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输尿管局限性淀粉样变性1例并文献复习

郑海红;张显军;牛三强;吴亮;肖艳;陈国荣

关键词:输尿管疾病, 淀粉样变
摘要:淀粉样变是由多种原因所诱导的以特异性糖蛋白纤维在全身各种组织或器官的细胞外沉积为其特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泌尿系统淀粉样变性病较为少见,多发生在膀胱,发生在肾盂或输尿管较少[1,2].其临床表现及腔镜下的特点类似于泌尿系肿瘤而易误诊误治.我们报道1例发生于输尿管的淀粉样变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输尿管局限性淀粉样变性1例并文献复习

    淀粉样变是由多种原因所诱导的以特异性糖蛋白纤维在全身各种组织或器官的细胞外沉积为其特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泌尿系统淀粉样变性病较为少见,多发生在膀胱,发生在肾盂或输尿管较少[1,2].其临床表现及腔镜下的特点类似于泌尿系肿瘤而易误诊误治.我们报道1例发生于输尿管的淀粉样变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

    作者:郑海红;张显军;牛三强;吴亮;肖艳;陈国荣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结直肠息肉腺瘤的分类及其诊断中的问题

    结直肠息肉和腺瘤种类繁多,其中一些病变是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对这些病变性质的认识和正确处理对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由于分子病理学研究的深入,对某些病变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有必要对这些病变进行归类整理以利于病理医师进行正确诊断.

    作者:来茂德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来源于特化的肛门生殖器乳腺样腺体的肿瘤1例

    患者女,42岁.外阴部灰褐色肿物8年就诊,查体后联合偏右侧部见一囊性新生物,08 cm×07 cm大小,灰褐色,质韧,不活动,无触痛.切除送检.该患者两年前发现右乳散在粟粒性包块在南京市鼓楼医院病理科就诊,手术后切除部分肿物送检,病理显示:乳腺腺病.

    作者:汪勤;孟刚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中Stat3、HIF-1α和VEGF 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 研究转录信号传导子与激活子3(Stat3)、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子宫颈鳞癌、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及正常子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58例子宫颈鳞癌组织,37例CIN组织,17例正常子宫颈组织中Stat3、HIF-1α和VEGF的表达.结果 Stat3在子宫颈鳞癌,CINⅡ-Ⅲ,CINⅠ和正常子宫颈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7%,33.3%,13.6%和5.9%.子宫颈鳞癌组织中,HIF-1α和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3%和84.5%.Stat3、HIF-1α及VEGF在子宫颈浸润癌中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CINⅠ及CINⅡ-Ⅲ(P<0.05).Stat3、VEGF的表达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组内P值均小于0.05.子宫颈鳞癌组织中HIF-1α表达与病理分级(P<0.05)有关,与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之间无关.子宫颈鳞癌中HIF-1α、VEGF的表达均与Stat3的表达成正相关(分别为rs=0.538,P<0.01;rs=0.638,P<0.01;).结论 Stat3、HIF-1α及VEGF在子宫颈鳞癌中过度表达并可能在子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起作用.Stat3可能在HIF-1α和VEGF的表达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对于靶向治疗子宫颈鳞癌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张晨丽;张煦;史淑霞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嗅神经母细胞瘤预后相关因素

