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吸细胞学检查与甲状腺激素及自身抗体测定对桥本氏病的诊断

陈冰;梁凤泉;解建军;马青松;周莉;蔡庆岭

关键词:甲状腺桥本病, FNAC, 甲状腺激素及抗体测定
摘要:目的对甲状腙桥本氏病(Hashimoto's Thyroiditio HT)的FNAC诊断及血清甲状腺激素、抗体测定值进行评价.方法细针吸取细胞学涂片,HE染色镜下观查,与血清甲状腺激素FT3、FT4、TSH及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的测定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FNAC诊断的346例甲状腺桥本氏病可较准确分型:淋巴细胞型(202/346)58.4%;嗜酸性变型(156/346)45.1%;上皮破坏型(52/346)15.02%;纤维化型(18/346)5.2%.甲状腺激素测定多数大致正常占(180/346)52.02%;功能低下者占(120/346)34.68%;功能亢进者占(46/346)13.29%.其中306例同时测定TGA阳性率占(195/306)63.72%;TMA阳性率占(230/306)75.16%,均低于80%.结论甲状腺桥本氏病的FNAC细胞特点突出,分型诊断较准确,检测FT3、FT4、TSH及TGA、TMA可有效的提高FNAC对桥本病的诊断,降低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误诊率.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相关文献
  • 固相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全血环孢素A

    目的建立固相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全血环孢素A的方法.方法全血中的环孢素A采用Waters Sep-Pak C18萃取小柱提取浓缩,色谱柱Waters Nova-Pak C18;流动相乙腈:甲醇:水(320:30:150,V/V);流速0.65ml/min;检测波长206 nm,环孢素D作内标.结果方法的回收率为95.8%,相对标准差(RSD)为7.5%,线性范围为50~2 000 μg/L,r=0.999 9.结论该方法特异、敏感、准确,可用于全血环孢素A的测定.

    作者:赵虹;荣墨克;郎志刚;冀致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80例贫血患者血红蛋白电泳分析

    目的通过对80例非急性失血性贫血患者血红蛋白电泳分析,探讨血红蛋白电泳在不同贫血病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法国sebia公司HYDRASYS全自动电泳系统对80例非急性失血性贫血患者(Hb:37~93g/L,平均68g/L)进行血红蛋白电泳,测定HbA2和HbF值,并用BECKMAN-COULTER公司Gen'S血球计数仪测定各标本的血液学参数.结果非缺铁性小细胞性贫血患者与缺铁性贫血组、正常组比较HbA2明显增高,HbF正常或增高,MCV值与正常组比较明显减低,白血病患者与正常组比较HbF值可增高.结论血红蛋白电泳在地中海贫血筛查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且在其它血液疾病的鉴别诊断、疗效判断和预后分析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沈波;潘晓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冠心病患者的C-反应蛋白变化及临床意义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基本上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各个阶段.而冠心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与冠脉内斑块的生物学性状有关,并不取决于冠脉狭窄程度,斑块病变的不断进展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1].本文是通过对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测定,来探讨CRP在冠心病中的差异及意义.

    作者:胡伟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基因重组EB病毒gp125抗原的鼻咽癌免疫荧光血清学诊断方法

    目的尝试用基因工程表达抗原建立鼻咽癌诊断血清学方法.方法用重组痘苗病毒感染细胞为抗原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鼻咽癌患者、其他肿瘤患者和正常人血清抗Epstein-Barr病毒(EBV)IgA/gp125抗体,同时用传统方法检测其IgA/VCA、IgA/EA和IgA/MA抗体,将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其灵敏度远远高于IgA/EA,接近于IgA/MA和IgA/VCA,特异性高于IgA/MA和IgA/VCA,接近于IgA/EA.结论建立了一种可用于鼻咽癌的诊断和高发人群普查的灵敏、特异、经济、简便的方法.

    作者:薛绍礼;皮国华;谷淑燕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p73、PTEN在大肠癌中的表达

    目的检测p73、PTEN基因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研究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p73、PTEN在40例大肠癌中的表达.结果①DuckesA、B期大肠癌组织与对照组正常大肠黏膜组织p73、PTEN的表达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DuckesC、D期与A、B期p73、PTEN的表达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②p73在高、中分化腺癌组与低分化腺癌组阳性率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PTEN在高、中分化腺癌和低分化腺癌阳性率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③p73、PTEN在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检出阳性率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p73、PTEN的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和生物学行为存在密切关系;p73、PTEN基因是大肠癌细胞增生活跃的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李有柱;赵刚;所剑;王权;陈岩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尿蛋白电泳在儿童肾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对尿液中各种蛋白质进行分离,用于区分尿蛋白类型.方法应用十二烷基磺酸钠-琼脂糖凝胶(SDS-AGE)对36例儿童肾脏疾病患者新鲜晨尿进行分析.结果根据尿蛋白电泳图谱,可区分为部分选择性肾小球性、选择性肾小球性、混合性蛋白尿.36例病例中混合性蛋白尿5例,其中3例以肾小球性为主.25例为部分选择性肾小球性蛋白尿.6例为选择性肾小球性蛋白尿.结论本法具有检测敏感性好,操作简便,省时,经扫描可获半定量结果,且胶片易于保存、便于比较等优点.

