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体低分化腺癌伴浆膜潜在恶性上皮样间质瘤1例

于琳;葛文敏

关键词:腺肿瘤, 胃肠道间质瘤, 上皮样, 病例报道
摘要:患者男性,74岁,因上腹不适、纳差1个月入院,胃镜示胃体见一2 cm×2 cm大小的溃疡隆起性病变.胃镜活检示腺癌.病理检查眼观:远端胃大部,大弯长17 cm,小弯长11 cm.沿大弯打开,于胃体部小弯侧距幽门切缘4 cm处见一溃疡型肿物,大小1.8 cm×1.5 cm×0.4 cm,切面灰白色,质脆,似侵及黏膜下层.小弯侧脂肪组织内查见淋巴结5枚,直径0.2~0.7 cm,大弯侧查见淋巴结3枚,直径0.7~1.2 cm,切面均灰红色,质软;于胃小弯侧浆膜面见一结节性肿物,大小10 cm×7.3 cm×4.5 cm,表面较光滑,切面呈灰黄色,质韧略脆,局部质硬,似有钙化.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CK19、CD56和VEGF-C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CK19、CD56和VEGF-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thyroid papillary carcinoma,TP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51例TPC及49例部分伴乳头状增生的甲状腺良性病变(2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21例甲状腺腺瘤)中CK19、CD56和VEGF-C表达.结果 CK19、CD56和VEGF-C在TPC中阳性率分别为100%(51/51)、5.9%(3/51)和70.6%(36/51),而在甲状腺良性病变中阳性率分别为8.2%(4/49)、100%(49/49)和20.4%(10/49).CK19、CD56和VEGF-C在TPC与良性病变之间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VEGF-C在有淋巴结转移的TPC中阳性率为95.2%,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53.3%),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CK19、CD56和VEGF-C联合使用可作为鉴别TPC与甲状腺良性病变的重要参考标记物,VEGF-C对TPC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英;许跃;薛娣;陈淼;范钦和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一种在石蜡切片中应用的改良抗酸染色法的要点及解析

    结核是一种危害程度大、发病范围广、发病率较高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感染人数一直居高不下.结核的病理形态学表现主要为坏死性的肉芽肿,但这种形态学表现并不特异,在其他类型的肉芽肿性疾病中也有类似表现.部分结核性肉芽肿由于取材标本较小、个体差异、病程进展和感染部位不同等原因可以缺乏典型的坏死性肉芽肿表现,这给结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风险.因此,抗酸染色法仍然作为诊断结核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实践工作中发现传统的萋纳(Z-N)抗酸染色法在不同医院操作中差异较大,阳性率较低,对诊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上海市肺科医院病理科通过相关文献的检索,以及在日常工作中的积累,对该方法进行了改良.通过改良我们发现改良法染色后阳性率明显优于传统的萋纳抗酸染色法,现介绍如下.

    作者:孔洁;谢惠康;陈岗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BRAF基因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BRAF基因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及其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巢式PCR和基因测序法检测107例甲状腺石蜡包埋组织中BRAF点突变情况(包括93例PTC、5例滤泡癌、1例髓样癌、8例甲状腺腺瘤).结果 93例PTC中,BRAF蛋白阳性者69例,阳性率为74.2%(69/93),BRAF蛋白对照组中仅有1例滤泡癌阳性表达(20%),而8例甲状腺腺瘤和1例髓样癌中BRAF蛋白均阴性表达.在PTC中检测到BRAF基因突变,突变率为32.3%(30/93),在其它类型的甲状腺病变中均未检测到BRAF基因突变.93例PTC的临床病理资料与BRAF蛋白表达及基因突变的对比分析显示,45岁以下患者的BRAF基因突变率高于45岁以上者,肿瘤直径>1 cm的患者BRAF基因突变率高于肿瘤直径<1 cm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RAF蛋白表达和基因突变、性别、淋巴结转移、血管内瘤栓和腺外浸润等无相关性.结论 BRAF基因突变仅发生在PTC中,其可能对PTC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定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作者:李小强;张惠箴;蒋智铭;杜光烨;陆玲娟;董君波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乳腺癌中S100A7与AKT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乳腺癌中S100A7和AKT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PV非生物素两步法检测226例乳腺癌中S100A7与AKT的表达及与ER、PR、Her-2表达的关系.结果 S100A7蛋白在乳腺导管原位癌中阳性率增高(52.50%),AKT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阳性率高(50.00%);S100A7和AKT在伴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阳性率高(P=0.006 2,P=0.044 8);且Ⅲ期乳腺癌阳性率高于Ⅰ和Ⅱ期(P=0.025 8,P=0.040 3).AKT表达和肿瘤大小相关,差异有显著性(P=0.031 0);S100A7和AKT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ER、PR呈负相关,与Her-2呈正相关,两者之间呈正相关.结论 探讨 S100A7与AKT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具有重要意义,两者有可能成为乳腺癌治疗的新的靶点.

