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PBK/TOPK表达与增殖活性的关系

刘宇宏;刘延香;黄高昇;王娟红;王文清;张伟平;李袁飞;王璐;王迪;王哲

关键词:淋巴瘤, 非霍奇金, PBK/TOPK, Ki-67,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 研究PBK/TOPK在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和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B 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B-NHL)中的表达和肿瘤增殖活性的关系,探讨TOPK在淋巴瘤组织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运用SP法免疫组化法检测PBK/TOPK和Ki-67在B细胞性侵袭性淋巴瘤22例、惰性淋巴瘤21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15例中的表达.结果 TOPK在惰性淋巴瘤中的阳性率明显低于侵袭性淋巴瘤(P<0.01).Ki-67在反应性淋巴结增生和B-NHL中的表达与PBK/TOPK非常一致,二者存在正相关(P<0.01).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中,PBK/TOPK主要表达于激活的中心母细胞,同时这些细胞亦表达Ki-67抗原.结论 TOPK能激活B淋巴细胞,并与B-NHL的细胞增殖活性和恶性程度密切相关,提示TOPK在B细胞淋巴瘤的恶性增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判断和诊治提供新的依据和靶点.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骨非霍奇金淋巴瘤23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临床预后指标及Pax-5蛋白表达的诊断价值.方法 复习23例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血清LDH、国际预后指数及治疗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并用EnVision两步法标记Pax-5,比较BSAP与CD20及CD79α的表达情况.结果 23骨非霍奇金淋巴瘤均为B细胞淋巴瘤,其中22例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65.9%,血清LDH升高、国际预后指数高危类对预后不利(两者P值分别为0.02和0.01).23例中有22例表达Pax-5,Pax-5与CD20及CD79α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骨非霍奇金淋巴瘤以B细胞淋巴瘤多见,预后较好,血清LDH和国际预后指数是判断预后的指标.Pax-5可应用于原发性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

    作者:周志毅;程静;石群立;周晓军;田秀春;肖芹;周航波;马恒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胃癌中骨桥蛋白与OCT2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及转录因子OCT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组织微阵列技术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99例胃癌组织中OPN蛋白与OCT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99例胃癌中OPN蛋白及OCT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61%、54.55%;OPN蛋白表达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呈正相关;OCT2蛋白表达也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呈正相关;OPN蛋白表达与OCT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OPN及OCT2蛋白阳性表达病例的平均生存时间和5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的病例.结论 OPN及OCT2蛋白表达可预测胃癌浸润和转移,是指导临床治疗及评估预后的有价指标.

    作者:张巧英;姚根有;傅燕萍;赵仲生;张布衣;付琼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微卫星不稳定结直肠癌中COX-2、hMLH1、hMSH2的表达

    目的 观察微卫星不稳定(MSI)结直肠癌中的环氧化酶-2(COX-2)、hMLH1和hMSH2的表达.方法 采用PCR法检测42例手术切除结直肠癌和癌旁组织中MSI存在情况,并采用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癌旁正常组织、MSI及微卫星稳定(MSS)结直肠癌标本COX-2、hMLH1、hMSH2的表达.结果 42例结直肠癌组织中MSI 18例,MSS 24例.在18例MSI阳性的结直肠癌组织中COX-2和hMLH1低表达率分别为61.11%(11/18)、77.78%(14/18),明显高于MSS组(P<0.05).结论 hMLH1表达降低可能与MSI发生有关.COX-2、hMLH1在MSI和MSS结直肠癌发生途径中起不同的作用.MSI可以作为结直肠癌分类的参考指标.

    作者:韦金英;韩彩丽;宋伟庆;张轶华;陈怡;刘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人恶性胶质瘤细胞裸鼠脑原位移植瘤FPR表达与VEGF关系

    目的 观测甲酰肽受体(formylpeptide receptor,FPR)在人恶性胶质瘤细胞系U87细胞裸鼠脑原位移植瘤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探讨FPR在恶性胶质瘤血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培养U87细胞,以立体定向注射技术制作U87裸鼠脑原位移植瘤模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分别观测FPR在U87细胞和移植瘤组织的表达;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VEGF在U87细胞裸鼠脑移植瘤上的表达.结果 培养的U87细胞及其原位移植瘤组织均可见FPR表达,定位于瘤细胞胞膜,VEGF阳性着色主要位于胞质,两者阳性表达程度呈正相关性.结论 人恶性胶质瘤细胞系U87细胞裸鼠脑原位移植瘤组织存在FPR表达,与VEGF的产生密切相关,在胶质瘤血管生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宏;卞修武;赵雯;陈代伦;陈剑鸿;冯玉慧;徐承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食管下段颗粒细胞瘤1例

