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次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王继恒;何玉琦;高革

关键词:胰胆管造影术, 内窥镜逆行, 胆道疾病, 胰腺疾病
摘要:目的 对多次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评估重复的原因、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收集2010年7月-2014年12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进行≥2次ERC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治疗结果、并发症和术后转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77例患者共完成187次ERCP,其中60例完成2次ERCP,6例完成3次ERCP,8例完成4次ERCP,2例完成5次ER-CP,1例完成7次ERCP.2例发生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大出血,2例发生ERCP术后胰腺炎,1例发生十二指肠穿孔,2例在术后3周内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死亡.结论 胆总管结石的反复发作、胆管炎性狭窄、慢性胰腺炎、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是患者反复多次行ERCP的原因,超过80岁的高龄患者有更高地重复行ERCP几率.多次行ERCP的整体安全性和有效性良好.
临床肝胆病杂志相关文献
  • 长期胆管外引流致凝血功能障碍2例报告

    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和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是临床上常用的胆管外引流手段,与胆管内支架引流一同构成内科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主要方法[1].理论上,内引流符合生理需要,长期外引流因改变胆汁的生理排泄途径而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但国内外相关研究数据较少.本文报道长期胆管外引流患者并发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临床表现为凝血障碍2例.

    作者:张峰;缪成成;钟文琪;张明;诸葛宇征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诊断与治疗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自身免疫介导的慢性胆汁淤积性疾病.介绍了PBC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治疗进展.对早期诊断、密切监测疾病并指导规范治疗,改善PBC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眭;王江滨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钬激光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钬激光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4年7月于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治疗的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64例,其中进行纤维胆道镜治疗33例(称为纤维胆道镜组),钬激光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31例(称为联合组),对两组一次性取净结石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纤维胆道镜组一次性取净结石率为72.73% (24/33),并发症发生率为21.21%(7/33);联合组一次性取净结石率为93.55% (29/31),并发症发生率为3.23% (1/31).两组一次性取净结石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868、4.728,P值分别为0.027、0.030).结论 钬激光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能够有效提高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一次性取净结石率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袁来顺;路旭;孙松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低ALT水平的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sAg水平与肝组织学的相关性

    目的 通过分析低ALT水平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sAg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的关系,探讨影响肝组织学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就诊的慢性HBV感染者511例,检测肝组织学、血清HBsAg定量、HBV DNA定量.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Nemeny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判断HBsAg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511例患者有不同程度肝组织异常.年龄≥40岁组HBeAg阳性率、HBsAg定量、HBVDNA定量均低于年龄<40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值分别为86.80、2.99、7.25,P值分别为<0.000 1、0.003、0.000 1).不同年龄组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0.03、61.92,P值均<0.000 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患者,HBsAg水平与肝脏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均呈负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245、-1.51、-0.153、-0.181,P值分别为<0.000 1、0.019、0.012、0.005).结论 低ALT水平慢性HBV感染者年龄是影响肝脏组织学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且HBsAg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均呈负相关关系,提示HBsAg水平可作为此类患者无创性判断肝脏组织学状态的一项重要指标.

    作者:陈学福;陈小苹;马晓军;黄晶;罗晓丹;廖金瑶;岑爱群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从发病机制谈肝内胆汁淤积的诊治

    肝内胆汁淤积是临床上常见的肝损伤的表现形式,其病因较为复杂,所涉及的疾病种类广泛.其发病与肝细胞及毛细胆管细胞损害、胆汁酸转运障碍、胆汁流动异常等机制相关.肝内胆汁淤积的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现主要的药物包括熊去氧胆酸、奥贝胆酸、腺苷蛋氨酸以及中药制剂等.现就肝内胆汁淤积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作一评述.

