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脾脏损伤治疗方式的专家共识(2014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脾功能与脾脏外科学组

关键词:脾, 腹部损伤, 治疗, 指南
摘要:脾脏因其解剖及组织学特点,是腹腔内容易受损的器官,脾脏损伤约占腹部创伤的40%~50%,并伴有一定的病死率,尤其是合并多发伤或复合伤的患者.随着对脾脏功能的研究不断深入以及诊治方法的进步,脾脏损伤的治疗方式呈现多样化及个体化的特点,各类脾保留性手术逐步开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脾功能与脾脏外科学组(以下简称“脾脏学组”)曾经提出《脾损伤脾保留手术操作建议指南(2007版)》,为了进一步规范脾脏损伤的治疗方法,整合利用各种治疗手段的成果,脾脏学组组织专家制订了《脾脏损伤治疗方式的专家共识(2014版)》,重点阐述脾脏损伤的分类、分级、治疗原则以及脾保留性手术的方法.
临床肝胆病杂志相关文献
  • 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门静脉血栓(PVT)发生在部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患者中并进一步加剧门静脉压力.诱发PVT形成的风险因素尚未明确.但已经注意到脾切除术可能使PVT形成的风险增加;更严重的是如果没有及时诊断和治疗,PVT可能会进展为脾切除术后危及患者生命的一种并发症.分析了脾切除术后PVT形成的危险因素,指出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是PVT后天形成的主要原因.

    作者:杨正茂;张岭漪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2014年韩国肝癌研究组及国立癌症中心肝细胞癌的管理实践指南》摘译

    1 简介韩国肝癌研究组(Korean Liver Cancer Study Group,KLCSG)和韩国国立癌症中心(National Cancer Center,NCC)于2003年首次共同发布了肝细胞癌(HCC)规范化治疗指南,并于2009年进行修订.此后,全世界进行了大量有关HCC的研究,而这些大规模系统研究主要集中在HCC诊断、分期及治疗方面,尤其是针对亚洲人群.根据新证据和专家意见,新指南由此应运而生.

    作者:赵剑成;祁兴顺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2015年日本胃肠病学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循证医学临床治疗指南

    目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世界范围内工业化国家中慢性肝病常见的原因,并且已经成为西方国家以及许多亚洲国家的严重公共健康问题.在NAFLD的疾病谱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疾病的进展形式,可发展至肝硬化,并且会增加发生肝细胞癌(HCC)的风险.大部分NAFLD/NASH是代谢综合征的肝脏表现,这提示NAFLD/NASH在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病过程中亦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常彬霞;邹正升;李保森;王华;高斌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六味五灵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六味五灵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有效性,为临床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 在Cochrane图书馆、CNKI、万方、PubMed数据库检索已发表的关于六味五灵片治疗NAFLD的文献,截止日期为2015年1月30日.筛选出六味五灵片联合常规治疗与单独常规治疗NAFLD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 5.2对ALT、AST、GGT、甘油三酯(TG)、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影像学指标改善情况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6篇RCT,包括试验组228例,对照组205例.分析显示:试验组的ALT、AST、GGT及TG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化均数差(SMD)分别为-1.29、-1.15、-1.47、-0.48,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1.69 ~-0.89、-1.85~-0.45、-1.68 ~ -1.25、-0.60~-0.35,P值均<0.01];治疗结束后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和影像学指标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1.48、1.43,95% CI分别为1.29~1.70、1.21 ~1.68,P值均<0.01].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六味五灵片可显著改善NAFLD患者的肝功能,降低血脂水平,提高临床总有效率.但由于纳入文献质量较低,当前荟萃分析结论的可靠性应被进一步验证.

    作者:周利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2015年国际腹水俱乐部共识建议:肝硬化患者急性肾损伤的诊断与管理

    急性肾衰竭(acute kidney failure,ARF)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肝硬化患者肾衰竭的诊断标准于1996年颁布,此后又多次进行更新.在这些标准中,ARF被定义为血清肌酐(SCr)升高基线水平的50%以上,并终升至1.5 mg/dl(133 μmol/L)以上.然而,将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肾衰竭的SCr临界值定为1.5 mg/dl (133 μmol/L)争议颇多.而且,除了Ⅰ型肝肾综合征(hepato renal syndrome,HRS)以外,急、慢性肾衰竭的时限界定也未明确.同时,非肝硬化患者ARF的新标准已被提议并确定,其命名亦被急性肾损伤(AKI)所代替.

