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免疫组化染色中骨组织脱钙方法

吴鸿雁;王景美;郑金榆

关键词:骨, 脱钙技术, EDTA,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由于骨组织的特殊性,制备好的骨组织标本免疫组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骨组织中60%以上为钙盐组成的羟基磷灰石结晶,因而脱钙是制备标本的重要一环.一些强酸如盐酸,硝酸等虽能快速有效除去骨组织中钙盐,但对其中的抗原蛋白也产生了致命性破坏[1,2].本实验仿照目前国外利用EDTA低温脱钙方法[3],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毛鞘囊肿癌变1例

    患者男性,60岁,头枕部包块2年余,渐进性增大,无疼痛及其它不适.查体:头枕部偏右侧可见一鸽蛋大小包块,触之稍软,表面皮肤及毛发正常.遂行手术切除.

    作者:王晓鹰;丁小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大鼠眼球标本石蜡切片的制作方法

    眼球是构造复杂、结构精细的球形体,各部组织的软硬度悬殊,且各层次间连接性差,液体不易渗透致使制作切片难度较高.一是组织固定不好造成球内结构分离的现象,二是常规乙醇脱水和二甲苯透明等步骤使视网膜严重收缩而剥离.传统用火棉胶制片时,费时且成本高,切片不能适应实际需要.笔者结合大鼠眼球组织特点,在常规方法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进,获得了满意结果.

    作者:易少华;陈晓瑞;邓伟年;饶广勋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成人肾透明细胞肉瘤1例

    患者男性,21岁,因反复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3个月入院.CT及MRI+MRA示右肾上极占位,右肾静脉瘤栓形成.术中见右肾上极肿瘤直径6 cm,剖面呈鱼肉状,伴右肾静脉和下腔静脉瘤栓,行右肾切除及下腔静脉取瘤栓术.

    作者:郑璐滢;刘强;许雁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食管原发性巨大带蒂分化好脂肪肉瘤临床病理特点

    目的了解食管原发性脂肪肉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报道1例食管原发性脂肪肉瘤并复习文献中13例.结果食管脂肪肉瘤无特征性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进食梗阻及进行性吞咽困难,肿瘤位于食管上段,呈腔内息肉状生长,组织学主要为分化好脂肪肉瘤.本例为分化好的脂肪肉瘤.结论食管原发性脂肪肉瘤罕见,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虽有提示诊断的作用,但往往误诊为平滑肌肉瘤,确诊需病理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

    作者:侯英勇;杨雄华;徐松涛;徐正浪;谭云山;宿杰·阿克苏;高峰;曾海英;朱雄增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间质非典型性鼻息肉1例

    患者女性,14岁,因渐进性左鼻阻塞1个月伴涕血入院.患者在无明显诱因下感左侧鼻腔阻塞,偶伴涕血,无脓涕、头痛、面麻、牙痛.鼻腔总道见新生物脱垂至鼻前庭,鼻咽部见左鼻后孔新生物脱垂至口咽,新生物表面暗红色,较光滑,触之无痛,不易出血,局部糜烂、坏死,覆盖假膜,CT示左侧上颌窦及左侧鼻腔内见软组织密度影充填,窦壁骨质无明显破坏,周围脂肪间隙清晰.考虑炎性息肉形成.

    作者:李力;王俊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p57kip2、cyclin D1和cyclin E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p57kip2、cyclin D1及cyclin E蛋白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4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15例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和15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p57kip2、cyclin D1和cyclin E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p57kip2、cyclin D1和cyclin E蛋白在IDC的阳性率与在乳腺不同组织之间相比,cyclin D1、cyclin E蛋白在DCIS的阳性率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之间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在IDC中,三者表达均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0.01),cyclin D1蛋白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0.01),cyclinE蛋白的表达与肿块大小有关(P<0.01);p57kip2与cyclin D1之间、p57kip2与cyclin E之间的表达均呈负相关(P<0.01)、cyclinD1与cyclin E之间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p57kip2蛋白低表达、cyclin D1和cyclin E蛋白高表达可能是乳腺组织恶性转变以及乳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生物学标志,cyclin D1和cyclin E蛋白异常表达是乳腺癌发生的早期事件.联合检测p57kip2、cyclin D1及cyclin E蛋白对预测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有重要意义.

    作者:周正平;王进京;苏俊;肖庆邦;郑洪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绝经后子宫出血249例诊刮病理分析

    绝经后子宫出血是妇科常见症状,应引起妇科医师的重视.为探讨出血原因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本研究收集福建省霞浦县医院1994年1月~2003年5月妇科门诊及住院患者绝经后子宫出血的诊刮标本249例进行病理分析.

    作者:王小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Cajal吡啶银染色法在瘢痕组织神经纤维末梢染色中应用

    病理性瘢痕是皮肤真皮损伤后结缔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的病理结构.皮肤病理性瘢痕的患者在临床上常见有瘙痒、疼痛等症状,目前认为与神经末梢异常分布有关[1,2].

