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张洪海;袁春旺;扈彩霞;刘博君;崔石昌;钱智玲;张英华;张永宏;郑加生
目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经成为全球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是隐源性肝硬化的常见致病因素.临床上,NAFLD患者多见于肥胖群体,但非肥胖人群中NAFLD亦不罕见,尤其是亚洲人群.非肥胖型NAFLD与肥胖型NAFLD代谢谱相当,但近多项研究显示与肥胖型NAFLD相比,非肥胖型肝纤维化、肝硬化有其独特的特点.回顾了近年来非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以期更好地了解该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作者:陈艳珍;陈成良;洪宇;王冠;焦健 刊期: 2018年第10期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29岁,因“目黄、面黄、皮肤瘙痒7d”于2016年9月6日入本院.患者7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目黄面黄、皮肤瘙痒等表现,同时有恶心、厌食、厌油腻症状,无呕吐,就诊于当地医院化验肝功能提示转氨酶及胆红素明显升高,给予保肝、退黄治疗(具体不详)后未见好转,未明确诊断,为求进一步诊治入本院.病程中间断有心慌、心悸,尿色加深,间断腹痛、腹泻,无腹胀,饮食差,睡眠可,近期体质量减轻约4 kg.既往:双手细颤伴间断多汗2年余.吸烟史9年,约20支/d,未戒.偶有饮酒史.余无特殊既往史.入院查体:脉搏95次/min,消瘦,皮肤、巩膜重度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口唇无明显发绀,无突眼,可见双手细颤,甲状腺轻度肿大,双侧对称,无压痛,未闻及血管杂音,未触及震颤,心率95次/min,可触及腹主动脉搏动.
作者:蒉乙文;毛苗苗;董凯惠;金清龙 刊期: 2018年第10期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24岁,因“腹围增大9个月余,发现肝脏增大7个月余”于本院就诊.患者9个月余前(孕26周)自觉腹围增长迅速,伴有腹壁静脉曲张,无恶心呕吐,无视物模糊,于本院查血常规:WBC 5.88×109/L,Hb 84 g/L,PLT 52×109/L,ALT26 U/L,AST 40 U/L,TBil 22.2 μmol/L,DBil 7.9 μmol/L,Alb30.4 g/L,查骨髓涂片无异常,腹部彩超示羊膜腔右侧液性暗区,考虑“营养性贫血,低白蛋白血症”,予补充铁剂、叶酸及维生素B12治疗.此后出现双下肢及腰骶部水肿,予补充Alb、利尿治疗后好转.
作者:巫凯敏;曹珊;张国艳;陈国栋;苏琳;王智峰;刘玉兰 刊期: 2018年第10期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的病理过程,是在肝细胞广泛坏死基础上产生肝脏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导致肝小叶正常结构和血液供应遭到影响.在此过程中,血小板在肝窦内聚集并形成微血栓可能促进肝纤维化进展.简述了血小板与肝纤维化的关系,回顾抗凝治疗改善肝功能和肝纤维化评分的新进展.抗凝治疗的分子机制还有待研究,探索安全有效的抗凝药物可能为肝纤维化治疗开辟新途径.
作者:夏翊夫;张春清 刊期: 2018年第10期
母婴垂直传播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HBV的主要途径,HBV感染率随着母亲携带HBV病毒量的增加逐步升高.虽然目前新生儿主被动免疫预防已基本实施,但HBV母婴垂直传播率仍在10%左右.孕妇高病毒载量时应在孕期采取抗病毒治疗,降低病毒量,从而预防及阻断HBV母婴传播,减少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率.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详细描述了抗病毒药物在孕期使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日后指导孕期服药提供依据.
作者:王慧娟;段钟平;张桓虎;任锋 刊期: 2018年第10期
1前言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由急、慢性肝功能严重障碍或各种门静脉-体循环分流(以下简称门-体分流)异常所致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轻重程度不同的神经精神异常综合征.为了促进HE临床诊疗的规范化,一些国际胃肠和肝病学会陆续发布了HE的指南或共识,对HE的定义及诊疗提出了建议.1998年维也纳第11届世界胃肠病大会(WCOG)成立HE工作小组,并于2002年制定了《HE的定义、命名、诊断及定量分析》;美国胃肠病学会(AGA)实践标准委员会、国际HE和氮代谢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Hepatic Encephalopathy and Nitrogen Metabolism,ISHEN)、美国肝病学会(AASLD)和欧洲肝病学会(EASL)等先后制定了多部指南或共识,从HE的发病机制、自然史、流行病学、诊断评价和治疗等方面提出了推荐意见.对HE的实验模型、神经生理研究、神经生理学和影像学检测及临床试验设计等方面也进行了阐述[1-3].
