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盛;泥艳红;丁亮;黄晓峰
目的 探讨胃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要点.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1例胃转移性乳腺癌进行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治疗,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胃黏膜活检:低倍镜下见少量胃黏膜组织,腺体数目减少,固有膜内可见大量大小一致的肿瘤细胞弥漫浸润.高倍镜下见肿瘤细胞单一,细胞异型性明显,胞质丰富,可见胞质管腔内嗜酸性包含物,部分细胞呈印戒状.乳腺穿刺活检:细胞形态与胃黏膜内肿瘤细胞形态一致.免疫表型:肿瘤细胞ER、PR、Mammaglobin、GC DFP-15、CK7和CEA均阳性,E-cadherin、HER-2和CK20均阴性.结论 胃转移性乳腺癌临床及胃镜表现缺乏特异性,与原发性胃癌很难鉴别,尤其是当转移癌显示印戒细胞形态时,免疫表型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治疗以全身治疗为主,术后辅以化疗或内分泌治疗.
作者:刘玉艳;董丽;齐兴四;吴有添;黄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患者男性,38岁,因左侧腹部隐痛7天,加重16 h入院.查体:体温(T)36.8 ℃,脉搏(P) 100次/min,呼吸(R)20次/min,血压(BP) 153/105 mmHg.专科情况:神志清楚,营养中等.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心肺无阳性体征.腹部平坦,软,全腹压痛,以左下腹明显,有反跳痛,未触及腹部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正常.辅助检查腹部彩超示:左下腹不均质回声(左下腹探及98 mm×48mm的不均质回声,似有包膜);脂肪肝声像、双肾结石声像、腹水声像、化验检查均未见异常.CT扫描示:左侧中下腹部见大小10 cm ×6 cm不规则软组织块影,密度不均,增强后见明显不均强化,内见无强化区,肿块与部分小肠分界不清,肝下缘见弧形稍高密度影,肝脏、胆囊、双肾及膀胱正常(图1).腹腔内见积液.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术中探查:扪及腹部囊性肿块,大小10 cm×6 cm,蒂部位于左上腹部大网膜.
作者:张兰凤;肖学文;李伟松;范钦和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在常规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中,若切片中气泡过多可直接影响切片的观察,甚至干扰病理诊断,给诊断带来困难.因此,作者对中性树胶与二甲苯的浓度和比例进行探讨,以期能找到减少切片中气泡的佳中性树胶封片浓度.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上海标本模型厂生产的中性树胶100 g,莱阳康德化工公司生产的二甲苯500 ml,奥美拉唑钠20 mg临床静脉滴注用过的注射小瓶12个.1.2 方法 将注射用小瓶洗净、晾干,分别编为1~12号,每瓶内加入5 ml中性树胶.第1瓶加入0.2ml二甲苯,第2~12瓶每瓶依次增加0.1 ml二甲苯,至第12瓶内注入1.3ml二甲苯.将配好的中性树胶充分搅动,搁置一天后使用.
作者:王灿;王贵珍;隋中媛;刘春燕;丁洪基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散发性肾脏血管母细胞瘤(haemangioblastoma,HB)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1例肾脏HB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HB由肿瘤性间质细胞和丰富的毛细血管构成,间质细胞卵圆形或多角形,胞质丰富、空泡状,核圆形、卵圆形,呈透明细胞形态,部分间质细胞胞质内见脂质空泡,核分裂象罕见.免疫表型:间质细胞viment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Inhibin-α、S-100蛋白均阳性,CK-pan呈灶阳性,Ki-67增殖指数约1%,CD34、FⅧRAg、CD31、HMB-45、Syn、CD56、CgA、NSE、desmin、EMA、D2-40均阴性.结论 HB是一种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良性肿瘤,罕见于肾脏,易误诊,对其识别非常重要,可以避免临床过度治疗.
作者:康锶鹏;姚丽青;郑智勇;齐兴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使用乳腺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CEP17(17p11.1-q11.1)探针拷贝数与HER-2基因扩增间的关系,分析CEP17异常对乳腺癌HER-2基因扩增状态评判的影响.方法 收集742例乳腺癌HER-2基因扩增标本,采用双色FISH技术及免疫组化法检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42例乳腺癌HER-2 FISH检测结果显示,11例(1.48%) HER-2探针信号数>6个,但由于CEP17探针信号数异常而被判定为基因扩增阴性.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真正17号染色体多倍体的比例极其稀少;FISH检测的CEP17信号数不等同于真正17号染色体的数目,临床有一定比例的HER-2 FISH结果阴性的患者错失佳治疗机会.
