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清GLDH和AST-m在诊断几种肝脏疾病中的意义

潘峰;李荣斌;张丽霞

关键词:患者血清, 肝病的诊断, 线粒体同工酶,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肝脏疾病, 谷氨酸脱氢酶, 细胞内功能, 线粒体酶, 分布, 细胞质, 骨骼肌, 对照组, 组织, 胰腺, 心脏, 肾脏, 器官, 检测, 测定
摘要: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属细胞内功能酶,广泛分布于心脏、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全身组织中,AST有两种同工酶,即细胞质同工酶(AST-s)和线粒体同工酶(AST-m).同工酶的测定有助于肝病的诊断[1,2].谷氨酸脱氢酶(GLDH)是一种线粒体酶,主要分布于肝脏、肠、胰腺、心等器官,尤以肝脏丰富[3].本文对128例不同肝病患者血清中GLDH和AST-m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比较,研究它们在诊断不同肝脏疾病中的意义.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相关文献
  • APP、MAO和ADA在肝酶学检测中的临床应用探讨

    实验室反映肝功能的酶学指标在肝病的诊断治疗中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一些酶学指标在临床上已经被广泛应用,成为许多医院检验科常规检验项目.我们共收集102例肝病患者和80例正常人的血清,分别检测丙氨酸氨基肽酶(AAP),单胺氧化酶(MAO),腺苷脱氨酶(ADA),探讨3种酶活性在肝脏疾病中的改变和应用价值.

    作者:周泽云;崔健丽;王照敏;朱秀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用Psi2STK/GCV对鼠C6神经胶质瘤细胞作用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利用基因工程包装细胞进行基因转导和药物治疗相结合来治疗脑胶质瘤的可行性.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构建了逆转录病毒载体STK及基因工程包装细胞psi2STK,用psi2STK细胞和丙氧鸟苷(GCV)结合对胶质瘤细胞进行了基因治疗研究.结果C6胶质瘤细胞和基因工程包装细胞与不同浓度的丙氧鸟苷(GCV)一起培养,未感染的细胞比感染的细胞对丙氧鸟苷(GCV)更为敏感.结论通过体外实验证实:逆转录病毒转导HSV-TK基因在培养C6胶质瘤细胞中,提高了其对GCV的敏感性.

    作者:梁淑媛;于晓春;周劲松;于淑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心肌梗死大鼠TGF-β1与Ⅰ型胶原表达的研究

    目的研究大鼠心肌梗死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Ⅰ型胶原表达.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采用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TGF-β1与Ⅰ型胶原表达的变化.结果心梗24 h后心肌TGF-β1与Ⅰ型胶原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明显增强.结论心梗后心肌通过增加TGF-β1、Ⅰ型胶原的表达参与心室重构.

    作者:吕民;王越晖;张秀和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不育患者精子活力、精液粘稠度与精浆Zn、PSA含量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不育患者精子活力、精液粘稠度与精浆Zn、PSA含量关系.方法采用精子自动分析仪进行精液参数分析,应用分光光度比色法检测精浆锌含量,采用酶标法检测精浆PSA含量.结果精子活力异常组精浆Zn、PSA含量明显低于活力正常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精液粘稠度增高组精浆Zn、PSA含量明显低于精液粘稠度正常组,两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精浆Zn、PSA含量与精子活力、精液粘稠度有密切关系.

    作者:候毅;江露;刘睿智;许宗革;薛百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异丙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HSP70mRNA和HSP70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异丙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HSP(热休克蛋白)70mRNA和HSP70蛋白的动态表达规律及其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原位杂交原理检测HSP70mRNA,应用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HSP70蛋白.结果异丙酚使HSP70mRNA的表达增强,时间延长(P<0.05);HSP70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多(P<0.05).结论异丙酚能显著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时HSP70的表达.提示异丙酚一方面发挥自身的神经保护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诱导HSP70的合成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李淞;金梅香;张明明;张靓靓;谭兴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心房充血分数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心房充血分数(AFF)在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声学定量技术(AQ)对40名高血压患者及40名正常人的AAF值,快充血率峰值(PRFR)进行测定,并兼测了二尖瓣口E峰峰值速度与A峰峰值速度比(EV/AV).结果高血压患者的AFF值明显高于正常人(P<0.001);而PRFR、EV/AV值明显低于正常人(P<0.001~P<0.05).且所有受试者的AFF值与EV/AV值、PRFR值分别呈负相关(r=-0.51;r=-0.61).结论AFF能够客观的反映高血压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变化,对鉴别左室舒张功能异常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作者:何雨;王棉;杨春荣;何艳慧;赵海军;孙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1744例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析