    作者:潘美华;李晓静;张传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子宫良性平滑肌瘤肺转移1例

    患者,43岁,月经量多伴痛经、经期延长病史20余年,近期加重.查体:子宫孕3个月余大小,双侧附件未见明显异常.B超检查提示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术前检查:肺CT示双肺多发圆形结节灶,左肺3个,右肺2个(图1),散在分布,直径0.8~2.0 cm,考虑转移癌.患者23年前曾因子宫肌瘤及卵巢囊肿行子宫肌瘤挖除术并一侧卵巢切除术,术后4年剖宫产时再次发现子宫肌瘤2个,因术中出血较多未予切除.术前检查排除颅脑、甲状腺、胃肠道和骨肿瘤转移至肺及肺多发性结核;经全院会诊认为子宫平滑肌瘤转移到肺的可能性大,不排除子宫恶性肿瘤尤其是子宫肉瘤转移和子宫良性平滑肌瘤肺转移的可能.鉴于肿瘤较小,经与患者协商后决定先行子宫手术再择期做胸腔手术.遂行全子宫、附件切除术及盆腔粘连清扫术,术中见子宫肌壁及浆膜下多个结节.术后病理检查: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大者直径8cm,图2)

    作者:孟云霄;刘晖;赵洁;孙惠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巨大型原发性肝类癌1例

    患者女性,60岁,因体检时B超发现肝内实性占位病变入院.肿块63 mm×50 mm,B超和CT均诊断为肝血管瘤.后经多次复查,肿块呈进行性增大,患者逐渐感到乏力及肝区不适并偶感右腰部疼痛.2年后B超复查:肝右叶肿大,形态失常,肝右后叶实性占位,60 mm×47 mm,97 mm×85mm,并见其内出现45 mm×45 mm液性暗区,其周边有包膜.诊断为肝血管瘤,遂收住院治疗,行肝穿刺病理检查.

    作者:张凤莉;王玉兰;岳新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内皮抑素对结肠癌增殖和转移抑制效应的实验观察

    目的研究内皮抑素对结肠癌增殖和转移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对结肠癌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采用人结肠癌细胞株SW1116完整组织块于裸小鼠原位种植,建立结肠癌转移裸小鼠模型.种植后第1周开始皮下注射内皮抑素,每天1次,剂量为0 mg/kg(对照组)、5 mg/kg(实验Ⅰ组)、10 mg/kg(实验Ⅱ组)、20 mg/kg(实验Ⅲ组),共用6周.种植后第7周处死动物,测量原位肿瘤体积、抑瘤率,检测MMP-13、微血管密度(MVD),观察腹膜、肝脏及其它脏器转移情况.结果内皮抑素剂量为0、5、10和20 mg/kg时,原位肿瘤体积分别为(1.42±0.45)、(0.54±0.38)、(0.31±0.28)、(0.22±0.16)cm3;抑瘤率分别为0、62.0%、78.2%、84.5%;MMP-13分别为81.8%、58.3%、42.9%、21.4%;MVD分别为(11.20±3.9)、(6.10±2.6)、(2.40±1.6)、(1.22±0.4);腹膜转移率分别为81.8%、50.0%、28.5%、7.1%;肝脏转移率分别为63.6%、33.3%、14.3%、0.实验Ⅰ~Ⅲ组与对照组相比,组间结肠癌增殖与转移的抑制作用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MMP-13可能是结肠癌重要的促血管生成因素之一;内皮抑素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对裸小鼠结肠癌增殖和转移均有抑制作用.

    作者:王登山;沈美玲;卢根福;孙吉心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TCT技术在胸腹水恶性肿瘤诊断中应用

    胸腹水细胞学检查是临床病理检查的常用方法,也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根据细胞形态推测原发灶,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近年来,膜式超薄液基细胞学检测技术(thinprep cytologic test,TCT)已广泛用于胸腹水细胞涂片.TCT技术在细胞标本的采集、制片和诊断技术方面都有很大进步,使胸腹水恶性肿瘤的确诊率明显提高.收稿时期:2004-04-08

    作者:张培谊;邹赛英;王玉兰;黄海涛;曹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反应性血管内皮细胞瘤病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反应性血管内皮细胞瘤病(reactive angioendotheliomatosis,RAE)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发病机制.方法对2例RAE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和病理学观察,并行免疫组化标记和文献复习.结果病例1为直肠腺癌伴RAE,皮损表现为双下肢和左手Kaposi's sarcoma(KS)样斑块.病例2患冷球蛋白血症,全身出血性斑块伴溃烂.镜下真皮或皮下组织内毛细血管簇状和弥漫状增生,管腔扩张充血,有纤维素性血栓,血管内皮细胞呈肾小球样增生.2例均HIF-1、4阳性.结论RAE临床罕见,需与KS、多种皮肤疾病,特别是血管源性疾病和肿瘤鉴别.免疫性损伤和HIFs可能参与其发病机制.

