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

李梅;刘劲松;李开明

关键词:腹膜后肿瘤, 支气管源性囊肿, 病例报道
摘要:患者男性,48岁,因左侧腰部疼痛不适1年余,加重10天伴恶心呕吐入院.体检:一般情况良好,仅左侧肾区叩击痛阳性.腹部MRI平扫+增强示:左侧肾上腺区见一类圆形稍长T1长T2信号,边界清,其内信号均匀,大小6.0 cm×6.5 cm ×7.0 cm,增强后病灶无明显强化,左侧肾上腺受压变形移位.结论:左侧肾上腺区异常信号,考虑囊肿.实验室检查: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醛固酮、皮质醇、尿香草扁桃酸等均在正常范围.临床诊断:左侧肾上腺囊肿,在硬脊膜外麻醉下行左侧肾上腺囊肿去顶减压术.术中见包块位于左侧肾上腺上极,囊性,大小7.0 cm ×6.0 cm×4.0 cm,包膜完整,剖开肿物为囊性单房,内含黄色黏稠液体.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腺样囊性癌中CD117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关系

    目的 观察CD117在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对68例ACC患者进行临床病理资料总结、分析,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D117的表达.结果 男性33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46.8岁.癌组织位于眼眶21例,鼻腔鼻窦23例,其它部位24例.患者5年生存率为75.92%,10年生存率为11.61%.组织学形态多以筛状及管状结构为主.49例可见神经、脉管或骨侵犯.组织学形态是预后的独立因素(P =0.036).CD117在92.6% ACC的腺上皮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451);CD117在42.6% ACC的肌上皮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相关(P =0.021),与预后无直接相关(P=0.133).结论 ACC患者的5年预后较好,10年生存率明显降低.CD117在肌上皮中过度表达与组织学分级相关,间接提示ACC预后不良.

    作者:周全;韩一丁;昌红;刘红刚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小RNA干扰沉默VEGF基因对结肠癌HT29细胞系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因在调控人大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CRC)细胞HT29增殖及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以脂质体Lip 2000为载体,用针对VEGF特异靶点的siRNA转染人CRC细胞HT29后,应用免疫细胞化学SP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VEGF蛋白表达变化;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免疫细胞化学示:VEGF在正常组、脂质体组及阴性错配组细胞质中均呈强阳性;在VEGF-siRNA组细胞质呈弱阳性.Western blot结果示:VEGF-siRNA组细胞的蛋白条带亮度明显低于正常组、脂质体组和阴性错配组;MTT检测结果发现,与阴性错配组相比,VEGF-siRNA组细胞生长出现明显抑制(P<0.05),且不同时段(24、48、72 h)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VEGF-siRNA组细胞凋亡比例明显高于正常组及阴性错配组(P<0.05).结论 VEGF基因参与调控制CRC细胞HT29的增殖和凋亡,VEGF有望成为CRC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张晟;陆娜娜;尹玉;曹立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结直肠癌中NGAL和NGALR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相关载脂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及其膜受体(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 receptor,NGALR)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NGAL和NGALR在结直肠癌、结直肠腺瘤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并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NGAL和NGALR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9.0%、35.4%,明显高于结直肠腺瘤和正常黏膜组织.NGAL和NGALR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远处转移和TNM分期均相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NGAL/NGALR共同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远处转移和TNM分期相关(P<0.05).结论 NGAL和NGALR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浸润和转移相关,可辅助临床诊断,并有可能成为结直肠癌临床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李亚玲;门占康;张煦;李蓓蓓;吴巨龙;宋明芮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金雀异黄素与乳腺癌相关信号通路

    金雀异黄素(genistein,Gen)主要存在于豆科植物,具有生物活性,可影响乳腺癌有关信号通路,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或促进其凋亡.乳腺癌有关通路包括ER信号通路、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TK)介导的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Akt信号通路和乳腺癌干细胞相关信号通路等.Gen对ER信号通路在磷酸化水平和mRNA水平上均有影响;在RTK介导的信号通路中,Gen可能通过抑制或促进ERK1/2、JAK-STAT通路中间蛋白基因表达影响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凋亡等.乳腺癌干细胞相关通路包括Wnt、Notch和Hedgehog等信号通路;Gen可能作用于乳腺癌干细胞,干细胞的存在是乳腺癌发生、发展和治疗的根源.

