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一代全自动滴染式染色机在病理常规染色中的优势和应用评价

李金龙;范军振;潘芙敏;宋欣

关键词:滴染式, HE染色, 染色机, 应用
摘要:近年随着病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式各样的全自动系列染色机以其不同的优势逐步被引入各大医院病理科及实验室,并逐渐取代传统的手工染色.HE染色是一种多步骤、多因素的实验方法,无论是手工还是机器操作,均存在众多影响因素,甚至会出现不理想的染色结果,从而导致误判和误诊[1].根据染色机的设计不同,全自动HE染色机可分为滴染式和浸染式两种.浸染式染色平台因成本相对低及试剂开放等特点[2]在病理科的应用较普遍;滴染式染色平台的特点是染色均一恒定[3],交叉污染率低[4].本文随机选取10种常规病理活检组织,切片后使用新一代全自动滴染式染色机进行染色封固,采用双盲法评价染色效果,观察新一代全自动滴染式染色机在病理常规染色中的优势和应用评价.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三款包埋盒书写仪在常规病理技术中的应用比较

    包埋盒书写仪以其卓越的性能和良好的标记效果,逐渐被各级医院病理科及实验室采用并将取代传统的手工标记.我科从2010年至今陆续引进三款不同机型的书写仪用于标记包理盒,标记效率得到明显提高,效果也有了显著改善.同时,书写仪可引入二维码标记技术,为后续的数字化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现将三款包埋盒书写仪的性能以及应用比较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耗材 一次性塑料包埋盒(通用型),一次性塑料包埋盒(含有激光粉型),热泊色带,Ink Cartridge-Leica IP墨盒.1.1.2 仪器 Thermo Scientific PrintMate 450包埋盒书写仪(赛默飞世尔公司);Leica IPC包埋盒书写仪(徕卡公司);Chaser CPS-1包埋盒激光书写仪(江苏无锡启盛公司);计时器;BENETECH GM1353型数字式声级计(深圳聚茂源公司).

    作者:邱亚玲;吴在增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乙酰肝素酶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表达的研究进展

    探讨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SE)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AHD)发病中的病理、生理机制.从冠状动脉病变进展、血栓形成等方面,分析冠脉血管局部HPSE、全身HPSE及血液系统中血小板HPSE的表达,提高HPSE的认识水平,其有望成为治疗CAHD的新靶点.该文现对HPSE在CAHD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造成肾损伤中的影响作一综述.

    作者:曹洪帅;韩轩茂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完全性葡萄胎与胎儿共存产活婴1例

    患者29岁,孕2产0,2016年9月1日末次月经.因输卵管因素行IVF-ET助孕,于2016年9月16日移植2枚鲜胚,移植15天后血HCG(+),获单胚妊娠,移植后持续予黄体酮支持保胎治疗至孕3+个月.患者孕12+周因先兆流产我院门诊予地屈孕酮片保胎治疗,症状好转后停药.患者孕早期无早孕反应,孕4+个月有胎动,孕期定期产检.2016年11月28日行产科B超示:NT 1.7 mm,宫内妊娠,单活胎,大小相当于13周2天,胎盘增厚并异常回声,考虑胎盘间叶发育不良可能,未除外部分性葡萄胎.因患者要求,继续妊娠.

    作者:丁莉利;牛海艳;杨丞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肺纤维平滑肌瘤型错构瘤1例

    患者女性,52岁,既往体健,体检发现左肺上叶占位,无咳嗽、咳痰,无发热、胸闷、气短.既往无子宫肌瘤等其他肿瘤病史.肺增强CT示:左肺上叶见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边界不清,有分叶,周边见环形高密度,其余肺野内未见实质性病变,肺门及纵隔未见肿大淋巴结,双侧胸壁及心脏未见明显异常(图1).CT引导下左肺肿物穿刺病理示:纤维间质内见轻度异型上皮细胞成分.临床诊断:左肺上叶占位,肺癌不除外;遂行左肺上叶楔形手术切除.

    作者:巩翠珂;齐蕾;许欣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肾素瘤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肾素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经组织学诊断为肾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16岁,体检发现高血压1个月余,血压180/110mmHg,血钾2.5 mol/L.腹部增强CT示左肾近下极附近见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界尚清.肉眼见肾脏下极附近一大小3 cm×1.5cm× 1.2 cm肿物,包膜完整,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清楚.镜下见均匀一致的圆形瘤细胞呈实片状、条索状排列,细胞间分界不清,胞质嗜酸性,核圆形、椭圆形,核仁、核分裂象罕见,间质血管丰富.免疫表型:CD34、vimentin和Syn均(+),SMA、CD117(散在+),Ki-67增殖指数约1%.术后患者血压及血钾水平恢复正常.结论 肾素瘤是较为罕见的良性肿瘤,一般认为来源于肾小球旁细胞,主要临床表现为高血压及低血钾,确诊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和病理特征,保留肾单位的肿瘤切除即可治愈.