    病理诊断是国际公认的医学标准诊断.采用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相对照的方法,检验超声诊断的准确率即符合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从1998年开始随访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洁;王宝月;边海英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VEGF、bFGF的表达及其与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的关系及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伴有和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中VEGF、bFGF的表达情况.结果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VEGF、bFGF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3.5%和59.6%,均显著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χ2=12.581,P<0.01)、(χ2=12.581,P<0.01);VEGF和bFGF表达阳性率均与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有关(χ2=4.025,P<0.05)、(χ2=4.712,P<0.05).结论VEGF、bFGF与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密切相关,VEGF、bFGF表达升高能促进肿瘤转移.

    作者:刘瑞江;田晓丰;张信;林洋;姜儒庆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瑞氏综合征尸检1例病理报告

    1临床资料患儿男11岁腹痛三天就诊,神志清晰,语言流利.腹部饱满,全身无皮疹,全腹无固定压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3~5次/分.腹部B超提示右下腹肠管轻度扩张,胃肠积气.便常规检测白细胞5~8个/HP.红细胞0~3个/HP,开赛露诱导排气排稀便后,腹痛减轻.再查体腹部仍无阳性体症.初诊肠炎,给予抗炎对症治疗并建议随诊.患儿于就诊后10小时左右,出现头痛嗜睡等症状,未到医院就诊.睡下后次日早发现死亡.

    作者:徐建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25例胰腺胰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MRI和ERCP比较研究

    目的研究胰腺胰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的临床特点,MRI影像表现并和ERCP比较.方法自1998年至2001年25例(主胰管型6例,分枝型19例)手术证明的胰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患者.手术前所有患者均接受了MRI和ERCP检查,回顾分析了临床特点,MRI和ERCP影像学表现.结果MRI上主胰管型表现为弥漫/节段扩张的主胰管,5例伴有壁结节;分枝型表现为葡萄串状或单发的囊状肿瘤,14例内有壁结节,增强后壁结节明显强化.MRCP可清楚地显示19例分枝型IPMT和主胰管之间的交通.MRI和ERCP对肿瘤的显示率分别是100%,52%.结论与ERCP相比,MRI是一种非侵袭性的有效地诊断胰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的方法.MRCP(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对分枝型肿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惠茅;杨淑琴;杨海山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及孕激素受体在子宫肌瘤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VEGF-R1)、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肌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探讨二者在子宫肌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SP法,检测60例子宫肌瘤及肌瘤周围正常组织,正常子宫组织中PR及VEGFR1的表达,并用图象分析法测定二者的表达强度.结果60例子宫肌瘤组织中PR及VEG-FR1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8.33%及75%,其表达均高于相应的瘤旁正常组织及正常子宫组织(P<0.01),相关性分析PR及VEGFR1表达之间存在明显关联性(P<0.01).结论子宫肌瘤组织中PR及VEGFR1均高表达,说明二者均参与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二者表达呈正相关,说明孕激素(P)与肌瘤内高浓度的孕激素受体(PR)结合可能通过诱导VEGF-R1的合成增加,使肌瘤血管内皮细胞对VEGF敏感性增强,促进肌瘤中血管生长,增加肌瘤血运,从而促进肌瘤生长并产生肌瘤的各种临床症状.

