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闫金龙;王建球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手术后并发症, 因素分析, 统计学
摘要:目的 分析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其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性别、年龄、BMI、身高、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甲亢)、手术医师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因素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20例患者中有10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8.3%.其中切口感染4例,脐疝2例,出血2例,腹腔器官损伤2例.经单因素分析,筛选出BMI、身高、基础疾病、手术医师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础疾病和手术时间两个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基础疾病、手术时间是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制订合适的干预对策有利于降低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并发症发生率.
临床肝胆病杂志相关文献
  • 恶性梗阻性黄疸合并急性胆管炎患者术前胆道引流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MOJ)合并急性胆管炎(AC)患者术前胆道引流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4年1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八O医院治疗的MOJ合并AC,且术前行胆道引流的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9例行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CD)(称为PTCD组),35例内镜下胆管塑料支架引流术(ERBD)(称为ERBD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Bil、DBil、ALT、住院总费用、平均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等情况,对比两种术前胆道引流治疗的优缺点.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Bil、 DBil、 ALT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ERBD组的3个生化指标的下降水平较PTCD组更明显(P值均<0.05).ERBD组平均住院时间较PTCD组短(t=3.172,P<0.05),且住院总费用比PTCD组更少(t=2.562,P<0.05).ERBD组急性胰腺炎发生率较PTCD组高(25.7%vs3.45%,P<0.05),胆道出血、胆道感染和切开或穿刺点感染发生率均较PTCD组低(P值均<0.05).结论 术前胆道引流能显著控制AC症状,改善肝功能,ERBD治疗较PTCD治疗住院时间短、住院总费用低、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作为MOJ合并AC的首选治疗方案.

    作者:陈秋恋;吴珊珊;刘朝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快速康复外科在胆道结石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安全性和有效性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快速康复外科(FTS)在胆道结石手术围手术期护理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Cochrane工具评估文献风险,数据分析使用RevMan 5.3软件.各研究间的统计学异质性采用x2检验.结果 纳入11项RCT,共计1455例患者(FTS组738例,对照组71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FTS组显著缩短了术后住院时间[均数差(MD)=-4.10,95%可信区间(95%CI):-5.68~-2.52,P<0.000 01)],减少了住院费用(MD=-0.47,95%CI:-0.60 ~-0.34,P<0.000 01);加快了胃肠恢复时间[标准均数差(SMD)=-2.05,95% CI:-2.84~-1.27,P<0.000 01)],并缩短了首次排便时间(SMD=-1.27, 95% CI:-2.08~-0.46,P<0.00001).安全性方面,FTS显著降低了胆管结石[风险比(RR)=0.53,95%CI: 0.43 ~ 0.65,P<0.000 01]和肝胆管结石(RR =0.52,95%CI:0.35~0.77,P=0.001)的总并发症.结论 FTS应用于胆道结石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是安全有效的,可显著减少术后住院时间、加快胃肠恢复和缩短首次排便时间,同时降低了术后总并发症.

    作者:李奇男;张玉怀;耿婕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2014年美国肝胆胰学会共识声明:肝内胆管癌管理》摘译

    本文介绍了2014年美国肝胆胰学会(American Hepato-Pancreato-Biliary Association,AHPBA)的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诊治的专家共识,内容覆盖了其诊断、分期、外科治疗、辅助治疗等多方面内容,可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1 ICC的诊断与分期1.1 临床表现 ICC患者早期多无临床表现,进展阶段可出现非特异性临床表现和体征,包括体质量减轻、乏力、腹部不适、肝肿大或腹部可触及包块,胆道梗阻相对罕见.

    作者:周霞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多次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对多次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评估重复的原因、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收集2010年7月-2014年12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进行≥2次ERC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治疗结果、并发症和术后转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77例患者共完成187次ERCP,其中60例完成2次ERCP,6例完成3次ERCP,8例完成4次ERCP,2例完成5次ER-CP,1例完成7次ERCP.2例发生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大出血,2例发生ERCP术后胰腺炎,1例发生十二指肠穿孔,2例在术后3周内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死亡.结论 胆总管结石的反复发作、胆管炎性狭窄、慢性胰腺炎、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是患者反复多次行ERCP的原因,超过80岁的高龄患者有更高地重复行ERCP几率.多次行ERCP的整体安全性和有效性良好.

    作者:王继恒;何玉琦;高革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钬激光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钬激光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4年7月于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治疗的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64例,其中进行纤维胆道镜治疗33例(称为纤维胆道镜组),钬激光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31例(称为联合组),对两组一次性取净结石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纤维胆道镜组一次性取净结石率为72.73% (24/33),并发症发生率为21.21%(7/33);联合组一次性取净结石率为93.55% (29/31),并发症发生率为3.23% (1/31).两组一次性取净结石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868、4.728,P值分别为0.027、0.030).结论 钬激光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能够有效提高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一次性取净结石率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袁来顺;路旭;孙松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联合经皮经肝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途径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选取2000年1月-2014年10月在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治疗的胆管结石患者19例,通过经皮经肝途径,配合应用胆道镜和碎石仪器,治疗胆管结石.结果 19例患者中12例1次成功取石,5例3次经肝脏窦道完全取石,2例肝内三级胆管结石残留,取石成功率89.47%(17/19).结论 经皮经肝途径治疗胆管结石,创伤轻微,痛苦小,可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性应用.

