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蝶;王健;孟刚
目的 探讨原发性输卵管癌(primary fallopian tube carcinoma,PFT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PFTC,对患者就诊时的临床体征、相关检查、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进行总结.结果 PFTC以绝经后女性为多,单侧为主;伴有阴道排液、腹痛和盆腔包块中的一项或多项症状;血清CA125与B超检查对术前诊断具有提示意义;病理类型以浆液性腺癌多见,需与转移性输卵管癌等其他病变鉴别;治疗采取手术根治及术后化疗(铂类药物为主).结论 PFTC是女性生殖系统罕见的恶性肿瘤,以浆液性腺癌多见,诊断时需结合镜检特征、临床症状、血清CA125和B超检查.
作者:王磊;郁林;颜云;王艳芬;王正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发生在肩胛骨的巨大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肩胛骨巨大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穿刺活检及大体切除标本的组织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临床治疗及预后.结果 肿块大小15.0 cm×11.0 cm×6.0 cm.镜下见肿瘤由梭形细胞构成,部分区域细胞呈栅栏样排列,细胞低密度区与高密度区域相互交错,细胞核呈波纹状,少部分区域细胞核增大并具有多形性,偶见核分裂象,局部伴出血及退变.免疫表型:肿瘤细胞S-100阳性,SMA、desmin、CD117、CD34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2%.结论 发生于肩胛骨的神经鞘瘤十分罕见,了解其临床病理特征对该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田玉旺;张立英;许春伟;蔺会云;刘志钦;张岩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Ⅱ,MHCⅡ)类分子的表达,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收集123例DLBCL和3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eactive hyperplasia,RH)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对DLBCL进行免疫分型,并检测良恶性淋巴组织中MHCⅡ类分子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DLBCL组织中MHCⅡ类分子阳性率(49.5%,61/123)显著低于RH淋巴组织(86.7%,26/30);活化B细胞(activated B-cell-like,ABC)型DLBCL中MHCⅡ阳性率(38%,27/71)显著低于生发中心型B细胞样(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GCB) (65.3%,34/52).DLBCL中MHCⅡ类分子的低表达与患者结外病灶受累多、体能状态评分高和国际预后指数评分高危组有关(P均<0.05).在ABC型DLBCL患者中,MHCⅡ低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率明显低于MHCⅡ高表达组患者.ABC型DLBCL中MHCⅡ类分子表达与MUM1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 MHCⅡ类分子在DLBCL中存在低表达,其异常表达可能在DLBCL发生和浸润中发挥重要作用,其表达丢失提示DLBCL患者预后不良.
作者:王昭晖;张瑰红;丁凯阳;涂义姚;杨枫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纤维肉瘤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fibrosarcomtous dematofibrosarcom protuberans,FS-DFS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FS-DFSP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结果 8例中男性6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42岁,中位年龄44岁,年龄27~55岁.肿瘤部位:2例位于腰背部,2例位于肩部,2例位于大腿,前额部、枕部各1例.临床表现与经典型DFSP相似,表现为皮下缓慢性生长的无痛性肿块,其中4例短期内生长迅速.8例中7例为原发性,1例为复发性.肿瘤直径2.0~7.5cm,平均4.3 cm.镜检:肿瘤境界不清,呈浸润性生长,肿瘤组织除查见经典型DFSP区域外,还可见FS区域.免疫表型:所有病例经典型DFSP区域瘤细胞均表达CD34,FS区域瘤细胞表达CD34明显减弱.随访结果:8例中5例局部复发.结论 FS-DFSP是DFSP常见亚型之一,FS-DFSP的临床、病理和生物学行为均与经典型DFSP明显不同,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转移率.
作者:蒋洪棉;朱世龙;李辛辛;李春玲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间质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计数与癌细胞表达CXC家族趋化因子受体4(CXC chemokine receptor4,CXCR4)蛋白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标本均为手术切除后经常规石蜡包埋切片,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150例乳腺癌和5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TAMs计数和CXCR4表达.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TAMs平均浸润密度为105.0个/HPF,中位数为87.4个/HPF.CXCR4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强度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TAMs计数和CXCR4表达呈正相关(r=0.152,P=0.045).结论 TAMs浸润和CXCR4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提示TAMs浸润密度与CXCR4联合检测可作为乳腺癌临床诊断、辅助治疗的潜在靶点.
