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的检测对肿瘤患者的诊断价值

王香梅;单小云;郑昭景;徐瑞龙

关键词:外周血, 淋巴细胞, 检测, 肿瘤患者, 酸性非组蛋白, 转录活性, 细胞增殖活性, 肿瘤学研究, 核仁形成区, 预后评估, 抑制作用, 细胞免疫, 嗜银蛋白, 疗效观察, 鉴别诊断, 功能状况, 新指标, 纤维素, 核仁素, 多聚酶
摘要:细胞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的Ag-NORs是一种酸性非组蛋白,由B23、核仁素、纤维素和RNA多聚酶组成[1].可与特定的DNA部位结合,解除组蛋白对rDNA转录的抑制作用,从而促进rDNA的转录生成rRNA,可被银染的非组蛋白与rDNA的转录活性密切相关.Ag-NORs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并应用于肿瘤学研究的一项新指标[2].通过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含量可了解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是反映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状况的可靠手段,对肿瘤患者的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评估进行了探讨.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尿S100B蛋白对早产儿缺血缺氧脑病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尿S100B蛋白对早产儿缺血缺氧脑病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ELISA方法动态检测缺血缺氧脑病早产儿产后72 h4个不同时间点尿中S100B蛋白水平的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尿S100B蛋白的动态变化.结果轻度、中度和重度3组间比较尿S100B水平在第一次尿(time 0)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其余3个时间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尿S100B蛋白含量与脑损伤程度成正比,尿S100B蛋白水平越高,脑损伤越严重,预后越差.结论S100B蛋白是一种神经胶质标志蛋白,检测早产儿产后72 h内尿S100B蛋白水平动态变化,可作为早产儿缺血缺氧脑病早期诊断既敏感又特异的指标,对判断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以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李守霞;杨建英;徐宝元;郭红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尿脱落细胞DNA流式细胞术分析对膀胱癌诊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尿脱落细胞DNA分析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对良性血尿、膀胱肿瘤及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进行DNA倍体和SPF分析.结果良性血尿患者为正常二倍体DNA分析图谱.膀胱肿瘤患者二倍体肿瘤22例,异倍体肿瘤4例;而膀胱癌患者二倍体肿瘤8例,异倍体肿瘤38例;膀胱癌、膀胱肿瘤患者的SPF(15.53±6.54,9.37±5.05)明显高于良性血尿患者(5.67±2.48,P<0.001,P<0.001),而膀胱癌患者的SPF明显高于膀胱肿瘤(P<0.001).结论尿脱落细胞DNA分析可望成为诊断膀胱癌的一种辅助方法.

    作者:邱莲女;周永列;林慧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苯乙酸对结直肠癌细胞中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诱导分化剂苯乙酸(Phenylacetate,PA)抑制结直肠癌细胞HCT-8增殖过程中C-myc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体外细胞培养,运用流式细胞技术观察苯乙酸对HCT-8细胞凋亡的影响.应用原位分子杂交方法观察应用PA后对HCT-8细胞C-myc mRNA表达的情况.结果PA组HCT-8细胞G1期比例从32.3%增加到61.0%,S期比例从59.6%下降到29.7%.PA治疗后HCT-8细胞C-myc mRNA表达阳性表达率为(12.05±7.92)%,显著低于非治疗组中的阳性率(55.15±21.64)%,P<0.01.通过细胞周期的检测发现,PA抑制大肠癌细胞HCT-8增殖的方式为抑制细胞周期G1期比例.结论PA通过下调结直肠癌细胞C-myc mRNA的生成以及细胞生长G1期阻滞在肿瘤诱导分化治疗方面发挥作用.

    作者:周伟民;姜涛;曲仁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细胞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生育期妇女的常见疾病,定义为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粘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EMS虽为良性病变,却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远处转移和种植生长能力.近年来,EMS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但至今为止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普遍接受的看法认为:EMS发生、发展的全过程都存在局部盆腔的炎症反应,并伴有腹腔内环境中免疫相关细胞功能的改变[1].