    作者:孙丽梅;王健;田连胜;马红艳;王鲁建;魏敏杰;米小轶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从2012年WHO乳腺肿瘤分类看乳腺肿瘤诊断如何更好服务于临床治疗

    随着乳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外科保乳和微创治疗、肿瘤内科个体化治疗和靶向治疗的推行,以服务外科为主要目的、以肿瘤定性和分级为核心工作的传统外科病理学已经逐渐向服务和指导患者的个体化和规范化治疗方向转变,其涉及和涵盖的内容早已远远超出外科病理诊断的字面含义.通过专科化病理诊断提供全面规范的乳腺病理诊断报告以及肿瘤分子治疗的靶向检测的发展集中体现了这一趋势.

    作者:步宏;魏兵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甲状腺显示胸腺样分化的癌6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甲状腺显示胸腺样分化的癌(carcinoma showing thymus-like differentiation,CASTLE)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对6例CASTLE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及电镜观察.结果 镜下肿瘤组织常呈巢状分布伴较多淋巴细胞反应,癌细胞呈多边形或梭形,核卵圆形,呈空泡状,有清楚的小核仁,核分裂象少.免疫组化示癌细胞表达CD5及CD117等.电镜下癌细胞含较多的线粒体及张力原纤维,细胞间桥粒丰富.结论 甲状腺CASTLE的诊断依靠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标记,超微病理结构特征有助于与其他甲状腺恶性肿瘤相鉴别.

    作者:梁伟;马捷;姜少军;陆珍凤;周晓军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病8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8例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绒毛膜血管瘤病中,7例为局限型,1例为弥漫多灶型.镜下见干绒毛膨大,绒毛间质中可见大量增生的毛细血管,与周围组织境界欠清,血管排列无规律性,未累及终末绒毛.所有病例均有并发症:子痫前期4例,胎盘早剥3例,早产儿4例,小于胎龄儿2例,新生儿畸形2例.结论 绒毛膜血管瘤病是一种少见的胎盘绒毛血管病变,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要准确评估胎盘病变.

    作者:罗莹;许淑霞;潘地铃;马宏;吴荔香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Cathepsin K在肉芽肿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Cathepsin K在克罗恩病、结核、结节病、异物肉芽肿等肉芽肿性病变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诊断肉芽肿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Cathepsin K、CD68在10例克罗恩病、5例结核、4例结节病和5例异物肉芽肿中的表达,并结合阳性细胞数量及其位置进行分析.结果 Cathepsin K在克罗恩病、结核、结节病和异物肉芽肿中活化的类上皮细胞中呈强阳性表达,在成纤维母细胞中呈弱阳性表达,在背景中的巨噬细胞中不表达;而CD68表达于所有类型的巨噬细胞.与CD68相比,Cathepsin K的表达更具特异性.结论 Cathepsin K广泛表达于机体各类肉芽肿中,包括克罗恩病、结核、结节病和异物肉芽肿,其可作为诊断肉芽肿的一种有效标记物.

