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4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关键词:肾肿瘤, 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探讨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mixed epithelial and stromal tumor of the kidney,MESTK)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运用光镜和免疫组化方法分析4例MESTK,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女性3例、男性1例,平均发病年龄为39岁.临床表现为腰痛、肉眼或镜下血尿.巨检肿瘤境界清楚,呈实性.镜检以不等量增生、囊性扩张腺上皮与不同排列方式的梭形细胞间质混合组成为特征.免疫表型为梭形细胞vimentin(3/3)、desmin(2/4)、SMA(3/4)、ER(2/3)、PR(3/3)呈阳性表达,不表达CD34(0/3)、S-100蛋白(0/2)、HMB45(0/2) ;上皮细胞CKpan(4/4)、EMA(4/4)呈阳性表达.结论 MESTK是一种少见的肾良性混合性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标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T细胞淋巴瘤伴黏液间质1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报道1例罕见的臀部伴黏液间质的T细胞淋巴瘤并文献复习,探讨其诊断要点.方法应用组织学、免疫组化、基因重排检测技术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经多项免疫组化排除了软组织肿瘤(纤维、平滑肌、横纹肌、脂肪、滑膜肉瘤及肌纤维母细胞瘤)及恶性黑色素瘤等以后,进行了淋巴瘤标记:CD45、CD45RO、CD3、CD20、CD79α、CD68、和TCRγ基因重排检测.显示CD45、CD45RO、CD3阳性,TCRγ克隆性基因重排.结论本例与文献报道4例资料提示:伴黏液间质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好发于淋巴结外软组织,由弥漫性淋巴瘤样片状区与黏液间质区组成,必需应用免疫组化排除间叶源性肿瘤,加用淋巴瘤标记和基因重排检测阳性确诊.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肾透明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

    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肉瘤(clear cell sarcoma of the kidney,CCSK)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HE和免疫组化vimentin、bcl-2、desmin、S-100蛋白、CD99、CD34、CD117、CK、EMA染色,观察2例CCSK的病理组织学形态,并复习文献. 结果镜下见瘤细胞为上皮样或短梭形,被分枝状纤维血管间质分隔成巢团状,部分区域见黏液样变性微囊肿和细胞外胶原玻璃样变类似骨样组织的硬化型等形态变异.免疫组化示:瘤细胞vimentin和bcl-2弥漫阳性,余为阴性. 结论 CCSK是一种罕见的儿童期恶性肾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熟悉其形态学变异有利于与其它类似病变如肾母细胞瘤、先天性中胚叶肾瘤、肾恶性横纹肌样瘤、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等鉴别.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肝脏肾上腺残余瘤

    肾上腺残余瘤是由肾上腺皮质细胞组成的肿瘤,常见于腹腔和盆腔.发生于肝脏实质的肾上腺残余瘤非常少见,1960年由Hyams首先报道,至今英文文献仅30例报道[1~5],而国内尚未见报道.我们遇到1例原发于肝脏实质的肾上腺残余瘤,现就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伴有梭型细胞的混合性肝癌1例

    患者男性,51岁,因不明原因右上腹隐痛1周就诊.无消瘦,无黄疸.查体:腹部平坦,无压痛,扣诊呈鼓音.B超示:肝硬化合并肝右叶实性占位,门静脉右前支栓塞.CT示:右肝包膜下多发性占位,门脉右前支癌栓.术前实验室检查:ALT 90.1 U/L,AST 62.6 U/L,HBsAg阳性.行部分肝切除术,术后2周患者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后出院.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Oct-4与生殖细胞及其肿瘤的关系

    Oct-4是由Pou5f1基因编码产生的,含POU(Pit-Oct-Unc)结构域的转录因子家族中的一员.它通过结合含ATGCAAAT的八聚体结构域而活化相应靶基因,激活或抑制干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表型的转变[1].新证据表明Oct-4为具有较强特异性的干细胞标志物,它参与胚胎发育过程中多向性分化的调节,不仅在多能性胚胎干细胞和原始生殖细胞中表达,而且在某些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如精原细胞瘤/无性细胞瘤、胚胎性癌中也表达.Oct-4可以作为生殖细胞肿瘤中某些恶性类型的特异性标志物,以及对这些肿瘤进行靶向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组织细胞肉瘤和树突细胞肿瘤的WHO分类介绍