    作者:董方;商建峰;贺晨宇;方微;武迎;连国亮;梅少帅;陈东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Wnt/β-catenin信号途径在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Wnt邝-catenin信号途径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DN患者46例,根据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分为轻+中度组及重度组,以10例肾肿瘤患者瘤旁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肾组织中Wnt4、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hospho-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p-GSK-3β)、β-catenin的表达;分析三者表达与临床指标、肾小管间质损伤积分的相关性.结果 与轻+中度DN组及对照组相比,重度组DN尿蛋白增多,肾小管间质损伤积分增高.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下降.DN轻+中度组肾小管上皮细胞Wnt4、p-GSK-3β、β-catenin表达较对照组增强;且三者表达与24 h尿蛋白、肾小管间质损伤积分呈正相关,与eGFR呈负相关.结论 Wnt/β-catenin信号途径可能参与DN患者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过程.

    作者:闫喆;姚芳;杨林;邢玲玲;焦素敏;李绍梅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病理骨组织脱钙时间对结核PCR的影响

    结核分枝杆菌可侵入机体的各个器官,骨关节结核是由于结核分枝杆菌侵入骨、关节、滑膜和脊柱引起的,大多发生在脊椎和关节[1].本文收集73例经临床诊断为结核的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骨组织标本(剔除干酪坏死、肉芽组织不需脱钙处理的病灶组织)用不同脱钙时间处理后,采用结核PCR检测,分析阳性率,为寻找合适的病理骨组织脱钙时间提供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材料 收集贵州省人民医院病理科2016年5月~2017年7月存档的骨组织标本73例,经病理诊断为坏死性肉芽肿性炎,临床考虑为结核.患者年龄10~73岁,平均(41.0±18.8)岁,其中男性34例,女性39例.确诊病例人选标准按照新修订的肺结核诊断标准(WS288-2008)进行.所有骨组织标本均经10%硝酸脱钙.

    作者:涂贵兰;褚明亮;易韦;何常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胃浆膜弹力纤维层在胃癌病理分期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胃浆膜弹力纤维层(peritoneal elastic lamina,PEL)在胃癌pTNM分期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7月行全胃根治术且术后病理诊断为pT3期胃腺癌75例,选择肿瘤浸润深度大且有浆膜存在的蜡块行改良EVG弹力纤维染色,观察PEL识别率及受侵情况;另选同时期pT4a期胃腺癌30例作为生存对照.结果 75例pT3期胃癌中PEL识别率为89.3%(67/75),其中43例(57.3%)肿瘤未突破PEL(pT3a),24例(32.0%)肿瘤突破PEL(pT3b);8例(10.7%)浆膜层未见PEL.pT3b期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个数多于pT3a期胃癌(P=0.02),淋巴脉管侵犯率高于pT3a期胃癌(P=0.04).pT3b期患者总生存率低于pT3a期患者(P<0.05),与pT4a期患者总生存率相比,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是否突破PEL和淋巴脉管侵犯是影响pT3期胃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N分期是影响胃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 PEL在胃癌中识别率高,可以帮助判断胃癌肿瘤浸润深度,进而评估肿瘤与浆膜的位置关系;另外,突破PEL是影响pT3期胃癌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可用于划分胃癌高危人群,突破PEL的pT3期胃癌可按pT4a期胃癌治疗.

    作者:闫恩慧;孟刚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患儿男,7岁,因左面部肿物2周,局部轻触痛,于2017年7月2日来我院就诊.查体:面型两侧不对称,左面部咬肌区明显隆起,可触及一大小3 cm×3 cm×3 cm肿物,界限欠清,表面光滑,质地中等,基底固定,活动度差,轻度压痛.左面部超声示:左面部隆起处皮下囊实性包块,左侧腮腺及颌下腺声像,考虑炎性改变,双侧颈部淋巴结稍大.CT示左侧颌面部肿物,伴邻近下颌骨骨质破坏,考虑肿瘤性病变;两侧颈血管旁、两侧颈后三角、左侧颌下见多发肿大淋巴结(图1).血常规检查结果未见异常.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左侧颌面部肿物穿刺,进针后感觉质软,抽出淡黄色黏稠物少许,肿物大小较穿刺前无明显变化.

    作者:吴娟;王珩;王蕊;张艳;赵银环;吴家宁;纪晓坤;杜芸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柠檬酸抗原热修复时间对免疫组化结果的影响

    抗原修复是免疫组化染色过程中非常关键的步骤,加热抗原修复技术的发明更是被誉为免疫组化的革命性突破.有研究认为[1],高温高压热修复法是对大多数抗原为稳定和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高压加热抗原修复时间控制较为困难,修复时间过长是否会引起非特异性着色仍未有定论.本文着重探讨柠檬酸不同高压加热抗原修复时间对多种常用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影响,以期找到适合大多数抗体的佳修复方法.1 材料与方法1.1材料 选取本科室制作的多组织阳性对照标本进行连续3 ~4 μm厚切片,65℃烤箱烤片1h.

