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祥盛;张磊磊;朱玉红;王霞;于宁
目的 研究转录信号传导子与激活子3(Stat3)、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子宫颈鳞癌、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及正常子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58例子宫颈鳞癌组织,37例CIN组织,17例正常子宫颈组织中Stat3、HIF-1α和VEGF的表达.结果 Stat3在子宫颈鳞癌,CINⅡ-Ⅲ,CINⅠ和正常子宫颈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7%,33.3%,13.6%和5.9%.子宫颈鳞癌组织中,HIF-1α和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3%和84.5%.Stat3、HIF-1α及VEGF在子宫颈浸润癌中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CINⅠ及CINⅡ-Ⅲ(P<0.05).Stat3、VEGF的表达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组内P值均小于0.05.子宫颈鳞癌组织中HIF-1α表达与病理分级(P<0.05)有关,与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之间无关.子宫颈鳞癌中HIF-1α、VEGF的表达均与Stat3的表达成正相关(分别为rs=0.538,P<0.01;rs=0.638,P<0.01;).结论 Stat3、HIF-1α及VEGF在子宫颈鳞癌中过度表达并可能在子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起作用.Stat3可能在HIF-1α和VEGF的表达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对于靶向治疗子宫颈鳞癌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张晨丽;张煦;史淑霞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hyroperoxidase,TPO)mRNA cRNA探针的构建及原位表达的检测方法 和意义.方法 取甲状腺结节新鲜组织,在RT-PCR扩增TPO cDNA的基础上,构建pSPT19-TPO质粒,经Hind Ⅲ和BamHⅠ单酶切后成线性化模板,在SP6和T7 RNA聚合酶作用下,体外转录合成地高辛标记的TPO cRNA反义和正义探针,进行TPO mRNA的原位杂交实验.结果 TPO mRNA阳性杂交信号分布于甲状腺滤泡细胞的胞质,本组腺瘤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4例、瘤周甲状腺组织1例原位杂交阳性,乳头状癌2例、桥本病1例原位杂交阴性.核酸原位杂交和RT-PCR检测甲状腺组织TPO mRNA的表达,结果 一致.结论 成功构建甲状腺过氧化物酶mRNA 的cRNA探针;检测TPO mRNA是一种较准确反映甲状腺组织TPO状态的方法 ,TPO mRNA的原位检测可结合组织形态学了解甲状腺滤泡细胞的功能表达状况.
作者:陈云;朱明华;周晓军;倪灿荣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AILT)是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从1990年至今诊断AILT已超过200例.相对于已研究较透彻的B细胞淋巴瘤而言,我们对AILT知之甚少,导致治疗的无奈和极差的预后.在AILT的研究中,如果把认识到其为一真正的淋巴瘤而非一种瘤前病变看作第一个里程碑,近年来关于CXCL13抗体在AILT中的特异性表达无疑是第二个里程碑,它不仅阐明了AILT的来源而且将肿瘤细胞从纷杂的背景中标记出来,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本文对AILT的命名及发病率、临床表现、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遗传学改变、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综述.
作者:唐雪峰;李甘地;李亚林;赵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3例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进行临床资料及光镜和免疫组化标记观察.结果 组织学特点:纤维结缔组织把肿瘤细胞分隔成丛状或结节状.结节则由单核或多核组织细胞样细胞构成,结节外周围绕短梭形的纤维母/肌纤维母细胞样细胞.部分结节则主要由纤维母细胞样细胞组成,不见多核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单核或多核组织细胞样细胞表达CD68、α-ACT和溶菌酶,梭形细胞表达Vim和SMA.结论 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软组织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标记.
作者:马莉;谢群;陶仪声;承泽农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恶性萎缩性丘疹病又称坏死性肠-皮肤综合征或Degos病,是一种临床罕见疾病,病因不明,常同时侵犯胃肠道或造成多系统损害,预后很差.多数患者以急性胃肠道症状就诊并手术,病理诊断容易忽视皮肤病的病因.
作者:徐如君;赵盼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嗜酸细胞腺瘤合并Warthin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组织发生.方法 报道1例腮腺同时性嗜酸细胞腺瘤并Warthin瘤,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72岁.因无意中发现右腮腺区有一核桃大小肿物10余天、触痛明显而入院.镜下在同一瘤组织内可见嗜酸细胞腺瘤与Warthin瘤两种组成成分,并可见移行,二者具有相似的免疫表型.结论 同侧腮腺在同一瘤体内存在两种不同的肿瘤组织类型极为罕见,它们可能具有相同的组织来源.预后与原发肿瘤的性质有关.
