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白蛋白梯度在鉴别渗出液和漏出液和漏出液中的价值

伊妮;朱晓华

关键词:胸水, 腹水, 总蛋白, 白蛋白
摘要:目的用白蛋白梯度来鉴别积液是漏出液还是渗出液.方法用化学法测定50例积液患者的血清与积液中总蛋白(Total protein,TP)和白蛋白的值.结果血清白蛋白,积液白蛋白,血清/积液白蛋白比值和血清/积液白蛋白差值(梯度)在渗出液和漏出液中差异均存在显著性,尤其是血清/积液白蛋白差值的诊断灵敏度为81.5%,诊断特异度为87%,诊断准确度为84%,阳性预测值为88%,阴性预测值为80%.结论定量测定血清和积液白蛋白对于鉴别漏出液和渗出液有很好的性能,且方法简便,易于在各基层单位推广使用.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相关文献
  • 食道心房调搏联合间羟胺心脏负荷试验的研究

    经食道心房调搏术是我国学者首先用于心脏电生理研究的方法.

    作者:孟祥宏;王汉林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胰腺囊腺癌的诊断与治疗

    胰腺囊腺癌是l临床上十分罕见的一种胰腺外分泌肿瘤,病因不明,多数由胰腺瘤恶变而来.近来有人报道与K-ras基因突变有关[1].

    作者:张志明;赵万;王忠义;许林;卢传辉;尤俊;闫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会阴肿物5例临床分析

    本院自1970~1999年共收治5例会阴肿物患者.其中神经纤维瘤2例,神经鞘瘤1例,粘液性脂肪肉瘤1例,脂肪瘤1例,报道如下.

    作者:李胜文;张士伟;林相国;狄凯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血浆Ⅷ因子活性与脑梗死关系的探讨

    为了探讨脑梗死与FⅧ因子之间的关系,我们观察了146名脑梗死患者及60名正常对照组的FⅧ的变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汲淼;崔娴维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胰岛细胞瘤的定位诊断

    目的研究胰岛细胞瘤定位的佳方法.方法对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1966年~2000年收治的17例胰岛细胞瘤患者进行术前B超、CT及术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3种检查方法定位的准确性进行比较.结果术中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胰岛细胞瘤的定位准确率达91.7%,远远高于术前B超的58.8%及CT的66.7%.结论术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定位诊断胰岛细胞瘤的佳方法.

    作者:马冲;李咏梅;舒振波;郑泽霖;孙涛;姜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凝血酶-抗凝血酶和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的检测及临床应用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是人体内凝血和抗凝血相互作用以维持生理平衡的产物,是凝血酶生成的标志物之一;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l勰-min-α2-antiplasmin complex,PAP),是机体纤溶与抗纤溶的矛盾产物,标志着体内纤溶酶的生成和纤溶水平.

    作者:王鸿利;李建新;陈红兵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血浆D-Dimer两种检测方法的比较

    D-Dimer(以下简写为DD)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后形成γ'-γ'链的纤维蛋白产物,为特异性小片段,分子量186kD[1],具有抗血液凝固作用.

    作者:陆小军;何福生;彭黎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非唾液酸糖蛋白受体显像在评估肝储备功能方面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肝非唾液酸糖蛋自受体显像在评估肝储备功能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静注T-新半乳糖白蛋白行肝非唾液酸糖蛋白受体显像,利用标准核医学设备和计算机软件获得肝非唾液酸糖蛋白受体浓度ASGPR,测定常用肝储备功能指标和吲哚绿15min滞留率.结果对照组和肝硬化肝功能Ⅰ级、Ⅱ级、Ⅲ级组[ASGPR]分别为0.780±0.163、0.576±0.150、0.512±0.124和0.265±0.158,除肝功能Ⅰ级和肝功能Ⅱ级组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对照组和肝硬化组[ASGPR]与凝血酶原时间(%)、血清白蛋白血胆碱脂酶、吲哚青绿15min滞留率呈显著正相关(均P<0.001),与血总胆红素呈负相关(P=0.154).结论肝非唾液酸糖蛋白受体显像是一种有推广价值的评估肝储备功能的新方法,且可能较经典肝储备功能指标更敏感.

    作者:张海山;房学东;何尔斯泰;徐文贵;郑泽霖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组织因子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抗原水平的测定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infarct,LI)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factor pathwayinhibitor,TFPI)测定的临床意义以及组织因子途径在LI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择确诊的LI患者6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的方法测定血浆TF和TFPI相关指标抗原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并对不同危险因素患者组之间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I患者组血浆TF抗原水平显著增高(217.4±101.3pg/ml对140.9±27.1pg/ml,P=0.0003)、游离TFPI抗原水平降低(41.4±16.7 ng/ml对30.0±18.6 ng/ml,P=0.005);②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LI患者血浆TFPI相关指标的改变不同;③LI患者血浆t-TFPI和tr-TFPI抗原水平与血浆TF抗原水平相关.结论LI患者血浆组织因子途径改变表现为凝血活性增高和抗凝活性减低.

    作者:刘立根;余桂军;段磊;王妹芳;彭名淑;范伟峰;钱湘绮;王萃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彩色多普勒诊断右室、右房、下腔静脉巨大癌栓1例

    患者男,48岁,于单位体检时发现右肾占位性病变,来我院进一步体检.

