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IFN-α2b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过程中sICAM-1、sE-selectin水平的变化

陈文豪;滕菁;徐文宏

关键词:细胞间粘附分子-1, E-选择素, 慢性丙型肝炎
摘要:目的检测sICAM-1和sE-selectin水平的变化在判断干扰素-α 2b(IFN-α2b)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疗效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2例CHC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期血清sICAM-1和sE-selectin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水平.结果CHC患者治疗前血清sICAM-1和sE-selectin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均与ALT活性密切正相关(r1=0.891 4,rE=0.7946);IFN-α2b治疗有效者治疗前血清sICAM-1和sE-selectin水平均显著高于无效者(P<0.01);治疗后各阶段有效者的sICAM-Ⅰ和sE-selectin水平都明显下降(P<0.001),无效者则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血清sICAM-1、sE-selectin水平可用于CHC患者炎症活动的监测,并可作为预测IFN-α2b治疗疗效的新指标.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相关文献
  • 吡哆胺修复糖基化终产物诱导的脾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吡哆胺(PM)对糖基化终产物(AGEs)诱导的脾淋巴细胞DNA损伤的修复情况.方法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根据AGEs-BSA浓度的不同所致离体小鼠脾淋巴细胞的DNA损伤进行研究,并对PM修复AGEs-BSA诱导的DNA损伤不同时点的修复能力作了分析.结果①50、100μg/mLAGEs-BSA组脾淋巴细胞DNA迁移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00、400、800μg/mL AGEs-BSA组脾淋巴细胞DNA迁移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且两者呈正相关(r=0.956 3).②以能引起明显DNA断裂剂量(200、400、800μg/mL)的AGEs-BSA作用小鼠脾淋巴细胞,PM佳修复时点为2 h.结论AGEs可引起离体脾淋巴细胞DNA链损伤,并存在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PM对此有修复作用.

    作者:张扬;赵丽艳;侯芳玉;李才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p73、PTEN在大肠癌中的表达

    目的检测p73、PTEN基因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研究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p73、PTEN在40例大肠癌中的表达.结果①DuckesA、B期大肠癌组织与对照组正常大肠黏膜组织p73、PTEN的表达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DuckesC、D期与A、B期p73、PTEN的表达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②p73在高、中分化腺癌组与低分化腺癌组阳性率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PTEN在高、中分化腺癌和低分化腺癌阳性率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③p73、PTEN在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检出阳性率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p73、PTEN的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和生物学行为存在密切关系;p73、PTEN基因是大肠癌细胞增生活跃的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李有柱;赵刚;所剑;王权;陈岩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比对试验在血细胞分析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近年来,由于血细胞分析仪操作简单、测定快捷、结果准确、精密度好已逐渐取代传统的手工操作.随着检测项目和数量不断增加,同一实验室拥有多种品牌多型号、同品牌同型号多台仪器的情况较为普遍.

    作者:普程伟;朱鹰;尚柯;王建中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酵母样真菌体外抗菌活性检测报告

    随着抗生素和细胞毒药物的广泛使用,导致真菌尤其是酵母菌的感染日益增多,在免疫功能缺损者和AIDS患者中,真菌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一些抗真菌药物(如咪唑类)对真菌的敏感性在种间甚至株间差异颇大,所以,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对于真菌感染治疗药物的选择、疗效观察以及预后均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ATBFUNGUS体外抗酵母菌药物敏感性试剂盒对临床分离的深部真菌予以试验研究,结果如下.

    作者:赵业琼;高丽娜;邓光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固相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全血环孢素A

    目的建立固相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全血环孢素A的方法.方法全血中的环孢素A采用Waters Sep-Pak C18萃取小柱提取浓缩,色谱柱Waters Nova-Pak C18;流动相乙腈:甲醇:水(320:30:150,V/V);流速0.65ml/min;检测波长206 nm,环孢素D作内标.结果方法的回收率为95.8%,相对标准差(RSD)为7.5%,线性范围为50~2 000 μg/L,r=0.999 9.结论该方法特异、敏感、准确,可用于全血环孢素A的测定.