    作者:董玉楠;冷维春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TDI-FP技术检测耐乙胺丁醇结核分支杆菌embB306点突变

    目的应用TDI-FP技术分析结核分支杆菌embB 306点突变与乙胺丁醇耐药性的关系,并建立一种准确、快速的诊断结核分支杆菌乙胺丁醇耐药的新方法.方法对临床82例耐多药结核病患者所感染的结核分支杆菌菌株进行常规培养和药敏实验;提取结核分支杆菌DNA,并PCR扩增205 bp的embB基因片段,消化降解掉PCR产物中残余的dNTPs和引物,进行模板指导的荧光标记终止碱基掺入反应;应用Victor2测定反应产物的荧光偏振值,分析所有样品的embB基因306位点的基因型;对分析结果进行测序验证.结果5例乙胺丁醇高度耐药患者中有3例所感染的结核分支杆菌发生embB 306的ATG→GTG突变;47例乙胺丁醇低度耐药患者中有15例为embB 306突变和未突变的混合感染;30例乙胺丁醇敏感患者的结核分支杆菌未发现embB 306突变.测序结果与实验相符合.结论embB 306突变与结核分支杆菌对乙胺丁醇产生耐药性密切有关;应用TDI-FP技术可以准确、快速简便检测embB 306突变,在结核分支杆菌耐乙胺丁醇的临床诊断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作者:王琰;张文红;赵锦荣;白玉杰;阎小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药物配合外固定治疗手术后假关节形成实验研究

    本文综合外固定、口服药物、注射药物应用于家兔的实验性骨折,以观察3组在相同时期内对该实验兔的某些可促进骨折愈合的X线影像学指标的对比,并探讨骨折后促进愈合过程快慢的变化.

    作者:刘强;戴彬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外周血cTnI-mRNA监测病毒性心肌损伤价值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外周血心肌型肌钙蛋白(cTnI)-mRNA分析在监测病毒性心肌损伤发生发展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于BALB/c小鼠腹腔接种1×109TCID50柯萨奇病毒B3(CVB3)液诱发心肌损伤发生,分别在CVB3感染后第3、6、9、12、15、18和21天采集外周血后处死小鼠,留取鼠心脏作病理组织学检查,并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心肌及外周血中cTnI基因的表达状态.结果CBV3感染后,鼠心肌及循环血cTnI-mRNA表达上调,与心肌细胞发生肿胀、炎性细胞浸润、核固缩及碎裂、变性、坏死、钙化等组织学改变相关.cTnI-mRNA基因扩增,心肌组织全数阳性;外周血阳性率在对照组及感染后的第3、6、9、12、15、18和21天分别为0%、0%、0%、16.7%、40%、71.4%、83.3%和87.5%.结论病毒性心肌损伤时cTnI-mRNA上调表达,循环血cTnI-mRNA为监测心肌损伤发生发展及预后的灵敏基因标志物.

    作者:朱健华;姚登福;高增栋;吴玮;吴信华;邱历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固相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全血环孢素A

    目的建立固相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全血环孢素A的方法.方法全血中的环孢素A采用Waters Sep-Pak C18萃取小柱提取浓缩,色谱柱Waters Nova-Pak C18;流动相乙腈:甲醇:水(320:30:150,V/V);流速0.65ml/min;检测波长206 nm,环孢素D作内标.结果方法的回收率为95.8%,相对标准差(RSD)为7.5%,线性范围为50~2 000 μg/L,r=0.999 9.结论该方法特异、敏感、准确,可用于全血环孢素A的测定.

    作者:赵虹;荣墨克;郎志刚;冀致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尿蛋白电泳在儿童肾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对尿液中各种蛋白质进行分离,用于区分尿蛋白类型.方法应用十二烷基磺酸钠-琼脂糖凝胶(SDS-AGE)对36例儿童肾脏疾病患者新鲜晨尿进行分析.结果根据尿蛋白电泳图谱,可区分为部分选择性肾小球性、选择性肾小球性、混合性蛋白尿.36例病例中混合性蛋白尿5例,其中3例以肾小球性为主.25例为部分选择性肾小球性蛋白尿.6例为选择性肾小球性蛋白尿.结论本法具有检测敏感性好,操作简便,省时,经扫描可获半定量结果,且胶片易于保存、便于比较等优点.