    作者:时姗姗;章如松;余波;王璇;何燕;马恒辉;王建东;饶秋;周晓军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angiomyolipoma,HAM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2例HAML进行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HAML均为女性,肿瘤均位于肝左叶.镜下示肿瘤均由血管、上皮样或梭形平滑肌细胞及脂肪3种成分混合组成.2例均见髓外造血.免疫表型:HMB-45、Melan-A和SMA均阳性.结论 HAML好发于女性,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李梅;刘劲松;徐国蕊;李殿炜;朱弘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平滑肌肉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罕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平滑肌肉瘤(primary leiomyosarcoma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PLCNS)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例PLCNS进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搜索国外24例PLCNS,对25例PLCNS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患儿男性,1岁8个月,血清学HIV阴性,肿瘤位于小脑靠近天幕.镜下显示短梭形肿瘤细胞呈短条索状排列于黏液性间质中,细胞明显异型,核分裂多见.免疫标记SMA阳性,Ki-67增殖指数约80%,EBV原位杂交阴性,患儿行肿瘤全切除术后5个月因肿瘤复发死亡.25例PLCNS中免疫缺陷及放疗无关者(简称:无关者)8例,免疫缺陷合并EBV感染者13例(简称:免疫缺陷者),长期放疗者1例.结论 PLCNS临床特点:无关者可发生于儿童和中年,免疫缺陷者均为中青年;PLCNS多为单发肿块,常位于幕上,多与脑膜相关,免疫缺陷者可发生于脊髓,可多发,可合并多系统平滑肌肉瘤;无关者病程较免疫缺陷者短.PLCNS常体积巨大伴轻度瘤周水肿,可侵蚀颅骨.组织学上免疫缺陷者分化较好;无关组多为差分化平滑肌肉瘤(包括黏液性平滑肌肉瘤).PLCNS预后差,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放、化疗疗效尚不清楚.

    作者:周婧;杨国仪;李南云;周志毅;杨树东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胃体低分化腺癌伴浆膜潜在恶性上皮样间质瘤1例

    患者男性,74岁,因上腹不适、纳差1个月入院,胃镜示胃体见一2 cm×2 cm大小的溃疡隆起性病变.胃镜活检示腺癌.病理检查眼观:远端胃大部,大弯长17 cm,小弯长11 cm.沿大弯打开,于胃体部小弯侧距幽门切缘4 cm处见一溃疡型肿物,大小1.8 cm×1.5 cm×0.4 cm,切面灰白色,质脆,似侵及黏膜下层.小弯侧脂肪组织内查见淋巴结5枚,直径0.2~0.7 cm,大弯侧查见淋巴结3枚,直径0.7~1.2 cm,切面均灰红色,质软;于胃小弯侧浆膜面见一结节性肿物,大小10 cm×7.3 cm×4.5 cm,表面较光滑,切面呈灰黄色,质韧略脆,局部质硬,似有钙化.

    作者:于琳;葛文敏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胃肝样腺癌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胃肝样腺癌(hepatoid adenocarcinoma of the stomach)的临床与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1例少见的胃肝样腺癌进行光镜下组织学观察,同时进行免疫组化标记AFP、Glypican-3及Ki-67,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72岁,消化道钡餐显示胃底占位,胃镜活检病理示腺癌.镜下主要由腺癌区和肝样分化区域组成,两者相互移形过渡,腺癌区主要表现为管状腺癌,特征区域为肝样分化区,呈典型肝细胞癌样表现.癌细胞大,多边形,胞质丰富,呈嗜酸性或透明染色.瘤细胞排列方式类似肝癌组织,部分区域血窦丰富.免疫组化染色:肝样分化区域AFP部分(+),Glypcian-3部分弱(+),Ki-67增殖指数20%~30%.结论 胃肝样腺癌是一种少见的胃癌组织学类型,具有肝样结构并产生AFP,根据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染色可做出明确诊断.

    作者:李磊;马洪军;张仁亚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rimary breast lymphoma,PBL)少见,其诊断标准日趋完善并被广泛接受,在WHO乳腺肿瘤病理分类中已作为独立病种提出.PBL与其它部位淋巴瘤相比,有其共同特征,也有其特殊性.为了更加全面认识PBL的临床病理特征并严格把握其诊断标准,本文对PBL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病理学类型、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综合做一介绍.1 定义或诊断标准

    作者:敖启林;王国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大鼠肺组织单细胞悬液制备方法的研究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M)中细胞的分析检测均以单个细胞为基础,而各种单细胞悬液的制备是其中的关键环节,若细胞数量不足、细胞粘连成块、样品中杂质碎片过多均可造成分析失败[1-5].本实验采用胰酶消化法和研磨法制备新鲜大鼠肺实体组织单细胞悬液,通过细胞活力测定、FCM检测分析比较两种方法优劣.

