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断中的意义

曹长春

关键词:肝硬化, 胆汁性, 肝炎, 自身免疫性, 自身抗体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抗体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灵台县妇幼保健站2010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肝病患者245例,根据患者所患疾病种类不同,将患者分为PBC组(n=162)、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组(n=42)和其他肝病患者(LDC)组(n=41).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抗SP100以及GP210抗体,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法检测血清中抗可溶性肝抗原(抗SLA)抗体,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抗线粒体抗体(抗AMA).组间抗体阳性率的比较采用,检验和Fisher's检验.结果 PBC患者的AMA、AMA-M2、抗GP210的阳性率分别是93.21%、87.65%、19.75%,高于AIH患者的19.05%、7.14%、9.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7.311,P=0.001x2 =98.264,P=0.001;x2 =10.312,P=0.012).PBC患者的AMA、AMA-M2及抗GP210的阳性率分别为93.21%、87.65%、19.75%,LDC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9.76%、2.44%、7.32%,PBC患者明显高于LDC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42.745,P=0.003;x2=112.574,P=0.002;x2=15.217,P=0.042).结论 AMA对PBC的诊断具有标志性意义,抗SP100对PBC的疾病进展具有提示作用,抗GP210对阴性PBC患者具有诊断作用.
临床肝胆病杂志相关文献
  • 凝血因子ⅡG20210A突变在布加综合征和门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意义

    大量研究发现凝血因子ⅡG20210A突变与布加综合征和门静脉血栓形成有关.介绍了凝血因子Ⅱ及凝血因子ⅡG20210A突变,回顾了有关凝血因子ⅡG20210A突变对血栓形成的影响,并对凝血因子ⅡG20210A突变的患病率进行了分析,着重总结了凝血因子ⅡG20210A突变与门静脉血栓和布加综合征的关系.认为凝血因子ⅡG20210A突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门静脉血栓和布加综合征的风险.但凝血因子ⅡG20210A突变在中国患者中的患病率极低,其也许并不足以作为中国门静脉血栓和布加综合征的病因.

    作者:张文文;祁兴顺;郭晓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慢性丙型肝炎铁代谢的失调机制

    肝脏是人体储存铁离子的主要器官,因此铁离子代谢失常与慢性肝炎密切相关.目前,慢性丙型肝炎(CHC)中铁离子过载的机制并没有完全阐明.铁调素调控非常复杂,依赖于许多变量,包括不同阶段的肝脏炎症情况、转铁蛋白参与的铁离子循环以及胞内铁离子储存等,这些因素都与引起HCV相关肝脏疾病患者中铁离子浓度的变化有关.讨论了系统铁离子稳态的调控、CHC与铁离子失调的关系及诱发CHC铁离子过载的机制.认为深入认识铁离子稳态和相关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将促进HCV相关疾病的控制与治疗.

    作者:秦源;郭永红;张颖;贾战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细胞性神经鞘瘤1例报告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9岁,因“腹胀2年余加重3d”入院.该患者2年前无诱因出现腹胀,未介意,无发热,近期自觉腹胀加重.病程中患者无恶心、呕吐,无反酸、嗳气,无胸闷、气短,二便正常,体质量未见明显减轻.入院查体:皮肤及巩膜无黄染,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无腹壁静脉曲张.腹软,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阴性,全腹叩诊呈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肝肾区叩击痛阴性,肠鸣音约3次/min,未闻及气过水声及振水音.

    作者:陈雨;刘亚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伴无皮炎性皮肌炎1例报告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0岁,因“发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年,乏力3个月”于2014年6月11日入院.患者2年前确诊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后长期使用药物治疗,如熊去氧胆酸、安络化纤丸、多稀磷脂酰胆碱胶囊、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胶囊等,病情平稳.3个月前因停药出现乏力就诊,查肝功能明显异常,予保肝退黄对症治疗后乏力无明显缓解,并渐感口干、眼干、肌肉关节酸痛,洗头、穿衣、梳头、蹲起、站立困难,偶有心悸不适,平卧时无抬头困难,无皮肤硬化、皮疹,无恶心、呕吐、剑突下疼痛等,无指(趾)端遇冷或情绪波动时出现发白-青紫-变红的改变.

    作者:汪维艳;杨京;陆爽;曾经章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癌微波消融术后早期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微波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测和预防肝癌微波消融术后复发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2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行微波消融术治疗的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可能对早期复发有影响的因素,采用Logistic法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肝癌消融术后早期肝内复发的危险因素,鉴别高危人群,以指导术后抗复发治疗.结果 所有入组患者,共有30例在术后6个月时出现复发,复发率为37.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性别、病灶位置、肿瘤大小、肝癌家族史、饮酒史、肝癌手术切除史、术前甲胎蛋白水平、肝功能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肝癌相关病因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数目(≥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 肿瘤数目是肝癌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通过研究肝癌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来预见高危人群,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期对于肿瘤复发达到早发现、早治疗.