    作者:陈东风;孙文静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精准肝切除术与传统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精准肝切除术与传统肝切除术在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8年12月-2014年12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127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精准肝切除术组(72例)和传统肝切除术组(5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胆瘘)、术后合并症(肺部感染、胸腔积液)、住院费用以及术后结石残留及复发等情况.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生存函数分析生存资料.结果 精准肝切除术组较传统肝切除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恢复时间及住院费用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20、58.681、19.169、5.990、6.944,P值均<0.05);两组在术后并发胆瘘、切口感染及术后合并肺炎、胸腔积液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在术后结石残留率及结石复发率方面的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术后结石复发时间的生存分析表明,两组患者在结石复发时间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传统肝切除术,精准肝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引流少、恢复快等优点,但同时存在住院费用高的不足.同时,精准肝切除组并未增加术后并发胆瘘、切口感染及术后合并肺炎、胸腔积液等的风险;也并未降低术后结石残留率及术后结石复发率.

    作者:张生军;刘敏丽;常琦;刘勇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切除术对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2月陕西省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4例符合急性胆囊炎诊断标准的患者,以经脐腹腔镜治疗为治疗组(n=37),以常规腹腔镜治疗为对照组(n=37),分别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费用方面的差异.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治疗组在手术时间[(40.8 ±6.9) min]、术中出血量[(10.5±1.5)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8%)、肠鸣音恢复时间[(2.5±0.3)h]、排气时间[(1.6±4.1)h]、下床活动时间[(9.7±5.8)h]、住院费用[(8218±389)元]等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具有创伤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的特点,是安全可行的,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超;张磊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目的 分析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其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性别、年龄、BMI、身高、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甲亢)、手术医师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因素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20例患者中有10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8.3%.其中切口感染4例,脐疝2例,出血2例,腹腔器官损伤2例.经单因素分析,筛选出BMI、身高、基础疾病、手术医师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础疾病和手术时间两个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基础疾病、手术时间是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制订合适的干预对策有利于降低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闫金龙;王建球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合并原发性干燥综合征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原因未明的慢性肝内胆管进行性、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其终可以演变成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衰竭等,发病主要以女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1:8[1].当患者具有胆汁淤积的生化学表现、血清学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AMA)阳性、肝脏组织学支持如非化脓性破坏性胆管炎、小叶间胆管破坏等证据时,即可诊断为PBC.PBC与其他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有关,如原发性干燥综合征(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多肌炎、硬皮病和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PBC与pSS的关系尤为密切,研究表明在PBC患者中,pSS的发病率达69%~81%[2].关于PBC合并pSS的病例国内报告尚不多,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PBC合并pSS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刘沙利;杨政;胡勤明;杨忠民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胆道镜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胆道镜保胆取石术(LRCP)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在治疗胆囊结石中各自的优劣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及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有关LRCP与LC治疗胆囊结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截止日期为2015年6月.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r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5项RCT,总计68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LRCL组与LC组在手术时间[比值比(OR) =8.85,95%可信区间(CI):0.49~17.21,P=0.04]及术后腹泻发生率(OR =0.24,95%CI:0.11 ~0.53,P=0.000 4)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术中出血量(OR=-12.37,95% CI:-29.73 ~4.99,P=0.16)、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OR=-7.19,95% CI:-24.28 ~9.90,P=0.41)、住院天数(OR=-0.17,95% CI:-1.98 ~ 1.63,P=0.85)、住院费用(OR=-1.14,95% CI:-2.57 ~0.28,P=0.12)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RCP在手术时间及术后腹泻发生率方面要优于LC,而在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方面,两种术式未见明显差别.由于纳入的文献数量有限,且存在发表性偏倚,故需要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RCT来进一步提供有效数据.

    作者:樊华;张生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恶性梗阻性黄疸合并急性胆管炎患者术前胆道引流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MOJ)合并急性胆管炎(AC)患者术前胆道引流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4年1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八O医院治疗的MOJ合并AC,且术前行胆道引流的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9例行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CD)(称为PTCD组),35例内镜下胆管塑料支架引流术(ERBD)(称为ERBD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Bil、DBil、ALT、住院总费用、平均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等情况,对比两种术前胆道引流治疗的优缺点.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Bil、 DBil、 ALT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ERBD组的3个生化指标的下降水平较PTCD组更明显(P值均<0.05).ERBD组平均住院时间较PTCD组短(t=3.172,P<0.05),且住院总费用比PTCD组更少(t=2.562,P<0.05).ERBD组急性胰腺炎发生率较PTCD组高(25.7%vs3.45%,P<0.05),胆道出血、胆道感染和切开或穿刺点感染发生率均较PTCD组低(P值均<0.05).结论 术前胆道引流能显著控制AC症状,改善肝功能,ERBD治疗较PTCD治疗住院时间短、住院总费用低、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作为MOJ合并AC的首选治疗方案.

