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icroRNA在淋巴细胞分化及淋巴瘤发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张继新;吕晓涛;李保玉

关键词:淋巴瘤, microRNA, 淋巴细胞分化
摘要: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约21~23个核苷酸的小RNA,不编码蛋白质,但能在转录后或者翻译水平上影响基因表达.近的研究发现,miRNA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生物体内在与机体生长、发育、疾病发生过程有关基因的表达.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iRNA在造血细胞分化发育、免疫细胞功能和肿瘤发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miRNA在T细胞和B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及其与淋巴瘤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卵巢原发性未分化肉瘤1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卵巢原发性未分化肉瘤(undifferentiated o-varian sarcoma,UOS)的病理组织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对1例卵巢原发性UOS进行观察,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本例原发性UOS的瘤细胞,与发生在子宫内的间质肉瘤(endometrial stromalsarcoma,ESS)形态极为相似,属未分化型;经多部位取材未见子宫内膜的原发病灶,支持卵巢原发.结论 ESS是常发生于子宫的恶性病变,卵巢原发很少见,须与卵巢性索间质肿瘤,如成人型颗粒细胞瘤、转移性卵巢子宫内膜样问质肉瘤、卵巢肉瘤、卵巢苗勒管癌肉瘤等疾病相鉴别.

    作者:张鸿瑞;何春年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硬脂酸和组织脱蜡透明液替代二甲苯在病理制片中的应用

    目前绝大多数病理切片的制作仍延用传统的石蜡切片制作技术.病理制片过程中,组织的透明和切片染色前后的脱蜡、透明三个环节,普遍采用二甲苯作为透明、脱蜡剂.二甲苯属有毒物质,其毒性主要是对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的麻醉及粘膜的刺激作用[1],且二甲苯在组织处理过程中,易使组织收缩、硬化变脆[2],对切片质量有一定影响.为此,我们通过反复试验,对传统石蜡病理制片方法进行了改良,应用无毒性的硬脂酸和组织脱蜡透明液完全替代二甲苯,取得了良好的制片效果,并有效避免了二甲苯对人体的危害及对环境的污染.

    作者:王青霞;安会渡;刘征艳;郭大丽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灰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灰区淋巴瘤(grey zone lymphoma,GZL)的概念、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 应用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对2例纵隔GZL的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例1组织学形态提示纵隔大B细胞性淋巴瘤(PMBL),CD20+,但免疫表型呈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的特点,表达CD15和CD30;病例2组织学提示结节硬化型CHL,但免疫表型提示为DLBCL,CD20+,CD30+.结论 GZL是一种独特类型的淋巴瘤,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组织学形态提示PMBL,但免疫表型呈CHL的特点,另一种是组织学提示CHL,但免疫表型提示为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两种过渡型病变具有连续性,难以区分CHL和PMBL.

    作者:陈定宝;宋秋静;戴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肿瘤多药耐药机制及其逆转

    肿瘤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ence,MDR)是制约肿瘤成功化疗的重要因素之一.人恶性肿瘤对化疗的耐药性可分为先天性耐药和获得性耐药;根据耐药谱又分原药耐药(primary drug resisance,PDR)和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ence,MDR).PDR只对诱导的原药产生耐药,而对其它药不产生产交叉耐药;MDR是指肿瘤细胞对一种抗肿瘤药物产生耐药性的同时,对结构和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其他抗肿瘤药物产生交叉耐药性的现象[1].本文主要向大家简单介绍MDR的机制及其逆转的部分研究进展,以供大家参考.

    作者:周庚寅;张晓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肾脏管状囊性癌:一种明确的罕见亚型肾细胞癌31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和其他学者均发现,在Bellini导管癌和低级别集合管癌中,存在一种特征明确的肿瘤,称为管状囊性癌.该亚型肾细胞癌尚未列入2004年版的WHO分类.作者详细描述了31例该罕见亚型肾细胞癌,并且进一步明确其特征.肿瘤主要发生于成人(平均年龄为54岁),男性占优势,男女比例约为7:1.大体上,肿瘤直径0.7~17 cm,切面呈海绵状或者泡沫包装纸状,镜下表现为大小不等的扩张的囊性小管,管腔内衬单层上皮,上皮细胞呈不同的立方、扁平或者钉突状.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核较大,核仁明显.不同程度的纤维间质将紧密排列的囊性结构分隔.

    作者:李岩;李磊;张仁亚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透射电镜EMTP组织处理仪制样方法

    对透射电镜制样国内许多学者及研究人员在标本的取材时间、包埋、染色等环节进行了有效的探索[1~3].透射电镜制样周期较长,在长时间制样过程中,传统手工制样较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份,从而影响标本的脱水和包埋剂的浸透,并终影响电镜下的观察结果.我们采用德国LeicaEMTP组织处理仪进行制样,主要在标本脱水与浸透环节.并与常规制样进行比较,具体如下.