    作者:黄建平;吴雪晶;郑宇辉;杨映红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软组织及椎体血管异常Tie2、Ang1、Ang2蛋白及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Tie2、Ang1、Ang2蛋白及mRNA在软组织及椎体血管异常(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血管异常110例,运用RT-PCR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Tie2、Ang1和Ang2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中表达的差异,并进一步了解Tie2基因突变是否影响三者mRNA的表达.结果 Tie2、Ang1和Ang2 mRNA在血管瘤中的表达显著高于血管畸形(P<0.01);在血管瘤、软组织及椎体血管畸形中Ang2蛋白和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Ang1 (P <0.05);突变型Tie2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P<0.05),但伴Tie2基因突变的血管畸形Ang1和Ang2 mRNA的表达低于野生型血管畸形(P<0.05).结论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可能为基因学改变不同的两种病变;Tie2基因突变、Ang1和Ang2的表达失衡可能促进血管异常病变进展.

    作者:周梅;岳娜;白靖平;王华;毕超;汪芸;王书芹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1例

    患者女性,65岁.近年偶有腰酸、腰痛伴尿频、尿急、夜尿4~5次,于2017年6月收治我院.入院后B超示左肾中上部混合回声包块,CT示左肾占位,术前考虑肾癌可能.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均未见异常;行腹腔镜下手术切除.病理检查 眼观:肿瘤位于肾中上极,大小3.5 cm×3cm×3 cm,切面多房囊实性,局部钙化,未见坏死出血(图1).镜检:肿瘤以囊性及乳头状生长方式为主,囊性结构约占80%,乳头状结构约占20%.细胞学上肿瘤细胞形态温和,核轻度异型,胞质透明,部分细胞核远离基膜,部分细胞核靠近基底(图2),Fuhrman核分级2级.肾周脂肪、肾门血管切缘及输尿管残端均未见癌.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K7(图3)及EMA、vimentin、CA9均呈弥漫阳性,AMACR、CD10(图4)、P504s、WT-1、Pax-8、villin均呈阴性.

    作者:张菁;王晨亮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11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hydroa vacciniforme-like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HV-LPD)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11例HV-LPD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形态学观察,应用免疫组化、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原位杂交检测和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1例患者发病年龄2~50岁,临床表现为头面部和(或)躯干部位的肿胀、水疱、斑丘疹、结痂、瘢痕数月至数年,伴或不伴发热、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病理形态学示淋巴样细胞浸润真皮或至皮下组织,细胞小至中等大,轻至中度异型性,围绕皮肤附件浸润和嗜血管生长.11例病变细胞CD3、CD4均阳性,TIA-1 (9/11)、CD8(8/11)、Granzyme B(6/11)、CD56(1/11)阳性,EBER均阳性.7例标本TCR克隆性重排检测阳性.11例患者临床治疗方案不同,包括抗病毒、抗感染、激素、免疫抑制剂、化疗,5例患者病情稳定,2例患者病情持续,1例死亡,3例失访.结论 HV-LPD是发生于儿童的EBV相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临床少见,亦可见于成人,其表现多样且独特,临床病史尤其以皮损特点是重要的诊断线索,结合病理形态、免疫表型、EBV原位杂交、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可确诊.

    作者:白玄业;李文才;王冠男;赵武干;陈旭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3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the pancreas,SPTP)复发和转移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EnVision法分析3例SPTP的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围绕小血管形成特征性的假乳头状结构,可见少量出血及坏死、黏液样变性及胆固醇沉积等现象;细胞分化较好,异型性不明显,未查见细胞核分裂象.免疫表型:β-catenin、vimentin、CK、CK8、PR、CD56等均呈阳性,Syn、CEA、CgA等呈弱阳性;ER呈阴性,Ki-67增殖指数<5%.结论 SPTP是胰腺外分泌肿瘤的特殊类型,临床较少见,恶性程度低,预后良好,诊断主要依赖其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

