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T细胞性淋巴瘤诊断中TCR基因重排检测的应用

潘鑫艳;杨长绍;黎贵芸;杨举伦;王丽

关键词:T细胞性淋巴瘤, 基因重排, BIOMED-2, TCR基因
摘要:目的:探讨T细胞受体( T cell receptors, TCR)基因重排检测对T细胞性淋巴瘤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T细胞性淋巴瘤30例和淋巴反应性增生组织30例,提取DNA,应用BIOMED-2引物系统中的56条引物进行PCR扩增,核酸分子异源双链凝胶电泳分析结果。结果30例T细胞性淋巴瘤标本中TCRβ、TCRγ、TCRδ的检出率分别为83.3%(25/30)、93.3%(28/30)、13.3%(4/30),三者联合检测的检出率为96.7%(29/30),30例淋巴反应性增生组织中均未检测出TCR基因重排。结论利用BIOMED-2引物系统检测TCR 基因重排可作为T细胞性淋巴瘤的辅助诊断工具。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TdT阴性的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TdT阴性的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1例TdT阴性的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25岁,胸部CT示胸腺侵袭性占位伴左上纵隔淋巴结增大。镜检:肿瘤细胞弥漫分布,瘤细胞圆形,小至中等大小,胞质少,核深染,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核分裂象易见,脂肪组织内有肿瘤细胞累及。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弥漫一致性表达 CD99、CD34和 CD43,不表达 TdT、MPO、CD117、CD1a、CD2、CD3、CD4和CD8等。基因重排检测结果显示存在IGH-B和TCRD基因重排。结论 TdT阴性的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和分子病理学检测。

    作者:涂频;程静;周晓蝶;时姗姗;刘标;徐艳;石群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骨关节弥漫型巨细胞肿瘤42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目的:探讨骨关节弥漫型巨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弥漫型巨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总结。结果42例中男性19例,女性23例,男女比为1∶1.2,发病年龄8~69岁,平均37.6岁。临床首发症状为局部疼痛8例,肿胀34例(其中合并功能障碍18例)。发生部位:膝关节30例(71.4%),髋、踝关节和足部各3例(21.4%),腕、肘关节3例(7.1%)。27例行MRI检查,诊断为弥漫型巨细胞肿瘤者9例(33.3%),关节腔积液5例、滑膜病变3例以及其他非肿瘤性病变。镜检:滑膜细胞弥漫性增生、绒毛结节状生长,肿瘤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细胞排列密集,但无肿瘤性坏死和核分裂;常见吞噬含铁血黄素的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及淋巴细胞反应;17例(40.5%)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并累及关节及周围软组织。6例复发(20%),其中2例复发2次。结论弥漫型巨细胞肿瘤好发于膝关节,其次是髋和踝关节;术前MRI检查有助于诊断;病理组织学呈现富于滑膜肿瘤细胞的弥漫性增生和细长绒毛结构者更易复发;侵袭性生长为其主要生物学特征,易侵袭关节周围软组织。

    作者:姚丰;陆珍凤;周晓军;印洪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和细胞性神经鞘瘤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

    细胞性神经鞘瘤较为少见,是一种公认的良性外周神经鞘膜肿瘤,可被误诊为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为制定一个细胞性神经鞘瘤诊断共识标准,作者回顾性分析来自两家医学机构的115例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和26例细胞性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临床资料从电子医疗记录档案中获得,并对形态学特征、高核分裂计数、Ki-67增殖指数和免疫表型(SOX10、SOX2、p75NTR、p16、p53、EGFR和NF)进行评估。结果提示以下几个特征可以区分细胞性神经鞘瘤和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1)与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患者相比,细胞性神经鞘瘤不发生远处转移或者死于该病。更具特征性的是5年无进展生存率细胞性神经鞘瘤为100%,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仅18%,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100%和32%;(2)神经鞘漩涡:瘤周包膜,包膜下丰富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的浸润,和缺乏束状生长模式等支持细胞性神经鞘瘤的诊断,而出现血管周围细胞密集,肿瘤突入血管腔内和坏死则支持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的诊断;(3)在恶性外周神经鞘瘤中SOX10、NF及p16表达完全缺失,而表达EGFR( P值均<0.001)。 p75NTR在80%的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中表达,在细胞性神经鞘瘤阳性率为31%( P<0.001);(4) Ki-67增殖指数在20%以上者高度提示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的可能,其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96%。总之,结合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可以提供一些有用的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标准,以鉴别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和细胞性神经鞘瘤。