    作者:宋林红;陈栖栖;董丹丹;王尚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颈部淋巴结T细胞性淋巴瘤伴噬血细胞性综合征1例

    患者男性,63岁,不规则发热月余伴畏寒,偶有轻咳、盗汗,咳少量黏性白痰.外院胸片示慢性支气管炎,经治疗(用药不详)症状无好转.查体:急性病容,发病以来体重下降5kg,T 39.2℃,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部分粘连,质韧,无压痛,活动欠佳,大小3 cm×2 cm~0.5 cm×1.0 cm,以颈部尤甚.入院后第10天解黑便400 ml,腹部B超未发现包块.血常规:WBC 2.82×109~14.5×109/L,RBC 2.47×1012~3.16×1012/L,Hb 70~94 g/L,Plt 48×109~128×109/L.骨髓象:幼稚淋巴样细胞占1.5%,组织细胞易见.甘油三酯3.89 mmol/L,血清蛋白电泳α1球蛋白升高6.3%,肝功能除GOT、LDH升高外余基本正常.X线片示肺纹理增粗呈间质性肺炎改变.

    作者:王卓才;陈炳旭;冯晓冬;赖日权;陈敬文;张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乳腺皮脂腺样癌临床病理诊断

    目的探讨乳腺皮脂腺样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乳腺皮脂腺样癌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癌组织由两型细胞构成:一型为未分化细胞,较基底细胞胞质丰富;另一型为较分化细胞,胞界清楚,胞体宽大,胞质丰富,有小空泡,两型细胞均可见1~3个小红核仁.癌细胞排列成不规则小叶,各小叶中两型细胞的数目和分布不一,部分似皮脂腺小叶结构.可见癌组织与残存小叶内导管上皮移行结构,部分区域伴鳞化.结论皮脂腺样癌为罕见的特殊类型乳腺癌,可能源自小叶内导管上皮皮脂腺化生.确诊须符合下列标准:①肿物位于乳腺实质内;②具备皮脂腺分化特点及恶性特征;③可见癌组织与乳腺导管上皮移行结构.

    作者:陈健;郭瑞峰;梁化印;杜双存;田茹;董红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舌血管球瘤1例

    患者女性,48岁,舌体部肿块3年余.患者于2001年偶然发现舌体部正中一6 mm×3 mm突起,无红、肿、痛,肿块逐渐增大,近半年感间歇性疼痛.查体:舌体正中可见1.2cm×1.2 cm×0.5 cm半球形肿块.表面灰白,无破溃,有轻度触痛.于2004年2月11日手术完全切除肿块送检.

    作者:郭华雄;陈红梅;彭晓蓉;张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原发性卵巢小细胞癌(肺型)1例并文献复习

    卵巢小细胞癌是卵巢的一种起源不明确的、少见的高度恶性小细胞肿瘤[1].我们报道1例双侧卵巢原发性的小细胞癌,结合文献对其进行光镜、免疫组化及电镜研究,讨论其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王玉兰;邹赛英;岳新华;唐新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原位杂交法检测BP1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

    目的探讨BP1同源盒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165例乳腺癌临床和病理资料,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BP1的表达,同时用二步法进行ER、p53、PCNA、bcl-2、c-erbB-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BP1基因表达率为67.88%,免疫组化:ER 70.30%、p53 49.09%、PCNA 74.55%、bcl-2 53.33%、c-erbB-2 75.52%.BP1与bcl-2具有相关性(P<0.01),且均与ER相关(P<0.05),与p53呈负相关(P<0.05).BP1与PCNA、c-erbB-2、患者年龄、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等无相关性.结论BP1可能通过某种非依赖p53基因调控机制,与bcl-2、ER协同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而参与乳腺癌的发生.

    作者:王洋;郑唯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腹膜后巨大恶性蝾螈瘤2例及文献复习

    1临床资料例1,女性,68岁,发现左下腹包块7年,无腹痛、恶心、呕吐.6年前包块明显增大,近1年明显消瘦、乏力、腹胀及纳差,遂来成都铁路中心医院治疗.查体:营养差,消瘦贫血貌.腹部扪及25.0 cm×18.0 cm×10.0 cm包块,质硬,活动度差,叩诊呈实音.CT示:腹部可见一巨大不规则低密度肿块,边界清楚,上至脾下极平面,下到盆腔,前抵腹壁,呈分叶状包绕左肾,并将其推挤前移.考虑腹膜后恶性肿瘤.入院后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膜后30.0 cm×26.0 cm×14.0cm巨大包块,将空肠与降结肠向前推挤,包块上部呈分叶状包绕左肾.将包块与周围粘连组织分离,完整地切除包块.

    作者:李佽;刘都礼;刘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3例及文献复习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ggressive angiomyxoma,AAM)是一种少见的好发于成年女性盆腔和会阴的具有局部侵袭性的居间性软组织肿瘤,可局部复发,但无转移潜能.Steeper等[1]1983年首次报道,至今文献报道不多,且大多为个例报道或小组病例[2].我们收集3例AAM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免疫组化表现,以探讨其组织学来源及临床病理特点.

    作者:施红旗;翟梅娟;吴能定;刘庆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