    作者:程相超;袁启东;赵建红;刘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2014年与2015年欧洲肝病学会抗HCV治疗指南比较

    鉴于抗HCV药物研制进展非常迅速,针对抗HCV治疗的指南更新也非常及时.2014年美国感染病学会(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IDSA)及美国肝病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AASLD)联合发布了一部丙型肝炎诊治指南[1],同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关于丙型肝炎管理及治疗的指南[2].欧洲肝病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在2014年发布了关于丙型肝炎治疗的指南[3-4].作者曾对4部指南进行了解读和比较[5-7].

    作者:戴明佳;颜学兵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精准肝切除术与传统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精准肝切除术与传统肝切除术在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8年12月-2014年12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127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精准肝切除术组(72例)和传统肝切除术组(5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胆瘘)、术后合并症(肺部感染、胸腔积液)、住院费用以及术后结石残留及复发等情况.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生存函数分析生存资料.结果 精准肝切除术组较传统肝切除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恢复时间及住院费用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20、58.681、19.169、5.990、6.944,P值均<0.05);两组在术后并发胆瘘、切口感染及术后合并肺炎、胸腔积液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在术后结石残留率及结石复发率方面的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术后结石复发时间的生存分析表明,两组患者在结石复发时间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传统肝切除术,精准肝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引流少、恢复快等优点,但同时存在住院费用高的不足.同时,精准肝切除组并未增加术后并发胆瘘、切口感染及术后合并肺炎、胸腔积液等的风险;也并未降低术后结石残留率及术后结石复发率.

    作者:张生军;刘敏丽;常琦;刘勇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2015年日本肝胆胰外科学会指南:胆道癌管理》摘译

    1 研究背景由于缺乏高水平的诊断和治疗证据,不同医疗机构诊治水平参次不齐,导致胆道癌患者的预后差别也很大.因此胆道癌管理临床实践指南将为临床医生提供极大的帮助,也有助于缩小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差距.日本肝胆胰外科学会(Japanese society of hepato-biliary-pancreatic surgery,JSHBPS)在2008年出版了胆道癌和壶腹癌管理的临床实践指南,这是唯一聚焦胆道肿瘤的临床指南,为临床医师提供了诊断标准.

    作者:黄华冰;杜奕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研究现状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是一组罕见的异质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发病率约为1/50 000~1/100 000.依据编码肝细胞膜转运蛋白基因的不同,可将PFIC分为三型.PFIC-1、PFIC-2和PFIC-3分别是ATP8B1、ABCB11和ABCB4基因突变所致.PFIC-1和PFIC-2血清GGT活性正常,而PFIC-3血清GGT活性升高.PFIC以严重肝内胆汁淤积为主要特征,在婴儿或者儿童期发病,进展迅速,通常在儿童或者青春期进展为终末期肝病.诊断主要靠临床症状、生化学检测、肝脏影像学、肝脏病理学及基因检测等.熊去氧胆酸是所有类型PFIC患者的初始治疗药物,外科胆汁分流术能减轻部分PFIC-1或PFIC-2患者瘙痒症状,延缓病情进展,但对大多数患者肝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

    作者:邓宝成;刘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手段虽多,但单一的治疗方式不能达到理想的疗效.阐述了肝内胆管结石病的病因、病理特点以及各种治疗方式的进展.认为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联合应用多种手术方式,是减少结石残留和预防癌变、提高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总体疗效的关键.

    作者:张昊宇;刘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2015)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一种重要的妊娠期并发症,主要导致围产儿死亡率增加.其发病有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差异,迄今国际上尚无有关ICP的统一诊治意见.2011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第1版《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该指南的发表对我国ICP诊治的规范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在ICP诊治方面又有了新的认识,为此,对其进行了重新修订.ICP曾有过许多命名,也引起了诊断和治疗的混乱,自第1版ICP诊疗指南发表后,国内教科书和文献已基本一致采用了第1版ICP诊疗指南中的命名.

    作者: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长期胆管外引流致凝血功能障碍2例报告

    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和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是临床上常用的胆管外引流手段,与胆管内支架引流一同构成内科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主要方法[1].理论上,内引流符合生理需要,长期外引流因改变胆汁的生理排泄途径而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但国内外相关研究数据较少.本文报道长期胆管外引流患者并发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临床表现为凝血障碍2例.

    作者:张峰;缪成成;钟文琪;张明;诸葛宇征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右副肝管直接汇入胆囊合并胆囊管与肝总管低位汇合1例报告

    胆道变异的类型繁多,包括胆囊管与肝总管并行低位汇合、胆囊管汇入右肝管、迷走胆管、副肝管等[1].其中,副肝管是指肝脏的某一叶或某一段肝管低位与肝外胆管汇合,肝外部分的胆管称为副肝管,出现率约10%~20%[2].副肝管在Calot三角发现,表现形式多样,例如副肝管汇入肝总管、汇入胆总管、汇入右肝管、汇入胆囊管,或者汇入胆囊颈部[3].本文报道1例副肝管直接汇入胆囊且较粗大的病例.