    作者:王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基因rs3856806位点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基因rs3856806位点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收集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189例经B超证实为NAFLD患者和184例对照组健康者的血液标本,应用多重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iMLDR)检测PPARγ基因rs3856806位点基因型.计数资料及计量资料分别采用Pearson x2检验和t检验进行比较,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计算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 CI).结果 NAFLD组体质量、腰围、臀围、ALT、AST、GGT、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高密度脂蛋白(HDL)低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NAFLD组与对照组两者rs3856806位点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等位基因T携带者患NAFLD的风险是等位基因C的1.068倍(OR=1.068,95%CI:0.748 ~1.525,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与CC携带者相比,TT的基因型携带者的NAFLD发生风险高(OR=1.077,95% CI:0.706 ~1.643,P>0.05).结论 PPARγ基因rs3856806位点多态性与NAFLD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许新;姜曼;李江文;董全勇;林中华;初蕾蕾;辛永宁;宣世英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基质金属蛋白酶3和9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Crb)2、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和MMP-9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手术切除的47例胆管癌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胆管癌组织及相应正常胆管组织中Grb2、MMP-3和MMP-9的表达情况,并分析Grb2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以及Grb2表达量与MMP-3、MMP-9表达量之间的关系.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Grb2和MMP-3、MMP-9表达量的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Grb2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要明显高于正常胆管组织(t=5.935,p<0.001);Grb2在胆管癌和相应正常胆管组织的表达量与年龄、性别、分化水平无明显相关;在发生淋巴结或者远处转移的胆管癌组织中,Grb2表达量比不发生转移的胆管癌组织要高(t=3.882,P=0.003).Grb2的表达量与MMP-3、MMP-9的表达量分别呈正相关(r2值分别为0.3667、0.5133,P值分别为0.018、0.007).结论 Grb2在胆管癌组织的表达量要高于相应正常胆管组织,且Grb2的表达量与肿瘤的侵袭转移能力密切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Grb2的表达量与MMP-3、MMP-9的表达量呈正相关.

    作者:赵廷宽;李春燕;杨勇;刘静;郭华雄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胰岛素抵抗指数、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9月在葫芦岛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诊治的NAFLD患者82例作为NAFLD组,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新鲜粪便和空腹血清,计算肠道定植抗力(B/E值)和HOMA-IR.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α及IL-6的水平,分析B/E值与HOMA-IR、TNFα及IL-6的相关性.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NAFLD组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明显减少,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明显增加,B/E值明显下降,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NAFLD组血ALT、AST、甘油三酯、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及HOMA-IR、TNFα、IL-6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值均<0.01).相关性分析显示B/E值与HOMA-IR、TNFα及IL-6均呈显著负相关性(r=-0.872、-0.461、-0.523,P值均<0.01).结论 NAFLD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HOMA-IR程度、血清TNFα、IL-6水平变化密切相关,说明以上因素可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参与了NAFLD的发生发展.

    作者:张秋楠;肖英;苗瑞新;张亚庆;朱莹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脂质代谢紊乱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

    随着肥胖、2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等代谢性疾病的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升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病率也随之升高.大多数NAFLD患者表现为单纯性肝脏脂肪变性,但部分患者会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在发达国家,NAFLD已成为肝酶升高的常见原因,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肝脏脂肪沉积是NAFLD的核心表现,就脂质代谢异常在NAFLD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进行了综述,指出阐明NAFLD的发病机制将有助于制订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作者:路然;洪天配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者越来越多,有关其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众多,但结果仍有争论.主要介绍NAFLD临床研究的新进展及困境,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提高NAFLD的处理能力,更好地为NAFLD患者服务.

    作者:范建高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饮食摄入硒及血清硒水平的对比分析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慢性肝病患者饮食摄入硒及血清硒水平,探讨硒与肝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8年8月-2014年10月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74例肝病患者,其中慢性肝炎(CH)23例、肝硬化(LC)27例、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 24例,另选取1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HC).应用膳食营养软件计算饮食硒的摄入情况,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同期完成血清硒水平测定.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Pearson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与HC组饮食摄入硒(45.45 ±18.10) μg相比,CH、LC及ACLF患者均存在饮食摄入硒不足,分别为(37.69±11.30)、(32.65±13.55)、(28.95±13.30) μ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83,P=0.020),随着肝病严重程度加重而逐渐降低,LC及ACLF组饮食摄入硒明显低于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4、0.000);CH、LC及ACLF患者的血清硒水平均降低,分别为(0.12±0.05)、(0.11±0.06)、(0.13±0.05) μg/ml,均明显低于HC组(0.17±0.04)μ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7、0.000、0.015),LC组血清硒水平降低明显;血清硒与前白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29、0.213、0.255,P值分别为0.030、0.044、0.015).结论 随着肝病严重程度加重,肝病患者饮食摄入硒及血清硒水平逐渐下降,临床上应注意慢性肝病患者硒的监测及补充.

