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细胞块p16联合高危型HPV检测在ASCUS患者分流管理中的作用

戈文舜;任丽芳;李美平;蔡红光;杨惠英;张鹏;鲁波;包磊

关键词:未明确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 细胞块, p16蛋白, 人乳头瘤病毒
摘要:目的 探讨细胞块p16联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检测在未明确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atypical squamous cell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患者分流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108例子宫颈液基细胞学诊断为ASCUS的病例,同时行HR-HPV杂交捕获法Ⅱ(hybrid capture 2,HC2)检测及免疫组化p16染色,均行阴道镜下活检.结果 (1)p16表达率和HR-HPV检出率在炎症组、湿疣/CIN1、CIN2、CIN3组中分别为12.5% (6/48)和31.25%(15/48)、60.53% (23/38)和84.21% (21/38),84.62% (11/13)和92.31%(12/13)、100% (9/9)和100% (9/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湿疣/CIN1组与CIN2/3组间p16表达率分别为60.53% (23/38)、90.91% (2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2)p16联合HR-HPV检测、单纯行p16和HR-HPV检测在ASCUS中分流子宫颈病变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33% (59/60)、71.67% (43/60)、88.33% (53/60),97.06% (33/34)、71.19% (42/59)、82.5% (33/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16 +/HC2+者高级别病变检出率(44.19%,19/43)与p16-/HC2+者(8%,2/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p16蛋白可以作为一种辅助诊断CIN的免疫组化标志物.细胞块p16联合HR-HPV检测可以有效分流ASCUS中的子宫颈病变患者.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组织HE染色的改良方法

    目前免疫组化技术和分子病理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为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选用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病理组织1.在实际工作中,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的组织常规HE染色效果不如普通10%福尔马林,尤其是染液用过一段时间后现象更为明显.为提高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的组织HE染色的效果和延长染液的使用寿命,本科室将常规HE染色方法进行改良,取得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陈世梁;卢志承;陈春吉;吴文川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与浸润性导管癌免疫组化及临床病理特征的比较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infiltrating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对30例IMPC及39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标本进行检测,观察、分析二者的病理改变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IMPC镜下特征性表现为肿瘤细胞呈桑椹状、微乳头状或小腺管样,癌巢与周围间质形成明显的空隙.30例IMPC患者中,单纯IMPC占43.33%,伴有IDC及导管内癌占56.67%;IMPC的淋巴结转移率为86.7%,显著高于IDC(56.4%);ER、PR、c-erbB-2、p53、Ki-67、CD44V6在IMPC和IDC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0%、80%、66.67%、53.3%、63.33%、86.67%和69.9%、56.4%、48.72%、53.85%、79.49%、94.87%,IMPC中ER、PR的阳性率显著高于IDC,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PC与IDC相比,具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率,预后相对较差,ER、PR高表达并不代表其预后较好,其高转移潜能与ER、PR、c-erbB-2、p53、Ki-67、CD44V6的表达及肿瘤大小无关,可能与微乳头状的生长方式有关.

    作者:梁月勉;王维娜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前列腺基底细胞癌3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前列腺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采用HE及免疫组化法对3例前列腺BCC进行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发病年龄分别为39、69及75岁.镜下见瘤细胞较小,异型性较轻,瘤细胞呈巢状、小梁状或筛状排列,巢及小梁边缘的瘤细胞可呈栅栏状排列.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CK(34βE12)、p63及CK5,不表达PSA和P504s.结论 诊断前列腺BCC需结合临床资料、HE形态和免疫表型,其生物学行为可表现出较强的侵袭性.

    作者:朱长乐;司海鹏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Nanog和Oct-4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肿瘤干细胞特异性标志物Nanog和Oct-4在各种胃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胃癌组织、80例癌旁组织及30例癌前病变组织中Nanog和Oct-4的表达及相关性.结果 胃癌组织中Oct-4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癌前病变组织(P<0.05),胃癌组织中Nanog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癌前病变组织(P<0.05).Nanog 和Oct-4在低分化胃癌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高+中分化胃癌组(P<0.05),浸润深度(T1 +T2)、淋巴结转移(N1)及无远处转移的胃癌组织中Nanog和Oct-4阳性率明显低于浸润深度(T3+T4)、淋巴结转移(N2+ N3)及伴远处转移的胃癌组织(P<0.05或P<0.01).胃癌组织中Nanog和Oct-4的表达呈正相关(rs=0.558 7,P<0.01).结论 Nanog和Oct-4的表达与胃癌肿瘤干细胞的各种生物学行为相关,二者联合检测可作为胃癌敏感性、特异性的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作者:刘劼;徐阿曼;陆震;袁笑;郭涛;汪礼坤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Pokemon对霍奇金淋巴瘤细胞凋亡作用的探讨

