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卢晓梅;陆鸣;周小鸽;黄受方
患者女性,56岁,发现尿道口肿块2~3年.因阴道出血入院.妇检:尿道外口息肉状肿物,大小3 cm×3 cm×2cm.
作者:黄文斌;金行藻;张树霞;周晓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TRAIL作为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凋亡诱导分子,可诱导多种肿瘤细胞发生凋亡,而对正常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TRAIL还可与化、放疗协同作用,逆转肿瘤细胞对药物、放射线的耐受性,使其凋亡率明显增加,因而TRAIL在难治性肿瘤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并非所有肿瘤细胞都对TRAIL敏感.细胞对TRAIL诱导凋亡的敏感性,是多种内源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诱骗受体、NF-κB、c-FLIP、IAPs与Smac/DIABLO、bcl-2蛋白家族等几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对TRAIL敏感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叶子茵;林汉良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传统的快速石蜡切片技术主要是利用酒精灯、电炉直接或水浴加热处理组织,以缩短组织的固定、脱水、透明和浸蜡的时间,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组织受热时间和程度难以准确地控制,容易引起组织过脆或处理不足,从而影响诊断.因此,我们尝试利用微波水浴辐射处理组织,经过反复试验和不断改进,摸索出一种制片效果相当理想的微波水浴辐射快速石蜡切片法,在术中病理诊断中取得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周东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含有鳞状细胞癌成分的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 carcinoma with squamous cell component,MCS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特点.方法 复习20例MCSC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其巨检、组织学、免疫表型和预后特点.结果 本组肿瘤中纯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6例、腺鳞癌(adenosquamous carcinoma,ASC)13例、癌肉瘤1例.全组平均发病年龄52.4岁,多表现为无痛性乳腺肿块.SCC和ASC腋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0%和66.7%.巨检45%病例呈囊性.镜下角化型SCC 2例、棘层松解型1例、角化与棘层松解混合型2例、角化与梭形细胞混合型1例.ASC中的SCC成分均为角化型,腺癌成分则为浸润性导管癌,仅1例混有少量黏液癌.1例癌肉瘤含有鳞癌、腺癌和软骨肉瘤成分.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病例的SCC成分均呈CK34βE12、CK5/6、CK14和p63阳性,ER、PR阴性.5例腺癌成分呈CK34βE12灶性阳性,各有1例腺癌成分灶性表达CK14和CK5/6.CK8阳性见于所有腺癌成分,仅1例SCC成分呈灶性阳性.SMA在本组肿瘤的腺鳞两种成分均呈阴性.结论 MCSC以ASC为常见,眼观呈囊性是其特点之一.SCC成分的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存在不同程度变异.CK14、p63和CK8作为一种组合可能有助于SCC的鉴别诊断.规范诊断标准的大样本研究将会提供更有价值的临床病理资料.
作者:李新军;魏兵;步宏;张红英;陈卉娇;陈海玲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PBK/TOPK在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和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B 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B-NHL)中的表达和肿瘤增殖活性的关系,探讨TOPK在淋巴瘤组织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运用SP法免疫组化法检测PBK/TOPK和Ki-67在B细胞性侵袭性淋巴瘤22例、惰性淋巴瘤21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15例中的表达.结果 TOPK在惰性淋巴瘤中的阳性率明显低于侵袭性淋巴瘤(P<0.01).Ki-67在反应性淋巴结增生和B-NHL中的表达与PBK/TOPK非常一致,二者存在正相关(P<0.01).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中,PBK/TOPK主要表达于激活的中心母细胞,同时这些细胞亦表达Ki-67抗原.结论 TOPK能激活B淋巴细胞,并与B-NHL的细胞增殖活性和恶性程度密切相关,提示TOPK在B细胞淋巴瘤的恶性增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判断和诊治提供新的依据和靶点.
作者:刘宇宏;刘延香;黄高昇;王娟红;王文清;张伟平;李袁飞;王璐;王迪;王哲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乳腺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1例乳腺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进行研究,并文献复习.结果 该例肿块3 cm×2 cm,边界不清,向周围乳腺及脂肪组织浸润.肿块主要由梭形细胞组成,其中含少量破骨样巨细胞.梭形细胞表达Vim、SMA和MSA,破骨样巨细胞表达CD68(KP-1),未发现CK阳性细胞.结论 结节性筋膜炎很少复发,也不转移,组织学形态易与一些良恶性肿瘤混淆,需做免疫组化检测以明确其性质.
作者:唐峰;包芸;王虹;许祖德;胡锡琪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很少见的胃肠道疾病,现报道10例并进行讨论.
