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可;孟刚;龚西(騟);张帆
恶性淋巴瘤(ML)病理诊断是临床病理诊断的一大难题,现就目前诊断工作中存在的误区与病理学工作者共同探讨.
作者:朱梅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PBK/TOPK在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和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B 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B-NHL)中的表达和肿瘤增殖活性的关系,探讨TOPK在淋巴瘤组织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运用SP法免疫组化法检测PBK/TOPK和Ki-67在B细胞性侵袭性淋巴瘤22例、惰性淋巴瘤21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15例中的表达.结果 TOPK在惰性淋巴瘤中的阳性率明显低于侵袭性淋巴瘤(P<0.01).Ki-67在反应性淋巴结增生和B-NHL中的表达与PBK/TOPK非常一致,二者存在正相关(P<0.01).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中,PBK/TOPK主要表达于激活的中心母细胞,同时这些细胞亦表达Ki-67抗原.结论 TOPK能激活B淋巴细胞,并与B-NHL的细胞增殖活性和恶性程度密切相关,提示TOPK在B细胞淋巴瘤的恶性增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判断和诊治提供新的依据和靶点.
作者:刘宇宏;刘延香;黄高昇;王娟红;王文清;张伟平;李袁飞;王璐;王迪;王哲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动态观察CD31、MMP2、MMP9、Cathepsin D在黑色素移植瘤血管生成拟态形成(vasculogenesis mimicry,VM)中的表达.方法 制作小鼠黑色素移植瘤动物模型,成瘤后每天随机抽取1只小鼠处死,共12天,获得肿瘤样本114例;HE染色、CD31、Cathepsin D、MMP2、MMP9免疫组化染色和PAS染色.结果 在移植瘤形成的第1~8天,肿瘤组织内存在VM;第9~12天移植瘤中的VM被内皮依赖性血管替代;VM周围肿瘤细胞中CD31、MMP2阳性百分率高于远离VM区域的阳性百分率;内皮依赖性血管周围肿瘤细胞CD31阳性百分率与远离内皮依赖性血管区域的阳性百分率之间存在差别;VM周围肿瘤细胞MMP9阳性百分率高于内皮依赖性血管周围的阳性百分率;VM密度与VM周围肿瘤细胞CD31、Cathepsin D、MMP2阳性百分率之间存在相关;内皮依赖性血管密度只与内皮依赖性血管周围肿瘤细胞中CD31阳性百分率之间存在相关.结论 移植瘤中VM是暂时性血液供应方式,渐被内皮依赖性血管替代;CD31、Cathepsin D、MMP2、MMP9均与黑色素移植瘤VM形成有关,其中CD31、MMP2作用尤其重要.
作者:张凡;赵秀兰;刘易欣;孙保存;张诗武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nestin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辅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96例CD117阳性、5例CD117阴性的GISTs,以及食管平滑肌瘤(10例)、消化道雪旺瘤(33例)、肠纤维瘤病(6例)以及腹腔平滑肌肉瘤(15例),观察这些肿瘤中nestin的表达状况.结果 96例CD117阳性的GISTs中,94例表达nestin,其中70例弥漫强表达,21例中度阳性,3例局灶阳性,仅2例阴性;5例CD117阴性的GISTs中,4例表达nestin;33例消化道雪旺瘤中26例表达nestin;15例平滑肌肉瘤中3例局灶表达nestin;10例食管平滑肌瘤、6例肠纤维瘤病均为阴性.结论 nestin是辅助诊断GISTs的新指标,可鉴别GISTs与平滑肌肿瘤和纤维瘤病,但在GISTs与雪旺瘤的鉴别中需结合S-100蛋白等指标.
作者:周杨;谭云山;侯英勇;周燕南;宿杰·阿克苏;高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乳腺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1例乳腺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进行研究,并文献复习.结果 该例肿块3 cm×2 cm,边界不清,向周围乳腺及脂肪组织浸润.肿块主要由梭形细胞组成,其中含少量破骨样巨细胞.梭形细胞表达Vim、SMA和MSA,破骨样巨细胞表达CD68(KP-1),未发现CK阳性细胞.结论 结节性筋膜炎很少复发,也不转移,组织学形态易与一些良恶性肿瘤混淆,需做免疫组化检测以明确其性质.