    作者:赵娟;李娟;于红卫;孟庆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进展

    发达国家约1/3人口患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其中10%~30%的NAFLD表现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NAFLD和心血管疾病有共同的代谢危险因素,因此NASH患者肝脏及心血管相关病死率明显增加.主要从改善生活方式、减肥治疗、针对代谢综合征的治疗、胰岛素增敏剂、抗氧化剂类药物治疗及终末期肝病的治疗5个方面介绍了NAFLD的治疗进展.指出了临床医生在NAFLD诊治过程中应更多关注NAFLD伴发的代谢综合征.

    作者:李强;卓其斌;陈良;黄玉仙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rs3772622位点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GTR1) rs3772622位点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关系及该位点与patatin样磷酯酶域(PNPLA3) rs738409位点多态性的交互作用.方法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青岛市市立医院经临床B超诊断为NAFLD的患者241例及正常对照人群205例,采用PCR及基因型检测方法对AGTR1 rs3772622位点和PNPLA3 rs738409位点进行检测.运用统计学方法检测两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及各项临床数据资料生化结果.计量资料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AGTR1 rs3772622及PNPLA3 rs738409突变基因型罹患NAFLD的风险,使用广义多因子降维法(GMDR)研究两位点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 AGTR1 rs3772622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NAFLD组与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野生型,AGTR1 rs3772622位点突变型并未增加NAFLD的发病风险(P>0.05),PNPLA3 rs738409突变型人群患NAFLD的风险是野生型的2.09倍[OR =2.09,95%可信区间(95% CI):1.35~3.23,P=0.001].AGTR1 rs3772622位点与PNPLA3 rs738409位点联合作用使NAFLD的发病风险明显增加(OR=3.60,95% CI:1.50~6.23,P<0.001).两突变基因双携带者与PNPLA3 rs738409单突变基因携带者生化指标的比较发现ALT、AST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中国人群中AGTR1 rs3772622位点多态性对NAFLD的发生发展无关.但其位点突变可增加PNPLA3rs738409位点突变患者罹患NAFLD的风险.

    作者:刘洋;姜曼;陈立震;杜水仙;辛永宁;宣世英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脾脏损伤治疗方式的专家共识(2014版)

    脾脏因其解剖及组织学特点,是腹腔内容易受损的器官,脾脏损伤约占腹部创伤的40%~50%,并伴有一定的病死率,尤其是合并多发伤或复合伤的患者.随着对脾脏功能的研究不断深入以及诊治方法的进步,脾脏损伤的治疗方式呈现多样化及个体化的特点,各类脾保留性手术逐步开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脾功能与脾脏外科学组(以下简称“脾脏学组”)曾经提出《脾损伤脾保留手术操作建议指南(2007版)》,为了进一步规范脾脏损伤的治疗方法,整合利用各种治疗手段的成果,脾脏学组组织专家制订了《脾脏损伤治疗方式的专家共识(2014版)》,重点阐述脾脏损伤的分类、分级、治疗原则以及脾保留性手术的方法.

    作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脾功能与脾脏外科学组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鱼肝油酸钠与聚桂醇硬化治疗肝囊肿的疗效对比

    目的 比较鱼肝油酸钠、聚桂醇硬化治疗肝囊肿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3年5月在广西桂东人民医院住院的74例肝囊肿患者,根据入院日期,按单双日分为2组,A组46例患者经皮肝穿刺抽干囊肿液后向囊肿腔中注入鱼肝油酸钠溶液黏连硬化囊肿腔,B组28例经皮肝穿刺抽干囊肿液后向囊肿腔中注入聚桂醇溶液黏连硬化囊肿腔.入院治疗后,比较术中及术后两组患者疼痛的发生率;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自手术日算起1年内的肝囊肿复发率.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经治疗后,A组1年内复发5例(10.87%),B组1年内复发2例(7.14%),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83,P>0.05).A组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58,P<0.05).结论 聚桂醇硬化治疗肝囊肿疗效与鱼肝油酸钠相同,可常规使用副作用小的聚桂醇做为硬化剂.