    作者:赵虹;荣墨克;郎志刚;冀致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血清固定梅毒患者细胞免疫研究

    目的检测血清固定梅毒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淋巴细胞,探讨梅毒患者血清固定与细胞免疫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2例血清固定梅毒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淋巴细胞,并与30例健康人群的检测结果相对照.结果血清固定梅毒患者外周血CD3及CD4淋巴细胞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CD8及NK淋巴细胞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固定梅毒患者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不平衡和免疫抑制;这种细胞免疫不平衡和抑制可能为梅毒患者血清固定的主要原因.

    作者:杨日东;蔡川川;田广南;黎小东;张文君;陈展琳;梁慕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志物与HBV DNA定量关系的研究

    电化学发光技术检测乙型肝炎(乙肝)血清标志物较普通的ELISA法更为灵敏,但其检测的仍然是乙肝的表型指标,只能提供HBV存在的间接证据.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实验诊断,直接反映了乙肝病毒的分子水平,使乙肝病毒核酸的定量测定成为可能[1].本文运用该技术检测了260例乙肝患者的血清HBV DNA含量,旨在探讨其与乙肝标志物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提供新的信息.

    作者:刘宏景;李沛;刘宝根;张新萍;周丽萍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动态监测患儿晨尿镜下血尿对分析血尿来源的临床意义

    临床上,经常发现有的儿童晨尿中红细胞偏高,尿液离心后红细胞超过5个/HPF(10个/μl).在一天中,经过动态尿常规检测,可对血尿来源做初步分析,对下一步诊断和治疗意义很大.

    作者:杨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大肠杆菌类脂A及抗类脂A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抗原、不同免疫途径类脂A抗体的产生.方法应用水解法制备出大肠杆菌的类脂A作为抗原,分别进行皮下免疫和静脉注射免疫.结果两种免疫方法所获得的抗血清效价相同,静脉免疫途径获得抗体历程时间短,抗原制备相对简单.结论就获得同等效价抗类脂A抗体的方法而言,静脉免疫途径较皮下免疫途径简易、快速.

    作者:于艳辉;陈达峰;张桂荣;张忆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物对葡萄胎恶变的预测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抑制物TIMPs在葡萄胎恶变预测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39例葡萄胎(其中11例发生恶变)和17例正常相同孕周的绒毛组织中MMP-2、MMP-9、TIMP-1、TIMP-2的表达及分布.结果正常绒毛组织、葡萄胎组织的滋养细胞胞浆中MMP-2、MMP-9、TIMP-1、TIMP-2均有表达.MMP-2、MMP-9在葡萄胎发生恶变组的表达明显强于正常绒毛组和葡萄胎未发生恶变组,而TIMP-1,TIMP-2在正常绒毛组和葡萄胎组之间表达无显著性差异.MMP-2/TIMP-2、MMP-9/TIMP-1在葡萄胎恶变组织中的表达强于在正常绒毛组织的表达.结论在葡萄胎清宫组织中进行MMP-2、MMP-9的检测,有望成为判断葡萄胎日后恶变的一项预测指标.

    作者:傅晓华;石一复;崔金全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及相关自身抗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评价

    目的评价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及其相关自身抗体对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在临床上的意义.方法收集112例血清标本,包括RA6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比)20例,骨关节炎(OA)16例,强直性脊柱炎(AS)12例,正常对照30例,检测抗CCP、抗Sa、抗核周因子(APF)和类风湿因子(RF).结果4种自身抗体对诊断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抗CCP51.6%和97.9%;抗Sa 46.9%和100%;APF 48.4%和97.9%;RF 56.3%和83.3%;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抗CCP、抗Sa和APF诊断RA特异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三者均高于RF(P<0.01).RF阳性率在RA患者抗CCP阳性组和阴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抗Sa和APF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抗CCP是RA的又一个特异性抗体,联合检测抗CCP及RF对于RA的诊断与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建明;丁玲华;金跃;葛志中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显微解剖联合PCR-SSCP在胆囊癌前病变基因变异研究的应用