    1 定义及组织起源组织细胞和树突细胞的肿瘤起源于巨噬细胞及其辅助细胞[1,2].人体内在正常情况下存在两组细胞:(1)抗原递呈细胞或网状细胞;(2)抗原加工细胞或吞噬细胞.它们大部分来源于骨髓的干细胞.组织细胞和树突细胞的作用主要为加工抗原并将抗原呈递给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基本功能为清除特异的抗原颗粒,其来自血液循环池中的单核细胞,移动穿过血管壁后进入淋巴器官.所以有时在人为区分单核细胞白血病和组织细胞肉瘤时难免出现主观武断.由于组织细胞和巨噬细胞不是血循环中的细胞,所以大多数组织细胞肉瘤仅表现为局部肿块而无白血病的表现.1883年Metchnikoff使用了吞噬作用(phagocytosis)一词,并假定吞噬作用的主要机制是抗感染,并命名了两种血循环中的吞噬细胞,即巨噬细胞(macrophages)或小吞噬细胞(microphages)及多形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s).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病理学观察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临床、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7例SFT病例进行大体观察、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 EnVision二步法标记,观察Vim、CD34、CD99、bcl-2 Des、SMA、HMBE-1、CK、S-100蛋白在SFT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7例SFT分别发生于胸腔、腹腔、纵隔、眼眶及胸壁软组织,临床表现为肿块压迫所致的症状,肿块1.5 cm×1.5 cm×1 cm~20 cm×20 cm×18 cm,光镜下肿瘤细胞由长梭形细胞构成束状、编织状排列,间质内有多少不一的胶原纤维,无特殊的组织构型及形态的多样性为其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CD34、 Vim、CD99 均为弥漫强阳性, bcl-2 5例阳性,Des、SMA、HMBE-1、CK、S-100蛋白阴性.结论 SFT是一组形态多样、无特殊组织构型及有多少不一胶原纤维的梭形细胞肿瘤,其特殊的免疫表型,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但SFT的确诊必须结合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共同完成.SFT的生物学行为取决于其组织学形态和肿块的大小及生长方式,完全切除肿块者预后较好.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免疫组化在来源不明转移性腺癌鉴别诊断中应用

    来源不明转移性肿瘤(metastasis of unkown primary, MUP /metastatic cancer of unknown primary, MCUP)是指经详细的临床、影像学及组织学检查都未发现明确原发部位的一组转移性实体肿瘤.这组肿瘤占恶性肿瘤的5%~15%[1],病理医师若能明确诊断,尤其是能确定肿瘤的原发部位,对这组肿瘤(尤其是可能治愈或疗效较好的肿瘤,如乳腺、前列腺、甲状腺、卵巢肿瘤等)的进一步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的意义.以往仅凭HE切片观察,病理医师很难对转移癌的来源做出明确诊断.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和大量有价值的抗体在临床中应用,为临床医师明确转移性肿瘤的性质及来源提供了极大帮助.据报道,MUP常见的病理类型为腺癌(40%~75%)[1],而一般转移性腺癌,尤其是低分化腺癌,仅凭HE形态很难判断出原发病灶,此时免疫组化可提供有价值的诊断线索.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上皮样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

    例1,男性,25岁,因左侧腰部疼痛1年余入院.查体:左肾区隆起,可触及8 cm×8 cm×4 cm肿块,质硬,无压痛.B超探及左肾9.2 cm×10.1 cm不均匀包块,提示左肾占位病变.CT考虑左肾癌.手术见左肾14 cm×10 cm×10 cm,肿物将肾皮质推向外侧,肿物表面血管曲张,部分呈囊性感,与毗邻分界清,周围淋巴结未见肿大,行左肾切除.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肾小球旁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研究肾小球旁器细胞瘤的病因、临床病理及超微结构特点.方法对5例患者的临床症状、肿瘤的大体和镜下特征、免疫组化及超微结构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多数患者术前都有高血压等临床症状;肿瘤大体包膜完整,光镜下可见腺管样及乳头样结构,部分区域有血管外皮瘤样图像;免疫组化部分细胞呈actin阳性反应;电镜下瘤细胞胞质内可见菱形或圆形的结晶颗粒.结论肾小球旁器细胞瘤的诊断应结合临床、组织病理及电镜,其中电镜观察到结晶颗粒是诊断可靠的依据.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子宫平滑肌脂肪瘤3例