作者: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我国青岛地区汉族人群中MBOAT7 rs641738位点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的相关性,为NAFLD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纳入2017年4月-12月青岛市市立医院收入院的NAFLD患者113例,健康对照者74例.收集受试者的血液标本,进行DNA的提取,应用PCR及飞行时间质谱方法(MALDI-TOF MS)检测MBOAT7基因rs641738位点的基因型.应用x2检验分析基因型的分布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法则,以确定检验样本是否具有群体代表性.同时收集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肝功能等生化检查结果.2组间性别、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应用x2检验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2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基因多态性与NAFLD发生的相对风险度以比值比(0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表示,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OR及95% CI.结果 MBOAT7 rs641738位点CC、CT、TT基因型分布在NAFLD组与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x2 =0.157,P=0.692),C、T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在2组之间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x2=0.365,P=0.546).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示MBOAT7 rs641738位点CC+CT携带者与CC携带者相比,发病风险未增加(OR=0.923,95% CI:0.685 ~1.245,P=0.692);调整性别、年龄、BMI后,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校正OR =0.893,95% CI:0.652~1.223,P=0.481).在NAFLD组中,CT +TT基因型携带者TC、LDL水平明显低于CC基因型携带者(t值分别为-2.348、-2.113,P值分别为0.021、0.037),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MBOAT7 rs641738位点多态性在我国北方青岛地区汉族人群中与NAFLD的发病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廖宋龄;刘守胜;王聪;陈立震;辛永宁;宣世英 刊期: 2018年第10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成为我国健康人群肝酶异常的首要原因.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达成治疗共识.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逐渐提出了更多的发病机制及对应的治疗推荐.介绍和总结了其治疗方式,涉及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手术治疗、调节肠道微生态、基因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索宇鸿;刘近春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血清异常凝血酶原(DCP)在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肿瘤性状、病理及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治疗并经外科手术切除组织病理确诊的肝细胞癌患者80例,检测患者术前血清DCP及AFP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患者的临床信息、影像学、病理学结果与DCP水平的关系.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样本的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HCC患者血清AFP与DCP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141,P>0.05);HCC患者血清DCP水平与肿瘤直径之间显著相关(r=0.563,P<0.01);肝内多发肿瘤、合并远处转移、存在肉眼或微观血管侵犯的HCC患者血清DCP水平分别高于肝内单发肿瘤(Z=-5.484,P<0.001)、无远处转移(Z=-4.569,P<0.001)、无肉眼血管侵犯(Z=-3.713,P<0.001)或微观血管侵犯(Z=-3.244,P=0.001)患者;按国内分期标准,Ⅰ期HCC患者血清DCP浓度明显低于Ⅱ期及Ⅲ期患者(P值分别为0.005、<0.001),而Ⅱ期与Ⅲ期患者间血清DC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7).病理Edmondson-Steiner(ES)Ⅱ级及Ⅲ级患者血清DCP水平均低于ESⅣ级患者(P值分别为<0.001、0.002),而Ⅱ级与Ⅲ级患者间血清DC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3).结论 HCC患者血清DCP水平与肿瘤数量、大小、临床分期、远处转移、血管侵犯、病理分级相关.
作者:孙玉;张洪海;袁春旺;扈彩霞;刘博君;崔石昌;钱智玲;张英华;张永宏;郑加生 刊期: 2018年第10期
自噬是一种溶酶体降解过程,其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双重作用,即自噬促进细胞存活,又可诱导细胞死亡.简述了自噬在HBV、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及肝细胞癌中的双重作用,以及自噬在相关肝脏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提出了细胞自噬可能是未来HBV相关肝病治疗的研究方向,为肝纤维化和肝细胞癌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彭佳丽;赖欣;韦嘉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健脾化湿止血方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患者1年内发生再出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8年8月-2016年1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肝硬化EGVB患者750例,随访1年.根据累计日剂量(cDDD)将随访期内应用健脾化湿止血方中药剂量≥28 cDDD的患者纳入中药组(n=276),而服用中药<28 cDDD的患者被纳入非中药组(n =474).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GVB再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是否服用健脾化湿止血方是影响肝硬化EGVB患者1年内发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比值比=0.076,95%可信区间:0.039~0.126,P=0.002).中药组患者1年内再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非中药组(43.5% vs55.1%,x2 =4.246,P=0.025).中药组患者自随访至发生再出血的中位时间为95 d,非中药组为121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81,P=0.003).结论 健脾化湿止血方能够降低肝硬化EGVB患者1年内再出血风险,减少EGVB患者的再出血时间.
作者:侯艺鑫;张群;杨志云;杨玉英;江宇泳;王宪波 刊期: 2018年第10期
HBV pgRNA是HBV cccDNA的直接转录产物,能够通过反映HBV cccDNA的转录活动状态进而反映慢性乙型肝炎病情进展,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与其他常用HBV感染血清标志物相比,HBV pgRNA在反映HBV复制活动和抗病毒治疗效果等方面更灵敏,对于抗病毒治疗阶段终点有预测价值.通过综合HBV pgRNA与HBcrAg、HBV cccDNA的相关性来阐述HBV pgRNA在反映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过程中病情变化的可能意义.