    作者:扈彩霞;郑加生;林伟;崔石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根治性切除术辅助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疗效和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根治性切除术辅助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效果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80例IC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对照组35例患者接受根治术治疗,观察组45例患者接受根治性切除术后辅助TACE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生存时间.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血清糖类抗原(CA) 19-9、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ALT含量分别为(47.35±13.76)μg/L、(309.5±125.55) μg/L、(20.86±10.38)ng/ml、(25.44±8.19) U/L,低于对照组的(83.54±24.17) μg/L、(375.85±136.77) μg/L、(34.18±8.55) ng/ml、(58.56±22.58) 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9.58、101.33、29.46、32.25,P值均<0.05);观察组1、2、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1.43、20.15、9.87,P值均<0.05),观察组平均生存期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8,P<0.05);影响ICC生存期限的因素分析提示肿瘤≥5.0 cm、分化程度低、发生转移的患者长期生存率低、平均生存期限明显缩短,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根治性切除术后辅助TACE是治疗ICC安全有效的方法,肿瘤大小、分化程度、门静脉癌栓及转移严重影响预后.

    作者:唐啸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成人肝母细胞瘤的诊治及研究进展

    成人肝母细胞瘤在临床上十分罕见,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对该疾病的总体认识不足,临床上极易误诊.介绍了肝母细胞瘤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等内容,重点对成人肝母细胞瘤的治疗方式选择及新的生物治疗研究进展作出了初步的阐述.通过对各种治疗方式的比较,认为目前治疗该疾病佳的方案是以外科根治性切除手术为基础的综合治疗.但是由于该疾病恶性程度高,治疗经验匮乏,总体疗效仍不满意.新的生物治疗靶点的相继报道可能为其治疗带来新的突破,但其临床疗效尚需检验,且成人肝母细胞瘤的发病机制是否与儿童一致也未有研究证实,指出还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加以证实和完善.

    作者:杨洁;杜成友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烟酸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模型脂质代谢的影响

    目的 研究烟酸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模型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干预1组(0.5%烟酸)、干预2组(1%烟酸),采用高脂饮食饲养大鼠8周诱导NAFLD模型,采用试剂盒对各组大鼠血清ALT、AST,血清及肝脏组织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肝组织脂质过氧化产物(MDA)进行测定,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形态改变.各组间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时用LSD-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方差不齐时用Tamhane'T2检验.结果 各干预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ALT、AST、TC、TG、FFA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2组与模型组相比,肝组织TG、TC、FFA、MDA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1组与模型组比较,PPARα mRNA表达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DGAT2mRNA、SREBPlc mRNA表达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意义(P值分别为0.019、0.008),干预2组与干预1组比较,DGAT2 mRNA、SREBP1c mRNA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缓解,中央区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减轻.结论 烟酸调节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动物模型的脂肪代谢,减轻脂质氧化应激反应,通过调节PPARα、DGAT2、SREBPlc mRNA的表达,明显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及纤维化,从而对NAFLD有保护作用.

    作者:陈静;江应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发病机制研究的应用前景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以肝内小胆管损伤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该疾病的发生发展是极其复杂的自身免疫反应过程,众多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参与其中.从天然免疫以及适应性免疫两个方面,在细胞以及分子层面对PBC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对该发病机制研究的临床应用前景进行评述,以期能够为该疾病研究领域的科研及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方向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新方案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卢芳汀;廉哲雄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骨髓纤维化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1例报告

    骨髓纤维化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造血干细胞异常引起的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骨髓纤维组织明显增生和髓外造血是骨髓纤维化的病理学基础.其临床进展缓慢,出现进行性贫血、脾脏肿大、外周血幼稚细胞、泪滴状红细胞和骨髓干抽,伴有发热、乏力、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1].临床较少见,大多数在中年以后发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不一,无特异性症状,易误诊、漏诊.本院收治1名骨髓纤维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症1例,报道如下.