    作者:王欢;李连宏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

    患者男性,48岁,因左侧腰部疼痛不适1年余,加重10天伴恶心呕吐入院.体检:一般情况良好,仅左侧肾区叩击痛阳性.腹部MRI平扫+增强示:左侧肾上腺区见一类圆形稍长T1长T2信号,边界清,其内信号均匀,大小6.0 cm×6.5 cm ×7.0 cm,增强后病灶无明显强化,左侧肾上腺受压变形移位.结论:左侧肾上腺区异常信号,考虑囊肿.实验室检查: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醛固酮、皮质醇、尿香草扁桃酸等均在正常范围.临床诊断:左侧肾上腺囊肿,在硬脊膜外麻醉下行左侧肾上腺囊肿去顶减压术.术中见包块位于左侧肾上腺上极,囊性,大小7.0 cm ×6.0 cm×4.0 cm,包膜完整,剖开肿物为囊性单房,内含黄色黏稠液体.

    作者:李梅;刘劲松;李开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脂肪肉瘤中AFAP1L1和AFAP1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AFAP1 L1和AFAP1在脂肪肉瘤(liposarcoma)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分别检测62例脂肪肉瘤和20例良性脂肪瘤中AFAP1L1和AFAP1的蛋白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法分别检测62例脂肪肉瘤中AFAP1L1和AFAP1的mRNA表达.结果 AFAP1L1和AFAP1的蛋白在脂肪肉瘤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1.0% (44/62)和40.3% (25/62),高于在良性脂肪瘤中的表达(P<0.05);AFAP1L1和AFAP1的mRNA在脂肪肉瘤中阳性率分别为69.4%(43/62)和29.0% (18/62),高于在良性脂肪瘤中的表达(P<0.05).AFAP1L1和AFAP1的蛋白水平表达与其各自的mRNA表达水平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脂肪肉瘤中AFAP1L1与AFAP1的表达呈负相关(r=-0.343,P<0.05).AFAP1L1的表达与肿瘤复发或转移有关(P<0.01),而与肿瘤的发生部位及不同分化程度无关(P>0.05).AFAP1蛋白表达与各项临床参数均无关(P>0.05).结论 AFAP1L1与AFAP1的表达可能与脂肪肉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其中AFAP1L1与肿瘤复发或转移关系密切,有望成为判断预后参考指标之一,并可能成为肿瘤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陈文;范钦和;刘冲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15例尸检分析

    目的 提高对新生儿肺透明膜病(neonatal hyaline membrane disease,NHMD)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信阳市1999年7月~2011年12月15例NHMD的临床及尸检病理资料.结果 15例NHMD中男婴10例,女婴5例;存活时间8h~7天;6例为剖宫产儿,9例为早产儿;均表现为出生时一般状态良好,出生后6h内开始出现呼吸困难、全身青紫,抢救无效死亡.尸检病理见肺泡腔、肺泡管和细支气管内弥漫分布有透明膜形成者15例,严重急性肺水肿、肺淤血15例,肝、肾及肾上腺淤血、水肿12例.结论 NHMD为新生儿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提高产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极为重要,若患婴发生此病时产科医师须及时向家属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特点,减少新生儿病死率及产科医疗 纠纷.

    作者:雷雨广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鼻咽部低级别乳头状腺癌1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目的 观察鼻咽部低级别乳头状腺癌(low grade papillary adenocarcinoma of the nasopharynx,LGPACNP)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探讨其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LGPACNP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追踪随访患者的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40岁.肿瘤组织主要由树枝状乳头和管状腺体组成,部分区域呈梭形,乳头可见纤维血管轴心,腺体不规则,呈囊性、管状、梭形、乳头和管腔表面被覆单层柱状或假复层柱状上皮.免疫表型:瘤细胞CK(AE1/AE3)、CK7、vimentin、TTF-1均阳性,TG、S100均阴性.结论 原发性LGPACNP是一种罕见的、具有明确形态学特征的低度恶性上皮性肿瘤,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肿瘤的诊断,应与其它形态学相似的肿瘤鉴别;肿瘤完整切除可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韩庶勇;杨飞;袁传涛;张仁亚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子宫腺瘤样瘤36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子宫腺瘤样瘤(adenomatoid tumors,ATs)的发生、命名、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36例子宫AT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 36例子宫ATs占同期子宫肿瘤切除标本的1.61%,肿瘤多位于子宫近浆膜下的肌壁间(31/36),均呈结节状生长,单发34例(94.4%),多发2例(5.6%),直径1.0~6.5 cm,边界清或欠清,无包膜.其中伴发子宫其他病变13例(36.1%),单纯为子宫ATs 23例(63.9%).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均无特征性.大体上类似平滑肌肿瘤,切面大多灰白、灰黄,实性均质,质硬或较软,少数切面湿润,可见细小腔隙和小囊腔,内含半透明黏液.镜下肿瘤由增生的平滑肌和上皮样成分组成,上皮样成分增生形成许多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腺样或腔隙样结构,呈片、巢状或单个散在分布于平滑肌束之间,上皮样细胞无明显异型性,无核分裂象,增生的平滑肌呈束状或编织状排列.免疫表型:肿瘤上皮样成分CKpan、Calretinin呈阳性,CD34呈阴性.结论 子宫ATs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起源于浆膜间皮,临床及病理检查均易误、漏诊,免疫组化检测CKpan及Calretinin有助于诊断.其平滑肌成分是否应看作肿瘤的实质成分,有待探讨.

