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眭;王江滨
目的 对多次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评估重复的原因、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收集2010年7月-2014年12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进行≥2次ERC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治疗结果、并发症和术后转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77例患者共完成187次ERCP,其中60例完成2次ERCP,6例完成3次ERCP,8例完成4次ERCP,2例完成5次ER-CP,1例完成7次ERCP.2例发生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大出血,2例发生ERCP术后胰腺炎,1例发生十二指肠穿孔,2例在术后3周内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死亡.结论 胆总管结石的反复发作、胆管炎性狭窄、慢性胰腺炎、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是患者反复多次行ERCP的原因,超过80岁的高龄患者有更高地重复行ERCP几率.多次行ERCP的整体安全性和有效性良好.
作者:王继恒;何玉琦;高革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系统评价胆道镜保胆取石术(LRCP)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在治疗胆囊结石中各自的优劣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及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有关LRCP与LC治疗胆囊结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截止日期为2015年6月.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r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5项RCT,总计68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LRCL组与LC组在手术时间[比值比(OR) =8.85,95%可信区间(CI):0.49~17.21,P=0.04]及术后腹泻发生率(OR =0.24,95%CI:0.11 ~0.53,P=0.000 4)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术中出血量(OR=-12.37,95% CI:-29.73 ~4.99,P=0.16)、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OR=-7.19,95% CI:-24.28 ~9.90,P=0.41)、住院天数(OR=-0.17,95% CI:-1.98 ~ 1.63,P=0.85)、住院费用(OR=-1.14,95% CI:-2.57 ~0.28,P=0.12)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RCP在手术时间及术后腹泻发生率方面要优于LC,而在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方面,两种术式未见明显差别.由于纳入的文献数量有限,且存在发表性偏倚,故需要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RCT来进一步提供有效数据.
作者:樊华;张生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鉴于抗HCV药物研制进展非常迅速,针对抗HCV治疗的指南更新也非常及时.2014年美国感染病学会(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IDSA)及美国肝病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AASLD)联合发布了一部丙型肝炎诊治指南[1],同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关于丙型肝炎管理及治疗的指南[2].欧洲肝病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在2014年发布了关于丙型肝炎治疗的指南[3-4].作者曾对4部指南进行了解读和比较[5-7].
作者:戴明佳;颜学兵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对人外周血CD11c+髓样树突状细胞(CD11c十mDC)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磁珠分选技术获得健康志愿者CD11c+ mDC和CD4+T淋巴细胞.在CD11c+髓样树突状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MBL(5、10、20 μg/ml)刺激,以不加MBL的细胞作为对照,应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白细胞介素(IL) 12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CD40、CD80、CD86及HLA-DR的表达.用MTT法测定CD 11c+mDC刺激CD4+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IL-4和干扰素(IFN)γ水平.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与未加MBL刺激组相比,3种浓度MBL均显著增强CD11c+ mDC表面分子CD40、CD80、CD86、HLA-DR表达及IL-12分泌(F值分别为44.34、27.35、15.57、48.38、38.27,P值均<0.001),其中IL-12分泌呈MBL浓度依赖性;MBL刺激组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未刺激组(F =23.43,P<0.001);MBL刺激组细胞的IFNγ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未刺激组(F=28.25,P<0.001);而MBL刺激组细胞的IL-4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未刺激组(F=40.03,P<0.001).结论 MBL能够有效刺激CD11c+mDC的活化,诱导CD4+T淋巴细胞向辅助性T淋巴细胞1分化,提示其可能通过调节CD11 c+mDC的表型和功能参与HBV的控制和清除.
作者:张影;李雪峰;王琳;徐娇;张书杰;张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途径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选取2000年1月-2014年10月在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治疗的胆管结石患者19例,通过经皮经肝途径,配合应用胆道镜和碎石仪器,治疗胆管结石.结果 19例患者中12例1次成功取石,5例3次经肝脏窦道完全取石,2例肝内三级胆管结石残留,取石成功率89.47%(17/19).结论 经皮经肝途径治疗胆管结石,创伤轻微,痛苦小,可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性应用.
作者:程相超;袁启东;赵建红;刘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1 研究背景由于缺乏高水平的诊断和治疗证据,不同医疗机构诊治水平参次不齐,导致胆道癌患者的预后差别也很大.因此胆道癌管理临床实践指南将为临床医生提供极大的帮助,也有助于缩小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差距.日本肝胆胰外科学会(Japanese society of hepato-biliary-pancreatic surgery,JSHBPS)在2008年出版了胆道癌和壶腹癌管理的临床实践指南,这是唯一聚焦胆道肿瘤的临床指南,为临床医师提供了诊断标准.