    作者:秦中强;慈红非;周万飞;李红俊;谈燚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乳腺癌组织细胞中USP25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分析泛素特异性蛋白酶25(USP25)在乳腺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探讨USP25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22例乳腺癌组织及50例癌旁正常组织石蜡标本中USP25蛋白的表达,并通过qRT-PCR检测12例新鲜乳腺癌组织及配对癌旁正常组织中USP25 mRNA的表达,查阅相关临床资料,分析USP25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USP25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01);且USP25的表达与乳腺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Ki-67及三阴型乳腺癌等临床病理特征有关(P=0.015、P=0.006、P=0.001、P=0.006).结论 USP25与乳腺癌细胞的浸润与转移能力、恶性程度有关,其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者:荣欣欣;周方方;侯令密;刘家有;谢少利;杨懿;邓世山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外阴肌上皮癌1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观察外阴肌上皮肿瘤的形态学改变,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超微病理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发生于外阴的肌上皮癌进行光镜、免疫组化、电镜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光镜检查:肿瘤细胞呈3种生长模式,部分细胞呈上皮样、条索状或实性片状排列,部分细胞呈梭形、席纹状排列,且背景黏液样变,可见散在核分裂象,未见坏死.免疫表型:肿瘤细胞Pax-8、ER、EMA均强阳性,Caldesmon、S-100部分阳性.电镜检查:肿瘤细胞大多呈梭形,核形不规则,染色质丰富,核仁明显,部分细胞胞质内可见多少不等的细丝状物质,有的聚集形成密体样结构.结论 形态学不典型的肌上皮肿瘤,尤其是发生于少见部位,在免疫组化诊断有困难时,结合电镜下肿瘤细胞的超微结构,对该肿瘤的诊断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作者:吴涛;张继平;张志魁;侯晓涛;官阳;罗丕福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RASSF1A、LSD1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RASSF1A和LSD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RASSFlA和LSD1在80例ESCC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ESCC组织中RASSF1A阳性率低于正常组织,LSD1阳性率高于正常组织(P均<0.05).RASSF1A阳性与ES-CC的TNM分期、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大小有关(P<0.05);LSD1阳性与ESCC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大小有关(P<0.05).RASSF1A阳性患者的生存时间高于阴性患者(P>0.05);LSD1阳性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低于阴性患者(P<0.05).TNM分期、浸润程度、肿瘤大小均可作为ESCC独立的预后风险因素.结论 RASSF1A、LSD1在ESCC的发生、发展中表达异常,其与患者的肿瘤进展、转移及预后有关,结合临床病理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作者:杨秀燕;郑国强;鲍双双;刘海芳;曹金雷;马云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长链非编码RNA CASC2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癌易感性候选基因2(cancer susceptibility candidate 2,CASC2)属于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 coding RNA,lncRNA),位于人类基因组10号染色体上;在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等生物学过程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新研究表明,CASC2可作为重要的抑癌因子,其在人类的几种肿瘤中表达均失调,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探讨CASC2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可能对今后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重大的临床意义;现就CASC2及其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述.

    作者:曹金玉;刘繁荣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胆囊肉瘤样癌1例

    患者男性,57岁,因腹痛5天入院.患者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持续性隐痛,无明显放射痛,无明显加重或缓解因素,无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于当地医院行上腹部CT检查示:胆囊占位,建议手术治疗.为进一步诊治遂于我院就诊,门诊拟以胆囊占位收住入院.实验室检查:AFP<1.3 ng/mL,CEA:1.52 ng/mL,CA-199:14.03 U/mL,CA-125:16.1 U/mL.MRI检查:胆囊窝区见不规则囊实性肿块,大小74 mm ×74 mm ×91 mm,囊性部分呈长T1和T2信号,实性部分呈稍长T1和T2信号,DWI见高信号,内部见多发线样及条片状长/短T1,短T2信号,肿块和胆囊关系紧密,邻近肝实质受推移改变,肝左右叶胆管及肝门部胆管受推移改变,肝总管局部管腔受压变窄,门静脉左右支推移改变(图1).MRCP示:肝总管局部管腔显示欠清晰,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胆囊底部见充盈缺损,胰管未见扩张.诊断提示:胆囊占位,考虑胆囊来源恶性肿瘤可能性大.

    作者:张峰浩;徐芬;郝华;冯琼;李里香;丁剑午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靶向干扰ARTN对体外培养Ishikawa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 观察靶向抑制ARTN对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构建靶向干扰ARTN的短发夹RNA(pGPU6/GFP/Neo-ARTN shRNA),利用脂质体法转染Ishikawa细胞.采用q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后ARTN mRNA及蛋白的表达.应用CCK法观察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实验观察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 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shRNA-A干扰组与pshRNA-NC空载体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相比,其ARTN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减少(F=47.882,P<0.05;F=726.323,P<0.05).CCK结果显示pshRNA-A干扰组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降低(P<0.05).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结果显示抑制ARTN表达后,pshRNA-A干扰组穿膜细胞数明显减少(F=55.609,P<0.05).结论 ARTN的短发夹RNA可有效抑制ARTN在Ishikawa细胞中的表达,并显著减弱细胞增殖能力,降低细胞侵袭能力.干扰ARTN有望为子宫内膜癌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作者:王晓华;周晓慧;张玉娟 刊期: 2018年第07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