    作者:李晓玲(摘译);王行富(审校);Hirbe A C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自噬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目的:观察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 ischemia reperfusion, I/R)损伤中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自噬激活情况,探讨其对肾脏I/R损伤发挥保护性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 Sham)、I/R组、氯喹干预组( I/R+CQ)和雷帕霉素干预组( I/R+Rap)。常规方法建立大鼠肾脏I/R损伤模型,再灌注24 h后留取各组大鼠血和肾脏标本。血标本用于尿素氮( BUN)和血肌酐( Scre)含量检测;肾组织标本行HE染色,观察病理学损伤情况;TUNEL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eclin-1和Caspase-3蛋白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肾脏自噬泡的形成情况。结果与I/R组相比,I/R+CQ组BUN和Scre明显升高(P<0.05,P<0.01),肾组织损伤积分增加(P<0.01),TUNEL阳性细胞数增多(P<0.05),Beclin-1蛋白表达减弱(P<0.01),Caspase-3蛋白表达增强(P<0.01),电镜下自噬泡数量较少(P<0.05);I/R+Rap组BUN和Scre显著降低(P<0.01),肾组织损伤积分减低(P<0.05),TUNEL阳性细胞数减少(P<0.05),Beclin-1蛋白表达增强(P<0.01),Caspase-3蛋白表达减弱(P<0.01),自噬泡数量明显增多(P<0.01)。结论自噬激活在肾脏I/R损伤过程中可通过抑制凋亡而发挥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涉及Beclin-1及Caspase-3等蛋白的表达调控。

    作者:张雅丽;崔丽艳;杨硕;周剑锁;张文静;张捷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浆膜腔积液中Napsin A和Pax-8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天冬氨酸蛋白酶A( Napsin A)和Pax-8在浆膜腔积液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细胞块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81例浆膜腔积液中Napsin A和Pax-8的表达,分析二者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 Napsin A在胸水中的阳性率为81.5%,主要见于肺腺癌,对原发性肺腺癌敏感性为90.9%,特异性为91.7%;Pax-8在 Müllerian管源性肿瘤腹水中的阳性率为76.5%,对卵巢浆液性癌及子宫内膜样癌的敏感性为90.9%,特异性为100%。结论脱落细胞沉渣包埋免疫组化对浆膜腔积液中恶性肿瘤细胞来源的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Napsin A和Pax-8对肺源性及 Müllerian 管源性肿瘤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可作为肺及Müllerian管源性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有用的标志物。

    作者:刘玉艳;姜乃光;赵青亮;朱安超;黄英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胸腹水细胞块的改良技术

    近年来细胞块技术在细胞病理学中的地位日渐突出。细胞块技术是将浆膜腔积液的样品离心,细胞和微小组织块被高度浓缩后用固定剂凝聚、石蜡包埋,再制成切片。细胞块主要用于免疫细胞化学和基因检测等,对组织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帮助,从而提高细胞病理诊断的敏感性。现有的细胞块技术主要有琼脂包埋法、血浆凝血酶法和鸡蛋清凝集法等[1-3]。这些方法或操作复杂或成本较高,其制片和染色效果不稳定,组织块不完整,包埋时组织比较散碎,严重影响制片。本文现介绍一种简便有效,费用低廉,组织块比较完整的细胞块制作方法。

    作者:赵银环;林梅;张艳;纪晓坤;王蕊;吴家宁;吴娟;杜芸;王珩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位于6 q21染色体上的潜在肿瘤抑制基因 HACE1并不参与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致病过程

    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 NKTCL)是由自然杀伤细胞或较少见的T细胞中细胞毒性淋巴细胞增生紊乱引起的一种恶性肿瘤,与EB病毒感染有关。 NKTCL是一种预后非常差的侵袭性淋巴瘤。尽管有关NKTCL的致病过程知之甚少,然而近几年从全基因组的研究中,发50%以上的患者存在染色体6q21的缺失。有趣的是,这些缺失区域包括4种候选肿瘤抑制基因:PRDM1、ATG5、AIM1和HACE1,且已证明它们在mRNA水平的表达减少。 NKTCL细胞系中存在PRDM1、ATG5和AIM1的突变和甲基化。作者研究NKTCL致病过程中HACE1的所扮演的角色。尽管位于HACE1上游区域CpG-177的甲基化能够导致HACE1在mRNA水平的下调,但其在蛋白水平的表达几乎处于正常水平,并且在NKTCL细胞系中不管是否存在6q21缺失,HACE1蛋白是有功能的(确实无双重6q21缺失和无功能突变的报道)。此外,与以前的报道相反,通过重组蛋白的转导导致HACE1的过表达,并不影响NKTCL细胞系的增殖和生存,因此作者推断HACE1并不直接参与NKTCL的致病过程。

