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娟;董兵卫;张渭波;康炜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infiltrating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对30例IMPC及39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标本进行检测,观察、分析二者的病理改变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IMPC镜下特征性表现为肿瘤细胞呈桑椹状、微乳头状或小腺管样,癌巢与周围间质形成明显的空隙.30例IMPC患者中,单纯IMPC占43.33%,伴有IDC及导管内癌占56.67%;IMPC的淋巴结转移率为86.7%,显著高于IDC(56.4%);ER、PR、c-erbB-2、p53、Ki-67、CD44V6在IMPC和IDC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0%、80%、66.67%、53.3%、63.33%、86.67%和69.9%、56.4%、48.72%、53.85%、79.49%、94.87%,IMPC中ER、PR的阳性率显著高于IDC,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PC与IDC相比,具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率,预后相对较差,ER、PR高表达并不代表其预后较好,其高转移潜能与ER、PR、c-erbB-2、p53、Ki-67、CD44V6的表达及肿瘤大小无关,可能与微乳头状的生长方式有关.
作者:梁月勉;王维娜 刊期: 2014年第08期
患者男性,33岁,因“交通事故致双下肢疼痛、活动受限半小时”入院.伤后出现少尿,尿量约300 ml/天,伴头痛、恶心、胸闷、气促等,症状逐渐加重,口唇现紫绀.查体:血压135/90 mmHg,脉搏98次/min;头顶部、胸背部可见片状软组织挫伤、擦伤;双下肢广泛软组织肿胀,有少量淡黄色液体渗出,大面积皮下瘀斑,触痛;双下肢浮肿,胫前指压痕试验阳性,有轻微骨擦感.血生化检查:肌红蛋白35 ng/ml,K+6.12 mmol/L,尿素氮(BUN) 15.43 mmol/L;尿常规检查:褐色微混,蛋白(+++),红细胞15 ~ 20个/HPF,白细胞1~3个/HPF,肌红蛋白14 ng/ml.入院后行骨折固定、抗感染等对症治疗,伤后第2天死亡.死因诊断:(1)肺动脉栓塞?(2)急性肾衰.
作者:王倩倩;张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蛋白聚糖聚合物(aggrecan,Agr)和脂联素受体1(adiponectin receptor 1,AdipoR1)在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病变中的表达与HPV16感染、子宫颈癌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TGF、IL-1β、Agr和AdipoR1在喀什维吾尔族17例子宫颈炎和46例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采用PCR技术检测相应标本中HPV16的感染.利用图像分析软件IPP 6.0半定量检测子宫颈病变中CTGF、IL-1β、Agr和AdipoR1的累积光密度(IOD SUM)值.结果 PCR检测结果显示子宫颈癌中HPV16阳性者22例,阴性者24例;子宫颈炎中HPV16阳性者5例,阴性者12例.CTGF在子宫颈癌组中的表达低于子宫颈炎组(P<0.01).IL-1β、Agr在子宫颈癌组的表达高于子宫颈炎组(P<0.01).CTGF在HPV16阳性子宫颈癌组的表达高于HPV16阴性组(P<0.05).AdipoR1在HPV16阳性子宫颈炎组的表达高于HPV16阴性组(P<0.05).CTGF、IL-1β、Agr和AdipoR1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 与子宫颈炎组织相比,子宫颈癌中CTGF表达量下降,IL-1β和Agr表达量上升,在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其检测结果对维吾尔族妇女子宫颈癌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海力曼·衣拉洪;贾索尔·肖克热提;阿力木·伊力亚斯;阿力甫江·海力力;海米提·阿布都力木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整合素连接激酶(integrin linked kinase,ILK)及相关信号转导通路分子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7例膀胱癌及25例癌旁组织中ILK、AKT及β-catenin的表达.结果 ILK、AKT和β-eatenin在膀胱癌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3.19%和12.00%、44.68%和20.00%、48.94%和12.00%,且差异均有显著性(x2=11.651,x2=4.309,x2=9.650,P<0.05).同时,ILK、AKT及β-catenin在高分化膀胱癌组中的表达明显低于低分化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KT、β-catenin和ILK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均呈正相关.结论 ILK、AKT及β-catenin的异常表达在膀胱癌的恶性进展中起重要作用,三者联合检测可能为揭示膀胱癌发生、发展的有关机制提供理论依据.ILK、AKT及β-catenin的异常表达与膀胱癌的临床病理分级密切相关,可能参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膀胱癌的恶性程度.