    作者:陈秋恋;吴珊珊;刘朝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治疗85岁以上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效果观察

    目的 分析和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85岁以上胆总管结石患者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ERCP治疗的15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资料,其中≥85岁的患者(高龄组)50例,≤60岁的患者(非高龄组)100例.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有无发热、腹痛等症状,监测术后3h及24 h血常规、血淀粉酶,对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一次取石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胆总管结石高龄组患者治疗成功率为98.0% (49/50),非高龄组患者治疗成功率为99.0% (99/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o.253,P>0.05).高龄组患者一次取石成功率为70.0% (35/50),非高龄组为91.0% (91/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938,P<0.05).高龄组患者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0% (4/50),非高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2.0%(12/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60,P>0.05).结论 ERCP安全性和有效性高,可考虑作为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韦璐;王长青;刘政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右副肝管直接汇入胆囊合并胆囊管与肝总管低位汇合1例报告

    胆道变异的类型繁多,包括胆囊管与肝总管并行低位汇合、胆囊管汇入右肝管、迷走胆管、副肝管等[1].其中,副肝管是指肝脏的某一叶或某一段肝管低位与肝外胆管汇合,肝外部分的胆管称为副肝管,出现率约10%~20%[2].副肝管在Calot三角发现,表现形式多样,例如副肝管汇入肝总管、汇入胆总管、汇入右肝管、汇入胆囊管,或者汇入胆囊颈部[3].本文报道1例副肝管直接汇入胆囊且较粗大的病例.

    作者:陈丽宇;纪柏;刘亚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多次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对多次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评估重复的原因、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收集2010年7月-2014年12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进行≥2次ERC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治疗结果、并发症和术后转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77例患者共完成187次ERCP,其中60例完成2次ERCP,6例完成3次ERCP,8例完成4次ERCP,2例完成5次ER-CP,1例完成7次ERCP.2例发生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大出血,2例发生ERCP术后胰腺炎,1例发生十二指肠穿孔,2例在术后3周内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死亡.结论 胆总管结石的反复发作、胆管炎性狭窄、慢性胰腺炎、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是患者反复多次行ERCP的原因,超过80岁的高龄患者有更高地重复行ERCP几率.多次行ERCP的整体安全性和有效性良好.

    作者:王继恒;何玉琦;高革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肝胆管结石初始外科治疗的规范化研究

    肝胆管结石是我国西南地区常见的良性胆道疾病之一,外科手术是该病佳的治疗方式.但由于该病起病隐匿,病程复杂多样,术后结石残留、复发率及胆管癌变率高,而且相当一部分患者因为初始治疗决策不当,导致反复多次手术,使病情更加复杂,治疗更加困难.因此,初始外科治疗是否得当,将明显影响肝胆管结石的近远期疗效.对于初始治疗的患者,务求详细而全面的诊断和充分的评估病情,制订规范且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尽量采用以肝段或肝叶切除为基础的手术方案,合理使用胆道镜、术中B超等辅助设备,力求达到彻底去除病灶,防止复发以及降低再手术率的治疗目的.

    作者:李江;刘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继发急性结肠假性梗阻8例临床分析

    急性结肠假性梗阻(acute colonic pseudo-obstruction,ACPO)表现为结肠以非梗阻性肠腔为特征的肠动力紊乱,有典型结肠机械性肠梗阻的症状、体征,但未发现结肠机械性梗阻的确切原因或影像学证据的临床综合征[1].有继发于严重创伤、腹部大手术后、老年患者等相关报道,但国内外少有失代偿期肝硬化继发ACPO诊治经验的报道,现总结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ACPO患者内科成功治疗的经验,报告如下.

