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肾病综合征患者尿TGFβ1检测的临床意义

王俭勤;王晓玲;夏延龄;王文革;韦洮;王永泰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 β1, 肾病综合征
摘要:目的了解肾病综合征患者尿TGFβ1水平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以24例健康人为对照,对43例接受激素标准疗程治疗的肾病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尿的TGFβ1水平,用ELISA法检测.结果 14例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和7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尿TGFβ1增高(324.4±148.3 vs 278.3±123.6 pg/ml,P<0.01;525.5±136.4 vs 278.3±123.6 pg/ml,P<0.05),以FSGS增高为明显.14例MsPGN尿TGFβ1水平与24 h尿蛋白排泄量呈正相关(r=0.516,P<0.05),7例FSGS尿TGFβ1水平与24 h尿蛋白排泄量、血清肌酐呈正相关(r=0.516,P<0.05;r=0.667,P<0.05).8例微小病变肾病(MCD)、11例膜型肾病(MD)和3例膜增生性肾炎(MPGN)尿TGFβ1水平与健康对照无明显差异(P>0.05).29例激素敏感型的患者治疗后尿TGFβ1水平明显下调(424.0±182.4 vs 279.6±142.6 pg/ml,P<0.01),15例激素抵抗型的患者治疗后尿TGFβ1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但加用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病情缓解后11例病情缓解,尿TGFβ1水平明显下调(436.3±145.9 vs 289.3±131.1 pg/ml,P<0.01).结论尿TGFβ1水平变化可作为反映肾病综合征病情、判断病理类型及评价激素治疗敏感与否的指标.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相关文献
  • 以新的水溶性吡啶偶氮染料5-Br-PADCAP为显色剂双试剂自动分析法测定血清锌

    目的建立简便、灵敏的双试剂自动化分析法测定血清锌.方法在表面活性剂存在下,用2-(5-溴-2-吡啶偶氮)-5-[(N,N-二羧基甲基)氨基]苯酚(5-Br-PADCAP)为显色剂测定血清锌.结果该法线性范围0~80 μmol/L,平均回收率为100.0%,批内变异系数(CV)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0.020、0.026,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比较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线性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分别为Y =1.008 7X-0.194 4,r=0.991 7.75例健康人血清锌含量为8.63~22.07 μmol/L(±2s).结论用5-Br-PADCAP双试剂自动化分析法测定血清锌方法简便、灵敏可靠,适合临床应用.

    作者:连国军;潘利琴;孟东娅;胡晓芳;李宝青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实验诊断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

    实验诊断学是临床教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临床医师和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之一.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课时少、内容多,每一章讲解很多的化验项目,正常值、临床意义繁多,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抓不住重点,有的一带而过,不易理解掌握,学生厌学;另一方面,有很多同学对实验诊断学的重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将来要从事临床工作,片面的理解实验诊断是检验人员的事,所以学起来热情不高.特别是实验课,更是如此.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大胆地进行了实验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赵文海;韩春平;汤文莉;腾和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正确分析血清蛋白电泳扫描图

    血清蛋白电泳虽然是一个传统的检验项目,但目前在临床上对一些疾病的诊断(如对肝病、肾病、多发性骨髓瘤,以及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血清蛋白电泳就是根据血清中各组分蛋白质分子量的不同,将各组分蛋白质分离开,分子大的泳动慢、分子小的泳动快,依次分为白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有时可出现前β-球蛋白带区属正常)和γ-球蛋白5个带区(或6个带区)[1,2].常见几种疾病的蛋白电泳变化见表1.

    作者:苏洁平;张晓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测定血清TNF对老年DM患者骨质疏松的临床意义

    老年糖尿病(DM)常并发骨质疏松,笔者对57例老年男性DM并发骨质疏松患者测定了即可由骨原细胞产生,又与破骨细胞活性及骨吸收率明显相关的肿瘤坏死因子(TNF)及骨代谢的其他常用参数,报告如下.

    作者:宋玉庭;吴乃宝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中国人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中ApoB基因第26外显子XbaI多态性分析

    目的对中国人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hypertriglyceridemics,HTG)中ApoB基因第26外显子XbaI多态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沈阳地区115名HTG患者及150名血脂正常健康成人ApoB基因第26外显子XbaI多态性进行分析;同时测定血脂及载脂蛋白水平,分析ApoB基因XbaI多态性对血脂及载脂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正常对照组及HTG组中基因型均以X-X-为主.HTG组X+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及X+X-基因型分布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3.5% vs 4.0%,P<0.01;25.2% vs 8.0%,P<0.01).HTG组中,X+X-基因型者TG、TC、LDL-C、ApoB水平均高于X-X-基因型者(TG、ApoB水平P<0.05;TC、LDL-C水平P<0.01).结论 ApoB基因第26外显子XbaI多态性与中国人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遗传易感性有一定关联,X+等位基因的存在可能是中国人HTG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宫立国;刘晓茹;邱广斌;李海峰;崔娴维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心肌梗死患者及其同胞者血脂水平和ApoE基因分析

