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雁;安宁;王兰;陆云;刘芳
目的 探讨神经梅毒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应用光镜、免疫组化染色、特殊染色等方法对神经梅毒进行观察.结果 患者男性,56岁,头痛半年伴右侧肢体无力半个月,收住神经外科.MRI示左顶叶可见环状强化的结节样异常信号影,大小1.3 cm×1.5 cm,脑膜瘤或转移瘤可能.术中见肿块位于左顶叶脑内,边界清,质硬.镜下见以浆细胞为主的炎细胞弥漫或围血管浸润,小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肿胀,多处可见凝固性坏死、炎性肉芽组织及脓肿形成.特殊染色(包括两次Warthin-Starry染色)均阴性.初步病理诊断:“左顶叶”脑组织重度急慢性炎,伴淋巴、浆细胞高度增生(以浆细胞增生为主).患者10天后门诊检查,血清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及血清梅毒螺旋体抗体凝集试验阳性,收住皮肤科.脑脊液梅毒血清确认试验(凝集法)阳性.对左顶叶手术标本再次行Warthin-Starry染色,经反复寻找找到梅毒螺旋体.终病理诊断:“左顶叶”神经梅毒(树胶肿型).结论 梅毒感染早期的神经梅毒罕见,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极易误诊、误治(误诊率高达72%).神经梅毒的基本病理改变是以浆细胞浸润为主的病变及小动脉的血管内膜炎,诊断需结合病史(输血史、性伴侣感染史及吸毒史等)、临床表现、影像学及血清学检查,并应用Warthin-Starry特殊染色找到梅毒螺旋体,为确诊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周婧;李南云;周晓军;石群立;章如松;余波;王璇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RNA干扰EMS1基因表达对人胃癌MGC803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 为检测下调EMS1基因表达后MGC803细胞功能的变化,运用平皿集落形成实验检测其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和凋亡;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观察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 下调MGC803细胞中EMS1基因表达后,MGC803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受到抑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对细胞周期和凋亡无明显影响.结论 RNA干扰EMS1基因可抑制胃癌MGC803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侵袭能力.
作者:侯素平;童细焱;谢海龙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细胞学和组织病理学联合检查在肺部周围性和弥漫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70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标本,分析细胞学与组织病理学诊断方法的相关性,比较细胞学、组织病理学以及两者结合诊断的敏感性、假阴性率,分析细胞学分型的准确率.结果 370例肺穿刺标本中,组织病理学诊断为癌、恶性肿瘤、疑癌、异型和阴性的例数分别为177(47.84%)、22(5.95%)、16(4.32%)、12(3.24%)和143(38.65%),细胞学诊断相应的例数为166(44.87%)、10(2.70%)、16(4.32%)、49(13.24%)和129(34.87%),两种检测方法结果相关(P <0.001).细胞学诊断敏感性为80.00%(192/240),组织病理学诊断敏感性为89.58%(215/240),两者结合诊断敏感性为98.33%(236/240),细胞学诊断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的敏感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组织病理学与两者结合诊断敏感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细胞学阳性病例分型准确率为66.15%(127/192).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为14.59%,其中气胸31例,针道出血或痰中带血23例,均经相应处理后好转.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对于肺部病变是安全的、高敏感性和高准确性的定性诊断方法,同时行细胞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显著提高诊断率,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赵媛;赵永刚;陈昊;张智弘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Eg5、Ki-67在肺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两者与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9例肺癌组织、20例肺良性病变组织中Eg5、Ki-67蛋白表达,分析两者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随访患者生存期,采用Kaplan-Maier生存分析和Cox回归法分析Eg5、Ki-67在肺癌组织中表达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Eg5在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5.8%,Ki-67在肺癌组织中的强阳性率为48.1%,Eg5、Ki-67表达均与患者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Kaplan-Maier生存分析提示Eg5阳性、淋巴结转移和中晚期的肺癌患者预后较差(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Eg5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r=0.539,P<0.05).结论 Eg5蛋白在肺癌组织中呈阳性表达;Eg5、Ki-67蛋白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Eg5阳性提示肺癌患者预后不良.