    嗅神经母细胞瘤(Olfactory neuroblastoma,ONB)是一种少见的多发于鼻腔鼻窦部的恶性肿瘤,由Berger和Luc自1924年首次报道,至2007年全世界文献报道约2 000多例,占全部鼻腔恶性肿瘤的3%~5%[1,3],男女发病相当[2],8~85岁均可发病.据多数文献报道,本病存在两个发病高峰:20~30岁及50~60岁[4],也有文献报道本病发病年龄高峰为40~70岁,不存在发病年龄的双峰倾向[5].发病部位一般位于嗅黏膜分布区,即鼻腔顶部、筛板、上鼻甲及鼻中隔的上部,也有报道称本病可发生于嗅黏膜异位部位,如鼻腔下侧、上颌窦和筛窦[4].目前ONB的诊断主要依靠组织学形态,一般分化较好的ONB都可以通过光镜观察来诊断,而分化较差的ONB可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或透射电镜观察进一步与其他小圆细胞恶性肿瘤如胚胎性横纹肌肉瘤、鼻腔鼻窦未分化癌、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恶性黑色素瘤、恶性淋巴瘤等鉴别[6,7].ONB的生物学行为由低度恶性到高度侵袭性不等,据报道有的病例在确诊后6个月内迅速死亡,有的病例在手术及放疗后24年仍存活[8].ONB的生存率各家报道不一致,根据文献回顾,ONB的5年总生存率41%~68.38%,10年总生存率45.3%~52%,可见ONB患者的预后不容乐观.由于本病的发病率低,各个研究机构的病例数有限,对预后因素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综述了病例数较多的近期文献,着重从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染色、临床分期、转移和复发、治疗方式等方面探讨ONB的预后因素,为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作者:姚倩;刘红刚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近端型上皮样肉瘤1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近端型上皮样肉瘤(proximal-type epitheliod sarcoma,PES)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报道1例PE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EnVision-plus法)标记及电镜观察.结果 患者女性,24岁.临床主要表现右侧大阴唇逐渐增大的无痛性肿块.组织学特征:瘤组织呈结节状生长,瘤细胞椭圆形、多边形,胞质嗜双色或嗜酸性,核空泡状,有明显核仁.常见横纹肌样细胞,未见肉芽肿样改变.免疫表型:瘤细胞vimentin、β-catenin阳性,EMA局灶阳性;而SMA、MyoD1、desmin、CD117、S-100、HMB-45、Melan A、CD99、Syn、CD57、CKAE1/AE3、CK8/18、CK19、CA125、CEA、FⅧRAg、CD31、CD34、Calretinin、 CD45和CD68阴性.电镜:细胞胞质内见较多线粒体、少量粗面内质网及溶酶体,未见黑色素小体、神经内分泌颗粒及肌丝,细胞间连接不明显,未见肿瘤间质.结论 PES为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肿瘤,与经典型ES相比,具有独特的组织学特征,并具有更强的侵袭性.

    作者:徐艳;石群立;周晓军;李南云;印洪林;周航波;陆珍凤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以ras信号通路为靶标的抗肿瘤治疗研究进展

    研究发现大约30%的人类肿瘤存在ras基因突变,且多种肿瘤均检测到p21Ras过表达,表明ras基因突变和p21Ras过表达确实与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关.因此,针对ras蛋白的肿瘤靶向治疗也成为肿瘤治疗学的研究热点.本文将以ras信号通路为靶标的抗肿瘤治疗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甄时建;杨举伦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IgA肾病进展中MMP-2、TIMP-2与VEGF的表达变化

    目的 探索在IgA肾病进展过程中MMP-2、TIMP-2与VEGF的表达变化、相互关系及其对逐渐进展的肾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收集60例确诊为IgA肾病的肾穿刺活检标本,将其分为5级,随机选取10例同期的肾小球微小病变作为对照组.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病例组与对照组中MMP-2、TIMP-2、VEGF的表达.结果 随着IgA肾病进展,MMP-2和VEGF表达均在早期出现表达增强,随病变发展逐渐下降,TIMP-2表达强度则逐渐增加,MMP-2/TIMP-2的比值亦在短暂上升后出现下降.MMP-2与TIMP-2呈负相关关系,与VEGF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MMP-2/TIMP-2系统及VEGF的表达变化对于IgA肾病的进展具有重要影响,MMP-2/TIMP-2自然平衡的破坏对于肾纤维化过程具有关键性作用.

    作者:傅思莹;陶瑜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mRNA cRNA探针的构建及意义

    目的 探讨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hyroperoxidase,TPO)mRNA cRNA探针的构建及原位表达的检测方法 和意义.方法 取甲状腺结节新鲜组织,在RT-PCR扩增TPO cDNA的基础上,构建pSPT19-TPO质粒,经Hind Ⅲ和BamHⅠ单酶切后成线性化模板,在SP6和T7 RNA聚合酶作用下,体外转录合成地高辛标记的TPO cRNA反义和正义探针,进行TPO mRNA的原位杂交实验.结果 TPO mRNA阳性杂交信号分布于甲状腺滤泡细胞的胞质,本组腺瘤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4例、瘤周甲状腺组织1例原位杂交阳性,乳头状癌2例、桥本病1例原位杂交阴性.核酸原位杂交和RT-PCR检测甲状腺组织TPO mRNA的表达,结果 一致.结论 成功构建甲状腺过氧化物酶mRNA 的cRNA探针;检测TPO mRNA是一种较准确反映甲状腺组织TPO状态的方法 ,TPO mRNA的原位检测可结合组织形态学了解甲状腺滤泡细胞的功能表达状况.