    作者:张莉;付晓霞;李洵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水飞蓟素药理机制新进展及临床价值再探讨

    水飞蓟素作为传统的肝脏疾病辅助治疗药物已被证实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抗炎的药理作用.介绍了水飞蓟素调整肝脏功能及拮抗纤维化、保护胰腺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及抗HCV的作用机制.认为水飞蓟素作为一种天然药物,独具大剂量使用毒副作用低等优点,在抗肿瘤、抗氧化、抗炎、抗病毒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青权;周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原发性腹膜恶性间皮瘤伴肝转移癌1例报告

    腹膜恶性间皮瘤是一种原发于腹膜的间皮和间皮下层的肿瘤,发病率低,临床罕见,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容易误诊,本院于2014年2月误诊1例,现报道如下.1病历资料患者男性,69岁,农民.因“腹胀半年余、加重伴尿少3个月余”入院.患者2013年8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无明显乏力、纳差等症状,症状逐渐加重,于2013年10月先后就诊于当地乡医院、市医院、北京某医院,化验乙型肝炎病毒学标志物阴性,丙型肝炎抗体阴性,肝功能基本正常,B超示:肝胆胰未见明显异常,腹水,予以利尿药物口服,腹胀时轻时重.

    作者:李文琳;王春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流行病学与自然史变迁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胆汁淤积性肝病.全面介绍了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PBC的流行病学情况,并针对熊去氧胆酸药物广泛应用前后,PBC自然史的变迁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我国近些年在PBC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总结.尽管我国在PBC的诊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与西方国家存在差距.认为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生和患者自身对该疾病的认识、成立中国多中心联合的PBC研究组、深入探索PBC的发病机制,将为我国PBC患者的有效治疗奠定重要的基础.

    作者:王立峰;李元元;金磊;王福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恩度肝动脉灌注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生存分析

    目的 探讨恩度肝动脉灌注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9年9月-2011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石油医院收治的76例中晚期肝癌患者.其中44例给予恩度肝动脉灌注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其余32例作为对照组,仅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治疗后,所有患者不定期行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观察肿瘤复发或转移情况以及有无肿瘤新生血管形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法分析两组术后生存差异.结果 恩度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RR)高于对照组(70.45% vs 4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47,P<0.05);疾病控制率(DCR)高于对照组(84.09% vs 5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18,P<0.01);两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mPFS)分别为9.00个月和5.0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中位生存期(mOS)分别为10.64个月和8.1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8).结论 采用恩度肝动脉灌注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可明显改善患者近期疗效及PFS,但对总生存期的改善不明显.

    作者:刘琪;武振明;齐秀恒;郭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FibroScan对ALT正常的HBV感染者的诊断价值

    目的 应用瞬时弹性波扫描仪(FS)对ALT正常的HBV感染者进行筛查.方法 收集2012年11月-2013年11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就诊的125例患者,全部进行肝活组织检查,并同时应用FS测定肝脏硬度值(LSM),以肝活组织检查病理学炎症分级为标准,以G1组为对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选定cut-off值.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各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检验.结果 同一肝纤维化分期HBV感染者的LSM随着肝组织炎症程度的加重而升高,在S0 ~S2肝纤维化分期中的不同炎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但G0组与G1组LS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2级及以上肝脏炎症,FS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4,根据ROC曲线选定的cut-off值为8.64 kPa,敏感度为78.6%,特异度为69.2%.结论 对于ALT正常的HBV感染者,通过应用FS检查,明确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及治疗.对于LSM≥8.64 kPa的患者应该进行肝活组织检查,LSM< 8.64 kPa的患者需定期复查.

    作者:刘洪波;王宁;单洪;秦丽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不同抗体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灵台县妇幼保健站2010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肝病患者245例,根据患者所患疾病种类不同,将患者分为PBC组(n=162)、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组(n=42)和其他肝病患者(LDC)组(n=41).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抗SP100以及GP210抗体,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法检测血清中抗可溶性肝抗原(抗SLA)抗体,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抗线粒体抗体(抗AMA).组间抗体阳性率的比较采用,检验和Fisher's检验.结果 PBC患者的AMA、AMA-M2、抗GP210的阳性率分别是93.21%、87.65%、19.75%,高于AIH患者的19.05%、7.14%、9.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7.311,P=0.001x2 =98.264,P=0.001;x2 =10.312,P=0.012).PBC患者的AMA、AMA-M2及抗GP210的阳性率分别为93.21%、87.65%、19.75%,LDC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9.76%、2.44%、7.32%,PBC患者明显高于LDC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42.745,P=0.003;x2=112.574,P=0.002;x2=15.217,P=0.042).结论 AMA对PBC的诊断具有标志性意义,抗SP100对PBC的疾病进展具有提示作用,抗GP210对阴性PBC患者具有诊断作用.