    例1,33岁,月经紊乱9个月.送检部分子宫标本1个,肌壁间可见一10 cm×8 cm×4 cm的结节,切面部分区域淡黄色,质软,部分区域灰白色,质韧,相间分布,两者所占比例基本相当.镜检:肿瘤由成熟脂肪组织和平滑肌混合组成,平滑肌细胞编织成较宽的短束穿插于脂肪组织之间,低倍镜下呈筛网状结构(图1).免疫表型:平滑肌细胞α-SMA(),脂肪细胞灶性区域S-100蛋白(+),所有肿瘤细胞HMB45、CD34(-).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4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mixed epithelial and stromal tumor of the kidney,MESTK)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运用光镜和免疫组化方法分析4例MESTK,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女性3例、男性1例,平均发病年龄为39岁.临床表现为腰痛、肉眼或镜下血尿.巨检肿瘤境界清楚,呈实性.镜检以不等量增生、囊性扩张腺上皮与不同排列方式的梭形细胞间质混合组成为特征.免疫表型为梭形细胞vimentin(3/3)、desmin(2/4)、SMA(3/4)、ER(2/3)、PR(3/3)呈阳性表达,不表达CD34(0/3)、S-100蛋白(0/2)、HMB45(0/2) ;上皮细胞CKpan(4/4)、EMA(4/4)呈阳性表达.结论 MESTK是一种少见的肾良性混合性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标记.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阑尾神经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

    阑尾神经瘤在成人手术切除的阑尾标本中并不少见,但在日常工作中常被忽视,大多诊断为慢性阑尾炎.我们复查了30例慢性阑尾炎的病理资料,其中阑尾神经瘤7例,并结合免疫组化染色进行了分析.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Internet上免费外文医学期刊全文的获取途径

    外文医学期刊是医学工作者的重要信息来源,是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发展新动态的有效途径.由于外文期刊价格较高,国内大多数图书馆和医疗机构订阅的种类十分有限.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网络期刊建立自己的网站,大型出版商、信息服务机构、数据库生产商等组织了一定数量的电子期刊集中上网,部分网站也免费提供全文期刊的信息.广大医学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获取所需的全文文献资料.笔者对较为常用的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酸类混合脱钙技术在羟基磷灰石义眼台组织制片中的应用

    眼窝内植入羟基磷灰石义眼台修复眼窝凹陷在临床上已广泛开展,围绕此方面的实验研究亦十分普遍[1],而目前关于羟基磷灰石义眼台的组织制片技术还不是十分成熟.我们采用酸类混合脱钙技术,摸索出羟基磷灰石义眼台的组织制片方法,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乳腺癌预后相关免疫组化指标分析

    目的研究BRCA1、MMP-2、PTEN、CD44v6、nm23-H1、Cath-D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筛选与预后有关的佳因子组合.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标记上述指标.结果 (1) 乳腺癌组织中PTEN、BRCA1、nm23-H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表达水平与复发、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与生存期呈正相关.(2)CD44v6、MMP-2、肿瘤间质内Cath-D的蛋白表达增高并与淋巴结转移、复发呈正相关.(3)BRCA1蛋白与nm23-H1、PTEN蛋白表达呈正相关,与MMP-2表达呈负相关.MMP-2蛋白表达与CD44v6表达呈正相关.结论乳腺癌组织中MMP-2表达增强、nm23-H1和BRCA1表达抑制,可能作为预测肿瘤转移及判断预后的可靠指标.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霍奇金样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