作者:相学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网状型是支持-间质细胞肿瘤(Sertoli-Leydig cell tumor,SLCT)中的少见亚型,而以乳头状结构为主的网状型SLCT罕见,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观察2例以乳头状结构为主的网状型SL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例1,18岁,以雄激素增高症状就诊,同时伴有血浆AFP升高;例2,7岁,以下腹痛就诊.B超检查均显示以囊性为主的混合性回声.2例肿瘤大体均呈囊性,囊壁附灰白淡黄色乳头状物.镜下乳头大小不等,部分呈复杂分支结构;乳头被覆形态单一的单层或多层细胞,胞质稀少,透亮,细胞核圆;乳头轴心伴有明显的玻璃样变性.乳头的被覆细胞表达Calretenin、CK(AE1/AE3)及WT-1,部分表达vimentin,但不表达α-inhibin、EMA,而与其移行的支持小管以及周围的Leydig细胞则同时表达α-inhibin及Calretenin;例1还表达ER、PR及AFP.2例曾分别被误诊为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及幼年性颗粒细胞瘤.随访时间分别为36个月及7个月,均无病生存.结论 当网状型SLCT以乳头状结构为主时,诊断十分困难.但该型肿瘤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可与多种卵巢肿瘤鉴别.
作者:成宇帆;师晓莉;卿松;于宝华;杨文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胃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1例胃IMPC进行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组织学及免疫表型符合典型IMPC,为早期胃癌,但出现多组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细胞团外周EMA阳性.临床ⅡA期,术后患者辅助化疗,随访17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胃IMPC属于胃腺癌的少见亚型,早期易出现淋巴结转移,临床预后还需积累更多样本进行进一步研究.
作者:左中;冯亮;刘玲玲;王晨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病理组织石蜡切片染色是临床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1].石蜡切片不易脱片,染色后可被长期保存,使得石蜡切片同患者病历一样,可被长期封存,对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有一定作用,故被各大医院广泛应用.常规病理切片的制作步骤中有许多注意事项.本文主要从组织固定取材、脱水包埋、切片、漂片等过程,介绍病理石蜡切片制作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以期进一步改善常规病理切片的制作,提高病理切片质量.
作者:李慧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患者女性,76岁,左侧肺癌病灶靶向放疗后,出现大量胸水.将送检胸水用一次性病变细胞采集器(B型)(北京金木信诚公司)富集细胞后,将膜片细胞富集面置于防脱载玻片上,来回拖动几次,使膜上细胞转移至载玻片上(图1、2),固定,HE染色,镜下观察.一次性病变细胞采集器(B型)采用医用高分子材料PET滤膜,孔径8~12 μm,可有效滤过淋巴细胞,大量采集体液中的肿瘤细胞或预检细胞,可避免淋巴细胞的干扰,降低漏诊率,提高诊断阳性率.
作者:纪晓坤;王珩;张艳;赵银环;吴家宁;王蕊;吴娟;杜芸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自噬在人类疾病的发病、发展中起双重作用.自噬是发生在真核细胞内的一种内稳态过程,双层膜包绕着要降解的细胞器等形成自噬体,随后与溶酶体融合,对组分进行降解和回收再利用.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自噬和人类疾病密切相关.自噬广泛存在于肿瘤、新陈代谢、神经退化紊乱和肺疾病等各种病理过程中.深入了解自噬的分子基础,对人类疾病诊断以及寻找药物作用新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艳;刘中洋;袭荣刚;王晓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质量上乘的HE染色切片是病理医师作出正确病理诊断的关键.HE染色是一种多步骤、多因素的染色方法,不管是机器还是手工操作,均存在许多影响因素,甚至出现不理想的染色结果,从而导致误诊.本文分析HE染色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应对方法,现介绍如下.1 切片污染:染液、组织及盖、载玻片的污染分析:(1)染液污染是由苏木精染液的氧化膜或其它试剂的沉淀物所致.(2)组织污染是由于取材、包埋、裱片时,前后标本相互污染引起.(3)玻片污染是误用了过期涂胶玻片,霉变盖、载玻片,或被其它杂质污染了的盖、载玻片(图1).
作者:范小莉;胥维勇;杨群;刘翔;何娟;唐倩;高阳雪;陈思熵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经会阴B超引导下的前列腺癌12点穿刺组织的病理检查确诊率可达90%以上[1],前列腺穿刺是确诊前列腺病变的重要手段,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制出高质量的前列腺穿刺活检切片,是做出正确病理诊断的前提.本科室经长时间探索,摸索出一套标准化处理方法,现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材料 武汉市中心医院B超室送检的条索状前列腺穿刺组织,长1.0~1.5 cm,直径0.05 cm.采用Leica ASP300全自动组织脱水机、Leica2245半自动组织切片机、LeicaEG1160组织包埋机、LeicaST5020自动染色机处理.