作者:高娟;董兵卫;张渭波;康炜 刊期: 2014年第08期
水溶性塑料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是一种非离子型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其性质温和,低毒无刺激性,能完全溶于水、乙醇以及其他许多有机溶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制药、食品加工等多个行业[1,2].依据相对分子质量的不同,PEG性状可从无色无味无刺激性黏稠液体(相对分子质量200~ 700)至蜡状固体(相对分子质量1 000 ~ 20 000).近年来,有关PEG应用于组织固定方面的文献已有报道[3,4].本实验尝试在病理实验教学标本的制作过程中引入PEG,取得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燕翔;雷元卫;苏波;郑鹏才 刊期: 2014年第08期
近几十年来,国内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发病率迅速上升.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是目前用于筛选PCa常用的标志物,但其特异性较差,导致许多不必要的穿刺活检.前列腺癌基因3(prostate cancer gene 3,PCA3)是一种在PCa组织中高表达的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具有高度特异性.大量研究证明PCA3对PCa诊断的重要性.PCA3与血清PSA和其他临床资料联合使用,可提高PCa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疗依据.现就PCA3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袁俊清;张惠箴;蒋智铭 刊期: 2014年第08期
患者男性,37岁,因“左眼球突出半年,加重伴眼胀痛2个月余”入院.查体:左眼球突出,左眼泪腺区可触及一0.8cm×0.6 cm大小肿物,质软,边界清,活动度尚可.患者左眼球既往病史为:角膜白斑、陈旧性虹膜炎、继发性青光眼、白内障、废用性外斜.CT检查示:左侧眼眶内泪腺区可见一椭圆形实性占位病变,其边界清楚,内部密度均匀,29 mm×19 mm大小,周围骨质结构未见明确破坏性改变,左侧眼球内未见明确异常征象,考虑泪腺混合瘤可能性大(图1).遂行手术切除,术中见肿物包膜完整.完整切除肿物后给予放疗.术后电话随访24个月,患者无瘤生存.
作者:江瑞康;王玉玲;刘培成 刊期: 2014年第08期
患者男性,76岁,因“左手拇指肿痛2个月余”入院.体检:病变位于左手拇指腹侧皮下.因既往外伤导致左手拇指远节指节皮表陈旧性瘢痕形成,瘢痕与病变无关.左手拇指远节指节局部红肿明显,可见陈旧性瘢痕,无渗液及渗血,甲床颜色加深,指端及周围局部触痛、压痛明显,皮温稍高,远节指节活动受限.左手腕桡动脉搏动可扪及,左手其余各指活动、感觉及血供均可.CT示:左手拇指远节指骨远端边缘骨质密度欠均匀,部分骨皮质欠连续,周围软组织肿胀(图1).MRI示:左手拇指远节指骨远端骨质改变并周围软组织肿胀明显(图2).ECT示:左手拇指点状放射性稍增强影(图3).遂行左手拇指病灶切除活检术.
作者:张雨涛;冯浩;范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RKIP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情况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技术检测98例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RKIP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情况;Kaplan-Meier法评估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RKIP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胃癌及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RKIP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45.9%和4.1%(P<0.05);RKIP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胃癌分化程度、UICC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RKIP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组患者5年生存率(20.56%)显著低于阴性组(60.38%)(P<0.05);RKIP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是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RKIP基因启动子的异常甲基化与胃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有关,其可作为预测胃癌患者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李冬霞;千智斌;李永真;李巧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宫颈正常细胞、宫颈鳞状细胞癌和腺癌组织标本中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的基因型分布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PCR和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对1 047例宫颈正常细胞、161例宫颈鳞状细胞癌和82例宫颈腺癌组织标本进行23种HPV基因分型检测,并对受检者进行相关资料分析.结果 1 047例宫颈细胞正常者检出HPV感染为109例,HPV感染率为10.41%(109/1 047);161例宫颈鳞状细胞癌检出HPV感染者146例,HPV感染率为90.68%(146/161);82例宫颈腺癌检出HPV感染者59例,HPV感染率为71.95%(59/82).结论 PCR与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可用于宫颈细胞和组织标本检测,一次可检测23种HPV基因型,对我国女性宫颈HP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宫颈鳞状细胞癌及腺癌的防治及其疫苗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蔡为民;王宏景;耿建祥;夏林;龙秀荣;王旭波;王志慧;梅静;赵雪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非特指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PTCL-NOS)中EBER、LMP1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分子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技术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81例PTCL-NOS及59例对照组[48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AITL)和11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NK/T cell lymphoma,ENK/TCL)]中EBER和LMP1的表达,并分析EBER表达与PTCL-NOS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1)81例PTCL-NOS中,EBER阳性率为43.2% (35/81);35例EBER阳性的PTCL-NOS病例中免疫组化得分1分+2分者共29例,占EBER阳性病例的82.9%(29/35),3分+4分者共6例,占17.1% (6/35).EBER表达与PTCL-NOS患者年龄、性别、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及临床分期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2)81例PTCL-NOS组织中,LMP1蛋白阳性率为22.2%(18/81).LMP1蛋白表达与EBER表达具有一致性,但EBER阳性率明显高于LMP1 (P <0.05).