作者:袁艳龙;赵静雅;田云霄;杨建华;张小辉;宋晓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ZO-1不同功能结构域表达变化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制作模拟胃癌侵袭转移的组织芯片,并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ZO-1(α-pan)、ZO-1(α+)和ZO-1(ZU5)在胃癌不同进展位点的表达.结果 胃腺癌组织中ZO-1 (α-pan)、ZO-1(α+)和ZO-1(ZU5)出现胞膜异位至胞质的迷离表达或不表达,并随着胃癌的侵袭,迷离表达程度加剧,当胃癌转移至淋巴结时迷离表达程度反而降低.并发现胃腺癌的迷离表达程度与组织学类型相关.结论 ZO-1(α-pan)、ZO-1(α+)和ZO-1(ZU5)胞膜异位至胞质的迷离表达或不表达,提示ZO-1的PDZ3、GUK、SH3结构域、α基序和ZU5结构域可能参与胃癌的侵袭转移及组织学结构的维持,这些结构域异常表达可能是ZO-1参与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或间质-上皮转化(mesenchymal-epithelial transition,MET)发生的机制之一.
作者:申发燕;张声;王行富;郑珂;陈虹;陈余鹏;曾赛凡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针吸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检查在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细胞病理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FNAC法结合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法对11例NB的细胞学和组织学特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1例NB细胞学特征表现为瘤细胞大小不一,散在的瘤细胞中常见细胞成团现象,胞核为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核仁清晰,1~4个不等,以单个核为主,亦可见双核及多核瘤细胞,部分双核瘤细胞呈“人字形”,胞质较丰富,淡蓝色,胞质内可见粉红色细小颗粒.部分区域可见瘤细胞聚集呈“菊花团”状,瘤细胞间常见嗜酸性粉红色丝状纤维物.结论 FNAC作为一种简便、快速且相对微创的病理学检查方法,对大多数神经母细胞可进行准确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徐红艳;刘志强;黄慧;吴艳;熊枫;张守华;杨文萍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患者女性,21岁,因右侧鼻底部肿胀半年,加重2个月入院.曾行抗炎治疗无明显改善.患者右侧鼻前庭皮肤隆起,轻度触痛,黏膜略红,右侧牙龈时有肿痛,余体格检查无异常.鼻窦CT示右侧鼻翼旁可见一不规则团块样软组织密度影,考虑右侧鼻翼旁囊样病变,囊肿可能(图1).于全麻下行鼻前庭囊肿摘除术,术中见表面粗糙新生物,呈实质性,未见囊壁,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取下部分组织送快速病理检查后完全摘除新生物送常规病理检查.
作者:李惠;高丽丽;赵苏苏;贺亚敏 刊期: 2016年第12期
Kappa/Lambda原位杂交的检测对浆细胞骨髓瘤的诊断帮助很大,能有效减少Kappa/Lambda在免疫组化染色中导致的背景过重从而影响病理医师诊断的问题.然而在日常工作中,不同脱钙液对Kappa/Lambda原位杂交的影响很大,因此本科室对该类问题进行了相关实验,现就不同脱钙液对Kappa/Lambda原位杂交的影响问题进行讨论.
作者:杨万锐;王璇;魏雪;章如松;马恒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近年来,随着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升高,肿瘤的早期发现及诊断已成为肿瘤防治领域的重点问题[1].浆膜腔积液是多种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传统方法采用脱落细胞学检查鉴别良、恶性.但由于多种因素限制细胞学诊断阳性率较低,易漏诊[2].此外,细胞形态学诊断在鉴定肿瘤细胞来源和肿瘤细胞类型方面有一定局限性,而免疫细胞化学的检测对鉴别诊断非常有价值[1].采用浆膜腔积液离心后的细胞制作细胞蜡块结合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可提高肿瘤细胞阳性检出率、鉴别细胞良恶性、确定恶性细胞来源[3].本文收集79例浆膜腔积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普通细胞学涂片、细胞蜡块及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分析,探讨细胞蜡块结合免疫细胞化学在浆膜腔积液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作者:阎红琳;袁静萍;刘琳;饶洁;成红豆;孙圣荣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miR-21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检测90例前列腺癌组织及69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riR-21的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miR-21在90例前列腺癌及69例良性前列腺增生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1.1%、24.6%.miR-21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P<0.05).miR-21表达与Gleason评分有关(P<0.05),与其他临床病理学因素无关.结论 miR-21在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上调,提示miR-21可能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张聪;曹立宇;尹玉;陈顺华;李玉洁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肾源性化生(nephrogenic metaplasia,NM)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泌尿道NM,分析其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女性1例,男性5例;年龄31 ~81岁,平均58.1岁;2例有泌尿道结石、3例有前列腺增生症或腺性膀胱炎而经尿道电切病史、1例同时伴发尿路上皮癌;3例累及输尿管、2例前列腺尿道部、1例膀胱三角区.膀胱镜下见黏膜粗糙或低乳头状突起.镜下见病变主要由管状、囊状、小巢状和乳头状结构组成,可见伊红色基膜样物;增生上皮为立方状或柱状,部分有细胞学非典型性;间质慢性炎.免疫表型:表达PAX2、PAX8、CK7、P504S,不表达p63、CD10、PSA.结论 NM是少见的尿路上皮瘤样病变,常有泌尿道损伤病史,需与尿路上皮癌、前列腺癌、透明细胞腺癌及子宫内膜异位鉴别,掌握其临床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可提高确诊率.