    目的研究慢性胆囊疾患胆囊上皮细胞K-ras、P53基因变异情况,进行癌前病变的预测和监测.方法取手术切除慢性胆囊疾患的胆囊,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HE染色,显微镜下微解剖选取癌前病变部位,立体显微镜下回收组织细胞,抽提DNA行K-ras、P53的PCR-SSCP分析.结果检测11例,9例K-ras基因有变异,其中exon 1变异7例,exon 1和exon2变异2例;P53基因的exon 5~9未检测到变异.结论采用显微解剖并PCR-SSCP分析可进行胆囊癌前病变基因变异研究,实现癌前监测,适时确立手术时机,对胆囊癌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文岚;薛立娟;张学英;罔安勳;山下和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冠心病患者的C-反应蛋白变化及临床意义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基本上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各个阶段.而冠心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与冠脉内斑块的生物学性状有关,并不取决于冠脉狭窄程度,斑块病变的不断进展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1].本文是通过对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测定,来探讨CRP在冠心病中的差异及意义.

    作者:胡伟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尿S100B蛋白对早产儿缺血缺氧脑病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尿S100B蛋白对早产儿缺血缺氧脑病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ELISA方法动态检测缺血缺氧脑病早产儿产后72 h4个不同时间点尿中S100B蛋白水平的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尿S100B蛋白的动态变化.结果轻度、中度和重度3组间比较尿S100B水平在第一次尿(time 0)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其余3个时间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尿S100B蛋白含量与脑损伤程度成正比,尿S100B蛋白水平越高,脑损伤越严重,预后越差.结论S100B蛋白是一种神经胶质标志蛋白,检测早产儿产后72 h内尿S100B蛋白水平动态变化,可作为早产儿缺血缺氧脑病早期诊断既敏感又特异的指标,对判断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以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李守霞;杨建英;徐宝元;郭红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基因重组EB病毒gp125抗原的鼻咽癌免疫荧光血清学诊断方法

    目的尝试用基因工程表达抗原建立鼻咽癌诊断血清学方法.方法用重组痘苗病毒感染细胞为抗原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鼻咽癌患者、其他肿瘤患者和正常人血清抗Epstein-Barr病毒(EBV)IgA/gp125抗体,同时用传统方法检测其IgA/VCA、IgA/EA和IgA/MA抗体,将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其灵敏度远远高于IgA/EA,接近于IgA/MA和IgA/VCA,特异性高于IgA/MA和IgA/VCA,接近于IgA/EA.结论建立了一种可用于鼻咽癌的诊断和高发人群普查的灵敏、特异、经济、简便的方法.

    作者:薛绍礼;皮国华;谷淑燕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先天性输尿管畸形与输尿管癌的螺旋CT鉴别诊断

    随着医学手段的不断进步,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能够发现先天性泌尿畸形的机率亦愈来愈高.先天性泌尿畸形基础上的发生癌的机率较高,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有利于临床进一步治疗.本文中的病例较为罕见,报告如下.

    作者:孙海峰;王静波;高咏红;扬丽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TDI-FP技术检测耐乙胺丁醇结核分支杆菌embB306点突变