作者:唐峰;包芸;王虹;许祖德;胡锡琪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影响免疫组化实验结果的因素很多,如检测系统灵敏度、抗原修复方法不同等.因此,免疫组化标准化和质量控制势在必行.现将我们的工作总结如下.
作者:高冬玲;郑湘予;张岚;陈奎生;李文才;张云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者男性,43岁,因间歇性上腹部不适伴嗳气1年余入院.外院电子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食管炎,食管息肉,重度慢性活动性胃炎,为进一步治疗转入我院.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腹未见异常.电子胃镜检查:食管下段隆起性病变,遂取活组织2块,病理诊断为鳞状上皮黏膜下局部增生的嗜酸性细胞团,考虑为颗粒细胞瘤可能,因活检组织较少,建议进一步检查.1个半月后超声胃镜复查示:食管下段35 cm后壁见一脐样广基隆起性肿物,大小约0.8 cm×0.6 cm×0.3 cm,位于黏膜下,表面光滑、色泽正常,无活动.临床诊断为:食管黏膜下隆起肿瘤.为了明确诊断及治疗,经患者及家属同意,行电子内窥镜肿物切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出院.
作者:付勇;岳新华;张培谊;王玉兰;邹赛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甲状腺滤泡源性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是临床及病理诊断中经常遇到的难题.我们对Ret、Mucin-1(MUC1)和Galectin-3(Gal-3)基因产物在良恶性甲状腺滤泡源性肿瘤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合术前诊断情况分析良恶性病变的临床病理指征,以期为甲状腺肿瘤的术前诊断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作者:王晓熙;陈云;陆珍凤;周晓军;朱明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观测甲酰肽受体(formylpeptide receptor,FPR)在人恶性胶质瘤细胞系U87细胞裸鼠脑原位移植瘤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探讨FPR在恶性胶质瘤血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培养U87细胞,以立体定向注射技术制作U87裸鼠脑原位移植瘤模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分别观测FPR在U87细胞和移植瘤组织的表达;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VEGF在U87细胞裸鼠脑移植瘤上的表达.结果 培养的U87细胞及其原位移植瘤组织均可见FPR表达,定位于瘤细胞胞膜,VEGF阳性着色主要位于胞质,两者阳性表达程度呈正相关性.结论 人恶性胶质瘤细胞系U87细胞裸鼠脑原位移植瘤组织存在FPR表达,与VEGF的产生密切相关,在胶质瘤血管生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宏;卞修武;赵雯;陈代伦;陈剑鸿;冯玉慧;徐承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肿瘤是一类多步骤发生、多基因突变所致的细胞克隆性、进化性疾病,其基本的特征是细胞失控性生长.cyclins和CDKs直接参与细胞周期调控,它们的异常表达可使细胞周期启动、运行和终止的异常,使细胞增殖过多、凋亡减少,导致肿瘤的发生.有关cyclin E、cyclin A和CDK2蛋白在各种组织类型卵巢生殖细胞肿瘤(germ cell tumor of ovary,GCTO)中表达的研究少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cyclin E、cyclin A和CDK2在GCTO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作者:邹向阳;王华新;范姝君;张秀蓉;刘丹;孙国超;李连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前,免疫组化一般采用在一张切片上显示一种抗原成分的单免疫组化方法,这对于某种肿瘤内多种抗原成分表达及相互关系研究来讲,一是操作繁琐、耗时,二是相互间比较时存在取材和操作的不同,使获得的结果不够客观准确,我们经多次实验,成功地在同一切片上完成了膀胱癌组织细胞Ki-67、NET-1及新生血管CD34免疫组化三重染色,为研究同一组织细胞内多种抗原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作者:王平;董德平;张剑平;鄂群;陈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及转录因子OCT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组织微阵列技术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99例胃癌组织中OPN蛋白与OCT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99例胃癌中OPN蛋白及OCT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61%、54.55%;OPN蛋白表达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呈正相关;OCT2蛋白表达也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呈正相关;OPN蛋白表达与OCT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OPN及OCT2蛋白阳性表达病例的平均生存时间和5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的病例.结论 OPN及OCT2蛋白表达可预测胃癌浸润和转移,是指导临床治疗及评估预后的有价指标.