    目的 探讨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中Pokemon、p53蛋白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60例HL和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benign lymph nodes hyperplasia,BLH)组织中Pokemon、p53蛋白的表达,并用TUNEL法检测瘤细胞凋亡.结果 60例HL中Pokemon阳性率为68.33%,明显高于BLH组(30.00%)(P<0.05);p53在60例HL中的阳性率为61.67%,明显高于BLH组(20.00%).HL和BLH组的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值分别为3.55±0.10、4.55 ±0.1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4.052,P<0.05).HL中Pokemon阳性表达组的AI值(3.53±0.10)显著低于Pokemon阴性表达组(4.16 ±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okemon高表达与HL的发病机制有关,Pokemon可能通过调节p53细胞凋亡通路,参与HL的发生、发展.

    作者:李梅;魏万里;李科;胡早秀;徐开敏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聚乙二醇在病理实验教学标本制作方面的应用

    水溶性塑料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是一种非离子型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其性质温和,低毒无刺激性,能完全溶于水、乙醇以及其他许多有机溶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制药、食品加工等多个行业[1,2].依据相对分子质量的不同,PEG性状可从无色无味无刺激性黏稠液体(相对分子质量200~ 700)至蜡状固体(相对分子质量1 000 ~ 20 000).近年来,有关PEG应用于组织固定方面的文献已有报道[3,4].本实验尝试在病理实验教学标本的制作过程中引入PEG,取得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燕翔;雷元卫;苏波;郑鹏才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多功能超声波组织处理仪在消化道内窥镜活检组织批量处理中的应用

    消化道内窥镜活检组织在日常病理外检工作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常需要病理医师在短时间甚至当日作出明确诊断,以便临床医师及时对患者进行后续治疗.超声波组织处理仪应用于快速石蜡制片,大大缩短了组织处理的时间,制片效果与常规制片无明显差异.但以往的超声波组织处理仪只可以同时对单例或少数几例标本进行操作,不适用于内窥镜活检组织的批量处理,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病理外检工作需要.本文应用多功能超声波组织处理仪(JYCL-2超声波组织处理仪)进行消化道内窥镜活检组织的批量处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璇;章如松;魏雪;何燕;陈辉;卢梅英;周晨光;周晓军;马恒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星形细胞瘤中MGMT甲基化与IDH1突变的相关性

    目的 检测星形细胞瘤中DNA修复酶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methyltransferase,MGMT)的甲基化状态,分析其与IDH1突变的关系并评估二者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检测176例星形细胞瘤中MGMT的甲基化状态;采用直接测序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IDH1突变,并应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分子标记对患者生存曲线的影响.结果 138例星形细胞瘤进行MGMT基因甲基化检测,72.46% (100/138)病例检测结果有效,57%肿瘤发生MGMT高甲基化.Ⅱ、Ⅲ级星形细胞瘤与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中MGMT的甲基化率显著高于原发性GBM(P=0.023 2).伴有IDH1突变的星形细胞瘤中MGMT的高甲基化率(29/37)显著高于无IDH1基因突变(28/63)病例(P=0.000 9).MGMT甲基化结合IDH1突变是患者预后较好的分子标记(P=0.000 0).结论 星形细胞瘤中MGMT的高甲基化状态与IDH1突变呈明显正相关;IDH1突变结合MGMT甲基化状态检测能更好地预测胶质瘤患者的预后.