作者:谭宁;罗皓;徐小元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手术治疗早期胆管细胞癌(IC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2月于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治疗的早期ICC患者共155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术后1、2、3年总体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采用Cox向前逐步回归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影响早期ICC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早期ICC多数为中年男性患者,平均直径为(5.8±2.5)cm,肝功能多无异常,伴有不同程度CA19-9水平升高,术后病理多为高中分化腺癌.患者术后1、2、3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6.1%、43.9%和34.1%,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0.3%、25.0%和18.1%.Cox多因素分析表明术前高水平CA19-9[风险比(HR)=1.705,95%可信区间(95% CI):1.096~2.652,P=0.018]、肝硬化(HR =2.399,95%CI:1.108~5.196,P=0.026)、镜下子灶(HR=1.918,95%CI:1.124~3.272,P=0.017)、肿瘤细胞分化程度(HR=5.568,95%CI:2.591~11.965,P<0.000 1)是影响早期ICC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硬化(HR =2.142,95%CI:1.054~4.353,P=0.035)、镜下子灶(HR=2.045,95%CI:1.250~3.343,P=0.004)、肿瘤细胞分化程度(HR=2.748,95%CI:1.340~5.638,P=0.006)是影响早期ICC无瘤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根治性切除术为早期ICC患者首选治疗方法.术前CA19-9≥200 U/ml、肝硬化、镜下子灶、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是影响早期IC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黄健;蒋贝格;杨远;顾方明;袁声贤;潘泽亚 刊期: 2018年第10期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47岁,因“乙型肝炎病原学阳性12年,间断呕血、黑便3年余,乏力、腹胀10 d,恶心、呕吐2d”于2017年7月24日入本院.患者12年前因乏力、腹胀住院治疗,明确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化-乙型-失代偿期、脾大,同年行脾切除术,3年前因间断呕血、黑便住院治疗,并先后2次行食管-胃静脉曲张套扎术,后复查胃镜未见曲张静脉,就诊期间多次监测HBV DNA定量<500 IU/ml(罗氏试剂,检测精度为500 IU/ml),8个月前监测到病毒复制,开始口服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10d前因呼吸道感染出现乏力、腹胀,2d前出现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既往史:否认心肺疾病及其他疾病史,否认用药史、家族疾病史,否认习惯性流产史,否认吸烟饮酒史,纹眉20年,有青霉素过敏史,表现为周身皮疹.
作者:殷鑫;高卉;张雨;张明媛;金清龙;温晓玉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治疗的10例儿童AIH患者的临床、肝脏病理、治疗转归及随访资料.结果 患儿年龄3~ 16岁,中位年龄10岁,女性占70%.1型5例,2型5例.3例(30%)急性起病,2例(20%)亚急性起病,5例(50%)慢性起病.转氨酶升高8例(80%),胆红素升高7例(70%);GGT升高7例(70%);IgG升高6例(60%).7例接受肝脏病理检查的患儿中炎症程度≥G3者4例,纤维化分期≥S3者4例,界面性炎症4例,浆细胞浸润5例,玫瑰花环4例;淋巴细胞浸润7例.1例患者死亡,1例失访,有效6例,复发1例,疗效不佳1例.5例2型AIH患者中,4例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硫唑嘌呤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儿童AIH临床表现复杂,个别患者病情重.2型患者多需要糖皮质激素联合硫唑嘌呤治疗.
作者:陈杰;刘燕敏;黄春洋;黄云丽;张小丹;任美欣;杜晓菲;边新渠;廖慧钰;韩莹;单晶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以肝功能异常为首发表现的嗜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对北京佑安医院2011年11月-2017年10月以肝功能异常就诊并确诊为HLH的11例患者的病史、病原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原学以感染相关HLH多见(9/11,81.8%),临床表现以发热(11/11,100%)和脾脏增大(9/11,72.7%)常见.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ll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肝功能异常,其中ALT升高者10例(10/11,90.9%),AST升高者11例(11/11,100%),TBil升高者10例(10/11,90.9%),Alb下降者9例(9/11,81.8%),胆碱酯酶(ChE)下降者10例(10/11,90.9%),GGT升高者9例(9/11,81.8%),ALP升高者10例(10/11,90.9%),乳酸脱氢酶升高者5例(5/6,83.3%),病程初期铁蛋白升高对本病的诊断为敏感(11/11,100%),其次为甘油三酯>3 mmoL/L(6/7,85.7%),血细胞2系以上下降和纤维蛋白原下降在病程早期阳性率分别为54.5%和45.4%,在动态监测中所有患者均出现2系以上血细胞下降.所有患者均可见嗜血现象,7例患者检测NK细胞活性及可溶性IL-2受体(sCD25)水平,均表现为NK细胞活性降低及sCD25水平升高.结论 HLH部分诊断指标早期阳性率不高,对于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伴有持续发热患者,即使早期未出现明显血细胞下降仍不能排除HLH,需动态监测血细胞变化,尽早完善铁蛋白、血脂等实验室检查,及早诊断和治疗.