作者:张巧英;姚根有;傅燕萍;赵仲生;张布衣;付琼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传统的快速石蜡切片技术主要是利用酒精灯、电炉直接或水浴加热处理组织,以缩短组织的固定、脱水、透明和浸蜡的时间,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组织受热时间和程度难以准确地控制,容易引起组织过脆或处理不足,从而影响诊断.因此,我们尝试利用微波水浴辐射处理组织,经过反复试验和不断改进,摸索出一种制片效果相当理想的微波水浴辐射快速石蜡切片法,在术中病理诊断中取得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周东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核转录因子NF-κB p65/p50蛋白在食管癌与癌前病变组织的变化特征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食管癌手术标本的NF-κB p65/p50蛋白表达状况并分析其特征.结果 NF-κB p65/p50在正常食管鳞状上皮组织无表达,而在基底细胞增生(38%/32%)、间变(54%/46%)、原位癌(53%/47%)和鳞状细胞癌(69%/62%)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并随病变进展,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而基底细胞增生与鳞癌之间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NF-κB p65/p50在食管鳞癌中表达有异质性.结论 NF-κB p65/p50蛋白表达变化是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组织常见的分子事件,可能在食管鳞癌癌变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李健;杜芳;齐义军;郭涛;冯常炜;秦豫培;何欣;范宗民;高珊珊;郭花芹;刘宾;张延瑞;李吉林;焦新英;王立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非特异性类固醇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 对1例非特异性类固醇细胞瘤进行HE和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染色,并复习文献.结果 肿瘤呈实性,境界清楚,偶尔呈分叶状.其肿瘤细胞的形态大致为两种,一种为具有嗜酸胞质颗粒的细胞,另一种为胞质透亮的细胞.此肿瘤的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核非典型性程度、核分裂象多少、出血、坏死等有关.肿瘤细胞免疫组化α-inhibin、calretinin、Melan-A阳性表达.非特异性类固醇细胞瘤需要与广泛黄素化的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富于脂质的Sertoli细胞瘤和原发性或继发性的黑色素瘤相鉴别.治疗方法 主要取决于肿瘤的良恶性.结论 非特异性类固醇细胞瘤占类固醇细胞肿瘤的56%,是类固醇细胞肿瘤中常见的类型,免疫组化有助于诊断.
作者:王超;卢晓梅;陆鸣;周小鸽;黄受方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儿男性,11岁,因左胫骨上段肿痛1个月余而入院.患儿于1个多月前出现左胫骨上段疼痛,夜间加重,与活动无明显关系,无发热、盗汗及外伤史,未予以重视.症状渐加重,局部内侧隆起,疼痛明显,膝关节活动时加重伴低烧,在外院及我院行X线检查(图1)均示:左胫骨上段局限性骨密度减低,骨纹理模糊,边界不清,局部可见条状骨膜反应,胫骨上段内侧骨皮质破坏,诊断:左胫骨上段占位性病变.
作者:冯秀洁;卜宏建;南海斌;王维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hsMAD2过表达以及联合Nocodazole处理对HepG2细胞的生长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将人全长hs-MAD2基因经脂质体包裹转染肝细胞肝癌HepG2细胞,经G418筛选期获得转基因癌细胞克隆,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Western blot方法 检测hsMAD2的表达情况.观察细胞形态、测量生长曲线和分裂指数曲线,观察hsMAD2基因对HepG2细胞生长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HepG2细胞周期的变化.然后观察在纺锤体阻滞剂50 nmol/L Nocodazole作用下,hs-MAD2对HepG2细胞的影响.结果 稳定表达外源性hsMAD2蛋白的HepG2细胞生长速度和细胞增殖能力并无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显示HepG2-hsMAD2细胞周期G2、S期比例增加,而G1期细胞比例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经过nocodazole处理后,HepG2-hsMAD2细胞生长速度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细胞周期出现G2期阻滞.相反,HepG2在受到Nocodazole处理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单纯过表达外源性hsMAD2对细胞无影响.由于hsMAD2蛋白发挥了细胞周期关卡作用,使受到Nocodazole破坏作用的细胞出现细胞周期的阻滞.