    目的研究心肌梗死(MI)者及其同胞的血脂水平和ApoE基因多态性,评价他们之间的关系.方法对MI患者65例,MI患者的健康同胞141例,健康对照者47例,分别检测其血脂(TC、LDL-C、HDL-C和TG)水平及ApoE基因多态性,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TC、TG、LDL-C和TC/HDL-C水平MI组及同胞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HDL-C则MI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以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②与血脂异常相关的ApoE基因3种基因型中以E3/3型多见,但ApoE基因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E4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很低,但MI组中其携带者较对照组有升高趋势,E4等位基因携带者早发MI频率的为非E4等位基因携带者的2倍;③非条件Logistic回归建立的血脂及ApoE危险因素指标与MI的相关性为:TC>5.2 mmol/L、TG>2.26 mmol/L、LDL-C>3.4 mmol/L、TC/HDL-C>5.0为MI危险因素,HDL-C>0.9 mmol/L为MI的保护因素.结论血脂代谢紊乱是冠心病和MI的重要易患因素,MI及其同胞者血脂水平升高,ApoE基因多态性可能是促使冠心病和MI发生的遗传因素.

    作者:陈燕;赵明;刘允桂;白小娟;张丽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的检测及其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由于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不合理使用,耐药菌株迅速增加,尤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引起的耐药问题更为严重.为了解本院ESBLs细菌的检出及耐药情况,我们对从住院患者的细菌送检标本中分离得到的152株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进行了ESBLs检测,并对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婉霞;霍顺萍;周少雄;李卫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血栓前状态研究进展

    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 PTS)既往称血液高凝状态(hypercoagulable state, HCS),是多种因素引起的止血、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调的一种病理过程,具有易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变化.PTS颇为常见,各种血液及非血液疾病时均可见到,如多颗粒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肾病综合征、糖尿病及恶性肿瘤等.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表明、血栓形成是在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抗凝、纤溶系统以及血液流变学等多种因素改变的综合作用下发生的,这些因素在血栓形成之前已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血栓形成涉及四大方面:血管内皮系统、血小板系统、凝血和抗凝血系统、纤溶和抗纤溶系统.因此,通过有关检测有可能识别血栓前状态,这对及时加以处理,防止其发病无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下面就血栓前状态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作者:武焕玲;林隆玖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面神经炎与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抗体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通过比较面神经炎患者与正常对照之间的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抗体滴度的差异以及面神经炎患者在不同疾病阶段的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抗体滴度变化,探讨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抗体与面神经炎之间的关联.方法用酶标记葡萄球菌A蛋白(SPA)染色法对11例面神经炎患者及26例正常人血清中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抗体进行检测,还对其中6名患者进行了发病早期及2周后的血清抗VZV抗体检测.结果面神经炎患者组的抗VZV抗体滴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6例患者的不同疾病阶段测得的抗体滴度中,3例患者在发病2周后抗体滴度比发病初期增加4倍以上,1例增加2倍,2例无改变.结论抗VZV抗体滴度与面神经炎的发病相关,提示VZV感染可能是面神经炎的致病因素之一.

    作者:许蕾;王增;郑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严重烧伤患者IL-18水平的变化及其与感染的关系

    目的研究严重烧伤后血清 IL-18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感染的关系,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动态检测烧伤患者血中IL-18的水平.结果烧伤后患者血清IL-18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0.05);感染组患者IL-18水平显著高于非感染组患者(P<0.01~0.05);伤后第1天患者血清IL-18水平与烧伤总面积(TBSA)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烧伤能增强机体表达IL-18,并与病情严重程度、感染及预后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陈晓东;王顺宾;吴伯瑜;江琼;黄明翔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聚合酶链反应-微孔板杂交作人乳头瘤病毒新亚型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了解人乳头瘤病毒(HPV)新亚型(注册号:AF276910)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PCR-微孔板杂交检测泌尿生殖道标本、宫颈癌石蜡包埋组织、胃癌组织中HPV新亚型,结合临床特征了解其致病特点.结果 202例经HPV通用引物筛查阳性的泌尿生殖道标本中,2例HPV新亚型阳性,占0.1%;51例宫颈癌石蜡包埋组织中,3例HPV新亚型阳性,占5.9%;15例胃癌组织,未测到HPV新亚型.结论早在5年前本地区HPV新亚型就已存在;HPV新亚型在宫颈癌组织中被测到,可能提示其有致癌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董学君;张国荣;蔡红光;徐国强;叶飞;詹乾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眼内异物的CT诊断和定位

    目的探讨CT在眼内异物定位中的使用价值.方法参阅CT横扫序列片将异物按照测量的结果标画在CT眼内异物定位图上.结果 40例可疑眼内异物患者有16例查出为眼内异物或球壁异物(其中6例普通X线不显影),采用此法定位,迅速、准确地作出了诊断和定位.结论利用CT诊断和定位眼内异物,简便易行、迅速准确,值得推广.