    作者:魏建国(摘译);刘勇(审校);Bagot M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小肠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临床病理特征

    目的:探讨小肠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 kaposiform he-mangioendothelioma, KHE)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小肠KHE患儿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以肠梗阻、肠套叠为主要表现,不伴有Kasabach-Merritt综合征。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呈多结节状或多小叶状排列,向肠壁浸润生长,可见梭形细胞区、毛细血管瘤样结构和特征性的肾小球样结构。免疫表型:肿瘤细胞中CD31、CD34均强阳性, SMA 灶阳性, GLUT1、D2-40、S-100、CKpan、CK5/6、CR、desmin、DOG1和CD117均阴性。结论小肠KHE是一种罕见的中间型血管肿瘤,好发于婴幼儿和儿童,应与婴幼儿毛细血管瘤、丛状血管瘤、卡波西肉瘤、胃肠道间质瘤和梭形细胞血管内皮瘤等鉴别,诊断依靠典型的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完整切除是治疗小肠KHE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红霞;陈昊;闫蓉;张昶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Symphony全自动染色封片工作站在常规病理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病理技术的发展,全自动染色机逐步被引入了病理科,因其具有以人为本的智能化设计理念,周到而完善的处理程序,提高切片染色的高效性,保证切片染色质量稳定性的同时还减轻技术人员的工作强度,并改善工作环境[1]。广东省人民医院病理科自2013年将Symphony 全自动染色封片工作站应用于常规染色以来,切片的染色效率明显提高,染色质量持续稳定。使用该染色封片工作站克服了人工操作不良因素对染色的影响,达到了染色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作者:朱小兰;骆新兰;武鸿美;姚军;刘雪峰;豆文宪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外阴及直肠阴道隔胃肠道外间质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外阴及直肠阴道隔胃肠道外间质瘤( 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E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1例外阴及2例直肠阴道隔EGIST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基因突变、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59岁,右侧外阴见一肿物,4.4 cm ×3 cm ×3 cm大小,术后6个月复发。例2,58岁,直肠阴道隔见一7.3 cm ×6.1 cm ×4.6 cm大小肿物。例3,41岁,直肠阴道隔见一8.6 cm ×7.4 cm ×6.7 cm大小肿物。镜下见瘤细胞梭形,呈编织状、漩涡状及栅栏状排列,核分裂象均易见。免疫表型:3例CD117、CD34、NES及H-Caldesmon均阳性,SMA、desmin及S-100均阴性;例1和例3 DOG-1呈阳性。3例均存在c-Kit基因11号外显子突变。结论外阴、阴道及直肠阴道隔均可发生EGIST,免疫组化及分子检测有助于诊断和指导治疗。

    作者:李杜娟;赵跃武;付芳芳;谢瑞刚;孔令非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 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I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ILC和530例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I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结果 ILC和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68.5、67个月。与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相比,ILC患者就诊时年龄较大,肿瘤较大,组织学分级多为2级,ER、PR阳性率高,HER-2多为阴性,Ki-67增殖指数较低,分子分型多为管腔A型(P<0.001)。 ILC中,经典型ILC肿瘤较小,组织学分级较低,Ki-67增殖指数较低,分子分型中管腔A型较多;非经典型ILC中管腔B型、三阴型和HER-2过表达型较多(P=0.035)。单因素分析显示经典型与非经典型ILC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3,P=0.048);ILC与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7,P=0.397);多因素分析显示,ILC中管腔A型患者的总生存率明显高于三阴型和HER-2过表达型(P=0.016,P=0.015)。结论 ILC的预后和组织学分型与分子分型有关,应为预后较差的患者探寻新的治疗策略。