    作者:邵立伟;李永笑;潘怡;齐雪岭;钟延丰;常青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FISH技术在93例自然流产绒毛及胎儿组织中的应用

    染色体异常包括胚胎染色异常和夫妇染色体异常,是自然流产常见的原因,其中胚胎染色异常是导致自然流产发生的主要原因[1].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对自然流产的绒毛及胎儿组织中的13、16、18、21、22、XY染色体数目异常进行检测,FISH具有成功率高、准确、省时,对检测标本限制低等优点[2].而如何确保FISH的制片质量尤为重要,本文着重介绍FISH技术操作在3种类型流产组织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刘少颜;杨嶽鑫;谭学贤;罗秋萍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胸腹水细胞沉渣石蜡切片技术的应用

    送检胸腹水标本通常处理方法是离心后涂片,95%乙醇固定染色后显微镜下阅片.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该方法制出的切片镜下观察细胞不集中,且数量不多,如果发现可疑细胞,诊断医师则需冒很大风险去诊断该病.因此,我们把细胞沉渣石蜡切片及免疫组化技术应用于胸腹水的制片中,经过反复实验,发现送检胸腹水离心后,将沉淀物再处理,然后常规脱水、浸蜡、包埋、切片、染色后,细胞明显增多且集中,大大提高阳性诊断率,也提高诊断医师的阅片速度.

    作者:杨小苗;申成香;司有谊;怀建国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ERCC1基因表达量的临界值研究及验证

    目的 检测200例非小细胞肺癌FFPE样本中ERCC1的相对表达量,确定判别ERCC1表达量等级的临界值并对其进行回顾性验证.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FFPE样本中ERCC1和内参基因的表达量,并通过2-ΔCt法计算ERCC1的相对表达量.以其中位值为判别ERCC1表达量等级的临界值,并通过患者应用铂类化疗药物的短期、长期疗效进行回顾性验证.结果 200例FFPE样本中,ERCC1和内参基因均可检出的检出率为89.0%.ERCC1相对表达量与患者年龄、性别、分型、分期及有无吸烟史等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高表达、低表达ERCC1患者在应用药物后的客观有效率分别为22.0%、53.7% (P <0.05).采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ERCC1表达量是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总体生存的独立因素(P<0.05).ERCC1高表达、低表达患者接受铂类化疗药物治疗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8个月、14个月,差异有显著性(P=0.018);ERCC1高表达、低表达患者中位总体生存时间分别为10个月、15个月,差异有显著性(P =0.028).结论 判定非小细胞肺癌ERCC1表达量等级的临界值适合进行后续验证,为相关检测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作者:王雷;李爱国;刘庆熠;贾金明;栾艳超;杜媛鲲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p16及HPV分型检测在子宫颈黏液腺癌伴双侧卵巢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联合使用免疫组化标记p16及HPV分型检测在诊断和鉴别诊断子宫颈黏液腺癌伴双侧卵巢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3例子宫颈黏液腺癌伴双侧卵巢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对子宫颈及卵巢的癌灶进行含p16在内的多个免疫组化标志物染色及HPV分型检测.结果 3例患者的子宫颈均有不同程度的肥大、糜烂及肿块,双侧卵巢增大,切面有黏液感伴出血、坏死;镜下可见子宫颈腺癌周围有不典型增生的子宫颈管腺上皮,与腺癌移行过渡,可见癌栓,腺癌几乎侵及子宫颈全层;双侧卵巢纤维增生明显,腺癌穿插其中.颈体交界、子宫内膜、输卵管黏膜、阴道手术切缘等查见癌累及.3例子宫颈及卵巢癌灶的免疫表型基本一致,均强阳性表达p16、CK7和Ki-67,HPV亚型分型检测阳性结果如下.子宫颈/卵巢:例1,16、18/16、18、58;例2,16、18/18;例3,16/18.根据p16的表达及HPV分型检测结果,提示3例均为子宫颈黏液腺癌伴双侧卵巢转移.结论 子宫颈黏液腺癌伴双侧卵巢转移属于晚期子宫颈癌.借助p16的表达及HPV亚型的分型检测结果可诊断及鉴别诊断肿瘤的原发部位,有利于肿瘤的后期治疗.

    作者:沈扬眉;何英;徐炼;魏晓霞;赵霞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舌根左侧恶性黑色素瘤切除12年后淋巴结转移1例

    患者女性,48岁,因“发现舌根处有一无痛性黑色肿块”入院.体检:肿块隆起于舌根左侧表面,黑色,大小0.4 cm×0.3 cm×0.2cm,全身皮肤未发现黑色素瘤病变.胸部CT、全身骨扫描和腹部超声检查未发现远处转移灶.遂行病灶局部切除及左颈淋巴结清扫术.

