细胞内功能酶,广泛分布于心脏、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全身组织中,AST有两种同工酶,即细胞质同工酶(AST-s)和线粒体同工酶(AST-m).同工酶的测定有助于肝病的诊断[1,2].谷氨酸脱氢酶(GLDH)是一种线粒体酶,主要分布于肝脏、肠、胰腺、心等器官,尤以肝脏丰富[3].本文对128例不同肝病患者血清中GLDH和AST-m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比较,研究它们在诊断不同肝脏疾病中的意义.
作者:潘峰;李荣斌;张丽霞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脑血管病患者致死的重要原因,而大多数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脑动脉瘤的破裂.传统的数字血管造影检查(DSA)一直作为诊断脑动脉瘤的金标准,但它是一种有创性检查.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达到了各向同性的体素采集效果,为原始图像的二维和三维无失真重建提供可能,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有可能提高脑动脉瘤的诊断水平.笔者初步总结16层螺旋CT用于脑动脉瘤诊断的经验,并与DSA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作者:黄兴;陈志仁;毛海英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垂体泌乳素腺瘤切除后血清泌乳素水平与术后MRI结果之间的相关性,以判断PRL腺瘤患者术后有无肿瘤残留及评估预后.方法对18例垂体泌乳素性腺瘤患者的术前及肿瘤切除后泌乳素水平进行动态观察,对肿瘤切除后血清激素水平与术后MRI结果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肿瘤切除前、后血清泌乳素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肿瘤切除后24小时及以后各时点血清泌乳素水平无显著性差异;激素评定方法和MRI评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一致性好.结论垂体泌乳素腺瘤切除术后早期连续动态血清PRL监测结果对判断术后有无肿瘤残留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赵兴利;赵丛海;苗壮;赵航;李东原;崔勇;高中秋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SW480(人结肠癌细胞)细胞株诱导分化机制.方法应用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的变化.并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诱导分化后的亚细胞结构.结果姜黄素对SW480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仪分析G1期细胞堆积、S期细胞减少、G2/M期细胞增多、亚细胞结构、细胞空化、核仁不规则、染色质趋边凝集.结论姜黄素能够抑制SW480细胞增殖,阻止G1期细胞向S期转化的进程,促进SW480细胞凋亡.
作者:孙立群;于庭;孙飞;包洪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正常情况下多数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人体皮肤的正常菌群,一般不致病,但近年来由于免疫抑制剂、激素和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其成为引起免疫功能低下儿童感染和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如何来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是每一位儿科医生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对2002~2004年长春地区736例儿童临床感染标本中革兰氏阳性球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冯琳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血清丙氨酸氨基肽酶(AAP)的测定对脂肪肝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用自动分析仪连续监测法测定189例健康对照者、150例脂肪肝患者和80例肝胆疾病患者血清AAP含量.结果脂肪肝病例组血清AAP活力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AAP与常见的肝功能酶学指标ALT、γ-GT、ALP、CHE相比,其在脂肪肝诊断中的灵敏度高(68%);AAP与γ-GT和ALT呈明显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598和0.7088;肝胆病例组血清AAP活力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在脂肪肝诊断中,AAP较其它肝功能酶学指标具有更高的灵敏度,但无鉴别诊断意义.
作者:侯晓杰;弓长丽;王晓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70(Hsp70)、细胞周期调节蛋白p27在腮腺癌中的表达,并探讨与腮腺癌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通用型二步法检测45例腮腺癌(24例腺样囊性癌及21例粘液表皮样癌)中Hsp70、p27的表达,并选用10例多形性腺瘤作对照.结果Hsp70及p27的表达均为细胞核及胞浆中棕黄色染色,在腮腺癌中的阳性表达分别为77.8%及28.9%,与对照组多形性腺瘤比较差异显著(P<0.01).Hsp70在腮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P<0.05);p27在腮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P<0.05).结论Hsp70与p27在腮腺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Hsp70与p27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指标.