作者:李擒龙;王文亮;张晓晖;晏伟;成胜权;郭双平;王文勇;张志培;王丽;严晓昱;张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乳腺微浸润癌(microinvasive carcinoma,MI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和其病理诊断标准.方法 回顾性研究40例MIC,按文献报道诊断标准分为两个亚型,并对病理学特征、分子生物学指标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 MIC占同期乳腺癌的1.5%,乳腺钼靶拍片85.0%的病例(34例/40例)显示不同程度的泥沙样钙化.粉刺型和高核分级的导管内癌更易形成间质浸润.淋巴结转移2.5%(1例/40例).31例平均8个月随访显示无复发及转移.两亚型各指标比较结果 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MIC是一种少见、淋巴结转移率低、预后较好的恶性肿瘤.建议诊断标准:单个浸润灶时,大径应<2mm;出现几个浸润灶时,其中单个浸润灶的大径应<1 mm,且几个浸润灶面积总和不应超过整个肿瘤组织面积的10%.
作者:陈凌;郭晓静;范宇;郎荣刚;臧凤琳;傅西林;付丽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s,IDPN)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并探讨其诊断.方法 根据WHO分类(2003)和Tavassoli等(1999、2003)有关标准,筛选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41例,对上述病例进行HE形态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选用的一抗有CK5、CK34βE12、CK8、CD34、SMA、p63、CD10.结果 (1)导管内乳头状瘤19例,镜检为扩张的导管或小管内含纤维-脉管轴心的乳头状病变,由腺(系)上皮和肌上皮覆盖轴心形成双层构型.其中16例伴腺(系)上皮普通性增生,2例<10%的乳头覆盖上皮呈不典型增生(AH)改变.腺(系)上皮CK5 17例(89.5%)中~强阳性;CK34βE12 16例(84.2%)中~强阳性.肌上皮SMA、p63、CD10均阳性.(2)非典型导管内乳头状瘤4例,3例伴发于囊内乳头状癌,1例作为主要诊断.表现为≥10%而<90%的乳头覆盖上皮呈AH改变.其AH区域CK5均阴性,3例CK34βE12阴性~弱阳性.(3)导管内乳头状癌21例,其中①2例仅表现为≥90%的乳头区肌上皮层完全缺乏;②1例仅表现为>90%的乳头覆盖上皮呈低级导管原位癌(DCIS)样改变;③8例兼具上两种特征;④10例乳头覆盖上皮呈中~高级别DCIS样改变.符合②及③者CK5均阴性,CK34βE12 6例(66.7%)阴性~弱阳性;符合④者CK5、CK34βE12 8例(80%)均阴性~弱阳性.结论 IDPN是一组良恶性不同的病变,各自的HE形态和免疫表型均有差异,应采用HE形态和免疫组化相结合的综合标准进行诊断.
作者:赵可;孟刚;龚西(騟);张帆 刊期: 2006年第05期
TRAIL作为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凋亡诱导分子,可诱导多种肿瘤细胞发生凋亡,而对正常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TRAIL还可与化、放疗协同作用,逆转肿瘤细胞对药物、放射线的耐受性,使其凋亡率明显增加,因而TRAIL在难治性肿瘤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并非所有肿瘤细胞都对TRAIL敏感.细胞对TRAIL诱导凋亡的敏感性,是多种内源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诱骗受体、NF-κB、c-FLIP、IAPs与Smac/DIABLO、bcl-2蛋白家族等几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对TRAIL敏感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叶子茵;林汉良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