    患者男性,24岁,出现盗汗,左髋骨部疼痛9个月,先为右侧继而左侧,并有双颈部、左腋下和右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开始数量较少,后逐渐增多,抗生素治疗无效,时有发热,38℃左右.查体:面潮红,上述部位淋巴结肿大,成串融合,质中,无压痛;CT:双侧颈部三角、左侧锁骨上及左腋下多枚淋巴结肿大,前纵隔气管右前奇静脉区、隆突下方亦见数枚肿大的淋巴结,右第2前肋骨明显破坏.腹部CT:见左髂总及内外血管旁多枚肿大的淋巴结,左髂骨明显破坏,并累及左髂腰肌及后方的臀小肌等软组织.CT诊断:恶性淋巴瘤,累及双侧颈、左侧锁骨上、左侧腋下、左侧盆腔淋巴结及右前第2肋骨、左髂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p63、p504S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在临床病理诊断工作中,经常遇到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问题.一般来说,肌上皮细胞是否存在成为判断某些良恶性病变的重要依据[1].长期以来,国内外病理学者[2~4]用诸多种抗体对肌上皮细胞标记进行观察,以判断良恶性病变,但都存在特异性不强、敏感度不高等问题.近年来,国外文献报道[5,6],p63应用于乳腺癌的诊断,效果较为理想.与此同时,人们还注意到p504S作为新近发现[7~10]的前列腺癌标记物,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极有帮助,并且研究提示:并非只有前列腺癌中存在p504S的高表达,当其他一些组织器官(如骨髓、肺、乳房、胰腺)发生肿瘤时,p504S的转录也会升高.p63、p504S联合免疫组化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价值如何,尚未见相关文献报道.为此,我们选用p63、p504S对30例乳腺良恶性病变进行免疫组化标记,以探讨其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眼眶原发性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与发生学探讨

    目的探讨眶部原发性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伴随的睫状神经和副神经节样组织的关系.方法复习病史及有关文献.采用HE、PAS、网状纤维(Wilder法)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和邻近的副神经节样组织的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结果患儿女性,6岁.因左眼眼球突出,在某医院第一次行肿瘤切除后症状复发,于2000年8月住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分别在8月和9月进行第二、三次手术.第三次剜出物为眶内容,3.5 cm×3.5 cm×2 cm,其中见一灰白色病灶,2.5 cm×1.0 cm.镜检:肿瘤有薄层纤维性包膜;包膜外结缔组织内有粗大的神经纤维分支及一团副神经节样组织;肿瘤实质由上皮样主细胞及短梭形支持细胞组成,间质为丰富的血窦样小血管,后者将实质细胞分隔成大小不一的实性细胞巢(细胞球).PAS染色主细胞胞质内未见菱形或矩形或针状结晶.免疫组化显示:主细胞弥漫表达CgA、NSE、NF(中等阳性)和Syn(弱阳性),不表达CK、EMA、S-100蛋白、GFAP、HMB45、desmin及CD34,极少数vimentin阳性;支持细胞普遍表达vimentin,极少数表达S-100蛋白;瘤旁神经纤维强表达S-100蛋白、NF及NSE;副神经节样组织内大细胞强表达CgA、NSE和NF.病理学诊断副神经节瘤.术后随访2年,无复发,后失访.结论眶内原发性副神经节瘤极罕见.临床表现为眶内占位常引起的症状,无特异性,临床难以确诊.病理检查必须借助免疫组化和(或)电镜检查才能确诊.治疗以手术为主,可加用或单独选用放射治疗.40%病例可有复发,但无转移报道.本例瘤旁有睫状神经及一团副神经节(样)组织,提示此瘤与能分化为睫状副神经节之干细胞的异常分化有关.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肾上腺外周非特异性T细胞淋巴瘤1例

    患者男性,33岁.因右腰部间断性不适3年入院.查体:体温、血压正常,皮肤、黏膜无色素沉着,浅表淋巴结未扪及,无肾上腺皮髓质功能改变的症状、体征.右季肋下可及肿物,质较硬,边界不清,不活动,右肾区轻度叩击痛,体腔无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未见异常.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