    作者:陈云;朱明华;周晓军;倪灿荣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

    目的 探讨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4例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患者年龄自6~20岁,均具有腰痛的症状和较高的临床分期.肿瘤大径2.5~10 cm,切面灰黄间灰红色.组织学上,肿瘤显示乳头状和腺泡状2种生长方式, 间质可见钙化.肿瘤细胞界限清楚,胞质淡红染至透亮,染色质呈泡状,核仁易见.4例肿瘤均弥漫高表达TFE3和CD10,不同程度表达CK、EMA和vimentin.结论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是近被定义的一种罕见肿瘤,好发于年轻患者,预后较差.其诊断主要依靠特征性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和免疫标记TFE3阳性.

    作者:邰艳红;韦立新;石怀银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酶联免疫、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的比较研究

    EB病毒(Epstein-Barr)感染与鼻咽癌等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我们采用酶联免疫、免疫组化法和EBER原位杂交法检测血清和肿瘤石蜡切片中EB病毒表达,并对3种检测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

    作者:杨冬梅;刘红刚;张勇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遗传缺陷性小鼠角膜炎模型的超微病理观察

    目的 观察不同时段遗传缺陷性小鼠角膜炎模型角膜组织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应用ENU诱变技术建立小鼠角膜炎模型;用透射电镜观察在不同时期角膜感染部位的超微结构改变,并辅以光镜观察.结果 成功建立小鼠模型;在模型小鼠出生后的不同时段中,电镜下小鼠角膜基质内可见有细菌感染、炎症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及新生毛细血管增生等炎症改变.结论 透射电镜和光镜研究手段能有效地在组织和超微结构水平研究角膜感染时的动态变化,为研究该疾病提供可靠的形态学依据.

    作者:唐建忠;朱昌来;邵义祥;管怀进;林琳;张天一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女性生殖道黄色瘤样肉芽肿性炎

    目的 探讨女性生殖道黄色瘤样肉芽肿性炎的病因、临床病理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方法 对3例女性生殖道黄色瘤样肉芽肿性炎作了临床病理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并做了随访.结果 3例女性生殖道黄色瘤样肉芽肿性炎1例累及卵巢,1例累及双侧输卵管,1例累及子宫内膜.年龄分别是32、22和62岁.组织学观察显示病灶内大量泡沫状的组织细胞,混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少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偶见多核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泡沫细胞CD68阳性,淋巴细胞CD3和CD20阳性,κ、λ阳性.结论 女性生殖道黄色瘤样肉芽肿性炎虽是一种罕见的炎性病变,但只要记住它的存在及特点,就可以避免误诊.

    作者:张祥盛;张磊磊;朱玉红;王霞;于宁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卵巢黏液性囊腺瘤合并性索-间质肿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卵巢黏液性囊腺瘤合并性索-间质肿瘤(MCSC)的临床病理特点、组织起源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MCSC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发现盆腔肿物1年,无明显不适及内分泌症状.大体上肿瘤为多房囊性,囊内壁可见散在的实性结节,镜检肿瘤由黏液性囊腺瘤和性索间质肿瘤两种成分组成,前者囊壁衬覆良性肠型黏液柱状上皮,性索间质成分瘤细胞呈小管状、条索状、梁状排列,局部有黄素化,两种成分混合存在,未见移行.免疫组化:性索成分瘤细胞呈Melan A弥漫强阳性;αInhibin和CD56局灶阳性;并见CKpan、vimentin、ER及PR的阳性表达;而EMA、CEA、CD99、S-100、CgA、Syn、nestin及SMA均阴性;Ki-67指数小于5%.结论 MCSC是罕见的卵巢肿瘤,性索间质成分可能是黏液性囊腺瘤囊壁内间质的一种反应性增生.诊断时需与类癌、伴异源成分的支持-间质细胞瘤、畸胎瘤等鉴别.