    作者:施启丰;崔成军;蔡颖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拇指增生性外毛根鞘瘤1例

    患者男性,76岁,因“左手拇指肿痛2个月余”入院.体检:病变位于左手拇指腹侧皮下.因既往外伤导致左手拇指远节指节皮表陈旧性瘢痕形成,瘢痕与病变无关.左手拇指远节指节局部红肿明显,可见陈旧性瘢痕,无渗液及渗血,甲床颜色加深,指端及周围局部触痛、压痛明显,皮温稍高,远节指节活动受限.左手腕桡动脉搏动可扪及,左手其余各指活动、感觉及血供均可.CT示:左手拇指远节指骨远端边缘骨质密度欠均匀,部分骨皮质欠连续,周围软组织肿胀(图1).MRI示:左手拇指远节指骨远端骨质改变并周围软组织肿胀明显(图2).ECT示:左手拇指点状放射性稍增强影(图3).遂行左手拇指病灶切除活检术.

    作者:张雨涛;冯浩;范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宫颈正常细胞和宫颈鳞状细胞癌、腺癌组织中HPV感染基因型的分布

    目的 观察宫颈正常细胞、宫颈鳞状细胞癌和腺癌组织标本中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的基因型分布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PCR和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对1 047例宫颈正常细胞、161例宫颈鳞状细胞癌和82例宫颈腺癌组织标本进行23种HPV基因分型检测,并对受检者进行相关资料分析.结果 1 047例宫颈细胞正常者检出HPV感染为109例,HPV感染率为10.41%(109/1 047);161例宫颈鳞状细胞癌检出HPV感染者146例,HPV感染率为90.68%(146/161);82例宫颈腺癌检出HPV感染者59例,HPV感染率为71.95%(59/82).结论 PCR与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可用于宫颈细胞和组织标本检测,一次可检测23种HPV基因型,对我国女性宫颈HP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宫颈鳞状细胞癌及腺癌的防治及其疫苗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蔡为民;王宏景;耿建祥;夏林;龙秀荣;王旭波;王志慧;梅静;赵雪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膀胱癌中整合素连接激酶及相关信号转导通路分子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整合素连接激酶(integrin linked kinase,ILK)及相关信号转导通路分子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7例膀胱癌及25例癌旁组织中ILK、AKT及β-catenin的表达.结果 ILK、AKT和β-eatenin在膀胱癌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3.19%和12.00%、44.68%和20.00%、48.94%和12.00%,且差异均有显著性(x2=11.651,x2=4.309,x2=9.650,P<0.05).同时,ILK、AKT及β-catenin在高分化膀胱癌组中的表达明显低于低分化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KT、β-catenin和ILK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均呈正相关.结论 ILK、AKT及β-catenin的异常表达在膀胱癌的恶性进展中起重要作用,三者联合检测可能为揭示膀胱癌发生、发展的有关机制提供理论依据.ILK、AKT及β-catenin的异常表达与膀胱癌的临床病理分级密切相关,可能参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膀胱癌的恶性程度.

    作者:高娟;董兵卫;张渭波;康炜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hsa-miR-150再表达对Burkitt淋巴瘤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hsa-miR-150在正常人B淋巴细胞群及人Burkitt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BL)中的表达,分析hsa-miR-150再表达对人BL细胞株Daudi及Raji体外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low cytometry,FCM)从扁桃体炎标本中分选出正常B淋巴细胞群,应用qRT-PCR技术检测hsa-miR-150在细胞群中的表达,同时检测hsa-miR-150在BL细胞株Daudi及Raji中的表达;将载有hsa-miR-150的慢病毒稳定转染Daudi及Raji,采用FCM、MTT及IP染色法观察hsa-miR-150再表达对Daudi及Raji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结果 FCM从扁桃体组织中分选出4群正常的B淋巴细胞群,分别为na(i)ve细胞(NC)、中心母细胞(CB)、中心细胞(CC)、记忆B细胞(MC),hsa-miR-150在NC、CB、CC、MC中的表达呈动态性,相对于NC,CB及CC低表达hsa-miR-150(P <0.001).与正常B淋巴细胞相比,hsa-miR-150在Daudi及Raji中明显低表达(P<0.00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增殖明显受抑制(P<0.001),凋亡明显增加(P <0.001).结论 hsa-miR-150对正常B淋巴细胞的分化具有重要作用,与BL的发生、发展可能存在一定关系;hsa-miR-150再表达可抑制Daudi及Raji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为后续诱导分化治疗研究打下基础.