作者:欧阳琪;肖立;陈燕;卢晨;余波;衣琳;殷于磊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检测肺腺癌组织中miRNA34a,癌基因c-myc的表达,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采用qRT-PCR法检测mRNA miRNA34a,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法检测c-myc蛋白在正常肺组织、癌旁肺组织、肺腺癌以及转移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1) miRNA34a在肺腺癌组织中呈低表达,低于癌旁和正常肺组织(P<0.01),高于转移癌组织(P<0.01).c-myc在肺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高于癌旁和正常肺组织(P<0.01),低于转移癌组织(P<0.01).miRNA34a及c-myc在癌旁组织和正常肺组织之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病理类型:miRNA34a及c-myc在低分化和高分化肺腺癌之间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在转移癌与非转移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预后分析:c-myc阳性组的肺腺癌患者生存率低于阴性组(P<0.05),miRNA34a低表达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低于高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肺腺癌组织中miRNA34a的表达与c-myc蛋白表达呈负相关.c-myc高表达miRNA34a低表达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作者:许晶晶;刘峰;杨廷桐;陆建福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中BRAF V600E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80例(其中经典型67例、滤泡亚型8例、嗜酸细胞亚型3例、高细胞亚型2例)、滤泡癌5例,其中30例PTC取相应癌旁组织,全部送基因检测室检测BRAF V600E突变情况.结果 80例PTC中BRAF V600E突变率为65.0%,5例滤泡癌及30例癌旁组织中未发现BRAF V600E突变;BRAF V600E突变与患者年龄、肿瘤包膜侵犯、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TC亚型中,经典型和高细胞亚型的BRAF V600E突变率较高(70.1%、100.0%),滤泡亚型的突变率较低(33.3%).结论 PTC中BRAF V600E突变可能与患者年龄有一定相关性,还与包膜侵犯、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经典型和高细胞亚型的BRAF V600E突变率较高,明显高于滤泡亚型.
作者:罗雁;安宁;王兰;陆云;刘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弥漫硬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diffuse sclerosing variant of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DSVPT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DSVP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均为中青年女性,均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镜下见肿瘤弥漫累及甲状腺组织,肿瘤细胞除具有与普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conventional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CPTC)相似的细胞核特征之外,还具有广泛鳞状上皮化生、大量砂粒体形成、间质纤维化、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特征.免疫表型:2例瘤细胞TG、TTF-1、CK19均阳性;同时与肿瘤生长、侵袭及转移有关的GAL-3、HBME-1、Cyclin D1亦均阳性;CD56阴性;2例Ki-67增殖指数均约5%.结论 与CPTC相比,DSVPTC有着不同的临床、病理和分子学特征,DSVPTC是一种罕见的并具侵袭性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亚型,依据临床病理特征,并结合免疫表型可确诊.