作者:朱敬凤;吴正升;聂静;吴强;王弦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是医疗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健全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在医疗质量管理模式上实现传统的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建立各类临床专业质量管理控制委员会,组织专业质控队伍,制定科学的医疗质量控制标准势在必行.医院病理科基本的任务是用患者身体上所取下的活组织(包括细胞学)材料,做出病理学和(或)细胞学诊断,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病理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诊断的正确性,直接关系到医院总体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
作者:马恒辉;周晓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滑膜被覆细胞及滑膜下组织中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和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表达及分布状况,探讨其在RA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41例RA患者、10例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滑膜被覆细胞及滑膜下组织中IL-17和IL-10的表达,并分析二者表达相关性.结果 IL-17在RA、OA组中阳性率分别为85.7%和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在RA、OA组中阳性率分别为53.7%和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7与IL-10的表达呈负相关(rs=-0.625,P<0.05).结论 IL-17在RA滑膜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升高,IL-10在RA滑膜组织中的表达相对降低,且二者表达具有相关性,提示IL-17、IL-10表达失衡在RA的发病机制中具有一定作用.
作者:周大兵;王瑞琳;徐瑾;申健;徐丽娜;熊光宜;尹海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正常肝组织与肝纤维化中ERP57、GRP78、GRP94、TAP2、β2-MG、HSP90蛋白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肝纤维化S1、10例肝硬化和12例肝血管瘤石蜡包埋肝组织中ERP57、GRP78、GRF94、TAP2、β2-MG、HSP90蛋白的表达.结果 ERP57在肝硬化组中的表达高于血管瘤组,低于肝纤维化组(P<0.05);TAP2在肝纤维化组与肝硬化组的表达均低于血管瘤组(P<0.05),β2-MG在肝硬化组的表达低于血管瘤组(P<0.05),且TAP2、β2-MG在肝纤维化组的表达均高于肝硬化组(P<0.05).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β2-MG与HSP90表达在对照组肝血管瘤组织中呈负相关(r=-0.704,P=0.011).结论 肝脏发生纤维化损伤时ERP:57表达增强,TAP2、β2-MG表达显著降低,并且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ERP57、TAP2、β2-MG表达降低,提示ERP57、TAP2、β2-MG通过影响MHC-Ⅰ类分子抗原处理及提呈过程,对肝纤维化的演变有一定作用.
作者:海力曼·衣拉洪;贾索尔·肖克热提;阿力木·伊力亚斯;阿力甫江·海力力;海米提·阿布都力木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检测正常子宫颈上皮、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以及子宫颈鳞状细胞癌(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组织中Klotho和Wnt10b的表达,探讨二者在子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Klotho及Wnt10b在正常子宫颈上皮、CIN及CSCC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Klotho在正常子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CIN及CSCC组织,其表达与子宫颈癌患者的年龄无关,与子宫颈癌FIGO分期、癌细胞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nt10b在CS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子宫颈上皮组织及CIN组织,其表达与分化程度、FIGO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lotho与Wnt10b的表达呈负相关(r.=-0.416,P<0.01).结论 Klotho和Wnt10b可能在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二者有助于子宫颈癌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
作者:成慧;宋明芮;张晓云;张煦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对心死亡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供肾零点穿刺与相应受者程序性活检结果的对照,观察DCD供肾的病理改变及移植后转归,探讨其应用于移植的病理学标准.方法 选取2011年7月~2013年1月解放军303医院开展的DCD案例中选取5例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较重的中国Ⅲ型(C-Ⅲ)供肾进行零点穿刺.分别于移植后3、6个月进行程序性活检,观察病理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 5例供肾灌注后呈灰白灰红、暗红色,质韧,质地均匀,无或轻微肿胀,被膜完整.光镜下见肾小球结构大致正常,30% ~ 50%的肾皮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不同程度变性、坏死和脱落.10例受者中8例出现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其中6例接受术后3个月活检,另2例接受术后3个月及6个月活检.术后3个月7例活检未见明显肾小管坏死,1例仍有≤20%区域无明显改善.8例近曲小管上皮均不同程度空泡变性,提示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alcineurin inhibitor,GNI)中毒.术后6个月非同源供肾活检2例,镜下分别表现为CNI中毒及慢性排斥反应.结论 DCD供肾IRI损伤多导致近曲小管病变且可逆,对其余结构影响小,肾功能可不同程度恢复,C-Ⅲ型供肾的应用较为安全,但损伤重者供肾功能恢复较慢,恢复程度欠佳,远期存活尚需观察.近曲小管坏死50%、其余结构无明显损伤,可作为移植的应用标准供进一步证实和修订.