    作者:林如辉;黄美雅;陈文列;黄云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鼻咽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

    患者男性,37岁,因鼻塞1个月、右颈部淋巴结肿大7天入院.查体:鼻翼无煽动,双侧鼻腔内见分泌物,鼻咽顶部见一肿物,大小约2.5 cm×2.2 cm×1.8 cm,触之易出血.右颈部扪及肿大淋巴结5枚,直径约1.5~4.5 cm,活动差,无压痛,其它体格检查无特殊.鼻内镜示鼻咽部肿大,表面糜烂,触之易出血,考虑鼻咽部恶性肿瘤可能.

    作者:罗春华;肖方星;郑启忠;聂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9例肝脏钙化性巢状间质-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分子遗传学特征以及长期随访研究

    肝脏内有一罕见的原发性肿瘤,曾先后被报道为骨化性间质-上皮性肿瘤(3例)、促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性巢状梭形细胞肿瘤(4例)以及巢状间质-上皮性肿瘤(6例).现本文报道9例该类肿瘤,其中3例之前已被报道.这些病例均来自AFIP.患者年龄在2至33岁间,均为偶然发现.其中4例自童年(从4至10岁)起就发现肝脏内钙化结节;1例伴有Cushing综合征,但于肿瘤切除后症状缓解.

    作者:樊祥山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肺硬化性血管瘤21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sclerosing hemangioma of the lung,SH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21例SHL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观察.结果 本组男4例,女17例,年龄19~65岁,平均42.8岁.HE染色示:SHL主要由实性片块区、乳头状区、血管瘤样区和硬化区4种组织结构组成,瘤细胞有2种即被覆乳头表面、实性区裂隙及血管样腔面的立方细胞和实性区及乳头轴心大小形态一致的多角形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示:2种细胞均表达EMA和TTF-1,立方细胞表达CK;而多角形细胞弥漫表达vimentin、ER、PR,部分表达Syn、CsA和NSE.结论 SHL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发病率低,易误诊为肺癌.典型的组织形态特征结合TTF-1、EMA、CK、vimentin等免疫组化染色,是诊断和鉴别诊断SHL的主要方法;ER、PR的高表达可能与女性的高发病率密切相关.

    作者:岑玉兰;庞恩桥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椎管内生殖细胞肿瘤9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椎管内生殖细胞肿瘤(IVCGC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标本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另对石蜡切片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二步法染色和PAS特殊染色.结果 IVCGCT的组织学形态与起源于性腺和其它性腺外的生殖细胞肿瘤相同,免疫组化染色见生殖细胞瘤的肿瘤细胞主要表达PLAP+、CD117卅;卵黄囊瘤的肿瘤细胞主要表达AFP+、CK+和PLAP+.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的生殖细胞肿瘤包括一组罕见的主要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肿瘤,主要发生于中线部位,80%以上发生于第三脑室,松果体区是好发部位,而椎管内的生殖细胞肿瘤则比较罕见.

    作者:徐新运;吴鸿雁;樊祥山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外阴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临床病理观察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外阴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外阴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进行组织学观察,行EnVision两步法免疫组化CD34、bcl-2、CD99、vimentin、CKpan、HMB-45、α-SMA、CD117、S-100蛋白、ER、PR、Ki-67染色及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62岁.发现右侧外阴肿物4年余.眼观:肿瘤呈结节状,大小6 cm×5 cm×3 cm,切面灰白、实性,质韧.镜检:肿瘤由交替性分布的富于细胞和稀疏细胞区组成,梭形细胞呈束状、旋涡状或不规则状排列,部分与胶原纤维混杂,部分呈血管外皮瘤样结构.上皮样细胞有的围绕血管周围.细胞间细条索状、粗绳索样或疤痕样胶原纤维不规则性或石棉样的胶原物质沉积.瘤细胞CD34、bcl-2、CD99、vimentin均为阳性,CKpan、HMB-45、α-SMA、CD117、S-100蛋白、ER、PR均为阴性,Ki-67增殖指数<1%.结论 外阴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罕见,应与该部位相似形态的病变和血管外皮瘤样的肿瘤相鉴别.

    作者:陈文静;张江宇;赖日权;张佳立;吴坤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肺动脉栓塞12例尸检分析

    目的 分析肺动脉栓塞的尸体解剖与临床病理特征,提高临床对肺动脉栓塞的认识水平,减少其漏诊、误诊率.方法 回顾分析信阳市1999年1月~2008年6月的12例肺动脉栓塞病例的尸体解剖及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均存在血栓性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规范、全面、细致的尸体解剖是暴露肺动脉栓塞的关键,临床上提高对肺动脉栓塞的认识,减少漏诊、误诊率,降低其临床死亡率是今后不可忽视的课题.

    作者:雷雨广;蔡俊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CD163在皮肤梭形细胞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皮肤恶性梭形细胞肿瘤种类较多,如非典型纤维黄色瘤(AFX)、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SCC)、梭形细胞/促纤维增生性恶性黑色素瘤、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DFSP)和平滑肌肉瘤等,这些恶性梭形细胞肿瘤的形态学诊断有时比较困难.一般来说,AFX是一个排除性诊断,是根据免疫标记CK和S-100蛋白表达阴性,而组织细胞标记物CD68表达阳性而做出的诊断.