作者:曾庆环;孙亚男;刘远志;李鹏;于海滨;吴燕京;熊峰;张世斌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凝血试验指标与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AUGIB)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上海市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肝硬化患者233例,根据患者有无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分为AUGIB组(n=87)和无AUGIB组(n=146).收集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肝硬化原因、评价腹水情况、肝性脑病情况,入院时第1次验血指标,包括血常规、TBil、Alb、肌酐、凝血试验[包括PT、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计算Child-Pugh评分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对各变量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结果 Child-Pugh C级的患者,其PT、APTT、TT和INR较A、B级延长,PTA、FIB水平下降,TBil、MELD评分明显升高(F值分别为62.706、33.858、17.781、63.025、46.907、7.514、23.020、20.519,P值均<0.05);233例中仅175例检测了D-二聚体,58例未常规检测D-二聚体.Child-Pugh A、B、C级3组D-二聚体(Child-Pugh A级33例,Child-Pugh B级93例,Child-Pugh C级49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3±2.15) mg/L vs (3.48±4.25) me/L vs(4.24±4.79) mg/L,F=4.089,P=0.018]. MELD≥13组比MELD< 13组PT、INR、APTT延长,PTA下降(t值分别为7.307、7.602、3.650、5.546,P值均<0.05);AUGIB组87例患者中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76例,消化性溃疡9例,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1例,胃癌出血1例.AUGIB组表现为APTT延长,FIB水平升高,Child-Pugh分级高(t值分别为7.178、14.644、30.082,P值均<0.05).APTT和FIB与AUGIB有关(似然比=1.09,95%可信区间:1.04~1.14,P<0.001;似然比=2.34,95%可信区间:1.61 ~3.41,P<0.001).结论 PT、INR、APTT延长程度与肝硬化患者疾病严重度评分Child-Pugh分级和MELD评分的增加是平行的,而APTT延长与FIB水平升高可预测肝硬化患者更易发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作者:张丽航;王善娟;陆伦根;刘艳丽;王一飞;谢津璧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结石性胆囊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治疗方法多样,以胆囊切除为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金标准”.然而,因年龄、病情状况、合并症、患者意愿等不同,也可选择药物治疗、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保胆取石术等方法.简述了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的特点,认为可根据不同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自身疾病特点选择佳治疗方案,并提出了针对结石性胆囊炎的“个体化”治疗模式.
作者:杜前程;周瀛;张灵强;胡陈亮;樊海宁 刊期: 2018年第10期
肝脏涉及多种与凝血相关的蛋白合成,常常伴有复杂的凝血系统异常.实验室及临床证据提示肝病患者会达到一个凝血再平衡的状态,但是这种平衡状态相对脆弱,所以临床上出血及血栓形成事件常有发生.急、慢性肝病患者都可能因为出血或血栓形成等各种严重的并发症而进入重症监护病房.胃肠道出血、全身或局部血栓形成和体外循环中发生的凝血事件等是重症监护病房中肝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给予肝病患者个体化的预防血栓形成的治疗,并给予限制性的输血策略(等待观察策略)是合理的.
作者:邢文立;李谦 刊期: 2018年第10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外过量饮酒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肝细胞内脂肪沉积,包括从单纯的肝脂肪变性(NAFL)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以致一部分终发展为肝硬化,甚至演变为肝细胞癌(HCC).目前,NAFLD全球及亚洲人群患病率约为25%[1-2].我国NAFLD患病率也不容乐观,因检测方法不同,中国成人NAFLD患病率约为6% ~ 27%,NAFLD发病率为34 ~ 91例·1000人-1·年-1[3-5].NAFLD患病率的上升与中心性肥胖、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MS)患病率上升相一致.大多数学者已经将其作为MS的组分之一,或MS在肝脏的表现,而胰岛素抵抗(IR)是其主要的危险因素[6].NAFLD与MS及糖代谢异常/2型糖尿病密切伴随,在已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NAFLD的患病率约为57%~80%[7-9].更为重要的是,2型糖尿病患者NASH的形成和肝纤维化的进展加速,因此支持NASH可能作为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观点[10].一项横断面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中NASH高达78%、进展性肝纤维化占50% [11-12].近的2项人群研究[13-14]采用无创影像学检测方法证实,2型糖尿病患者中存在明显肝纤维化者达到17%.
作者: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刊期: 201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