    作者:张敏华;沈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针吸细胞学检查与甲状腺激素及自身抗体测定对桥本氏病的诊断

    目的对甲状腙桥本氏病(Hashimoto's Thyroiditio HT)的FNAC诊断及血清甲状腺激素、抗体测定值进行评价.方法细针吸取细胞学涂片,HE染色镜下观查,与血清甲状腺激素FT3、FT4、TSH及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的测定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FNAC诊断的346例甲状腺桥本氏病可较准确分型:淋巴细胞型(202/346)58.4%;嗜酸性变型(156/346)45.1%;上皮破坏型(52/346)15.02%;纤维化型(18/346)5.2%.甲状腺激素测定多数大致正常占(180/346)52.02%;功能低下者占(120/346)34.68%;功能亢进者占(46/346)13.29%.其中306例同时测定TGA阳性率占(195/306)63.72%;TMA阳性率占(230/306)75.16%,均低于80%.结论甲状腺桥本氏病的FNAC细胞特点突出,分型诊断较准确,检测FT3、FT4、TSH及TGA、TMA可有效的提高FNAC对桥本病的诊断,降低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误诊率.

    作者:陈冰;梁凤泉;解建军;马青松;周莉;蔡庆岭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吡哆胺修复糖基化终产物诱导的脾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吡哆胺(PM)对糖基化终产物(AGEs)诱导的脾淋巴细胞DNA损伤的修复情况.方法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根据AGEs-BSA浓度的不同所致离体小鼠脾淋巴细胞的DNA损伤进行研究,并对PM修复AGEs-BSA诱导的DNA损伤不同时点的修复能力作了分析.结果①50、100μg/mLAGEs-BSA组脾淋巴细胞DNA迁移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00、400、800μg/mL AGEs-BSA组脾淋巴细胞DNA迁移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且两者呈正相关(r=0.956 3).②以能引起明显DNA断裂剂量(200、400、800μg/mL)的AGEs-BSA作用小鼠脾淋巴细胞,PM佳修复时点为2 h.结论AGEs可引起离体脾淋巴细胞DNA链损伤,并存在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PM对此有修复作用.

    作者:张扬;赵丽艳;侯芳玉;李才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IFN-α2b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过程中sICAM-1、sE-selectin水平的变化

    目的检测sICAM-1和sE-selectin水平的变化在判断干扰素-α 2b(IFN-α2b)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疗效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2例CHC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期血清sICAM-1和sE-selectin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水平.结果CHC患者治疗前血清sICAM-1和sE-selectin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均与ALT活性密切正相关(r1=0.891 4,rE=0.7946);IFN-α2b治疗有效者治疗前血清sICAM-1和sE-selectin水平均显著高于无效者(P<0.01);治疗后各阶段有效者的sICAM-Ⅰ和sE-selectin水平都明显下降(P<0.001),无效者则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血清sICAM-1、sE-selectin水平可用于CHC患者炎症活动的监测,并可作为预测IFN-α2b治疗疗效的新指标.

    作者:陈文豪;滕菁;徐文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体树突状细胞疫苗回输后的免疫应答

    目的探讨自体乙肝疫苗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对慢性乙型肝炎(CHB)免疫治疗的作用.方法取患者外周血20ml分离单个核细胞,加入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进行DC体外扩增,于培养第5天加入50μg/ml乙型肝炎疫苗,7天收获细胞.34例慢性乙肝患者根据年龄和发病时间分为治疗1、2、3组,皮内回输DC.对照组患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均每周1次,连续8次.于回输DC后2周检测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含量.结果培养可得到形态及功能典型的DC,治疗1、2、3组患者回输DC后血清HBV-DNA拷贝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总应答率58.8%(20/34),对照组输注前后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1组与3组相比HBV-DNA定量拷贝数降低幅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1组与2组、2组与3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乙型肝炎疫苗致敏的DC回输患者后,其血清HBV-DNA含量明显降低,且降低幅度与感染病毒时间和/或患者年龄有一定关系.