    目的应用TDI-FP技术分析结核分支杆菌embB 306点突变与乙胺丁醇耐药性的关系,并建立一种准确、快速的诊断结核分支杆菌乙胺丁醇耐药的新方法.方法对临床82例耐多药结核病患者所感染的结核分支杆菌菌株进行常规培养和药敏实验;提取结核分支杆菌DNA,并PCR扩增205 bp的embB基因片段,消化降解掉PCR产物中残余的dNTPs和引物,进行模板指导的荧光标记终止碱基掺入反应;应用Victor2测定反应产物的荧光偏振值,分析所有样品的embB基因306位点的基因型;对分析结果进行测序验证.结果5例乙胺丁醇高度耐药患者中有3例所感染的结核分支杆菌发生embB 306的ATG→GTG突变;47例乙胺丁醇低度耐药患者中有15例为embB 306突变和未突变的混合感染;30例乙胺丁醇敏感患者的结核分支杆菌未发现embB 306突变.测序结果与实验相符合.结论embB 306突变与结核分支杆菌对乙胺丁醇产生耐药性密切有关;应用TDI-FP技术可以准确、快速简便检测embB 306突变,在结核分支杆菌耐乙胺丁醇的临床诊断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作者:王琰;张文红;赵锦荣;白玉杰;阎小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体树突状细胞疫苗回输后的免疫应答

    目的探讨自体乙肝疫苗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对慢性乙型肝炎(CHB)免疫治疗的作用.方法取患者外周血20ml分离单个核细胞,加入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进行DC体外扩增,于培养第5天加入50μg/ml乙型肝炎疫苗,7天收获细胞.34例慢性乙肝患者根据年龄和发病时间分为治疗1、2、3组,皮内回输DC.对照组患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均每周1次,连续8次.于回输DC后2周检测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含量.结果培养可得到形态及功能典型的DC,治疗1、2、3组患者回输DC后血清HBV-DNA拷贝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总应答率58.8%(20/34),对照组输注前后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1组与3组相比HBV-DNA定量拷贝数降低幅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1组与2组、2组与3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乙型肝炎疫苗致敏的DC回输患者后,其血清HBV-DNA含量明显降低,且降低幅度与感染病毒时间和/或患者年龄有一定关系.

    作者:赵岐刚;田小侠;张书广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的检测对肿瘤患者的诊断价值

    细胞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的Ag-NORs是一种酸性非组蛋白,由B23、核仁素、纤维素和RNA多聚酶组成[1].可与特定的DNA部位结合,解除组蛋白对rDNA转录的抑制作用,从而促进rDNA的转录生成rRNA,可被银染的非组蛋白与rDNA的转录活性密切相关.Ag-NORs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并应用于肿瘤学研究的一项新指标[2].通过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含量可了解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是反映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状况的可靠手段,对肿瘤患者的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评估进行了探讨.

    作者:王香梅;单小云;郑昭景;徐瑞龙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人血清N端脑钠肽水平参考值范围及其测定稳定性的初步调查

    目的对人血清N端脑钠肽(NT-proBNP)水平参考值范围及其测定稳定性进行初步调查.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102名健康成年人血清NT-proBNP水平,分析各项生理指标对NT-proBNP的影响,建立NT-proBNP的参考值范围,并对抗凝剂和蛋白酶抑制剂对NT-proBNP测定的影响以及NT-proBNP在不同温度下的稳定性进行初步探讨.结果NT-proBNP随着年龄增大而升高,二者相关(r=0.331,P=0.001).女性NT-proBNP水平(61.5±27.2)明显高于男性(32±22.3,P<0.01).以第97.5%位数为参考值上限,50岁以下,男性为56 pg/ml,女性为95 pg/ml;50岁以上,男性为98pg/ml,女性为116pg/ml.不同采血管测定,与血清组比,Aprotinin组略高,是血清组的1.016倍(r=1.000),EDTA组则比血清组低7.06%(r=1.000).25℃NT-proBNP活性可稳定3天,4℃可稳定5天,-20℃和-70℃NT-proBNP至少可以稳定1个月.结论年龄、性别是影响人血清NT-proBNP水平的重要生理因素,应根据不同年龄和性别设立NT-proBNP的参考值范围.NT-proBNP测定可用ED/TA抗凝管或无抗凝剂的采血管,其免疫学活性在各种温度条件下均很稳定.

    作者:史晓敏;宋以信;徐国宾;夏铁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