    患者男性,43岁,因间歇性上腹部不适伴嗳气1年余入院.外院电子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食管炎,食管息肉,重度慢性活动性胃炎,为进一步治疗转入我院.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腹未见异常.电子胃镜检查:食管下段隆起性病变,遂取活组织2块,病理诊断为鳞状上皮黏膜下局部增生的嗜酸性细胞团,考虑为颗粒细胞瘤可能,因活检组织较少,建议进一步检查.1个半月后超声胃镜复查示:食管下段35 cm后壁见一脐样广基隆起性肿物,大小约0.8 cm×0.6 cm×0.3 cm,位于黏膜下,表面光滑、色泽正常,无活动.临床诊断为:食管黏膜下隆起肿瘤.为了明确诊断及治疗,经患者及家属同意,行电子内窥镜肿物切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出院.

    作者:付勇;岳新华;张培谊;王玉兰;邹赛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含有鳞状细胞癌成分的乳腺化生性癌临床病理特征

    目的 探讨含有鳞状细胞癌成分的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 carcinoma with squamous cell component,MCS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特点.方法 复习20例MCSC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其巨检、组织学、免疫表型和预后特点.结果 本组肿瘤中纯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6例、腺鳞癌(adenosquamous carcinoma,ASC)13例、癌肉瘤1例.全组平均发病年龄52.4岁,多表现为无痛性乳腺肿块.SCC和ASC腋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0%和66.7%.巨检45%病例呈囊性.镜下角化型SCC 2例、棘层松解型1例、角化与棘层松解混合型2例、角化与梭形细胞混合型1例.ASC中的SCC成分均为角化型,腺癌成分则为浸润性导管癌,仅1例混有少量黏液癌.1例癌肉瘤含有鳞癌、腺癌和软骨肉瘤成分.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病例的SCC成分均呈CK34βE12、CK5/6、CK14和p63阳性,ER、PR阴性.5例腺癌成分呈CK34βE12灶性阳性,各有1例腺癌成分灶性表达CK14和CK5/6.CK8阳性见于所有腺癌成分,仅1例SCC成分呈灶性阳性.SMA在本组肿瘤的腺鳞两种成分均呈阴性.结论 MCSC以ASC为常见,眼观呈囊性是其特点之一.SCC成分的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存在不同程度变异.CK14、p63和CK8作为一种组合可能有助于SCC的鉴别诊断.规范诊断标准的大样本研究将会提供更有价值的临床病理资料.

    作者:李新军;魏兵;步宏;张红英;陈卉娇;陈海玲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抑癌基因Runx3的研究进展

    Runt区域转录因子也称PEBP2/CBF(polyomavirus enhancer-core binding protein 2/core binding factor)转录因子家族,是TGF-β超家族信号重要的靶目标,在哺乳动物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它由Runx基因编码的α亚基和一个由Cbfβ基因编码的β亚基组成.α亚基内含有一段由128个氨基酸组成的高度保守域,有两个不同的功能:与DNA结合的能力和与β亚基相互作用的功能,其保守域叫Runt结构域(Runt domain,RD),因与果蝇Runt蛋白的一个区域同源而得名[1].

    作者:张雪妍;张煦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双侧扁桃体及鼻咽顶部上皮样血管肉瘤1例

    患者男性,58岁,因咽痛伴涕中带血半年余入院.体检:口咽部黏膜充血明显,舌腭弓充血,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左侧呈暗红色,右侧呈暗紫色,与前后弓无粘连,咽后壁可见增生的淋巴滤泡.间接鼻咽镜下见鼻咽顶壁偏后侧一暗红色椭圆形新生物,直径约1 cm,表面红染,质软.分别取右侧扁桃体及鼻咽顶壁两处新生物,送病检.