    作者:赵岐刚;田小侠;张书广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大肠杆菌类脂A及抗类脂A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抗原、不同免疫途径类脂A抗体的产生.方法应用水解法制备出大肠杆菌的类脂A作为抗原,分别进行皮下免疫和静脉注射免疫.结果两种免疫方法所获得的抗血清效价相同,静脉免疫途径获得抗体历程时间短,抗原制备相对简单.结论就获得同等效价抗类脂A抗体的方法而言,静脉免疫途径较皮下免疫途径简易、快速.

    作者:于艳辉;陈达峰;张桂荣;张忆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及相关自身抗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评价

    目的评价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及其相关自身抗体对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在临床上的意义.方法收集112例血清标本,包括RA6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比)20例,骨关节炎(OA)16例,强直性脊柱炎(AS)12例,正常对照30例,检测抗CCP、抗Sa、抗核周因子(APF)和类风湿因子(RF).结果4种自身抗体对诊断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抗CCP51.6%和97.9%;抗Sa 46.9%和100%;APF 48.4%和97.9%;RF 56.3%和83.3%;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抗CCP、抗Sa和APF诊断RA特异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三者均高于RF(P<0.01).RF阳性率在RA患者抗CCP阳性组和阴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抗Sa和APF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抗CCP是RA的又一个特异性抗体,联合检测抗CCP及RF对于RA的诊断与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建明;丁玲华;金跃;葛志中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冠心病患者的C-反应蛋白变化及临床意义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基本上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各个阶段.而冠心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与冠脉内斑块的生物学性状有关,并不取决于冠脉狭窄程度,斑块病变的不断进展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1].本文是通过对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测定,来探讨CRP在冠心病中的差异及意义.

    作者:胡伟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志物与HBV DNA定量关系的研究

    电化学发光技术检测乙型肝炎(乙肝)血清标志物较普通的ELISA法更为灵敏,但其检测的仍然是乙肝的表型指标,只能提供HBV存在的间接证据.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实验诊断,直接反映了乙肝病毒的分子水平,使乙肝病毒核酸的定量测定成为可能[1].本文运用该技术检测了260例乙肝患者的血清HBV DNA含量,旨在探讨其与乙肝标志物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提供新的信息.

    作者:刘宏景;李沛;刘宝根;张新萍;周丽萍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原发性肺癌1705例各组织类型临床和X线征象对照分析

    1临床资料原发性肺癌(Primary Pulmonary Carcinoma,PPC)各组织类型在临床和X线征象上存在着许多差异,为了研究这些差异,本文报告我院原第四临床学院自1970年4月至82年12月期间收治的无选择的连续病例PPC共计1 705例,其中原发性肺鳞癌(Primary Pulmonarg Sgnamous Carcinoma,PPSC)571例,原发性肺腺癌(Primary Pulmonary Adenocarcinoma,PPAC)417例,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zng Cancer,SCLC)673例,大圆细胞癌(Large Cell Lung Cancer,LCLC)22例,和细支气管肺泡癌(Bronchoal Veolar Carcinoma,BVC)22例.本组PPC均经病理证实,其中手术病理41例,经皮肺穿7例,体表淋巴结活检23例,纤维支气管镜活检304例,胸水脱落细胞学阳性38例,痰脱落细胞学阳性1292例.本文对PPC各组织类型的临床症状、性别、职业、年龄、吸烟、转移征象和原发肿瘤的X线表现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见表1~4.我们采用的是交叉积差法[1]和u检验.

    作者:席永昌;席大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感染及其耐药性分析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通常在患有各种基础疾病及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中产生细菌移生,且对临床常用的抗生素耐药性极强.本文分析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临床感染特征和药敏情况供参考.

    作者:林燕青;陈梅英;邱卡仪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动态监测患儿晨尿镜下血尿对分析血尿来源的临床意义

    临床上,经常发现有的儿童晨尿中红细胞偏高,尿液离心后红细胞超过5个/HPF(10个/μl).在一天中,经过动态尿常规检测,可对血尿来源做初步分析,对下一步诊断和治疗意义很大.

    作者:杨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