作者:张伟;于文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女性生殖道黄色瘤样肉芽肿性炎的病因、临床病理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方法 对3例女性生殖道黄色瘤样肉芽肿性炎作了临床病理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并做了随访.结果 3例女性生殖道黄色瘤样肉芽肿性炎1例累及卵巢,1例累及双侧输卵管,1例累及子宫内膜.年龄分别是32、22和62岁.组织学观察显示病灶内大量泡沫状的组织细胞,混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少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偶见多核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泡沫细胞CD68阳性,淋巴细胞CD3和CD20阳性,κ、λ阳性.结论 女性生殖道黄色瘤样肉芽肿性炎虽是一种罕见的炎性病变,但只要记住它的存在及特点,就可以避免误诊.
作者:张祥盛;张磊磊;朱玉红;王霞;于宁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患者女,28岁.于半年前足月顺产后阴道流血一直淋漓不尽,量少,但自感阴道下坠明显.妇科检查:外阴血染,发育正常,已产型,阴道畅,阴道后穹窿上1/3处可见一约2 cm息肉状肿物,子宫颈内陷,阴道后穹隆消失,穹隆及阴道上1/3质地变硬,弹性差,子宫及双侧附件(-).取肿物病理检查,诊断为:(阴道)中肾管乳头状腺癌.手术切除全子宫及双侧附件.
作者:田芳;唐兆瑞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患者男,48岁,因腹胀2个月入院,无腹痛、恶心、呕吐,无发酸、烧心、黄疸.体检:巩膜无黄染,心肺听诊无异常;腹平软,上腹部剑突下可触及一大小10 cm×10 cm×8 cm包块,质硬,无压痛,脾未触及,无转移性浊音;肝功能检查正常;患者一般情况尚可,神志清,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无异常;各项病原学检查均呈阴性;各项血生化及血常规检查基本正常.AFP<20 μg/l,CEA 13.2 μg/ml.CT示肝占位,肝癌可能性大.初步诊断:肝脏肿瘤.随行肝肿瘤及肝左叶切除.
作者:叶历;张付美;方慧娟;程慧欣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卵巢黏液性囊腺瘤合并性索-间质肿瘤(MCSC)的临床病理特点、组织起源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MCSC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发现盆腔肿物1年,无明显不适及内分泌症状.大体上肿瘤为多房囊性,囊内壁可见散在的实性结节,镜检肿瘤由黏液性囊腺瘤和性索间质肿瘤两种成分组成,前者囊壁衬覆良性肠型黏液柱状上皮,性索间质成分瘤细胞呈小管状、条索状、梁状排列,局部有黄素化,两种成分混合存在,未见移行.免疫组化:性索成分瘤细胞呈Melan A弥漫强阳性;αInhibin和CD56局灶阳性;并见CKpan、vimentin、ER及PR的阳性表达;而EMA、CEA、CD99、S-100、CgA、Syn、nestin及SMA均阴性;Ki-67指数小于5%.结论 MCSC是罕见的卵巢肿瘤,性索间质成分可能是黏液性囊腺瘤囊壁内间质的一种反应性增生.诊断时需与类癌、伴异源成分的支持-间质细胞瘤、畸胎瘤等鉴别.
作者:张伟;李玉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肿瘤,极易误诊.作者在病理诊断中诊断1例,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作者:景洪标;邰艳红;李慧;刘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收集绍兴市人民医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间有完整住院病史资料的恶性胸腹水标本(腺癌)20例和良性胸腹水标本40例,所有胸腹水标本采样后立即放入利普专用保存瓶内,混匀后离心,沉淀物加入细胞基液,再次混匀后制成利普液基细胞学(LPT)涂片作细胞免疫组化检测,诊断由手术或活检病理组织学证实.其中胸水42例,腹水18例.胸水腺癌12例,腹水腺癌8例.腺癌组包括肺癌8例、卵巢癌5例、胰腺癌1例、胆囊癌2例和胃癌4例;良性组包括肺炎7例、结核19例、肝硬化9例、肾病综合征5例.
作者:傅燕萍;王伟;王诚;王宁;刘芳;刘喜波 刊期: 2008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6岁.因头痛、鼻塞、嗅觉减退半年余,加重一个月入院.影像学MRI检查示鼻窦炎,给予抗炎治疗后病情稍好转.并有鼻出血、外鼻肿胀.体检:鼻中隔穿孔,周围黏膜溃疡.左侧鼻腔内见下鼻甲肿胀,范围1.2 cm×0.8 cm,表面红肿.鼻腔镜检查示鼻窦内新生物,1.5 cm×1 cm×0.6 cm,灰白色,菜花状,质脆,触之易出血.在局麻下行鼻腔溃疡活检术及鼻窦新生物切除术.手术顺利,标本送病理检查.