    作者:黄文斌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塞舌尔527例猝死患者尸检分析

    目的 分析塞舌尔527例猝死的原因及特点.方法 收集塞舌尔维多利亚医院病理科527例猝死病例的尸检资料.结果 527例中,男404例,女123例.猝死原因以心血管系统疾病常见,其余的依次是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结论 心血管系统疾病是猝死的主要原因,尸体解剖对明确猝死患者死因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赵鹏;高鹏;Rubell Brewer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原位杂交HPV DNA检测技术应用及体会

    原位杂交技术是新近开展的一项新技术,其原理是采用荧光、生物素、地高辛等标记的探针,依据碱基对互补配对原理,与组织切片、细胞制片等标本中的靶序列特异杂交,经信号放大显色后,镜下观察结果.此方法具有很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本文就HPV DNA检测技术在常规实验中的操作体会等问题,总结如下.

    作者:周伟;耿建祥;韩惦梅;李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喉部霍奇金淋巴瘤1例

    患者男,58岁.喉部异物感2个月.喉镜检查:杓状会厌右侧上部见一直径2.5 cm大肿物,表面光滑.临床诊断:喉部新生物.病理检查眼观:淡红色结节状肿物1个,3 cm×2 cm×1 cm,包膜完整,切面淡红色,质地较细腻(图1).

    作者:贾国涛;张学东;樊延延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会阴部丛状神经鞘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会阴部丛状神经鞘瘤(plexiform neurilem-moma,PN)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发生在会阴部的PN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文献.结果 患者女,31岁,会阴部肿块渐增大4年,无疼痛.边界清楚,切面灰白,实性,呈多结节状,质地中等.镜检:肿物位于皮下,约有30个大小不等的结节组成,直径0.5~2.0cm不等,每个结节均见纤维包膜包绕,大多数结节以细胞致密区(Antoni A)为主,无或少有细胞疏松区(Antoni B).结节内瘤细胞呈长梭形,核呈锥形、仿锤形或波浪状,呈栅栏状和螺旋状排列,可见verocay小体.免疫组化标记显示:瘤细胞vimentin和S-100蛋白弥漫阳性,GFAP与GPG 9.5部分呈阳性.结节外包膜EMA、CD34阳性,瘤细胞阴性.NSE、CD57、ER、PR、CD68、α-SMA、desmin和H-Caldesmon均阴性.结论 丛状神经鞘瘤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学特点的外周神经肿瘤,应与丛状神经纤维瘤、丛状纤维组织细胞和婴儿和儿童丛状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等相鉴别.

    作者:郜红艺;赖日权;杨志;张佳立;张江宇;吴坤河;饶金;阮红民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CIK细胞对A549肺癌细胞株的抗增殖及诱导凋亡作用的形态学研究

    目的 研究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A549肺癌细胞株的抗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方法 应用MTT法检测CIK细胞对肺癌细胞株的抗增殖作用的影响及细胞毒活性;通过倒置显微镜、HE染色、AO/EB荧光染色、透射电镜观察凋亡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结果 MTT比色法表明随着CIK细胞与肺癌细胞效靶比增加及作用时间延长,抑制率明显增强(P<0.01).CIK细胞作用于肺癌细胞24 h后,形态学观察肺癌细胞发生凋亡或坏死.结论 体外制备的CIK细胞对肺癌A549细胞具有抑制增殖和促进凋亡作用.

    作者:李花;孙抒;李香丹;杨万山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镜检和免疫组织化学在坏死性睾丸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睾丸肿瘤尽管占男性恶性肿瘤不到1%,但是年轻男性常见的实体肿瘤.由于睾丸精原细胞瘤与非精原细胞瘤的治疗不同,因此准确的病理诊断及分类非常重要.睾丸肿瘤发生坏死比较常见,特别是广泛坏死时掩盖了真正的肿瘤细胞而导致诊断错误.作者研究了11例坏死性睾丸肿瘤(完全坏死9例、几乎完全坏死2例)的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标记.

    作者:黄文斌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肾脏上皮样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肾脏上皮样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通过对3例EAML临床病理学观察与免疫组化标记及复习有关文献,讨论其组织学特征及临床生物学行为.结果 3例年龄分别为28、40和32岁,均有腰痛病史,其中1例伴有肉眼血尿,均无结节硬化症.眼观:肿瘤位于肾脏,直径大小分别为6 cm、8 cm和3 cm.3例境界清楚,例2伴囊性变.肿瘤无包膜,2例出血、坏死明显,质脆或韧.镜检:瘤细胞体积大或巨大,呈多边形,胞质丰富,嗜酸性或空泡状,核仁明显,可见核内包涵体,多核巨细胞散在其中.瘤细胞弥漫性或巢团状排列.2例瘤组织出血、坏死明显,呈浸润性边缘.3例未见典型AML图像.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瘤细胞HMB-45阳性,SMA和vimentin散在性阳性,CK、EMA和CD10均阴性.结论 EAML是一种单一方向分化的,含有大上皮样细胞的肿瘤,瘤细胞较为特异的表达HMB-45.辅以免疫组化可以与其它肾脏肿瘤相鉴别.

    作者:王志华;翁海燕;邢晓皖;李传应;吴海波;王晓秋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