作者:黄华冰;杜奕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不同缝合方式患者胆肠吻合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4年12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十堰市人民医院收洽的162例行胆肠吻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8例行单纯间断缝合(称为A组),45例行单纯连续缝合(称为B组),49例行降落伞式连续缝合(称为C组).比较3组患者术中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f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3组患者胆肠吻合时间和T管放置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组和C组胆肠吻合时间要明显短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B、C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中A组T管放置率高,B组次之,C组低,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患者术后胆漏和胆汁性腹膜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6个月复查,3组之间胆道狭窄情况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胆道缩窄幅度大,C组小.结论 降落伞式连续缝合是一种精细的胆肠缝合方式,可以减少胆肠吻合时间、降低T管放置率和胆道缩窄程度.
作者:周晋航;吴黎明;王江华;王伟;张林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从循证医学角度系统评价吸烟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sa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文检索词包括吸烟、香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危险因素、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英文检索词包括smoking、cigarette、tobacco、risk factors、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cohort studies、case-control studies.查找20多年来吸烟与PBC发病风险相关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其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95% CI)并对发表偏倚进行漏斗图分析.结果 纳入7个病例对照研究,共5459例,其中PBC患者256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吸烟人群与不吸烟人群比较,其患PBC的风险增加(OR=1.49,95% CI:1.11 ~2.00,P=0.009).按地域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北美洲人群的OR为1.57,95%CI:1.20 ~2.04,P=0.000 8,吸烟组和非吸烟组PBC发病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欧洲人群的OR为1.41,95%CI:0.73 ~2.73,P=0.31,吸烟组和非吸烟组PBC发病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次研究证实吸烟会增加PBC的发病风险.由于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上述结论仍需开展大样本量的规范化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作者:范鋆钰;孙凌云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对非诺贝特辅助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有效性进行系统评估.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自建库至2014年12月31日间发表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Stata10.1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若具有同质性则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有异质性则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 共纳入6篇RCT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辅助使用非诺贝特治疗后,PBC患者的GGT、ALT、AL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标准化均数差分别为-1.595、-0.447、-2.124,P值均<0.05);而AST、TBil水平在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改善免疫球蛋白M方面,非诺贝特辅助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当前证据,非诺贝特辅助治疗PBC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但是并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本文样本量较少,尚需要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RCT进行验证.
作者:俞媛;杨宗国;陈姼姼;陆云飞;徐庆年;陈晓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本文介绍了2014年美国肝胆胰学会(American Hepato-Pancreato-Biliary Association,AHPBA)的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诊治的专家共识,内容覆盖了其诊断、分期、外科治疗、辅助治疗等多方面内容,可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1 ICC的诊断与分期1.1 临床表现 ICC患者早期多无临床表现,进展阶段可出现非特异性临床表现和体征,包括体质量减轻、乏力、腹部不适、肝肿大或腹部可触及包块,胆道梗阻相对罕见.
作者:周霞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启东青年一代血清HBsAg携带状况.方法 随机选择启东市内三所中学2006-2014年连续9届高三学生(高考组),共15 534人,其中有部分学生在出生时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选择来自2007-2013年在本院体检的健康人群(成人组),共1208人,被确认未在出生时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两组对象以ELISA法进行血清HBsAg检测,观察其阳性率.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高考组的HBsAg携带率分别为4.2% (75/1794)、4.3%(77/1797) 、4.4%(82/1858)、4.3%(82/1903)、3.4%(56/1627)、2.6%(46/1768) 、1.6%(29/1778)、1.6%(27/1642)和1.8%(24/1367),平均3.2%(498/15534),显著低于成人组的平均7.1%(86/1208)(x2=59.986,P<0.001).高考组男性HBsAg携带率(3.7%,266/7236)高于女性(2.8%,229/8298) (x2=10.521,P=0.001);成人组男性HBsAg携带率(8.8%,66/750)也显著高于女性(4.4%,20/458) (x2=8.452,P=0.004).成人组男性的HBsAg携带率是高考组男性的2.4倍;成人组女性的HBsAg携带率是高考组女性的1.6倍.结论 2006-2014年高考生的HBsAg携带率持续下降,至2014年已超前达到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将<5岁人群HBsAg携带率控制在2%以下的目标.
作者:倪正平;陈陶阳;沈蓉;陆玲玲;薛学峰;黄飞;施平凡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钬激光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4年7月于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治疗的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64例,其中进行纤维胆道镜治疗33例(称为纤维胆道镜组),钬激光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31例(称为联合组),对两组一次性取净结石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纤维胆道镜组一次性取净结石率为72.73% (24/33),并发症发生率为21.21%(7/33);联合组一次性取净结石率为93.55% (29/31),并发症发生率为3.23% (1/31).两组一次性取净结石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868、4.728,P值分别为0.027、0.030).结论 钬激光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能够有效提高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一次性取净结石率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袁来顺;路旭;孙松 刊期: 2015年第10期
肝内胆汁淤积是临床上常见的肝损伤的表现形式,其病因较为复杂,所涉及的疾病种类广泛.其发病与肝细胞及毛细胆管细胞损害、胆汁酸转运障碍、胆汁流动异常等机制相关.肝内胆汁淤积的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现主要的药物包括熊去氧胆酸、奥贝胆酸、腺苷蛋氨酸以及中药制剂等.现就肝内胆汁淤积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作一评述.