    作者:张伟;李玉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临床病理学观察

    目的 探讨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 angiomyfibroblastoma, AMF )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通过对7例AMF的临床表现、组织学观察与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AMF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结果 7例均为女性,年龄25~52岁,部位在大阴唇(3例)、宫颈管(3例)和腹股沟(1例),大小1.6~6.0 cm;眼观:肿瘤边界清,无包膜,质地韧,切面灰白,局部有黏液感.镜检:肿瘤细胞分布稀疏不一,呈密集的血管区与少细胞的水肿区相交替分布.瘤细胞肥胖,呈梭形或短梭形,可见胞质突起或波浪状弯曲,瘤细胞围绕丰富的血管,大多是薄壁小血管或毛细血管,间质可见胶原束.免疫表型:瘤细胞vimentin和desmin弥漫阳性,α-SMA和CD34局灶阳性,发生于宫颈的3例ER和PR弱阳性,所有病例CK、S-100蛋白阴性.结论 AMF是发生女性外阴、生殖道的良性软组织肿瘤;需要与侵袭性血管黏液瘤、富于细胞性的血管纤维瘤、青春期前外阴纤维瘤、浅表宫颈阴道肌纤维母细胞瘤等软组织肿瘤相鉴别.

    作者:郜红艺;赖日权;张佳立;吴坤河;张江宇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鼻NK/T细胞淋巴瘤伴鳞状上皮假上皮瘤样增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6岁.因头痛、鼻塞、嗅觉减退半年余,加重一个月入院.影像学MRI检查示鼻窦炎,给予抗炎治疗后病情稍好转.并有鼻出血、外鼻肿胀.体检:鼻中隔穿孔,周围黏膜溃疡.左侧鼻腔内见下鼻甲肿胀,范围1.2 cm×0.8 cm,表面红肿.鼻腔镜检查示鼻窦内新生物,1.5 cm×1 cm×0.6 cm,灰白色,菜花状,质脆,触之易出血.在局麻下行鼻腔溃疡活检术及鼻窦新生物切除术.手术顺利,标本送病理检查.

    作者:冷冬妮;王海;张曙;马恒辉;周航波;吴波;石群立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多重荧光PCR-毛细管电泳进行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中的常见问题

    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作为肿瘤发生相关机制之一,其检测已广泛应用于多项研究.利用多重荧光PCR结合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技术检测微卫星是一种具有优势的方法.它有高效、稳定、灵敏度高、分析结果可靠等优点.但由于多重荧光PCR-毛细管电泳是一项精度要求相对较高的检测技术,因此实验操作中不少细节是影响检测成败的关键因素,并可能引起微卫星数据分析的误解.本文结合实例,对这项方法在使用中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探讨,并就相关技术优化等方面做一简要介绍.

    作者:潘菲;宋坤;盛弘强;来茂德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临床病理学观察

    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肿瘤,极易误诊.作者在病理诊断中诊断1例,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作者:景洪标;邰艳红;李慧;刘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防范活检漏诊梅毒

    1 概述近20年来,国内梅毒疫情复燃.梅毒的报告发病率由1985年的0.017/10万陡增至2000年的13.35/10万[1](21年间增加了80倍).东南沿海城市和西北、新疆发病率较高,男女比例几近相同(1.04: 1),绝大部分(99.61%)为早期梅毒,晚期梅毒和胎传梅毒分别仅占0.16%和0.21%[2].

    作者:张乃鑫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3例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进行临床资料及光镜和免疫组化标记观察.结果 组织学特点:纤维结缔组织把肿瘤细胞分隔成丛状或结节状.结节则由单核或多核组织细胞样细胞构成,结节外周围绕短梭形的纤维母/肌纤维母细胞样细胞.部分结节则主要由纤维母细胞样细胞组成,不见多核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单核或多核组织细胞样细胞表达CD68、α-ACT和溶菌酶,梭形细胞表达Vim和SMA.结论 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软组织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标记.

    作者:马莉;谢群;陶仪声;承泽农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