    作者:王晓梅;赵蕊;吴云海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手段虽多,但单一的治疗方式不能达到理想的疗效.阐述了肝内胆管结石病的病因、病理特点以及各种治疗方式的进展.认为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联合应用多种手术方式,是减少结石残留和预防癌变、提高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总体疗效的关键.

    作者:张昊宇;刘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2014年美国肝胆胰学会共识声明:胆囊癌管理》摘译

    美国肝胆胰学会于2014年1月15日主办了一场专家共识会议,旨在回顾当前有关胆囊癌(gallbladder carcinoma,GBC)治疗的证据,以建立实践指南.总体上,在GBC高发区,胆囊标本常规应包括至少3块组织切片以及胆囊管边缘.对于不典型增生或已诊断为癌的标本,应广泛取样.若患者适合手术,则直径>1 cm和影像学证实有血管蒂的胆囊息肉应行外科切除.疑诊或确诊为GBC的患者至少应行横断面对比成像和诊断性腹腔镜检查.淋巴结清扫术应充分评估任何可疑区域淋巴结、主动脉腔静脉区域淋巴结,至少获得6个淋巴结标本.

    作者:宁峥;祁兴顺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开滦集团职工胆囊结石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探讨开滦研究人群胆囊结石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为制订有效的防治方针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06年6月-2007年10月参加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健康体检的101 510例在职及离退休职工,其中1133例胆囊结石资料缺失,终纳入统计分析的有100 377例.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血液生化及胆囊超声波监测.根据超声监测结果按有、无胆囊结石将观察对象分成两组,有胆囊结石组和无胆囊结石组.两组间比较采用£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并对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在100 377例观察对象中,男80 129例,女20 248例;年龄18 ~ 98岁,平均(51.89±12.66)岁.无胆囊结石98 109例(97.7%),有胆囊结石2268例(2.3%).女性胆囊结石患病率高于男性(2.5%vs 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60,P=0.033),且不论男女胆囊结石的患病率均随年龄的增长呈增高趋势.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年龄、BMI、工种、空腹血糖(FPG)、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胆囊炎是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其比值比分别为0.765 [95%可信区间(95% CI):0.681 ~0.853]、1.439(95% CI:1.388~1.493)、1.40(95%cI:1.282 ~1.535)、0.821 (95% CI:0.706~0.955)、1.234(95% CI:1.075~1.416)、1.080 (95% CI:1.022~1.142)、12.519(95% CI:10.678 ~14.678).结论 高龄、女性、肥胖、血糖、高hs-CRP、胆囊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

    作者:朱颖;吴治宇;马向明;董浩;屈顺喜;田园;李振华;曹立瀛;付庆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快速康复外科在胆道结石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安全性和有效性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快速康复外科(FTS)在胆道结石手术围手术期护理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Cochrane工具评估文献风险,数据分析使用RevMan 5.3软件.各研究间的统计学异质性采用x2检验.结果 纳入11项RCT,共计1455例患者(FTS组738例,对照组71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FTS组显著缩短了术后住院时间[均数差(MD)=-4.10,95%可信区间(95%CI):-5.68~-2.52,P<0.000 01)],减少了住院费用(MD=-0.47,95%CI:-0.60 ~-0.34,P<0.000 01);加快了胃肠恢复时间[标准均数差(SMD)=-2.05,95% CI:-2.84~-1.27,P<0.000 01)],并缩短了首次排便时间(SMD=-1.27, 95% CI:-2.08~-0.46,P<0.00001).安全性方面,FTS显著降低了胆管结石[风险比(RR)=0.53,95%CI: 0.43 ~ 0.65,P<0.000 01]和肝胆管结石(RR =0.52,95%CI:0.35~0.77,P=0.001)的总并发症.结论 FTS应用于胆道结石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是安全有效的,可显著减少术后住院时间、加快胃肠恢复和缩短首次排便时间,同时降低了术后总并发症.

    作者:李奇男;张玉怀;耿婕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