    作者:张柳;史继文;张清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白蛋白梯度在鉴别渗出液和漏出液和漏出液中的价值

    目的用白蛋白梯度来鉴别积液是漏出液还是渗出液.方法用化学法测定50例积液患者的血清与积液中总蛋白(Total protein,TP)和白蛋白的值.结果血清白蛋白,积液白蛋白,血清/积液白蛋白比值和血清/积液白蛋白差值(梯度)在渗出液和漏出液中差异均存在显著性,尤其是血清/积液白蛋白差值的诊断灵敏度为81.5%,诊断特异度为87%,诊断准确度为84%,阳性预测值为88%,阴性预测值为80%.结论定量测定血清和积液白蛋白对于鉴别漏出液和渗出液有很好的性能,且方法简便,易于在各基层单位推广使用.

    作者:伊妮;朱晓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药物滥用者血清中细胞因子、NO含量变化与免疫功能损害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药物滥用者血清中细胞因子、NO含量变化及其与免疫功能损害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50例药物滥用者血清中细胞因子、NO含量并与正常人比较.结果药物滥用者IL-1、IL-2和TNF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NO含量非常显著高于正常人(P<0.001).结论药物滥用者细胞因子含量降低和NO含量升高可能是其免疫功能(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损害的主要原因.

    作者:何德;刘仿;郭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卵巢癌患者外周血血小板活化分子CD62、CD63含量的临床检测及意义

    目的观察卵巢癌患者血小板粘附分子的表达和血小板激活状态,探讨血小板功能异常与肿瘤发展的规律,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30例健康人和164例卵巢癌患者血小板表而抗原CD62、CD63的表达进行检测,对比正常人与卵巢癌患者血小板粘附分子表达和血小板激活状态的异同.结果卵巢癌与正常人相比,CD62、CD63阳性的血小板比例明显增加,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卵巢癌随着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增高,CD62、CD63阳性的血小板比例明显增加.结论卵巢癌患者尤其是中晚期者血小板活化分子表达和释放增加,处于激活状态.

    作者:杨树君;战芹;陈铭;陈诵芬;尹格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腰间盘突出症CT与术后诊断不符原因分析

    腰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很多,CT扫描是常用方法之一.

    作者:侯勇;路莹;黄成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血小板功能检测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血小板在正常止血过程中十分重要,当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发生变化时,机体易于发生出血或血栓.目前,检测血小板功能的方法日益增加,包括测定血小板粘附、聚集和活化的能力等.近年来随着对血小板激活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生物化学、免疫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检测血小板的方法已不断用于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研究.

    作者:彭黎明;杨菁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分子标志物及常规血凝学指标测定在DIC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对比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常见血凝学指标和几种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定量测定在DI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了30例正常人和63例DIC患者标本,根据DIC病程分为DIC早期(初发高凝血期)、中期(消耗性凝血障碍期)和晚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测定了常规血凝学指标,并用ELISA法测定了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凝血酶原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栓溶二聚体(D-dimer,D-D)含量.结果各期DIC患者的部分常规血凝学指标有一定规律;而分子标志物变化不同.早期DIC中,D-D含量为(1.62±1.46)mg/L,NC组为(0.51±0.12)mg/L;F1+2含量为(4.96±2.78)nmol/L,NC组为(0.73±0.42)nmol/L;TAT含量为(33.11±20.59)μg/L,NC组为(1.64±3.04)μg/L;中期DIC中D-D含量为(6.85±8.37)mg/L;F1+2含量为(4.36±2.44)nmol/L,TAT含量为(22.53±20.98)μg/L;晚期DIC中D-D含量为(10.32±5.85)mg/L,F1+2的含量为(6.44±3.51)nmol/L,TAT含量为(36.64±20.09)μg/L.F1+2与TAT在所有DIC患者中有显著性相关(r=0.679,P<0.0001),而F1+2与D-D、TAT与D-D无相关性.结论综合应用不同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定量测定和常用血凝学指标,不但有助于早期诊断DIC,并且可用于判断DIC的发展情况.

    作者:徐勇;霍梅;于涟;叶素丹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同时快速检测全血cTnI、MB、CK-MB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评估

    目的评估同时快速检测全血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的金标定性法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美国PBM公司试剂盒测定59例AMI发病后不同时间和4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全血中cTnl、MB、CK-MB并与生化法测定CK、CK-MB作对照.结果59例AMI在症状出现后,(3.9±2.3)h首次检测,金标定性法阳性率cTnI>60%,CK-MB>62%,MB>65%.酶法检测CK-MB、CK升高(与新法比较)分别为45%(P<0.01)和36%(P<0.001);此后4 h再次检测,上述结果分别为98%、94%、92%、91%(P>0.01)和61%(P<0.001).在AMI发病1周后,定性法cTnI阳性率仍达76.4%.结论同时快速检测cTnI、MB、CK-MB对AMI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董梅;匡铁吉;何菊芳;张兵;佟爱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细胞遗传学和免疫分型的研究

    多年来围绕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表现,细胞形态、干细胞培养、染色体和癌基因等,人们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作者:钱新瑜;王志林;华铮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尿毒症患者不安腿综合征与IPTH水平的关系

    不安腿综综合征(RLS)是维持性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作者:金顺英;王晓红;孙世荣;姚伦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蛋白组学与人类疾病研究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成果的逐步公开,人们对基因的认识也逐渐清晰,但是如何了解如此众多的基因与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疾病之间的关系,对生命科学研究者来说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作者:曹江;贾振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