作者:于民;齐雪岭;吴叶菊;周晓芹;孙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孕妇吸烟对胎盘影响的组织学变化.方法 标本取自妊娠早期人工流产胎盘,行常规和血管FⅧRAg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妊娠早期胎盘组织学变化.孕妇以吸烟和不吸烟相匹配的方法 分为吸烟组和不吸烟组.结果 吸烟组中胎盘的炎症、绒毛间质内造血灶、绒毛表面和间质中的合体细胞结与不吸烟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吸烟孕妇胎盘蜕膜炎症的发生率较高,绒毛间质内造血灶、绒毛表面和间质中的合体细胞结与不吸烟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作者:张祥盛;张磊磊;张燕;李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者男性,76岁,因左耳后肿块50年、左口角歪斜1年、左颈肿块7个月入院.体检发现左腮腺内肿块,质硬,固定,直径4 cm,并发现左颈肿大淋巴结1枚,直径2 cm,CT示左腮腺团块影,似结节融合,密度高,中心见低密度影,茎突前间隙见囊性低密度影,边界尚清.术前穿刺诊断:左腮腺腺癌,后行左腮腺癌联合根治术.
作者:陈彤箴;李小秋;朱雄增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动态观察CD31、MMP2、MMP9、Cathepsin D在黑色素移植瘤血管生成拟态形成(vasculogenesis mimicry,VM)中的表达.方法 制作小鼠黑色素移植瘤动物模型,成瘤后每天随机抽取1只小鼠处死,共12天,获得肿瘤样本114例;HE染色、CD31、Cathepsin D、MMP2、MMP9免疫组化染色和PAS染色.结果 在移植瘤形成的第1~8天,肿瘤组织内存在VM;第9~12天移植瘤中的VM被内皮依赖性血管替代;VM周围肿瘤细胞中CD31、MMP2阳性百分率高于远离VM区域的阳性百分率;内皮依赖性血管周围肿瘤细胞CD31阳性百分率与远离内皮依赖性血管区域的阳性百分率之间存在差别;VM周围肿瘤细胞MMP9阳性百分率高于内皮依赖性血管周围的阳性百分率;VM密度与VM周围肿瘤细胞CD31、Cathepsin D、MMP2阳性百分率之间存在相关;内皮依赖性血管密度只与内皮依赖性血管周围肿瘤细胞中CD31阳性百分率之间存在相关.结论 移植瘤中VM是暂时性血液供应方式,渐被内皮依赖性血管替代;CD31、Cathepsin D、MMP2、MMP9均与黑色素移植瘤VM形成有关,其中CD31、MMP2作用尤其重要.
作者:张凡;赵秀兰;刘易欣;孙保存;张诗武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乳腺微浸润癌(microinvasive carcinoma,MI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和其病理诊断标准.方法 回顾性研究40例MIC,按文献报道诊断标准分为两个亚型,并对病理学特征、分子生物学指标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 MIC占同期乳腺癌的1.5%,乳腺钼靶拍片85.0%的病例(34例/40例)显示不同程度的泥沙样钙化.粉刺型和高核分级的导管内癌更易形成间质浸润.淋巴结转移2.5%(1例/40例).31例平均8个月随访显示无复发及转移.两亚型各指标比较结果 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MIC是一种少见、淋巴结转移率低、预后较好的恶性肿瘤.建议诊断标准:单个浸润灶时,大径应<2mm;出现几个浸润灶时,其中单个浸润灶的大径应<1 mm,且几个浸润灶面积总和不应超过整个肿瘤组织面积的10%.
作者:陈凌;郭晓静;范宇;郎荣刚;臧凤琳;傅西林;付丽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观测甲酰肽受体(formylpeptide receptor,FPR)在人恶性胶质瘤细胞系U87细胞裸鼠脑原位移植瘤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探讨FPR在恶性胶质瘤血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培养U87细胞,以立体定向注射技术制作U87裸鼠脑原位移植瘤模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分别观测FPR在U87细胞和移植瘤组织的表达;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VEGF在U87细胞裸鼠脑移植瘤上的表达.结果 培养的U87细胞及其原位移植瘤组织均可见FPR表达,定位于瘤细胞胞膜,VEGF阳性着色主要位于胞质,两者阳性表达程度呈正相关性.结论 人恶性胶质瘤细胞系U87细胞裸鼠脑原位移植瘤组织存在FPR表达,与VEGF的产生密切相关,在胶质瘤血管生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宏;卞修武;赵雯;陈代伦;陈剑鸿;冯玉慧;徐承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者男性,52岁,左侧胸痛10余天.无明显诱因,为持续性胀痛,可阵发性加剧,并可向胸背部放射,有咳嗽、鼻塞、低热.胸部体征阴性.胸片提示胸内有占位病变.CT片诊断左前中纵隔囊性占位,性质待查.见左中纵隔主动脉弓下方见圆形囊性肿块,质均匀,直径6.8 cm,壁厚5 mm,光整,邻近肺动脉干及左、右肺动脉明显受压变形(图1、2).MRI也提示纵隔肿瘤.行外科手术切除,术中发现肿瘤位于左前中纵隔,与主动脉、肺动脉关系紧密,肿块直径7~10 cm,壁厚,内容物为咖啡色液体.临床诊断为纵隔肿瘤.