    作者:李丽;孟刚;汪小霞;王岳君;杨苗苗;陈青;黄雯;韩彪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肺癌中PD-L1表达和调节性T细胞浸润的关系及意义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中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 ligand 1, PD-L1)表达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 Treg)浸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8例NSCLC组织中PD-L1表达和Treg浸润情况,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及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肺癌组织中PD-L1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52.5% vs 6.4%),肺癌组织中 Treg浸润亦明显高于癌旁组织[(18.63±16.67)个/HPF vs (2.96±2.97)个/HPF]。晚期肺癌组织中PD-L1的表达高于早期肺癌组织(70.0% vs 41.7%),晚期肺癌组织中Treg浸润亦明显高于早期肺癌组织(73.3% vs 35.4%),有淋巴结转移组中PD-L1表达和Treg浸润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D-L1表达和Treg浸润程度与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相关(P<0.05)。肺癌组织中PD-L1表达和Foxp3+Treg的浸润密度呈正相关(rs =0.611,F=78.82,P=0.023)。结论肺癌微环境中PD-L1表达和Treg浸润呈正相关,二者可能共同参与肺癌的进展和免疫逃逸。

    作者:沈吟芳;穆传勇;陈延斌;郭凌川;朱晔涵;黄建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原发性颅内绒毛膜癌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原发性颅内绒毛膜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性颅内绒毛膜癌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原发性颅内绒毛膜癌的组织学改变与发生于性腺(睾丸和卵巢)的绒毛膜癌以及与妊娠相关的绒毛膜癌组织学表现相似。免疫表型:肿瘤细胞 PLAP、CK ( AE1/AE3)和β-HCG 均阳性, c-Kit 和OCT3/4均阴性。结论原发性颅内绒毛膜癌属于性腺外恶性非生殖细胞瘤性生殖细胞肿瘤,极其罕见。诊断必需排除性腺原发病灶以及转移性妊娠相关的绒毛膜癌。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增高有助于诊断。因治疗原则和预后不同,应排除性腺和滋养层细胞来源的转移性绒毛膜癌,此外,还需与颅内其它组织学类型的生殖细胞肿瘤鉴别,免疫组化可辅助诊断。绒毛膜癌对放、化疗不敏感,预后极差。

    作者:高玉平;刘强;江基尧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微波炉与高压锅抗原修复对ER、PR及C-erbB-2结果的影响

    免疫组化对病理诊断有重要的意义,被广泛应用于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中, ER、PR及C-erbB-2等一些免疫组化指标更是临床药物治疗的风向标,在病理工作中越来越显得重要。稳定而高质量的免疫组化结果,是病理诊断的基础和保证。然而影响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因素很多,如组织固定、抗原修复、抗体质量、显色过程、缓冲液pH值以及技术员的操作水平等,各家医院免疫组化的质量不尽相同,这也是近几年重视对免疫组化质控工作的原因。在2006年5月前浙江省奉化市人民医院病理科的抗原修复一直采用微波炉修复,之后开始采用高压锅,两种方法均采用pH 9.0的EDTA修复液修复,所有试剂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人员固定。2012年的一项科研项目回顾性研究发现,因抗原修复方法的改变重新制作的乳腺癌中ER、PR及C-erbB-2的检测结果与过去结果一致性不理想,进一步证实微波炉与高压锅修复抗原存在差异,现介绍如下,以提高病理医师的重视。

    作者:李绍刚;李赛飞;殷伟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肾脏原发性鳞状细胞癌5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目的:探讨肾脏原发性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肾脏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4.3岁,其中2例伴有肾盂结石。镜下见癌细胞呈巢状、片状排列,部分癌巢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可见细胞间桥及角化珠,伴有坏死。免疫表型:癌细胞 CK5/6和 p63均(+)、EMA(灶状+),CK20、CK7和vimentin均(-)。结论肾脏原发性鳞状细胞癌较少见,可能来源于化生性癌或起源于肾原基的未分化干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可辅助确诊,其恶性程度比肾透明细胞癌高,预后差。