作者:陈东风;孙文静 刊期: 2015年第10期
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手段虽多,但单一的治疗方式不能达到理想的疗效.阐述了肝内胆管结石病的病因、病理特点以及各种治疗方式的进展.认为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联合应用多种手术方式,是减少结石残留和预防癌变、提高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总体疗效的关键.
作者:张昊宇;刘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原因未明的慢性肝内胆管进行性、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其终可以演变成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衰竭等,发病主要以女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1:8[1].当患者具有胆汁淤积的生化学表现、血清学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AMA)阳性、肝脏组织学支持如非化脓性破坏性胆管炎、小叶间胆管破坏等证据时,即可诊断为PBC.PBC与其他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有关,如原发性干燥综合征(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多肌炎、硬皮病和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PBC与pSS的关系尤为密切,研究表明在PBC患者中,pSS的发病率达69%~81%[2].关于PBC合并pSS的病例国内报告尚不多,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PBC合并pSS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刘沙利;杨政;胡勤明;杨忠民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和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是临床上常用的胆管外引流手段,与胆管内支架引流一同构成内科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主要方法[1].理论上,内引流符合生理需要,长期外引流因改变胆汁的生理排泄途径而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但国内外相关研究数据较少.本文报道长期胆管外引流患者并发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临床表现为凝血障碍2例.
作者:张峰;缪成成;钟文琪;张明;诸葛宇征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的疗效,检测胆汁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2014年11月遵义医学院第五附属(珠海)医院收治的150例AOSC患者,所有患者均行ER-CP治疗,治疗中抽取患者胆汁,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测定,并根据测定结果选择抗生素,评价疗效.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总插管成功率为92% (138/150),引流有效率为94.2%(130/138);有效引流的130例患者TBil和DBil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减少[(60.3±43.4) μmol/L vs(110.2±53.1) μmol/L,(35.5±23.6) μmol/L vs(65.5 ±33.2) μmol/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56、8.65,P值均<0.05);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较治疗前显著下降(65.2% vs 83.4%)(x2=11.85,P<0.05);胆汁培养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胆汁培养阳性标本总数的85.7% (78/91),加入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做为首选用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可做为二线用药.结论 ERCP是治疗AOSC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根据患者胆汁标本的培养结果选用抗生素,可迅速缓解患者中毒症状,预防耐药性的产生.
作者:何朝晖;祝伟;谢萍 刊期: 2015年第10期
胆道变异的类型繁多,包括胆囊管与肝总管并行低位汇合、胆囊管汇入右肝管、迷走胆管、副肝管等[1].其中,副肝管是指肝脏的某一叶或某一段肝管低位与肝外胆管汇合,肝外部分的胆管称为副肝管,出现率约10%~20%[2].副肝管在Calot三角发现,表现形式多样,例如副肝管汇入肝总管、汇入胆总管、汇入右肝管、汇入胆囊管,或者汇入胆囊颈部[3].本文报道1例副肝管直接汇入胆囊且较粗大的病例.
作者:陈丽宇;纪柏;刘亚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肝胆管结石是我国西南地区常见的良性胆道疾病之一,外科手术是该病佳的治疗方式.但由于该病起病隐匿,病程复杂多样,术后结石残留、复发率及胆管癌变率高,而且相当一部分患者因为初始治疗决策不当,导致反复多次手术,使病情更加复杂,治疗更加困难.因此,初始外科治疗是否得当,将明显影响肝胆管结石的近远期疗效.对于初始治疗的患者,务求详细而全面的诊断和充分的评估病情,制订规范且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尽量采用以肝段或肝叶切除为基础的手术方案,合理使用胆道镜、术中B超等辅助设备,力求达到彻底去除病灶,防止复发以及降低再手术率的治疗目的.
作者:李江;刘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系统评价快速康复外科(FTS)在胆道结石手术围手术期护理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Cochrane工具评估文献风险,数据分析使用RevMan 5.3软件.各研究间的统计学异质性采用x2检验.结果 纳入11项RCT,共计1455例患者(FTS组738例,对照组71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FTS组显著缩短了术后住院时间[均数差(MD)=-4.10,95%可信区间(95%CI):-5.68~-2.52,P<0.000 01)],减少了住院费用(MD=-0.47,95%CI:-0.60 ~-0.34,P<0.000 01);加快了胃肠恢复时间[标准均数差(SMD)=-2.05,95% CI:-2.84~-1.27,P<0.000 01)],并缩短了首次排便时间(SMD=-1.27, 95% CI:-2.08~-0.46,P<0.00001).安全性方面,FTS显著降低了胆管结石[风险比(RR)=0.53,95%CI: 0.43 ~ 0.65,P<0.000 01]和肝胆管结石(RR =0.52,95%CI:0.35~0.77,P=0.001)的总并发症.结论 FTS应用于胆道结石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是安全有效的,可显著减少术后住院时间、加快胃肠恢复和缩短首次排便时间,同时降低了术后总并发症.
作者:李奇男;张玉怀;耿婕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