    作者:张宏;胡立志;周永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脑血栓患者血清抗心磷脂抗体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抗心磷脂抗体(ACLA)、D-二聚体(D-D)的水平与脑血栓的关系.方法以ELISA方法检测45例脑血栓患者血清ACLA及血浆D-D水平,同时检测4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脑血栓患者血浆D-D水平为(2.40±0.610)m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D-D水平(0.42±0.03)mg/L,t=12.976,P<0.01,血清ACLA的平均结合指数(BI)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IgG =5.953,tIgM =6.532,tIgA =9.090,P均小于0.01),且与血浆D-D的水平呈明显正相关性(rIgG =0.600, rIgM =0.552,rIgA =0.472,P均小于0.01).脑血栓患者IgG-ACLA的阳性率达75.6%,IgM-ACLA的阳性率达68.9%,具有一型以上阳性者的比率为64.4%,而正常对照者却仅一例阳性, 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ACLA水平的升高与脑血栓形成关系密切,ACLA水平的升高可能是引发脑血栓的重要原因,而D-D水平的升高说明脑血栓患者的继发纤溶功能亢进,在凝血系统激活的同时,纤溶系统也被激活.

    作者:姜忠信;刘成玉;孙皓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肾病综合征患者尿TGFβ1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肾病综合征患者尿TGFβ1水平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以24例健康人为对照,对43例接受激素标准疗程治疗的肾病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尿的TGFβ1水平,用ELISA法检测.结果 14例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和7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尿TGFβ1增高(324.4±148.3 vs 278.3±123.6 pg/ml,P<0.01;525.5±136.4 vs 278.3±123.6 pg/ml,P<0.05),以FSGS增高为明显.14例MsPGN尿TGFβ1水平与24 h尿蛋白排泄量呈正相关(r=0.516,P<0.05),7例FSGS尿TGFβ1水平与24 h尿蛋白排泄量、血清肌酐呈正相关(r=0.516,P<0.05;r=0.667,P<0.05).8例微小病变肾病(MCD)、11例膜型肾病(MD)和3例膜增生性肾炎(MPGN)尿TGFβ1水平与健康对照无明显差异(P>0.05).29例激素敏感型的患者治疗后尿TGFβ1水平明显下调(424.0±182.4 vs 279.6±142.6 pg/ml,P<0.01),15例激素抵抗型的患者治疗后尿TGFβ1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但加用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病情缓解后11例病情缓解,尿TGFβ1水平明显下调(436.3±145.9 vs 289.3±131.1 pg/ml,P<0.01).结论尿TGFβ1水平变化可作为反映肾病综合征病情、判断病理类型及评价激素治疗敏感与否的指标.

    作者:王俭勤;王晓玲;夏延龄;王文革;韦洮;王永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血小板膜糖蛋白及其多态性的研究

    血小板是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参与者,其功能是通过其表面的受体糖蛋白来实现的,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基因多态性能够改变其抗原性,从而影响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活化反应.本文将对目前进行深入研究的几种血小板膜糖蛋白的结构、功能及其多态性进行论述.

    作者:江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壶腹部乳头状腺瘤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70岁,因上腹部隐痛2个月,加重伴黄染半个月,为明确诊治来我院就诊.

    作者:左晓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真菌性角膜溃疡8例的临床分析

    感染性角膜炎是常见的致盲眼病,其中真菌性角膜溃疡是一种较难治的眼病,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2].我院2002年9月~11月收治真菌性角膜溃疡8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铁辉;李勤;李云;冯国军;吴立格;张克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肺癌74例误诊分析

    我院10年来收治肺癌563例,其中74例误诊,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张蓓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特征

    目的了解本地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特性. 方法采用双纸片扩散法对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G-B)进行ESBLs确证试验,并将ESBLs产生株的临床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在613株G-B中,共检出产ESBLs细菌108株,检出率为17.6%.ESBLs产生株主要见于大肠埃希菌(45/155,29.0%)和肺炎克雷伯菌(39/133,29.3%);标本来源主要为痰液标本,其次为尿液标本和创面分泌物;科室分布以重症监护病房(ICU)和呼吸科多,其次为肾内科和神经内科;ESBLs产生株对大多数常用抗菌药物呈现高度耐药,敏感性较高的只有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等抗菌药物.结论产ESBLs细菌临床分布广泛,对大多数抗菌药物呈现多重耐药,需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作者:苏维奇;闫志勇;刘丰海;于清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急性肝炎患者PT、HPT、FⅦ:C和TAT检测的比较

    目的探讨PT、HPT、FⅦ:C、TAT 4项指标在急性肝炎患者测定中的临床意义及方法学评价.方法急性肝炎住院患者26例,同步检测PT、HPT、FⅦ:C、TAT 4项指标,并分别与90例正常人测定结果相比较.结果急性肝炎患者 4项指标测定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0.001);4项指标的灵敏度依次为19%、27%、38%,77%;TAT均值高出正常组4倍,其特异性为97%、阳性预期值为87%、阴性预期值为94%,均高于PT、HPT和FⅦ:C 3项指标.结论 4项指标均有助于临床判断急性肝炎的严重程度.TAT异常出现得早,敏感性好,发病早期诊断优.

    作者:陈慧芬;陈权;李稻;王鸿利;巫善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