作者:施旻;肖纯;叶芳萍;杜舜颖;曹丽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肿瘤是一类多步骤发生、多基因突变所致的细胞克隆性、进化性疾病,其基本的特征是细胞失控性生长.cyclins和CDKs直接参与细胞周期调控,它们的异常表达可使细胞周期启动、运行和终止的异常,使细胞增殖过多、凋亡减少,导致肿瘤的发生.有关cyclin E、cyclin A和CDK2蛋白在各种组织类型卵巢生殖细胞肿瘤(germ cell tumor of ovary,GCTO)中表达的研究少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cyclin E、cyclin A和CDK2在GCTO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作者:邹向阳;王华新;范姝君;张秀蓉;刘丹;孙国超;李连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者男性,58岁,因咽痛伴涕中带血半年余入院.体检:口咽部黏膜充血明显,舌腭弓充血,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左侧呈暗红色,右侧呈暗紫色,与前后弓无粘连,咽后壁可见增生的淋巴滤泡.间接鼻咽镜下见鼻咽顶壁偏后侧一暗红色椭圆形新生物,直径约1 cm,表面红染,质软.分别取右侧扁桃体及鼻咽顶壁两处新生物,送病检.
作者:王宁;李冬洁;石群立;周晓军;李南云;孙桂勤;马恒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乳腺纤维瘤病(韧带样瘤)少见,1923年首先由Nichols[1]报道.国外文献报道较多,国内仅见1例报道[2].在新版WHO乳腺肿瘤分类中[3],将其定义为病变来源于乳腺实质内的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具有局部侵袭性,无转移潜能,须排除胸部筋膜来源的纤维瘤病累及乳腺.
作者:陈定宝;戴林;宋秋静;阚秀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者女性,43岁,因左侧乳腺肿块2个月,迅速增大伴疼痛就诊.查体:左侧乳腺弥漫性肿大,皮肤局部内陷,表面静脉曲张,全乳均可触及肿块,质地硬,边界不清,轻度压痛,活动差,压迫乳头有淡黄色溢液.右乳房可触及增生的乳腺组织,未触及明显包块.双侧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B超示左侧乳腺实性病变,可疑癌.遂行左乳房单纯切除,术中送冷冻切片快速病理检查,诊断为间叶组织来源恶性肿瘤.遂行全乳扩大范围切除加同侧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作者:张亚青;晏伟;惠延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微卫星不稳定(MSI)结直肠癌中的环氧化酶-2(COX-2)、hMLH1和hMSH2的表达.方法 采用PCR法检测42例手术切除结直肠癌和癌旁组织中MSI存在情况,并采用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癌旁正常组织、MSI及微卫星稳定(MSS)结直肠癌标本COX-2、hMLH1、hMSH2的表达.结果 42例结直肠癌组织中MSI 18例,MSS 24例.在18例MSI阳性的结直肠癌组织中COX-2和hMLH1低表达率分别为61.11%(11/18)、77.78%(14/18),明显高于MSS组(P<0.05).结论 hMLH1表达降低可能与MSI发生有关.COX-2、hMLH1在MSI和MSS结直肠癌发生途径中起不同的作用.MSI可以作为结直肠癌分类的参考指标.
作者:韦金英;韩彩丽;宋伟庆;张轶华;陈怡;刘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非特异性类固醇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 对1例非特异性类固醇细胞瘤进行HE和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染色,并复习文献.结果 肿瘤呈实性,境界清楚,偶尔呈分叶状.其肿瘤细胞的形态大致为两种,一种为具有嗜酸胞质颗粒的细胞,另一种为胞质透亮的细胞.此肿瘤的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核非典型性程度、核分裂象多少、出血、坏死等有关.肿瘤细胞免疫组化α-inhibin、calretinin、Melan-A阳性表达.非特异性类固醇细胞瘤需要与广泛黄素化的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富于脂质的Sertoli细胞瘤和原发性或继发性的黑色素瘤相鉴别.治疗方法 主要取决于肿瘤的良恶性.结论 非特异性类固醇细胞瘤占类固醇细胞肿瘤的56%,是类固醇细胞肿瘤中常见的类型,免疫组化有助于诊断.
作者:王超;卢晓梅;陆鸣;周小鸽;黄受方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影响免疫组化实验结果的因素很多,如检测系统灵敏度、抗原修复方法不同等.因此,免疫组化标准化和质量控制势在必行.现将我们的工作总结如下.
作者:高冬玲;郑湘予;张岚;陈奎生;李文才;张云汉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