    作者:覃祖云;郭亚兵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Toll样受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目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尚不明确.有多项研究表明Toll样受体参与了NAFLD,特别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发生和发展.简述了Toll样受体与炎症因素、Toll样受体与游离脂肪酸间的相互作用、Toll样受体基因多态性3个方面的进展,介绍了Toll样受体在NAFLD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陈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血清25-羟基维生素D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为NAFLD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择2014年3月-10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维吾尔族、汉族NAFLD患者各200例为NAFLD组,同期体检的维吾尔族、汉族健康者各200例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腹部超声检查以及血液生化指标检测,采用ELISA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同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25-羟基维生素D与NAFLD的关系.结果 维吾尔族、汉族人群NAFLD组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且血清25-羟基维生素D与NAFLD具有负相关性(r汉=-0.212,r维=-0.220,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升高是NAFLD的保护因素(OR汉=0.894,P汉=0.015;OR维=0.897,P维 =0.025).结论 维吾尔族、汉族人群中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NAFLD密切相关.

    作者:蔡雯;董正惠;王淑霞;杨晓萍;姚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肺结核患者化疗后肝损伤程度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肺结核患者化疗后肝损伤程度与临床表现的相关关系.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接受一线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新发涂阳肺结核患者3620例,为其建立用以记录服药情况及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随访日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1225例(33.8%)患者出现肝损伤相关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以恶心呕吐发生率高(72.9%),其余依次为小便颜色改变(65.3%)、疲乏(37.8%)、出疹(31.5%)、腹胀腹泻(28.1%)、发热(14.2%)、纳差(3.8%)、其他(2.0%).在不同临床表现中恶心呕吐出现时间早,其次为腹胀腹泻.所有患者中出现肝损伤243例(6.7%),中重度肝损伤109例(3.0%).有临床表现者中出现肝损伤171例(14.0%),中重度肝损伤74例(6.0%).有临床表现者发生肝损伤、中重度肝损伤与无临床表现者危险度之比分别为4.643(95% CI:3.035~4.856)、4.134(95%CI:2.817 ~4.351).出现疲乏、恶心呕吐、出疹、腹胀腹泻、纳差、其他表现者其肝损伤及中重度肝损伤发生危险性高于无临床表现者(P<0.05),其中出现纳差者危险性高,其危险度之比分别为12.792、25.031.结论 1/3肺结核患者化疗后出现肝损伤相关临床表现,当出现疲乏、恶心呕吐、出疹、腹胀腹泻、纳差、其他表现者其肝损伤及中重度肝损伤发生危险性升高.

    作者:孙莹;李润浦;王晓洁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肝爽颗粒对CCl4诱导的慢性肝损伤小鼠模型和肝损伤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

    目的 本研究拟初步探讨肝爽颗粒通过细胞自噬在保护四氯化碳(CCl4)诱导小鼠慢性肝损伤模型和肝损伤细胞模型中的作用和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CCl4腹腔注射构建小鼠慢性肝损伤模型,CCl4体外诱导肝细胞系7702细胞构建肝损伤细胞模型.建模成功后给予肝爽颗粒进行干预,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和未给予肝爽颗粒的CCl4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抑制细胞自噬并观察肝爽颗粒对细胞凋亡的影响.HE染色观察肝组织损伤情况;生化法测定血清ALT、AST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法、Western Blot观察细胞自噬情况;流式细胞术及AnnexinV/PI双标记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方差齐采用LSD检验,方差不齐采用Dunnett T3检验.结果 HE染色显示肝爽颗粒干预组小鼠肝组织损伤程度较CCl4组明显减轻,3组间ALT和AST总体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5.76、13.35,P值均<0.05);体内细胞实验和体外动物实验免疫荧光结果均显示肝爽颗粒干预组细胞自噬表达较CCl4组明显增加,肝细胞凋亡较CCl4组明显减少.加入3-MA后肝爽颗粒的保护性作用减弱,细胞凋亡增加.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5组7702细胞凋亡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637,P<0.01).结论 肝爽颗粒对肝脏损伤具有保护性作用,其抗凋亡机制可能与肝爽颗粒增强细胞自噬有关.

    作者:孙海青;王小琪;时红波;娄金丽;陈煜;段钟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80岁以上患者多次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对80岁以上反复多次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收集2010年7月-2014年12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至少进行2次以上ERCP的>80岁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0例患者(男33例,女27例)共完成146次ERCP,其中47例完成2次ERCP,5例完成3次ERCP,5例完成4次ERCP,2例完成5次ERCP,1例完成7次ERCP.2例发生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大出血,1例发生ERCP术后胰腺炎,2例在术后3周内因慢阻肺死亡.结论 胆总管结石的反复发作和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是高龄患者反复多次ERCP的原因,整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良好,ERCP可以改善高龄胆胰疾病患者的预后.

    作者:王继恒;苏锡铭;高革;何玉琦 刊期: 2015年第07期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