(3)33例PTCL-NOS获得临床随访资料,随访时间1~63个月,中位生存期为23个月,总生存率为33.3%(11/33).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EBER阳性组的生存率明显低于EBER阴性组(P<0.05).结论 EB病毒(EBV)感染可能是PTCL-NOS发生、发展中重要但非根本性的因素.EBER-ISH检测EBV感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EBV感染对PTCL-NOS患者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詹鹤琴;朱雄增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单纯性淋巴管内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评价.方法 收集1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单纯性淋巴管内癌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分析病理改变及新辅助化疗后的病理评价.结果 患者女性,51岁,左侧腋窝淋巴结粗针穿刺诊断淋巴组织中查见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接受表柔比星、多西他赛3周新辅助化疗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乳腺外上方有一3cm×3.5 cm大小黄白相间区,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质中.镜下见乳腺无浸润癌及原位癌,可见弥漫分布的淋巴管内癌栓,间质有多灶状淋巴细胞浸润,腋窝淋巴结有转移,部分癌细胞呈退行性变,形态不规则,胞核浓集,胞质嗜酸,有多核瘤巨细胞.结论 建议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手术切除标本病理评价体系增加对淋巴管内癌栓的判断标准.
作者:程涓;史晓光;戴欣;丁华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前免疫组化技术和分子病理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为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选用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病理组织1.在实际工作中,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的组织常规HE染色效果不如普通10%福尔马林,尤其是染液用过一段时间后现象更为明显.为提高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的组织HE染色的效果和延长染液的使用寿命,本科室将常规HE染色方法进行改良,取得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陈世梁;卢志承;陈春吉;吴文川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以下简称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肺MALT淋巴瘤12例,对其临床特点、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中女性8例(67%),男性4例(33%).发病年龄32~79岁,中位年龄62.5岁,仅1例患者年龄小于40岁(8.3%).8例患者为体检时偶然发现,就诊时无明显临床症状,2例有胸痛,2例有咳嗽、咳痰.CT表现:患者病变部位均位于单侧肺组织,左肺上叶1例,右肺11例(上叶4例,中叶1例,下叶6例);肿块大径2~5cm;其中为界限清楚的团块或结节影10例(83%),浸润或实变影2例(17%).肿瘤细胞由弥漫分布均匀一致、小至中等大小的中心细胞样细胞和单核样细胞构成,其内散在少许转化性母细胞样大细胞,少数伴有浆细胞样分化.免疫表型:12例肿瘤性淋巴样细胞CD20、CD79a细胞膜阳性,11例BCL-2阳性,9例κ、λ呈单轻链限制性表达,Ki-67增殖指数5%~10%.Ann Arbor临床分期:ⅠE期8例,ⅡE期1例,Ⅳ期1例,2例不详.治疗均采用单纯手术切除为主,2例术后联合化疗.结论 肺MALT淋巴瘤发病率低,临床表现隐匿,影像学不典型,术前诊断困难.后诊断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及基因重排分析等检查,患者预后较好.
作者:唐白杰;刘娟;徐钢;徐妍;梁冬妮;董丹丹;李芳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检测200例非小细胞肺癌FFPE样本中ERCC1的相对表达量,确定判别ERCC1表达量等级的临界值并对其进行回顾性验证.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FFPE样本中ERCC1和内参基因的表达量,并通过2-ΔCt法计算ERCC1的相对表达量.以其中位值为判别ERCC1表达量等级的临界值,并通过患者应用铂类化疗药物的短期、长期疗效进行回顾性验证.结果 200例FFPE样本中,ERCC1和内参基因均可检出的检出率为89.0%.ERCC1相对表达量与患者年龄、性别、分型、分期及有无吸烟史等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高表达、低表达ERCC1患者在应用药物后的客观有效率分别为22.0%、53.7% (P <0.05).采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ERCC1表达量是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总体生存的独立因素(P<0.05).ERCC1高表达、低表达患者接受铂类化疗药物治疗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8个月、14个月,差异有显著性(P=0.018);ERCC1高表达、低表达患者中位总体生存时间分别为10个月、15个月,差异有显著性(P =0.028).结论 判定非小细胞肺癌ERCC1表达量等级的临界值适合进行后续验证,为相关检测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作者:王雷;李爱国;刘庆熠;贾金明;栾艳超;杜媛鲲 刊期: 2014年第08期
手工操作目前仍是大部分基层病理科免疫组化操作的主要方法,由于实验条件难以标准化从而影响免疫组化切片染色质量,常给诊断带来困难,甚至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本文现介绍一种恒温水浴法,可获得满意的染色效果.