    作者:曹长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Y链细胞因子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8+T细胞上TIM-3表达的调节

    目的 通过检测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TIM-3)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CD8+T细胞上的表达,探讨共用γ链细胞因子对CHB患者CD8+T细胞上TIM-3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5月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传染科就诊的CHB初治患者15例,以及健康体检者8例.抽取两组全血,利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PBMC.分别给予γ链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IL-7、IL-15、IL-21和人抗CD3/CD28刺激,未刺激孔作为阴性对照.培养4d后,用单克隆抗体染色,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8+T细胞上TIM-3的表达情况.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结果 与未刺激组相比,TIM-3在CD8+T细胞上表达如下:人抗CD3/CD28和IL-2、IL-15、IL-7刺激组显著升高,分别为(9.629 ±9.916)%,P=0.000 1;(3.817 ±2.694)%,P=0.000 6;(5.772±4.732)%,P=0.005 4;(3.560 ±2.045)%,P=0.030 2.IL-21刺激组表达虽有所增加,为(2.503 ±2.11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4 l.结论 人抗CD3/CD28、γ链细胞因子中的IL-2、IL-7和IL-15都能够有效上调TIM-3在CHB患者CD8+T细胞上的表达,提示通过抑制它们不仅可以下调TIM-3的表达,而且可能会增强CHB患者体内CD8+T细胞的杀伤作用.

    作者:董杰;杨晓飞;申焕君;赵荣荣;赵燕燕;张野;黄长形;连建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Hedgehog信号通路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Hedgehog(Hh)信号通路存在于多种动物体内,对调节胚胎发育及胚胎形成后分化起重要作用,其异常激活参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病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Hh信号通路传导异常可导致肝细胞癌(HCC)发生,并与肿瘤侵袭、转移相关.深入探讨Hh信号通路与HCC的关系,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HCC的发病机制,为HCC的防治提供新的可能途径及作用靶点.

    作者:刘佳;朱琴梅;胡弘毅;王甦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降钙素原和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单独或联合检测对肝硬化合并细菌感染患者早期诊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外周血白细胞(WBC)、WBC/血小板(PLT)单独及联合检测对肝硬化患者合并自发性腹膜炎(SBP)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129例肝硬化患者,包括肝硬化死亡患者112例,其中并发感染导致死亡患者94例(感染组),包括SBP 61例;其他原因导致死亡18例(非感染组),肝硬化代偿期患者17例为对照组.使用抗生素前常规细菌培养,并测定血清PCT及WBC、WBC/PLT.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率比较应用x2检验,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其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在94例肝硬化合并感染的患者中,细菌培养阳性66例,其中血、腹水及其他分泌物培养阳性率分别为25.8%、30.3%及43.9%.肺部感染占8.5%,SBP为64.9%,感染灶不明确占26.6%.感染组患者血清PCT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及对照组(F=10.98,P<0.05).不同感染部位患者血清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0.5 ng/ml,肝硬化合并感染的敏感性为92.5%,特异性为77.1%,ROC曲线下面积为0.89.PCT≥2 ng/ml,其敏感性为62.8%,特异性为94.2%.外周血WBC≥10 ×l09/L及WBC/PLT≥0.25时,肝硬化合并感染的敏感性分别为47.8%,39.6%,特异性为100%.PCT联合WBC/PLT,其敏感性为76.8%,特异性为94.2%.SBP患者腹水培养阳性与否,PCT、WBC、WBC/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T联合WBC/PLT,诊断SBP的敏感性为83.6%,特异性为94.2%.结论 PCT、WBC/PLT可作为肝硬化合并感染的诊断指标,PCT与WBC/PLT联合对肝硬化SBP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郑俊福;蔡照华;张鑫;娄金丽;赵文敏;李鹏;李冰;李磊;董培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胸腺肽α1治疗免疫清除或低复制期低病毒载量慢性HBV感染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胸腺肽α1治疗低病毒载量慢性HBV感染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诊治的低病毒载量慢性HBV感染者76例为治疗组,41例为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胸腺肽α1 1.6mg,皮下注射,每周2次,治疗3个月HBV DNA阴性者可停药,阳性者治疗至6个月;对照组不进行药物治疗.观察3、6个月时HBV DNA转阴情况.组间比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治疗3、6个月时治疗组HBV DNA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值分别为10.61、13.09,P值均<0.01).治疗6个月时,治疗组HBV DNA< 104拷贝/ml且HBeAg阳性者与HBeAg阴性者比较HBV DNA转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2,P>0.05),但显著高于HBV DNA≥104拷贝/ml者(x2=7.52,P<0.01).结论 胸腺肽α1能显著促进低病毒载量慢性HBV感染者HBV DNA转阴,转阴率与DNA载量呈负相关,与HBeAg状态无关.

    作者:孙建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