    作者:周东华;田杰;陈莹;刘小燕;范菊花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子宫内膜增殖系列的病理诊断

    子宫内膜增殖性病变不是单一的组织病理学外观,而是显示在组合和严重程度方面系列性改变的谱系之一,反映无对抗雌激素的量和持续时间,特征性的组织学特点包括腺体的不规则改建伴不同程度的血管血栓、间质崩解和随机散布的细胞学改变.有些雌激素导致的改变可持续存在并伴腺体改建,甚至在雌激素水平下降或被附加的孕激素压制后亦表现如此.持续雌激素刺激存在的特征为个别腺体的结构改变,这种改变随机分布于子宫内膜的激素敏感区域(浅功能层).这类刺激的延长首先导致紊乱性增生,随着无对抗雌激素刺激的时间进一步延长,单个结构改变的腺体增多且不规则分布更加明显,此病变结果便称为内膜增殖症.这个谱系的一端为紊乱性增生,另一端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作者:张建民;杨幼萍;朱扬丽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间叶肿瘤中FGFRs的研究进展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s,FGFR)家族在人发育过程及成熟机体内均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通过与配体结合,FGFRs可激活细胞内多个相互交织的信号通路,可相应调节细胞生存、增生、转移和分化等关键的生物学过程.因此FGFR信号通路的异常会改变体内组织平衡状态并和体内多种发育不良综合征及多种恶性肿瘤相关.迄今已发现多种肿瘤中存在FGFR信号通路的异常,该文综述近年来FGFRs在横纹肌肉瘤、Ewing肉瘤、纤维肉瘤、滑膜肉瘤和骨肉瘤等间叶源性恶性肿瘤中的研究.

    作者:赵燕涛;刘春霞;李锋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C6细胞肝与脾原位接种模型的建立及比较

    目的 探讨大鼠肝癌细胞系C6肝与脾原位接种成瘤在不同内环境情况下对肿瘤发生与侵袭转移等能力的影响,并筛选佳C6肝细胞癌肺转移动物模型.方法 C6进行体外培养.将雌性BALB/cA裸鼠随机分为肝与脾原位接种2组.观察裸鼠C6成瘤率、裸鼠存活率、肿瘤病理学特点和远处脏器癌细胞转移等情况.结果 肝原位接种组成瘤率100%,肿瘤呈结节状膨胀性生长,对周围肝组织和腹壁有粘连、侵袭,肺转移率100%.脾原位接种组脾成瘤率100%,肿瘤呈结节状膨胀性生长,对周围组织和腹壁亦有粘连、侵袭,肝、肺转移率分别为100%和71.4%.结论 C6细胞肝和脾原位接种均易成瘤和转移,可作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体内研究和转移模型.脾原位接种模型可能与HCC自发性肿瘤发生和转移的生物学特性更相似,更适合于HCC发生和转移的机制,以及治疗干预等研究.

    作者:李世宁;阮思蓓;朱小霞;张翠薇;熊小明;倪江涛;张元;唐明希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瘦素及其受体表达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目的 观察瘦素(Leptin)及瘦素受体(Ob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6例PTC组织(其中26例发生淋巴结转移、50例未发生淋巴结转移)和16例甲状腺腺瘤组织中Leptin和ObR的表达.结果 Leptin在PTC中的阳性率为72.37%,在甲状腺腺瘤中的阳性率为56.25%,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ObR在PTC的阳性率为73.68%,在甲状腺腺瘤的阳性率为43.75%,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76例PTC中,Leptin与ObR的表达具有相关性(P<0.05).Leptin和ObR在PTC阳性组中的肿块直径大小与阴性组的肿块直径大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bR在PTC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甲状腺腺瘤,Leptin和ObR表达与PTC肿块直径大小有关.

    作者:侯森;崔文;张国安;周建;仲秀秀;马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乳腺癌中法尼酯X受体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观察法尼酯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在人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以及ERα、ERβ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RQ RT-PCR技术检测25例新鲜乳腺良性增生组织和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FXR 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以及ERα、ERβ mRNA表达的关系.结果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FXR mRNA相对表达水平(9.7±2.7)明显低于良性增生组织(40.8 ±7.9) (P =0.007);淋巴结转移组FXR mRNA相对表达水平(17.1±9.0)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4.3±2.9)(P=0.041);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FXR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与ERβ呈正相关(P =0.000,r =0.771),与ERα无相关性(P=0.051).结论 FXR可能参与乳腺癌的发病,其高水平表达时可能促进乳腺癌的侵袭转移;FXR与ERβ两者表达呈正相关.