作者:杨建均;黄志成;孙煦勇;卢青华;廖丹瑜;何昌桓;董建辉;苏庆东;聂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室管膜瘤颅外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1例间变性室管膜瘤发生腮腺及颈淋巴结转移进行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 该例颅内手术后8个月发生腮腺及颈部淋巴结转移,前后经历4次手术,术后16个月因全身多发转移死亡.复习文献报道的7例幕上室管膜瘤颅外转移病例,为经1至多次手术后发生的颅外转移.结论 室管膜瘤发生颅外转移绝大多数可能与手术相关,应引起足够重视.
作者:房爱菊;于琼;李丽;孟斌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病理诊断在临床医疗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病理诊断的质量控制管理是病理科的工作重点.在《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ISO15189)中明确指出“医学实验室的服务是对患者医疗保健的基础,应满足所有患者及负责患者医疗保健的临床人员的需求.这些服务包括受理申请、患者准备、患者识别、样品采集、运送、保存、临床样品的处理和检验以及结果的确认、解释、报告和提出建议”[1].分析后质量控制是为分析前和分析中所产生的错误进行后纠正,是全程质量管理的后关口,是质量保证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病理检查服务于临床的延伸,具体包括以下6个方面内容.
作者:司明远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患者44岁,因子宫增大伴疼痛、右侧盆腔多发性肿物入院.入院行B超检查见子宫体积略大,肌层内有结节强回声,肌壁弥漫增厚.右侧盆腔见一直径11 cm圆形肿物,结节状,包膜完整,在盆腔腹膜上又见多个大小不等肿物,直径1 ~3 cm不等,均光滑,有包膜,双侧附件未见明显占位,临床遂以: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盆腔多发肿物性质待查,行手术切除.
作者:郭培民;袁淑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Notch信号通路在进化上非常保守,主要由Notch受体、配体及核内效应分子组成,其广泛参与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凋亡过程.近年研究表明,Notch信号通路参与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lung injury/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LI/ARDS)的发生、发展,特异性阻断或激活这一途径可以影响ALI/ARDS的进展,该文就Notch 信号通路在ALI/ARDS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高洁;曾林祥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埃兹蛋白(Ezrin)蛋白表达与卵巢癌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6例卵巢癌、10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及10例正常卵巢上皮组织中Ezrin的表达.结果 (1)Ezrin在卵巢癌中的阳性率为89.29%,明显高于正常卵巢上皮(60%)及良性卵巢肿瘤(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2)伴淋巴结转移组Ezrin蛋白阳性率高于无淋巴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Ezrin的表达程度与卵巢癌的临床分期及分级无关(P>0.05);(3)Ezrin的胞膜阳性率在转移组较无转移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zrin蛋白在卵巢癌中的表达明显升高,并且其从胞质到胞膜表达的变化可能在肿瘤转移中起重要作用.Ezrin在卵巢癌浸润转移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可作为卵巢癌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作者:燕霞;燕锋;孙红;张静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滑膜被覆细胞及滑膜下组织中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的表达及分布状况,探讨二者在RA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42例RA、10例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滑膜被覆细胞及滑膜下组织中IFN-γ IL-4的表达.结果 IFN-γ在RA、OA组阳性率分别为93.0%和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4在RA、OA组阳性率分别为66.7%和3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二者表达具有相关性(rs=-0.688,P<0.05).结论 IFN-γ和IL-4在RA滑膜组织的表达均升高,且二者间的表达具有相关性,提示其在RA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申健;王瑞琳;徐瑾;周大兵;徐丽娜;熊光宜;尹海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伴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的肾管状囊性癌(tubulocystic carcinoma,T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伴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的TCC标本行HE和免疫组化SP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影像学示左肾囊性肿物.术中见左侧肾脏下极囊肿,囊肿内大量血凝块,囊壁可见多处新生物,肾窦内可见一鱼肉状肿瘤.大体可见肾切面一囊性肿块,直径3.5 cm,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无包膜.切面囊实性,坏死不明显.镜下见肿瘤由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和TCC组成.术后30个月复查,左肾区、左侧腰大肌外侧多发占位;肝内多发占位;椎体占位.活检瘤组织呈乳头状结构.免疫表型:TCC区域和乳头状区域瘤细胞均表达CK18、CK19、P504s、PAX-2、vimentin、WT1、CKH、CKL,不表达CD10,透明细胞癌区域瘤细胞和普通的透明细胞癌相同,瘤细胞表达CKL、vimentin.结论 伴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的TCC在临床和病理学上均具有独特性,与复发转移和伴随成分有关,在治疗上应关注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成分.