作者:冷冬妮;王海;张曙;马恒辉;周航波;吴波;石群立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4例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患者年龄自6~20岁,均具有腰痛的症状和较高的临床分期.肿瘤大径2.5~10 cm,切面灰黄间灰红色.组织学上,肿瘤显示乳头状和腺泡状2种生长方式, 间质可见钙化.肿瘤细胞界限清楚,胞质淡红染至透亮,染色质呈泡状,核仁易见.4例肿瘤均弥漫高表达TFE3和CD10,不同程度表达CK、EMA和vimentin.结论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是近被定义的一种罕见肿瘤,好发于年轻患者,预后较差.其诊断主要依靠特征性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和免疫标记TFE3阳性.
作者:邰艳红;韦立新;石怀银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索在IgA肾病进展过程中MMP-2、TIMP-2与VEGF的表达变化、相互关系及其对逐渐进展的肾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收集60例确诊为IgA肾病的肾穿刺活检标本,将其分为5级,随机选取10例同期的肾小球微小病变作为对照组.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病例组与对照组中MMP-2、TIMP-2、VEGF的表达.结果 随着IgA肾病进展,MMP-2和VEGF表达均在早期出现表达增强,随病变发展逐渐下降,TIMP-2表达强度则逐渐增加,MMP-2/TIMP-2的比值亦在短暂上升后出现下降.MMP-2与TIMP-2呈负相关关系,与VEGF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MMP-2/TIMP-2系统及VEGF的表达变化对于IgA肾病的进展具有重要影响,MMP-2/TIMP-2自然平衡的破坏对于肾纤维化过程具有关键性作用.
作者:傅思莹;陶瑜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重组人肝细胞生长因子(rhG-HGF)对兔下肢缺血模型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 制作兔左下肢缺血模型,术后随机分为rhG-HGF治疗实验组(n=20)和对照组(n=20),应用流式细胞学技术、动脉造影、CD34染色检查,比较两组外周血CD34+细胞的含量、缺血下肢侧枝血管计数及肌肉毛细血管密度.结果 rhG-HGF治疗后3天实验组CD34+含量(%)为(0.7156±0.0842)明显高于对照组(0.3849±0.0816),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实验组在第15、30天时侧枝血管计数均高于对照组(P<0.01),第40天实验组内收肌毛细血管密度平均为(8.52±0.16)/HPF,明显高于对照组(4.18±0.65)/HPF(P<0.01).结论 rhG-HGF可以增加兔缺血下肢的毛细血管数量,有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
作者:杨继武;周业庭;刘伟平;张立飞;姜志良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病理诊断工作是个系统工程,它包括系列专业技术工作和病理学家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运用,病理学家对受检标本通过大体和镜下观察,并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才后作出病理诊断,这就是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运用过程,在此过程中思维方法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占新民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子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居第二位.有较高的死亡率,也是危害我国妇女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因此子宫颈癌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近几年来对子宫颈癌组织中高危组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型感染的检测主要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但该技术的开展需要一定的实验室条件.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法对HPV16、18早期蛋白E6抗体进行了检测分析,探讨其在子宫颈癌早期诊断的价值.
作者:叶芳萍;郑建红;张萍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CDH1基因C-160A多态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病风险和肿瘤分级分期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 检测374例CRC与324名对照以及180例HCC与209名对照的CDH1 C-160A基因型分布及差异.结果 CDH1 C-160A基因型分布在CRC-对照和HCC-对照人群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然而,高TNM分期(Ⅲ+Ⅳ)CRC组中A基因型(CA+AA)频率显著低于低TNM分期者(Ⅰ+Ⅱ)(P=0.008);淋巴结转移阳性CRC组中A基因型频率显著低于转移阴性者(P=0.016);远处转移阳性CRC组中A基因型频率也低于转移阴性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9).高T分期(T2~T4)HCC组中A基因型频率低于T1期者,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66).结论 CDH1 C-160A与CRC和HCC的发病风险无关,但-160A可能对CRC肿瘤进展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朱忠政;丛文铭;王爱忠;贾杭若;金夏祥;何向蕾;朱冠山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患者女,42岁.外阴部灰褐色肿物8年就诊,查体后联合偏右侧部见一囊性新生物,08 cm×07 cm大小,灰褐色,质韧,不活动,无触痛.切除送检.该患者两年前发现右乳散在粟粒性包块在南京市鼓楼医院病理科就诊,手术后切除部分肿物送检,病理显示:乳腺腺病.
作者:汪勤;孟刚 刊期: 200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