    作者:张敏华;沈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酵母样真菌体外抗菌活性检测报告

    随着抗生素和细胞毒药物的广泛使用,导致真菌尤其是酵母菌的感染日益增多,在免疫功能缺损者和AIDS患者中,真菌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一些抗真菌药物(如咪唑类)对真菌的敏感性在种间甚至株间差异颇大,所以,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对于真菌感染治疗药物的选择、疗效观察以及预后均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ATBFUNGUS体外抗酵母菌药物敏感性试剂盒对临床分离的深部真菌予以试验研究,结果如下.

    作者:赵业琼;高丽娜;邓光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IFN-α2b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过程中sICAM-1、sE-selectin水平的变化

    目的检测sICAM-1和sE-selectin水平的变化在判断干扰素-α 2b(IFN-α2b)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疗效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2例CHC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期血清sICAM-1和sE-selectin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水平.结果CHC患者治疗前血清sICAM-1和sE-selectin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均与ALT活性密切正相关(r1=0.891 4,rE=0.7946);IFN-α2b治疗有效者治疗前血清sICAM-1和sE-selectin水平均显著高于无效者(P<0.01);治疗后各阶段有效者的sICAM-Ⅰ和sE-selectin水平都明显下降(P<0.001),无效者则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血清sICAM-1、sE-selectin水平可用于CHC患者炎症活动的监测,并可作为预测IFN-α2b治疗疗效的新指标.

    作者:陈文豪;滕菁;徐文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动态监测患儿晨尿镜下血尿对分析血尿来源的临床意义

    临床上,经常发现有的儿童晨尿中红细胞偏高,尿液离心后红细胞超过5个/HPF(10个/μl).在一天中,经过动态尿常规检测,可对血尿来源做初步分析,对下一步诊断和治疗意义很大.

    作者:杨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糖尿病患者肾脏早期损害指标的探讨

    糖尿病患者肾脏早期损害,常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尿蛋白定性往往阴性,给临床诊治带来一定困难,尿微量白蛋白(mALB)是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是诊断肾脏早期损害的金标准[1],我们对常规尿检阴性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α1-微球蛋白(α1-MG)、视黄醇结合蛋白(RBP)、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的联合测定发现,有mALB的升高,也有α1-MG、RBP、NAG的异常,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丽;彭奕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的检测对肿瘤患者的诊断价值

    细胞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的Ag-NORs是一种酸性非组蛋白,由B23、核仁素、纤维素和RNA多聚酶组成[1].可与特定的DNA部位结合,解除组蛋白对rDNA转录的抑制作用,从而促进rDNA的转录生成rRNA,可被银染的非组蛋白与rDNA的转录活性密切相关.Ag-NORs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并应用于肿瘤学研究的一项新指标[2].通过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含量可了解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是反映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状况的可靠手段,对肿瘤患者的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评估进行了探讨.

    作者:王香梅;单小云;郑昭景;徐瑞龙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大肠杆菌类脂A及抗类脂A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抗原、不同免疫途径类脂A抗体的产生.方法应用水解法制备出大肠杆菌的类脂A作为抗原,分别进行皮下免疫和静脉注射免疫.结果两种免疫方法所获得的抗血清效价相同,静脉免疫途径获得抗体历程时间短,抗原制备相对简单.结论就获得同等效价抗类脂A抗体的方法而言,静脉免疫途径较皮下免疫途径简易、快速.

    作者:于艳辉;陈达峰;张桂荣;张忆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细胞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生育期妇女的常见疾病,定义为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粘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EMS虽为良性病变,却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远处转移和种植生长能力.近年来,EMS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但至今为止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普遍接受的看法认为:EMS发生、发展的全过程都存在局部盆腔的炎症反应,并伴有腹腔内环境中免疫相关细胞功能的改变[1].