作者:谢峰梅;李楠;赵艳;许婷婷;宋雪雪;吴琦;冯振中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中国人Burkitt淋巴瘤中ID3、TCF3和MYC基因突变情况,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提取32例Burkitt淋巴瘤组织DNA,经PCR扩增部分DNA片段,并采用Sanger测序法对PCR产物进行DNA序列测定.结果 ID3、TCF3的突变率分别为35.5%(11/31)、18.8% (6/32).MYC的突变率为50%,MYC exon1的突变率为3.3% (1/30),MYC exon2的突变率为50% (15/30),MYC exon3的突变率为7.7% (2/26).结论 通过Sanger测序证实在中国人Burkitt淋巴瘤组织中存在ID3、TCF3、MYC基因的重现性突变.3例中发现新的TCF3基因突变位点c.2202G>C p.L569V.2例发现新的MYC基因突变位点c.1070A>G p.G182D.
作者:魏洁;范林妮;李侠;李明阳;刘一雄;赵丹珲;闫庆国;郭双平;闫晓初;王哲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小胃肠间质瘤(smal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s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sGIST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对比分析非sGIST,并进行随访.结果 21例sGIST中女性7例,男性14例,中位年龄63岁,直径0.5~1.5 cm,主要发生于胃,全部为梭形细胞型,其中9例同时伴有胃肠道恶性肿瘤.与非sGIST相比,sGIST很少出现肿瘤内出血、坏死、黏膜侵犯、溃疡及核分裂,复发风险明显低于非sGIST;免疫组化标记p53、Ki-67及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明显低于非sGIS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GIST可与胃肠道恶性肿瘤同时伴发,免疫组化标记p53、Ki-67及MVD均低于非sGIST,其预后较好.
作者:崔力方;张继新;昌红;赵洪禹;曲丛玲;张建英;沈兵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垂体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1例婴儿垂体细胞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婴,8个月.临床表现为突发呕吐,头颅CT平扫示鞍区可见团块状异常密度影.镜检:肿瘤细胞呈短梭形及双极长梭形,呈编织状或漩涡状排列,胞质较丰富,嗜酸性,边界清楚.免疫表型:肿瘤细胞S-100、vimentin均呈弥漫阳性,GFAP局灶阳性,EMA、Syn少量细胞弱阳性,TTF-1阴性,Ki-67增殖指数<2%.结论 垂体细胞瘤是一种低级别、好发于鞍区的梭形细胞肿瘤,成人多见,但越来越多的报道见于青年人和婴幼儿.手术切除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完整切除可治愈该病.
作者:张雪晴;林梅绥;刘强 刊期: 2016年第12期
随着病理学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许多疾病的诊断有了新的方法和途径,但结核病和麻风病的诊断金标准仍为抗酸染色法,特异显示病灶中抗酸染色阳性的抗酸杆菌.目前,实验室常用抗酸染色法为Ziehl-Neelsen法,但在实践工作中,不同医院在抗酸染色法操作及结果上存在较大差异,阳性率也较低,给诊断造成了一定困难.为此,作者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对一些操作细节进行了改良,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作者:罗秋萍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使用BRAF VE1抗体免疫组化法检测结直肠癌样本中BRAFV600E位点突变,并分析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采用ARMS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36例结直肠癌组织中BRAF V600E突变状态,并使用测序验证.结果 免疫组化法检测结直肠癌样本中BRAF VE1抗体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62.9%.与甲状腺样本BRAF V600E突变相比,结直肠癌标本为细胞质着色,染色呈棕黄色.结论 免疫组化法可高效、快速、低成本初步筛选结直肠癌的BRAF V600E突变,但需分子检测进一步确认.
作者:时姗姗;王璇;夏秋媛;陆珍凤;叶胜兵;杨万瑞;马恒辉;饶秋;周晓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子宫原发性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uterine intravascular large B-cell lymphoma,PU-IV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收集1例PU-IVL-BCL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80岁,因子宫脱垂2年而行全子宫切除术,病理检查时偶然发现子宫多处小血管内异型淋巴瘤细胞聚集.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D45、CD20、CD79a、PAX-5、MUM1、CD5和BCL-2均弥漫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80%.结论 IVLBCL是一种罕见的高度侵袭性结外大B细胞淋巴瘤亚型,早期不易被发现.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PU-IVLBCL极其罕见,该肿瘤需与其他类型淋巴瘤、白血病、癌栓、血管源性肿瘤等进行鉴别;其预后差,部分病例于确诊后短期内死亡.
作者:王志敢;朱德茂;罗海军;蒋莎莉;谢晋予;周华山;张娜;刘爱凤;吴晓玲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