作者:尹万忠;祝威;潘雨利;宋文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P53、VEGF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相关性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S-P法对43例胃癌组织及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P53、VEGF表达与微血管数目(MVC)进行研究.结果VEGF的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及临床病理分期密切相关(P<0.05).p53的表达与胃癌的临床病理分期密切相关(P<0.05),与细胞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P53表达阳性或VEGF表达阳性的胃癌组织中的MVC明显高于P53表达阴性或VEGF表达阴性者(P<0.05).结论1.胃癌组织中P53、VEGF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有相关性.2.在胃癌组织中,P53、VEGF表达与肿瘤新生微血管的生成密切相关.
作者:马波;赵吉生;丁大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螺旋状的革兰氏阴性的微需氧菌,普遍认为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4种胃肠道疾病有密切关系[1].笔者对1009位浙江省离休老干部和904位普通退休老同志进行血清HP抗体的检测,将检测情况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洪宝建;林燕;朱月霞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病人徐某,女,38岁,HBV携带20余年,近两年间断出现消化不良,肝区隐痛,来我院门诊检查结果: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阳性,HBV-DNA 1.6×107拷贝/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04U/L.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给予护肝,降酶治疗二个月,ALT正常,HBV复制指标阳性.自此以后,病人多次出现停用降酶药ALT升高.于2004年7月病人自觉症状加重,ALT再次升高至246 U/L,HBeAg阳性,HBV-DNA 2.15×106拷贝.
作者:李玲;王淑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酒精性肝病(ALD)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过去诊断ALD常用的生化指标如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缺乏特异性.近来国内外对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线粒体同工酶(m-AST)的研究较多.本研究用免疫抑制法对ALT患者血清中m-AST进行了检测,并与GGT、AST、ALT、TBA等指标进行了比较,评价其对ALD的诊断价值.
作者:荆成宝;赵斌;沈锋;程晓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急性胰腺炎(aoute pancreatitis,AP)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是当今外科领域研究的热点,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1].近年来细胞因子与急性胰腺炎的关系逐渐受到重视,随着这个领域研究的深入,发现在急性胰腺炎病程中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作用失衡可以导致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甚至死亡的发生[2].本实验选择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这两个重要促炎和抗炎因子进行研究,探讨了它们在AP发病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作者:罗心静;谢江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缺氧预处理及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GFAP表达变化.方法建立大鼠缺氧预处理及局灶永久性脑缺血(PMCA)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预缺氧(8%O2,92%N2,3 h)+PMCAO不同时间(6 h、1 d、3 d、7 d)GFAP表达的变化.结果脑缺血后随缺血时间延长,GFAP表达逐渐增多,于缺血后7 d达高峰.预缺氧(8%O2,92%N2,3h)+PMCAO组各时间点GFAP表达进一步增强,尤其在缺血周边区明显,与缺血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缺氧预处理可以使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并反应性增生,GFAP表达变化可能是脑缺氧耐受的脑保护机制之一.
作者:王春辉;高明;韩雪梅;杨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联合应用放、化疗对多药耐药肝癌细胞HepG2/ADM凋亡的影响并探讨诱导凋的机制.方法比较放化疗、单纯放疗、单纯化疗的诱导凋亡作用,将HepG2/ADM分为6组,比较各组凋亡率;应用RT-PCR法检测各组HepG2/ADM细胞p53、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经处理因素作用后,组1~6HepG2/ADM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8±0.3%,5.2±0.5%,10.9±2.3%,31.7±4.1%,11.7±2.8%,35.2±4.5%.放化疗与单纯化疗相比诱导HepG2/ADM凋亡率明显增高(P<0.05).RT-PCR检测组1~6 p53表达分别为:0.22±0.04、0.23±0.02、0.31±0.04、0.55±0.02、0.35±0.04、0.57±0.05;bcl-2表达分别为:0.34±0.03、0.3l±0.04、0.25±0.02、0.14±0.02、0.26±0.03、0.10±0.03;bax表达分别为:0.21±0.02、0.25±0.02、0.29±0.03、0.38±0.03、0.29±0.03、0.41±0.06.结论放化疗联合应用能够显著增加耐药细胞HepG2/ADM凋亡率,这种作用与p53、bax、bcl-2表达调节有关.
作者:王宁;李玉;刘洁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