    作者:陈少红;韩西群;代新珍;简文静;严金海;赵彤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胃间质瘤及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分析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s)与胃神经鞘瘤(gastric schwannoma,GS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二者的鉴别诊断.方法 对30例GSTs和14例GSs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对二者进行比较.结果 30例GSTs患者中男女比为1.31∶1,肿瘤多见于胃底,其次胃体、胃窦,肿瘤直径(4.95±3.66) cm,临床症状无特殊;免疫表型:大部分病例CD117、CD34、DOG1弥漫阳性,部分病例S-100局灶阳性,GFAP均阴性.14例GSs患者男女比为1∶1.8,肿瘤多见于胃体,其次为胃底、胃窦,肿瘤直径(2.66±1.40)cm,临床症状无特殊;免疫表型:GFAP、S-100弥漫阳性,CD117、CD34、DOG1均阴性.GSTs与GSs治疗均以手术切除为主,GSTs术后予以格列卫靶向治疗,预后较好,而GSs患者术后无需放、化疗,预后均较好.结论 GSTs与GSs患者在形态学、免疫表型及预后方面均有所不同,可资鉴别.

    作者:邱静;杨顺清;梁晓东;戴小丽;张桂春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涎腺癌组织中EGFR和HER-2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和腺泡细胞癌中EGFR和HER-2基因/蛋白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80例涎腺癌(黏液表皮样癌30例、腺样囊性癌30例、腺泡细胞癌20例)和30例良性多形性腺瘤中EGFR和HER-2蛋白表达;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涎腺癌中EGFR和HER-2基因扩增.结果 (1)涎腺癌中EGFR和HER-2蛋白阳性率分别为71.25%和32.5%,高于良性多形性腺瘤组(P均<0.05),其中以黏液表皮样癌中EGFR和HER-2蛋白阳性率高,EGFR蛋白的表达强度高(P均<0.05).(2)EGFR和HER-2蛋白表达与涎腺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直径、肿瘤分化程度、组织学亚型无关(P均>0.05);涎腺癌中EGFR和HER-2蛋白表达无相关性(rs =0.166,P>0.05).(3)涎腺癌中EGFR基因高多体扩增的总阳性率为18.75% (15/80),其中黏液表皮样癌13例,腺样囊性癌2例,阳性率分别为43.3%和6.7%,相应蛋白表达强度均为(++)或(+++),表达强度和基因扩增之间呈明显正相关(rs =0.491,P<0.01);涎腺癌中未检测到HER-2基因扩增及17号染色体多体.(4)EGFR蛋白(++/+++)组和基因扩增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比蛋白(-/+)组和无基因扩增组均明显缩短(P均<0.05).结论 黏液表皮样癌高频率、高强度表达EGFR,并发生高多体基因扩增,可作为其分子靶向治疗的靶点.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和腺泡细胞癌中HER-2蛋白弱表达,未检测到基因扩增.

    作者:王红霞;陈昊;闫蓉;张昶;徐宏志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原位杂交检测HPV与EBER中常见问题与对策

    原位杂交检测与免疫组化相比,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其可提供分子水平的诊断结果,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成为病理辅助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在病毒感染、肿瘤异常基因等鉴别,特别在诊断某些人类疾病,无法得到可靠抗体时,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检测方法,现已被有效地应用到现代病理学研究及诊断中.原位杂交操作步骤多,存在不稳定因素和人为差异,可出现不同类型的假阳性与假阴性.如何提高制片质量,正确发挥原位杂交优势,笔者现将目前病理科常用的石蜡原位杂交(HPV、EBER试剂盒购自福建泰普生物公司)检测过程中总结的几点经验建议介绍如下.

    作者:林蓁 刊期: 2014年第08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