    作者:王宁;李冬洁;石群立;周晓军;李南云;孙桂勤;马恒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Ki-67、NET-1与CD34免疫组化三重染色技术

    目前,免疫组化一般采用在一张切片上显示一种抗原成分的单免疫组化方法,这对于某种肿瘤内多种抗原成分表达及相互关系研究来讲,一是操作繁琐、耗时,二是相互间比较时存在取材和操作的不同,使获得的结果不够客观准确,我们经多次实验,成功地在同一切片上完成了膀胱癌组织细胞Ki-67、NET-1及新生血管CD34免疫组化三重染色,为研究同一组织细胞内多种抗原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作者:王平;董德平;张剑平;鄂群;陈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吸烟对早孕胎盘和蜕膜影响的组织学观察

    目的 探讨孕妇吸烟对胎盘影响的组织学变化.方法 标本取自妊娠早期人工流产胎盘,行常规和血管FⅧRAg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妊娠早期胎盘组织学变化.孕妇以吸烟和不吸烟相匹配的方法 分为吸烟组和不吸烟组.结果 吸烟组中胎盘的炎症、绒毛间质内造血灶、绒毛表面和间质中的合体细胞结与不吸烟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吸烟孕妇胎盘蜕膜炎症的发生率较高,绒毛间质内造血灶、绒毛表面和间质中的合体细胞结与不吸烟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作者:张祥盛;张磊磊;张燕;李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nestin在胃肠道间质瘤病理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nestin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辅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96例CD117阳性、5例CD117阴性的GISTs,以及食管平滑肌瘤(10例)、消化道雪旺瘤(33例)、肠纤维瘤病(6例)以及腹腔平滑肌肉瘤(15例),观察这些肿瘤中nestin的表达状况.结果 96例CD117阳性的GISTs中,94例表达nestin,其中70例弥漫强表达,21例中度阳性,3例局灶阳性,仅2例阴性;5例CD117阴性的GISTs中,4例表达nestin;33例消化道雪旺瘤中26例表达nestin;15例平滑肌肉瘤中3例局灶表达nestin;10例食管平滑肌瘤、6例肠纤维瘤病均为阴性.结论 nestin是辅助诊断GISTs的新指标,可鉴别GISTs与平滑肌肿瘤和纤维瘤病,但在GISTs与雪旺瘤的鉴别中需结合S-100蛋白等指标.

    作者:周杨;谭云山;侯英勇;周燕南;宿杰·阿克苏;高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血管扩张型骨肉瘤1例

    患儿男性,11岁,因左胫骨上段肿痛1个月余而入院.患儿于1个多月前出现左胫骨上段疼痛,夜间加重,与活动无明显关系,无发热、盗汗及外伤史,未予以重视.症状渐加重,局部内侧隆起,疼痛明显,膝关节活动时加重伴低烧,在外院及我院行X线检查(图1)均示:左胫骨上段局限性骨密度减低,骨纹理模糊,边界不清,局部可见条状骨膜反应,胫骨上段内侧骨皮质破坏,诊断:左胫骨上段占位性病变.

    作者:冯秀洁;卜宏建;南海斌;王维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

    目的 观察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s,IDPN)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并探讨其诊断.方法 根据WHO分类(2003)和Tavassoli等(1999、2003)有关标准,筛选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41例,对上述病例进行HE形态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选用的一抗有CK5、CK34βE12、CK8、CD34、SMA、p63、CD10.结果 (1)导管内乳头状瘤19例,镜检为扩张的导管或小管内含纤维-脉管轴心的乳头状病变,由腺(系)上皮和肌上皮覆盖轴心形成双层构型.其中16例伴腺(系)上皮普通性增生,2例<10%的乳头覆盖上皮呈不典型增生(AH)改变.腺(系)上皮CK5 17例(89.5%)中~强阳性;CK34βE12 16例(84.2%)中~强阳性.肌上皮SMA、p63、CD10均阳性.(2)非典型导管内乳头状瘤4例,3例伴发于囊内乳头状癌,1例作为主要诊断.表现为≥10%而<90%的乳头覆盖上皮呈AH改变.其AH区域CK5均阴性,3例CK34βE12阴性~弱阳性.(3)导管内乳头状癌21例,其中①2例仅表现为≥90%的乳头区肌上皮层完全缺乏;②1例仅表现为>90%的乳头覆盖上皮呈低级导管原位癌(DCIS)样改变;③8例兼具上两种特征;④10例乳头覆盖上皮呈中~高级别DCIS样改变.符合②及③者CK5均阴性,CK34βE12 6例(66.7%)阴性~弱阳性;符合④者CK5、CK34βE12 8例(80%)均阴性~弱阳性.结论 IDPN是一组良恶性不同的病变,各自的HE形态和免疫表型均有差异,应采用HE形态和免疫组化相结合的综合标准进行诊断.