    作者:王慧香;岳瑛;周新;吴丽馨;孙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诊断学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及应用

    实验室教学是诊断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基础与临床的纽带,亦是医学生了解临床应用的一个重要窗口.近年来,电子计算机在临床实验室的普及应用,特别是临床实验室配备微型电子计算机及各种自动化检测仪,使临床医学检验的面貌日新月异,使临床检验技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作者:黄郁文;王锦萍;郑国强;谷长英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G894T的多态性与厄贝沙坦降压疗效的关系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而高血压患者对抗高血压药物的反应性各不相同,至今尚缺乏对降压疗效有预报价值的生理、生化参数可供临床应用.有研究报道,个体间抗高血压药物的降压疗效的差异可能与遗传素质的不同有关[1].本研究旨在讨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型G894T多态性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一厄贝沙坦降压效应之间的关系.

    作者:孟祥雁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丙二醛及一氧化氮的关系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血中同型半胱氨酸(HCY)升高是致不稳定型心绞痛(UA)等急性冠脉综合征新的独立危险因素[1~3]它,对UA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测定血浆HCY及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的水平,旨在探讨HCY对UA的致病机制.

    作者:王建春;邹安;张秀岭;江华;夏礼栋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顺行静脉造影诊断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比较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顺行静脉造影对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病因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顺行静脉造影两种方法,对45例肢体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对照研究,了解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病因,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顺行静脉造影两种检查方法对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病因及瓣膜的功能诊断无统计学差异(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敏感性为99.23%,特异性为95.17%.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作为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病因诊断的可靠检测手段,较顺行静脉造影具有较明显的优点,彩超可为大部分患者的治疗提供较充分的信息,但对于多普勒超声不能确诊的病例仍需结合顺行静脉造影.

    作者:祁巍;赵一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与早期肾损伤的临床研究

    糖尿病肾病(Diabetes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及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较复杂,我们就脂质代谢紊乱与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伤的相互关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春华;李国静;陈赛;易虹;马芹;李稳慧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糖尿病免疫发病机制的临床研究

    目的本研究检测了初发的DM1,DM2,LADA患者体内GAD-Ab,T淋巴细胞亚群以及细胞因子(TNF-α,SIL-2R,NO)的变化情况,旨在探讨免疫因素在各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DM1组GAD-Ab,CD4+T淋巴细胞,CD4+与CD8+T淋巴细胞之比,以及TNF-α,NO,SIR-2D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LADA组上述指标的变化有相同的趋势.而DM2组则无上述变化.在DM1组及LADA组,GAD-Ab,与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TNF-α的水平正相关,NO与TNF-α水平正相关,而DM2组及正常对照组无上述变化.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DM1及LADA的发病均有自身免疫机制的参与,而DM2的发病与自身免疫不密切:GAD抗原的暴露为自身免疫性糖尿病重要的启动因素,在临床上可以通过检测GAD-Ab来帮助糖尿病分型,进而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林永丽;石琳琳;邵红;吴晓萍;曹桂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门静脉系统海绵样变性的超声诊断

    目的探讨门静脉系统海绵样变性的超声显像特点.方法总结分析11例经血管造影证实的门静脉系统海绵样变性的超声表现.结果超声诊断符合率100%.二维超声病变区域表现为蜂窝状无回声暗区,CFI表现为暗淡血流充盈无回声暗区.结论超声可以显示门静脉系统及其属支的走行状态、血流充盈状态,便捷、无创、价廉,优于其他影像学方法.

    作者:杨冬艳;王辉;陈丽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泌尿系统感染中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分析

    大肠埃希菌是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的常见的病原菌,对常见抗生素的耐药性也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也越来越多[1,2].了解本地区的细菌分离及耐药性趋势对临床抗感染的经验治疗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分析了2004年我院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尿培养分离的68株大肠埃希菌对常见抗生素的耐药性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秀燕;杨秀坤;李秀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HICH)患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磁珠法对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浆D-二聚体、FIB水平进行检测,并与40例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后24小时及第3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第3、7天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预后不佳组血浆D-D水平明显升高,与预后佳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且预后不佳组均为血肿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者.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在发病早期可能存在暂时性的、纤溶活性增高的倾向.血浆D-D水平的高低与出血部位、病人的预后有关.

    作者:胡晓芳;郑伟;孟冬娅;李志清;陈渝宁;罗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