    作者:慈思慧;张瑰红;曹渊;吴正升;杨枫;徐晓春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EMT诱导因子的新研究进展

    上皮-间叶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与胚胎发育、肿瘤的转移等密切相关.病理性EMT被认为是正常机体在某些诱导因素作用下,上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变分子机制的重新激活.诱导因素是发生EMT的第一步,也是研究抗肿瘤药物的重要入口.该文主要综述几种EMT重要诱导因子的作用机制及意义.

    作者:郑月娥;李里香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食管癌48例病理大切片的病理学特征

    目的 通过病理大切片方法观察食管鳞状细胞癌病理学特点,包括多中心起源、重度不典型增生、壁内浸润的发生规律,全面了解其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的48例食管癌患者,食管造影显示肿瘤长度>3cm,病理学证实均为食管鳞状细胞癌.所有手术切除标本均制成病理大切片,采用等比例回缩法将镜下长度换算成术中长度.对不同病理特征下多中心起源、重度不典型增生、壁内浸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多中心起源者12例,多中心起源病灶与主瘤距离近端平均值(3.12±1.26) cm;远端平均值(2.50±1.44) cm.(2)壁内浸润者40例,壁内浸润长度近端平均值(2.90±1.32) cm;远端平均值(2.01±1.39) cm.(3)重度不典型增生者28例,重度不典型增生与主瘤距离近端平均值(2.34±1.26) cm,远端平均值(3.15±1.91)cm.结论 食管鳞状细胞癌具有多中心起源、壁内浸润及重度不典型增生的特点.

    作者:张蕾蕾;吕心瑞;史鸿云;孙珠蕾;张艳;景红;吴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中枢神经细胞瘤及非典型中枢神经细胞瘤12例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central neurocytoma,CNC)及非典型中枢神经细胞瘤(atypical central neurocytoma,ACN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CNC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以及电镜特点,并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结果 12例患者大部分表现为头晕、头痛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少量伴神经功能障碍.组织学均表现为肿瘤细胞大小较一致,圆形,胞质少而略透明,其中散在无细胞区的神经毡样结构,间质血管呈纤细分支状,少数病例出现钙化.8例瘤细胞异型性小,未见坏死,核分裂象<2个/10 HPF,4例瘤细胞有异型,核分裂多见,>5个/10 HPF,其中2例见坏死.免疫表型:12例Syn弥漫阳性,NeuN则阳性强度不等.5例GFAP灶阳性,8例Ki-67增殖指数<2%,4例Ki-67增殖指数>8%.电镜观察瘤细胞胞质内可见神经内分泌颗粒,细胞间见突触结构.12例患者随访2个月~7年,其中2例复发,1例死于并发症,其余均无瘤生存.结论 CNC预后较好,组织学上易误诊为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特别是ACNC易误诊为WHOⅢ级以上的肿瘤.免疫组化标记和电镜观察对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作者:崔华娟;王卓才;陈敬文;彭大云;赖日权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基底细胞样乳腺癌的分子病理学进展

    乳腺癌分子亚型中基底细胞样乳腺癌预后较差,尚无有效的全身治疗措施,研究发现其分子表型有明显的特异性.该文综述近年来基底细胞样乳腺癌的分子病理学研究,分析其特异性的分子学特征,探讨肿瘤发生机制以及潜在的有效治疗靶点.

    作者:吴燕梅;施俊义;郑唯强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儿童胸壁错构瘤1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儿童胸壁错构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以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儿童胸壁错构瘤的组织病理、免疫表型及临床表型进行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瘤囊性区域具有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形态特征,实性区域由透明软骨构成.结论 儿童胸壁错构瘤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骨组织的良性肿瘤样病变,结合免疫表型及影像学特征可明确诊断,完整切除肿瘤,预后良好.

    作者:安会波;张莉;王青霞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子宫颈细胞学ASC-US并高危型HPV检查阳性病例组织病理学分析

    目的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检测在子宫颈细胞学意义不明确的非典型鳞状细胞(atypit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患者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4例患者行子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liquid cytology test,LCT),为ASC-US患者进行HR-HPV检测提供方便,其中69例HRHPV检测阳性的患者在阴道镜下进行子宫颈多点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4例ASC-US患者行HR-HPV检测,阳性者78例,占38.2%;69例ASCUS并HR-HPV检查阳性患者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炎症28例(占40.6%),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41例(占59.4%),其中CIN2/3共11例(占15.9%).结论 子宫颈细胞学为ASC-US并HR-HPV检测阳性的患者中CIN2/3检出率在不同年龄组差异无显著性,对各年龄组子宫颈细胞学为ASC-US患者均应进行HR-HPV检测,阳性者应行子宫颈活检.

    作者:朱丽娜 刊期: 2013年第03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