    作者:赵可;孟刚;龚西(騟);张帆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同侧腮腺混合性Warthin瘤与唾腺导管癌1例

    患者男性,76岁,因左耳后肿块50年、左口角歪斜1年、左颈肿块7个月入院.体检发现左腮腺内肿块,质硬,固定,直径4 cm,并发现左颈肿大淋巴结1枚,直径2 cm,CT示左腮腺团块影,似结节融合,密度高,中心见低密度影,茎突前间隙见囊性低密度影,边界尚清.术前穿刺诊断:左腮腺腺癌,后行左腮腺癌联合根治术.

    作者:陈彤箴;李小秋;朱雄增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脾脏异位胰腺癌1例

    患者男性,65岁,食欲下降,厌油,上腹饱胀不适3个月.体重明显下降达10 kg,血CEA(+).CT示:脾脏增大,内见一低密度包块,约12.6 cm×8.5 cm×9.0 cm,边界欠清,密度均匀,考虑血管瘤、淋巴瘤.B超示脾中下极见9.0cm ×7.0 cm,稍强回声团,边界欠清,形态不规则.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提示:团块内见血管通过,并见血流信号,考虑血管瘤.临床诊断:脾占位病变,性质待定.行脾切除术,术中见脾脏15 cm×10 cm×10 cm,质韧,脾门增大,其表面见一灰白色结节突起,大小约3 cm×2 cm×2 cm,与脾脏呈广基连接,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与胰尾无关联.

    作者:奉孝荣;熊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恶性淋巴瘤病理诊断中的误区

    恶性淋巴瘤(ML)病理诊断是临床病理诊断的一大难题,现就目前诊断工作中存在的误区与病理学工作者共同探讨.

    作者:朱梅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细胞对TRAIL诱导凋亡敏感性的调控机制

    TRAIL作为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凋亡诱导分子,可诱导多种肿瘤细胞发生凋亡,而对正常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TRAIL还可与化、放疗协同作用,逆转肿瘤细胞对药物、放射线的耐受性,使其凋亡率明显增加,因而TRAIL在难治性肿瘤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并非所有肿瘤细胞都对TRAIL敏感.细胞对TRAIL诱导凋亡的敏感性,是多种内源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诱骗受体、NF-κB、c-FLIP、IAPs与Smac/DIABLO、bcl-2蛋白家族等几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对TRAIL敏感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叶子茵;林汉良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结节病肉芽肿构成细胞内空气细颗粒物的观察

    目的 探讨空气细颗粒物(PM2.5)与结节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下列病例的石蜡包埋组织标本:结节病49例,因肺外疾病死亡的成人尸检肺标本10例,胎儿尸检肺标本10例.标本行(1)HE染色,观察肉芽肿及尘细胞;(2)Warthin-Starry(W-S)银染色,显示细胞内的PM2.5;(3)免疫组化染色标记肉芽肿和尘细胞;(4)制作超薄切片,在透射电镜下观察证实细胞内的PM2.5.结果 经W-S染色,在结节病肉芽肿细胞内观察到明显的PM2.5,并在电镜观察中得到进一步的证实,肉芽肿细胞和尘细胞CD68抗体标记阳性.结论 结节病肉芽肿细胞内有PM2.5,为结节病空气颗粒物相关学说提供了形态学证据,提示结节病可能与PM2.5有关.

    作者:岳常丽;刘红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乳腺结节性筋膜炎1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乳腺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1例乳腺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进行研究,并文献复习.结果 该例肿块3 cm×2 cm,边界不清,向周围乳腺及脂肪组织浸润.肿块主要由梭形细胞组成,其中含少量破骨样巨细胞.梭形细胞表达Vim、SMA和MSA,破骨样巨细胞表达CD68(KP-1),未发现CK阳性细胞.结论 结节性筋膜炎很少复发,也不转移,组织学形态易与一些良恶性肿瘤混淆,需做免疫组化检测以明确其性质.

    作者:唐峰;包芸;王虹;许祖德;胡锡琪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10例临床病理分析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很少见的胃肠道疾病,现报道10例并进行讨论.

    作者:于民;齐雪岭;吴叶菊;周晓芹;孙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