    作者:陈丽宇;纪柏;刘亚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制订手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2月于佛冈县人民医院进行LC治疗的278例患者,其中中转开腹31例(称为中转组),其余247例为非中转组.分析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将单因素分析后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相关性,评判出有价值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P =0.022)、动脉硬化(P<0.001)、糖尿病(P<0.001)、心力衰竭(P =0.002)、上腹部手术史(P<0.001)、年龄(P <0.001)、BMI(P=0.003)、胆囊壁厚度(P<0.001)、白细胞计数(P<0.001)和血清TBil(P=0.046)在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上腹部手术史(P<0.001)、性别(P=0.001)、BMI(P=0.002)和白细胞计数(P=0.019)是中转开腹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上腹部手术史(OR=4.646,95%可信区间:2.012~10.729)为影响强度大的因素.结论 上腹部手术史、性别、BMI、白细胞计数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转开腹的独立影响因素,对此类高危指标进行术前评估有利于在行开腹手术时提高手术效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郑奇志;张剑锋;谢湛荣;朱卫国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启东地区2006-2014年高考生血清HBsAg携带状况分析

    目的 了解启东青年一代血清HBsAg携带状况.方法 随机选择启东市内三所中学2006-2014年连续9届高三学生(高考组),共15 534人,其中有部分学生在出生时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选择来自2007-2013年在本院体检的健康人群(成人组),共1208人,被确认未在出生时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两组对象以ELISA法进行血清HBsAg检测,观察其阳性率.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高考组的HBsAg携带率分别为4.2% (75/1794)、4.3%(77/1797) 、4.4%(82/1858)、4.3%(82/1903)、3.4%(56/1627)、2.6%(46/1768) 、1.6%(29/1778)、1.6%(27/1642)和1.8%(24/1367),平均3.2%(498/15534),显著低于成人组的平均7.1%(86/1208)(x2=59.986,P<0.001).高考组男性HBsAg携带率(3.7%,266/7236)高于女性(2.8%,229/8298) (x2=10.521,P=0.001);成人组男性HBsAg携带率(8.8%,66/750)也显著高于女性(4.4%,20/458) (x2=8.452,P=0.004).成人组男性的HBsAg携带率是高考组男性的2.4倍;成人组女性的HBsAg携带率是高考组女性的1.6倍.结论 2006-2014年高考生的HBsAg携带率持续下降,至2014年已超前达到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将<5岁人群HBsAg携带率控制在2%以下的目标.

    作者:倪正平;陈陶阳;沈蓉;陆玲玲;薛学峰;黄飞;施平凡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不同药物治疗急性胆绞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

    目的 探讨几种不同药物治疗急性胆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市安贞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急性胆绞痛患者240例,根据不同用药分为4组,即盐酸消旋山莨菪碱组(A组)、间苯三酚组(B组)、盐酸曲马多组(C组)、地佐辛组(D组),每组60例.分别对4组之间视觉模拟评分(VAS)、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比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给药后,各组VAS评分较给药前均明显降低(P<0.01),其中D组显著低于A、B组(P值均<0.01);在疼痛缓解时间方面,A组时间长,D组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疗效方面,D组总有效率高,A组总有效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情况方面,C、D组总不良反应率均低,A组高,C、D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地佐辛与盐酸曲马多治疗急性胆绞痛总体效果较消旋山莨菪碱和间苯三酚好,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魏路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5年更新

    胆汁淤积性肝病是一组以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常见疾病.近年来,对该病的诊断治疗取得迅速进展.2009年及2013年《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与《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编辑部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分别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了《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的2009版及2013版.近2年来,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治疗的资料进一步积累.

    作者: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5年更新专家委员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继发急性结肠假性梗阻8例临床分析

    急性结肠假性梗阻(acute colonic pseudo-obstruction,ACPO)表现为结肠以非梗阻性肠腔为特征的肠动力紊乱,有典型结肠机械性肠梗阻的症状、体征,但未发现结肠机械性梗阻的确切原因或影像学证据的临床综合征[1].有继发于严重创伤、腹部大手术后、老年患者等相关报道,但国内外少有失代偿期肝硬化继发ACPO诊治经验的报道,现总结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ACPO患者内科成功治疗的经验,报告如下.

    作者:王晓梅;赵蕊;吴云海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腹腔镜手术医源性胆道损伤的防治

    腹腔镜技术的应用减少了患者的手术创伤并加快了术后康复,但胆道损伤的发生率也较开腹手术明显增加.胆道损伤一旦发生,给患者带来的近远期不良后果十分严重.因此,胆道损伤的预防和及时正确的诊治非常重要.结合国内外文献,对腹腔镜下胆道损伤的常见原因和机制、诊断和治疗的进展进行阐述,使青年医生对胆道损伤有更深入的了解,以指导临床实践.

    作者:李巍;刘红宇;关连越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