    作者:高丽;孙德俊;杨敬平;李姝楠;贾宇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组织芯片技术的应用及质量控制

    组织芯片技术是一项重要的生物芯片技术,应用于石蜡包埋的组织中,现越来越受到临床的关注和重视.在方便应用的同时,合理的质量控制是提高质量的关键所在.

    作者:陈琼霞;陈莹;刘丽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胃窦癌组织中MMP-26mRNA及蛋白的表达

    目的 探讨胃窦癌及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MMP-26 mRNA及蛋白的表达意义.方法 应用RT-PCR检测40对胃窦癌及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MMP-26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其中10对标本的MMP-26蛋白表达,同时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102例胃窦癌组织和58例癌旁胃黏膜组织MMP-26蛋白的表达,分析MMP-26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MMP-26 mRNA在27例胃窦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67.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7例胃癌组织中MMP-26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应的正常胃黏膜组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102例胃癌组织中有57例(55.9%)对MMP-26呈阳性反应,癌旁胃黏膜组织58例中有8例阳性(13.8%).且MMP-26蛋白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呈正相关.结论 MMP-26蛋白表达与胃癌浸润转移密切相关,可能作为胃癌早期诊断及预测预后的分子标记物.

    作者:王彩霞;吴庆田;侯霞;王晓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直肠腺癌伴发的肛周Paget病1例

    患者女性,66岁,因便后肛门疼痛2个月伴瘙痒入院.体检见肛缘有一圈质硬肿块,尤以1~3点钟方向明显,直肠内未见明显异常肿块.术中取肛缘一直径0.8 cm硬结作冷冻切片,病理诊断黏液腺癌,遂行Mile术.

    作者:黄述斌;李松梅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现场细胞学结合免疫组化在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现场细胞学结合免疫组化在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2007年12月~2011年12月经现场细胞学标本诊断的20例小细胞肺癌.病理医师先对快速染色的细胞涂片现场评价、标本分流后再经常规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做出病理诊断.结果 20例小细胞肺癌中2例属周围型,支气管镜无法探及,后经CT引导经皮针吸穿刺(percutaneous needle aspiration,PCNA)完成诊断;9例支气管镜下显示无明显异常,行支气管镜针吸活检(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TBNA)从纵隔转移的淋巴结中检出小细胞肺癌特征;8例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行常规细针穿刺(fine needle aspiration,FNA)并结合临床资料完成诊断;1例为胸水脱落细胞制成细胞块完成诊断.结论 现场细胞学将细胞学、免疫组化有效地结合起来,弥补支气管镜钳夹活检的不足,提高小细胞肺癌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丁丽红;万丽;董磊;叶民;陈成水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组合染色法观察过敏及哮喘死亡者不同器官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分布

    药物过敏性休克是过敏反应中为严重和致命的一种反应,长期以来被学者们解释为Ⅱa型过敏反应,又称细胞毒型过敏反应.而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或慢性哮喘则被认为是Ⅳa2型,又称细胞介导的嗜酸性粒细胞超敏反应.两者镜下病理检查均可发现肥大细胞脱颗粒及嗜酸性粒细胞[1].本文参照龚志锦等[2]所用染色法,并与Giemsa染色法结合,对药物过敏死者、哮喘死者和对照组的肺、喉头、心肌等组织进行组合特异性染色;通过对实验结果的细胞计数进行分析,建立对照组的分布基线,并对药物过敏、哮喘死亡者不同器官的肥大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的分布进行分析和研究.

    作者:曹楠;黄飞骏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宫颈腺癌伴CIN3及双侧卵巢Brenner瘤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宫颈腺癌(uterine cervix adenocarcinoma)伴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3的临床与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1例宫颈腺癌伴CIN3进行液基细胞学、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50岁,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发现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及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结构.宫颈活检结果为高分化腺癌伴CIN3,术后病理显示宫颈高分化腺癌伴CIN3,双侧卵巢Brenner瘤.免疫组化标记宫颈腺癌及CIN3两种病变p16、Ki-67均强阳性.结论 宫颈腺癌伴CIN3是一种十分少见的恶性肿瘤,液基细胞学普查对宫颈肿瘤的早期发现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金宁;史传兵;杨晓俊;张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