作者:龚圣勇;魏万敏;田龙;宋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检测星形细胞瘤中DNA修复酶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methyltransferase,MGMT)的甲基化状态,分析其与IDH1突变的关系并评估二者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检测176例星形细胞瘤中MGMT的甲基化状态;采用直接测序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IDH1突变,并应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分子标记对患者生存曲线的影响.结果 138例星形细胞瘤进行MGMT基因甲基化检测,72.46% (100/138)病例检测结果有效,57%肿瘤发生MGMT高甲基化.Ⅱ、Ⅲ级星形细胞瘤与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中MGMT的甲基化率显著高于原发性GBM(P=0.023 2).伴有IDH1突变的星形细胞瘤中MGMT的高甲基化率(29/37)显著高于无IDH1基因突变(28/63)病例(P=0.000 9).MGMT甲基化结合IDH1突变是患者预后较好的分子标记(P=0.000 0).结论 星形细胞瘤中MGMT的高甲基化状态与IDH1突变呈明显正相关;IDH1突变结合MGMT甲基化状态检测能更好地预测胶质瘤患者的预后.
作者:邵立伟;李永笑;潘怡;齐雪岭;钟延丰;常青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眼结膜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marginal zone B cell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简称为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5例眼结膜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复查和完善HE及免疫组化染色切片,4例进行Ig基因重排克隆性分析.结果 (1)15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10例,中位年龄42岁,病史平均20个月.(2)病理形态:黏膜下大量密集淋巴样细胞弥漫浸润,并有模糊淋巴滤泡样结节.浸润细胞多为小~中等大小的淋巴样细胞及单核样B细胞.(3)免疫表型:浸润细胞CD20、CD79a、BCL-2均(+),CD3、CD5、CD10、Cyclin D1、TdT均(-).(4)Ig基因克隆性分析:4例均呈单克隆.(5)随访:随访时间2~35个月,截止随访日期,所有患者均生存,且病变无复发.结论 眼结膜MALT淋巴瘤好发于中年女性,结膜红肿突起为主要特征,镜下以小细胞样边缘带B细胞为主,具有典型MALT淋巴瘤的免疫表型和惰性临床经过,预后良好.
作者:居红格;谢建兰;郭新建;李月红;韦萍;郑媛媛;金妍;周小鸽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肝干细胞标志物的表达及其与上皮细胞-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2例HCC中肝干细胞标志物CK19、EpCAM、CD133、CD90的表达及其与EMT相关蛋白E-cadherin、vimentin和Snail的关系.结果 HCC组织中CK19、EpCAM、CD133、CD90阳性率分别为31.9%(23/72)、40.3% (29/72)、51.4% (37/72)、41.7%(30/72),有镜下癌栓和门静脉癌栓组中CK19、EpCAM、CD133、CD90阳性率均高于无镜下癌栓和无门静脉癌栓组,Ⅲ+Ⅳ期、肿瘤数目多发的HCC中EpCAM、CD133、CD90阳性率高于Ⅰ+Ⅱ期和单发的HCC;<46岁、组织学Ⅲ+Ⅳ级、血清AFP≥350 ng/ml的HCC中CK19阳性率高于其相应对照组.E-cadherin与其余两种EMT标志物均呈负相关(vimentin:r=-0.572,P=0.004;Snail:r=-0.597,P=0.003),CK19、Ep-CAM、CD90阳性HCC组中vimentin阳性强度均高于阴性组,CD133阳性HCC组中E-cadherin阳性强度低于CD133阴性组,vimentin、Snail阳性强度均高于CD133阴性组.结论 与CK19、EpCAM、CD90相比,CD133阳性的肝癌干细胞与EMT的关系更加密切,CD133可作为同时针对HCC肝干细胞和EMT的治疗靶点.
作者:徐军;胡勇;王健;王星星;程兰兰;余宏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前列腺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采用HE及免疫组化法对3例前列腺BCC进行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发病年龄分别为39、69及75岁.镜下见瘤细胞较小,异型性较轻,瘤细胞呈巢状、小梁状或筛状排列,巢及小梁边缘的瘤细胞可呈栅栏状排列.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CK(34βE12)、p63及CK5,不表达PSA和P504s.结论 诊断前列腺BCC需结合临床资料、HE形态和免疫表型,其生物学行为可表现出较强的侵袭性.
作者:朱长乐;司海鹏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