    作者:董玉楠;冷维春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物对葡萄胎恶变的预测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抑制物TIMPs在葡萄胎恶变预测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39例葡萄胎(其中11例发生恶变)和17例正常相同孕周的绒毛组织中MMP-2、MMP-9、TIMP-1、TIMP-2的表达及分布.结果正常绒毛组织、葡萄胎组织的滋养细胞胞浆中MMP-2、MMP-9、TIMP-1、TIMP-2均有表达.MMP-2、MMP-9在葡萄胎发生恶变组的表达明显强于正常绒毛组和葡萄胎未发生恶变组,而TIMP-1,TIMP-2在正常绒毛组和葡萄胎组之间表达无显著性差异.MMP-2/TIMP-2、MMP-9/TIMP-1在葡萄胎恶变组织中的表达强于在正常绒毛组织的表达.结论在葡萄胎清宫组织中进行MMP-2、MMP-9的检测,有望成为判断葡萄胎日后恶变的一项预测指标.

    作者:傅晓华;石一复;崔金全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常用抗风湿药物对生化检验的干扰和影响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达7 000种之多,抗风湿药物也有数十种,已经发现不少药物对临床生化检验有不同程度的干扰,可能造成检验结果的不准确性或临床上的误诊[1],因此,药物干扰临床检验分析等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探讨本地区常用的抗风湿药物:保泰松、消炎通片、阿斯匹林等药物因素对部分生化检验结果的干扰和影响.

    作者:库热西江·托呼提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显微解剖联合PCR-SSCP在胆囊癌前病变基因变异研究的应用

    目的研究慢性胆囊疾患胆囊上皮细胞K-ras、P53基因变异情况,进行癌前病变的预测和监测.方法取手术切除慢性胆囊疾患的胆囊,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HE染色,显微镜下微解剖选取癌前病变部位,立体显微镜下回收组织细胞,抽提DNA行K-ras、P53的PCR-SSCP分析.结果检测11例,9例K-ras基因有变异,其中exon 1变异7例,exon 1和exon2变异2例;P53基因的exon 5~9未检测到变异.结论采用显微解剖并PCR-SSCP分析可进行胆囊癌前病变基因变异研究,实现癌前监测,适时确立手术时机,对胆囊癌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文岚;薛立娟;张学英;罔安勳;山下和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降钙素原测定在小儿肠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小儿肠炎中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半定量固相免疫测定法测定58例小儿肠炎患者血清PCT水平.结果以血清PCT≥0.5ng/ml为细菌感染阳性阈值,则细菌性痢疾与轮状病毒性肠炎血清PCT水平相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特异性为94.7%.中毒型细菌性痢疾与普通型细菌性痢疾比较P<0.005,有极显著性差异.普通型细菌性痢疾的敏感性为20.0%,阳性预测值为85.7%,阴性预测值为42.9%;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敏感性88.9%,阳性预测值为88.9%,阴性预测值为94.7%.结论血清PCT在鉴别普通型细菌性痢疾与轮状病毒性肠炎时价值不大,但是PCT是细菌感染的重要指标,其诊断价值在于可反映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严重程度,PCT显著升高可作为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一个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小剑;陈益平;李芳;陈晓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体树突状细胞疫苗回输后的免疫应答

    目的探讨自体乙肝疫苗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对慢性乙型肝炎(CHB)免疫治疗的作用.方法取患者外周血20ml分离单个核细胞,加入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进行DC体外扩增,于培养第5天加入50μg/ml乙型肝炎疫苗,7天收获细胞.34例慢性乙肝患者根据年龄和发病时间分为治疗1、2、3组,皮内回输DC.对照组患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均每周1次,连续8次.于回输DC后2周检测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含量.结果培养可得到形态及功能典型的DC,治疗1、2、3组患者回输DC后血清HBV-DNA拷贝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总应答率58.8%(20/34),对照组输注前后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1组与3组相比HBV-DNA定量拷贝数降低幅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1组与2组、2组与3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乙型肝炎疫苗致敏的DC回输患者后,其血清HBV-DNA含量明显降低,且降低幅度与感染病毒时间和/或患者年龄有一定关系.

    作者:赵岐刚;田小侠;张书广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载量与肝功能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近年来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为定量观察病毒水平提供了灵敏指标.为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标志物与HBVDNA载量的关系,以及HBVDNA载量与肝功能改变的关系,我们采用这一方法对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含量进行了检测,并对以上所述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

    作者:江浪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性激素、骨钙素测定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的临床意义

    本文报告了应用放射性核素检测人体骨钙素、雌二醇、睾酮及骨密度水平,综合分析了健康人组、中老年组、糖尿病患者、肾病患者、甲亢患者性激素代谢水平与骨代谢水平的关系,为原发性、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张萌萌;窦宇;郭忠;吴乃宝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