    作者:侯义亮;郑金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C3肾小球病研究进展

    C3肾小球病( C3 glomerulopathy)是近年来新定义的一类肾小球疾病,主要包括 C3肾小球肾炎及致密物沉积病( dense deposit disease, DDD),其发病机制与补体旁路途径及末端通路的异常调节有关。该类疾病新的定义为免疫荧光以补体C3沉积为主( C3免疫荧光强度较其他免疫球蛋白荧光强度≥2+),且排除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及其他肾小球疾病后方可诊断。该文旨在对C3肾小球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王慧;郑智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208例内镜活检胃癌组织中HER-2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分析内镜活检胃癌组织中HER-2蛋白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法检测208例内镜活检胃癌组织中HER-2蛋白表达,采用荧光原位杂交(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技术检测IHC 2+胃镜活检组织中HER-2基因扩增,并对相应的临床病理特征(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及Lauren分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08例内镜活检胃癌组织中HER-2 IHC 3+阳性率为7.7%(16/208),IHC 2+为13.5%(28/208),IHC 1+为45.7%(95/208),IHC 0为33.2%(69/208)。 IHC 2+的胃癌活检组织中 FISH 阳性率为14.2%(4/28)。 HER-2总体阳性率为9.6%;HER-2蛋白过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均无关( P>0.05),与发生部位及Lauren分型密切相关(P<0.05)。结论内镜活检胃癌组织中HER-2蛋白过表达与胃癌发生部位、Lauren分型密切相关。

    作者:王双双;李惠;王剑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肺内神经肌肉性错构瘤1例

    患者男性,57岁,体检发现左侧肺下叶肿物,无发热、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查体:胸壁无压痛,双肺呼吸运动对称,叩诊清音,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 CT示:左侧肺下叶类圆形结节状高密度影,直径约2.6 cm,边缘光滑,相邻前后段支气管通畅,纵隔及肺门未见肿大淋巴结,考虑为良性病变。支气管镜检查:左、右主支气管黏膜未见明显异常。患者于全麻胸腔镜辅助下行左侧肺下叶肿物切除,术中于左侧肺下叶触及肿物,3 cm ×2 cm ×2 cm大小,有包膜,质地中等。

    作者:魏娉;路三军;桂红武;尹峰;孙健;孙丽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磷酸盐尿性间叶肿瘤12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磷酸盐尿性间叶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磷酸盐尿性间叶肿瘤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2例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23~63岁,平均40.5岁;病程1~14年,平均5.6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痛、关节痛和活动受限伴低血磷、高尿磷;肿瘤大径1~7.5 cm,平均2.7 cm;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部分病例伴有破骨样多核巨细胞,血管丰富,可见簇状厚壁畸形血管、薄壁血管、散在脂肪岛及软骨样细胞;7例伴有不规则钙盐沉积,2例伴条索状上皮,其中CK(AE1/AE3)阳性;10例核分裂象少见,2例核分裂象多见,其中1例肿瘤细胞异性明显;瘤细胞均表达vimentin、CD56(其中2例分别为弱阳性和灶阳性),11例NSE阳性,8例CD99阳性,7例BCL-2阳性,4例CD34和6例SMA呈不同程度阳性,10例Ki-67增殖指数≤5%,2例分别为10%、25%。随访时间2~108个月,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72、84个月复发,其余病例均未见复发。结论磷酸盐尿性间叶肿瘤多表现为良性或低度恶性,其组织学形态多变且缺乏特异性,掌握其共性特征并紧密结合临床才能正确诊断。

    作者:张欣;钟定荣;邢荣格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子宫颈癌中Plk1和Cyclin B1、p21 WAF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Plk1(polo-like kinase1)和Cyclin B1、p21WAF1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免疫组化EliVision 法对102例子宫颈癌、20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20例正常子宫颈组织中Plk1和Cyclin B1、p21WAF1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分析相关数据。结果 Plk1在子宫颈癌、CIN 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0.5%、55.0%,明显高于正常子宫颈组织(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Cyclin B1在子宫颈癌、 CIN 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2.9%,30.0%,明显高于正常子宫颈组织(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p21WAF1在子宫颈癌、CIN 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3.5%、10.0%,明显高于正常子宫颈组织(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lk1、Cyclin B1和 p21WAF1在子宫颈癌、CIN 中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Plk1表达与子宫颈癌间质浸润深度相关(P <0.05)。Cyclin B1表达与子宫颈癌间质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 <0.05)。p21WAF1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相关(P <0.01)。组织学分级低的子宫颈癌中p21WAF1阳性率高。Plk1和Cyclin B1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s =0.297,P =0.002)。Plk1和p21WAF1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s =-0.403,P <0.001)。结论 Plk1、Cyclin B1和p21WAF1的表达与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相关,且前两者与子宫颈癌预后相关,三者联合检测有可能成为子宫颈癌临床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秦赟娜;何德明;庄德葆;叶璐;邓颖辉;罗海莲;于晓红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