作者:赵兵;罗波;石玉香;袁静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现代病理学中免疫组化、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由于这些技术需要较高的实验条件和昂贵的试剂而难以普及.特殊染色技术以其操作简单、检测快速和成本低廉等优势,在临床病理学诊断中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病理实验室的环保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甲醛、二甲苯严重影响环境和健康,寻求一种无刺激性气味、无毒无害的替代品已成为病理工作者的迫切愿望.新型环保试剂在常规HE染色中已有出色表现[1,2],本科室在特殊染色中使用新型环保试剂也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信芳杰;管静静;邵世宏;赵涵;计晓彬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患者女性,77岁,胸闷、气短1年,近来加重,遂来我院检查.患者3年前发现甲状腺肿物,于外院行手术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左右甲状腺及峡部恶性肿瘤,结合免疫组化结果考虑为滤泡癌+乳头状癌,病变不典型,建议进一步会诊复议诊断.入院后行病理检查见右颈内静脉见癌栓(图1),心脏扇扫显示左房占位,CT示肺内多数小点状阴影,考虑甲状腺癌转移,行左心房肿物切除术.术中见左房内肿物与房壁无关,肿物由肺静脉内长出,另见肺静脉内多发肿物.术中将左房内肿物送快速病理检查.
作者:高爽;肖明明;侯慧;任秋华;郑静;魏少忠;景士兵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软组织肌上皮瘤/混合瘤(myoepithelioma/mixed tumour of soft tissue,MM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对6例MMT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MMT中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11~63岁,平均44岁.肿瘤直径2~17.5 cm,平均6.5 cm.免疫表型:75% (3/4)表达CK,100%(4/4)表达vimentin,66.7%(2/3)表达S-100,50% (2/4)表达GFAP,100%(3/3)表达EMA,(0/4)不表达SMA.6例MMT随访时间5~ 10年,3例局部复发,1例复发且发生肺转移,所有患者均存活.结论 临床上,MMT通常表现为无痛性肿块,持续数周至数年,偶有局部疼痛.多发生于成人,男女比例大致相同.肿瘤境界清楚,绝大多数肿瘤位于四肢皮下或深部的筋膜下软组织.组织学上,MMT类似于涎腺的多形性腺瘤,含有不同比例的上皮和(或)肌上皮成分,间质玻璃样变或为软骨黏液样.大部分MMT为良性行为,但少数可局部复发和转移,导致死亡.
作者:张学东;陈士超;杜然;张仁亚;姜慧峰;朱维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患者66岁,因阴道不规则流血伴下腹痛1个月余入院.患者已自然绝经11年,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不规则少量流血,暗红色,无阴道排液等症状.B超示子宫内膜5mm,回声不均匀,子宫肌瘤,子宫左后方见一混合回声,150mm×92 mm×90 mm大小,边界尚清楚,形态尚规则,伴腹水.4年半前行右侧卵巢肿瘤切除术,肿块15 cm×12 cm×10 cm大小,囊内壁大部分光滑,散在直径0.1~0.8 cm乳头状突起10余个,术后病理示交界性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瘤.
作者:项伟;姚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子宫黏液性平滑肌肉瘤是子宫平滑肌肉瘤的罕见亚型,因其罕见且形态学较特殊,导致该病变在病理诊断上仍然具有挑战性,该文就子宫黏液性平滑肌肉瘤的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及治疗和预后作一综述.
作者:张和平;汪勤;解正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mature ovarian cystic terotoma,MOCT)恶变为血管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1例MOCT恶变为血管肉瘤的临床资料,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31岁,临床无明显症状,B超发现腹部肿块,并在2年后由囊性转变为囊实性.镜下肿瘤由梭形及上皮样细胞构成,瘤细胞排列成实性片状、束状,或形成微囊状、裂隙状、网状及扩张的囊腔样结构,部分腔隙中含红细胞.免疫表型:瘤细胞CD31、CD34广泛强阳性,vimentin呈阳性,CK、desmin、S-100均阴性.结论 来源于MOCT的血管肉瘤极为罕见,临床预后差.对较为年轻的MOCT患者,应及早进行手术切除以防恶变的发生.
作者:王芳;蔡敏;姜旭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患者,男童,14岁,因头痛伴视物模糊9天入院.9天前患者无诱因感头顶部闷痛,视物模糊,至当地医院就诊(具体用药不详),头痛稍好转.2天前头痛剧烈,呈进行性加重,渐感恶心、呕吐,干呕为主,嗜睡,精神差.当地医院颅脑CT检查提示“右侧丘脑占位“.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运动检查:双上肢体肌力正常,双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不高;感觉检查:痛觉、震动觉、位置觉及实体觉均正常.病理反射检查:阴性.
作者:郝华;徐芬;刘繁荣;李里香;汪庆余;邬黎青 刊期: 2014年第07期
HE染色切片中,肌纤维与胶原纤维很难区别,常常求助于V.G特殊染色,但Van Gies-on染色保存时间短,3~5天便褪色.本文采用王伯沄等[1,2]介绍的Ponceau-Vicrtoria blue B染色(以下简称P-V染色),并加用了微波技术,观察其染色效果.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收集长沙市望城区人民医院存档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30例,子宫肌瘤10例,女性乳腺纤维腺瘤10例.三类组织均6 μm厚切片,每例除有HE染色切片外,另取两张切片一张用微波加热行P-V染色;另一张作为对照组,仅采用文献[1,2]介绍的原法染色,不使用微波加热.
作者:唐从国;沈桂兰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