作者:王长松;吕学霞;王平;印剑;原旭涛;蒙念龙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纤维支气管镜刷检涂片在病理细胞学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方法简单易行、准确可靠、阳性率高,是临床诊断肺癌的重要手段[1,2],尤其是在临床无明显症状、影像学不能明确诊断及无法获取病理组织时,弥补了CT、MRI、X线等检查的不足,因此如何制作染色优良的刷片尤为重要.在病理技术工作中,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使用润滑剂而致刷片被污染,其结果往往出现刷片在染液中不易着色、镜下核质对比不鲜明、核仁模糊不清、背景不够清晰等问题.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反复实践,对染色方法作部分改进,先将刷片用二甲苯浸泡去除石蜡油,固定后HE染色.此方法操作简单,染色背景清晰、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许卫珍;陈冬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应用特异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抗体结合免疫组化Labvision染色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EGFR突变的可行性,并与罗氏454下一代测序法比较其灵敏度和特异性.方法 随机选择68例NSCLC,通过特异性突变抗体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和罗氏454下一代测序系统检测EGFR的突变状态.结果 EGFR突变蛋白阳性定位于肿瘤细胞质和(或)胞膜.免疫组化检测显示NSCLC中EGFR突变阳性率为36.76%(25/68),其中鳞癌的突变率为9.52% (2/21),腺癌的突变率为48.94% (23/47),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罗氏454下一代测序法检测NSCLC中EGFR突变阳性率为39.71% (27/68),其中鳞癌的突变率为9.52% (2/21),腺癌的突变率为53.19% (25/47),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免疫组化染色与罗氏454下一代测序法检测EGFR突变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appa=0.876,P<0.001).结论 EGFR突变特异性抗体的免疫组化检测是一种可在NSCLC中进行EGFR突变筛查,并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快速反应的方法,检测费用较低、耗时较短且结果易于判读,可以在临床进行广泛推广.EGFR突变在肺腺癌中更为常见.
作者:成志强;王晓玫;贺黎升;彭全洲;胡锦涛;唐娜;陈洪雷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SGT(small glutamine-rich tetratricopeptide repeat-containing protein)在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对SGT基因敲除小鼠及野生型对照鼠进行下腔静脉结扎建立DVT模型,观察建模后两种小鼠体内血栓形成情况,测定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血栓重量及长度.HE染色观察血栓形成的病理形态特点,ELISA法检测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的表达.结果 与野生型对照鼠相比,SGT基因敲除小鼠在建模48 h后,裸血栓重量长度比明显减小,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均显著延长,形成的血栓中纤维蛋白所占比例较小;SGT基因敲除小鼠血清中sICAM-1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鼠,IL-6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GT基因敲除能有效抑制DVT的形成,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血小板功能受影响及细胞间黏附分子表达改变有关.
作者:顾取良;黄韧;胡曦文;勾红菊;周晓明;郑凌云;王丽京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