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我们在国内积极推广肾穿刺免疫组化染色,这是因为肾穿组织免疫组化染色较免疫荧光法更适合我国国情.肾穿组织免疫组化染色与免疫荧光法比较具有以下特点:①不需新鲜组织;②不需冷冻切片机及荧光显微镜;③可重复及进行回顾性研究;④大限度保留了标本资源;⑤适合于远程邮寄病理检验.目前,不少单位已将免疫组化法应用于肾穿标本,但普遍认为肾穿刺免疫组化染色难度大.笔者曾报道过免疫组化二步法用于肾穿刺标本染色,近年来通过不断摸索与改进,方法学已相当稳定,染色效果满意.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软组织多形性透明变性血管扩张性肿瘤(pleomorphic hyalinizing angiectatic tumor of soft parts,PHAT)是一种新近认识的软组织肿瘤类型[1~5],此肿瘤由Smith等[1]于1996年首先报道.肿瘤界限较清楚,镜下显示3个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扩张性的薄壁血管呈簇状分布;分布于扩张血管之间的多形性瘤细胞;血管壁、血管周围及瘤细胞之间伴有明显的透明变性.该肿瘤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1,6~8],目前英文文献已有65例报道[1~11],多数为个案或短篇报道,国内仅见3例报道[12,13],范钦和[14]以中间型血管肿瘤对PHAT做了介绍.2002年WHO<软组织肿瘤和骨肿瘤的病理学和遗传学>分类[15]中将其列入不能确定分化的良性肿瘤.目前关于PHAT的大的一项研究是由Folpe等[8]报道的,并将PHAT分为早期PHAT和典型PHAT 2个亚型,两者之间有广泛的组织学重叠,在同一病变内2种结构时常混合存在.由于该肿瘤高度的局部复发率(33%~50%),临床多采用局部扩大手术,但至目前为止尚无转移报道.为了进一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详细研究其临床病理特征、扩大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范围和更加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我们结合自己实际工作中的病例和复习文献对该肿瘤的病理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眶部原发性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伴随的睫状神经和副神经节样组织的关系.方法复习病史及有关文献.采用HE、PAS、网状纤维(Wilder法)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和邻近的副神经节样组织的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结果患儿女性,6岁.因左眼眼球突出,在某医院第一次行肿瘤切除后症状复发,于2000年8月住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分别在8月和9月进行第二、三次手术.第三次剜出物为眶内容,3.5 cm×3.5 cm×2 cm,其中见一灰白色病灶,2.5 cm×1.0 cm.镜检:肿瘤有薄层纤维性包膜;包膜外结缔组织内有粗大的神经纤维分支及一团副神经节样组织;肿瘤实质由上皮样主细胞及短梭形支持细胞组成,间质为丰富的血窦样小血管,后者将实质细胞分隔成大小不一的实性细胞巢(细胞球).PAS染色主细胞胞质内未见菱形或矩形或针状结晶.免疫组化显示:主细胞弥漫表达CgA、NSE、NF(中等阳性)和Syn(弱阳性),不表达CK、EMA、S-100蛋白、GFAP、HMB45、desmin及CD34,极少数vimentin阳性;支持细胞普遍表达vimentin,极少数表达S-100蛋白;瘤旁神经纤维强表达S-100蛋白、NF及NSE;副神经节样组织内大细胞强表达CgA、NSE和NF.病理学诊断副神经节瘤.术后随访2年,无复发,后失访.结论眶内原发性副神经节瘤极罕见.临床表现为眶内占位常引起的症状,无特异性,临床难以确诊.病理检查必须借助免疫组化和(或)电镜检查才能确诊.治疗以手术为主,可加用或单独选用放射治疗.40%病例可有复发,但无转移报道.本例瘤旁有睫状神经及一团副神经节(样)组织,提示此瘤与能分化为睫状副神经节之干细胞的异常分化有关.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报道1例罕见的臀部伴黏液间质的T细胞淋巴瘤并文献复习,探讨其诊断要点.方法应用组织学、免疫组化、基因重排检测技术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经多项免疫组化排除了软组织肿瘤(纤维、平滑肌、横纹肌、脂肪、滑膜肉瘤及肌纤维母细胞瘤)及恶性黑色素瘤等以后,进行了淋巴瘤标记:CD45、CD45RO、CD3、CD20、CD79α、CD68、和TCRγ基因重排检测.显示CD45、CD45RO、CD3阳性,TCRγ克隆性基因重排.结论本例与文献报道4例资料提示:伴黏液间质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好发于淋巴结外软组织,由弥漫性淋巴瘤样片状区与黏液间质区组成,必需应用免疫组化排除间叶源性肿瘤,加用淋巴瘤标记和基因重排检测阳性确诊.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mixed epithelial and stromal tumor of the kidney,MESTK)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运用光镜和免疫组化方法分析4例MESTK,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女性3例、男性1例,平均发病年龄为39岁.临床表现为腰痛、肉眼或镜下血尿.巨检肿瘤境界清楚,呈实性.镜检以不等量增生、囊性扩张腺上皮与不同排列方式的梭形细胞间质混合组成为特征.免疫表型为梭形细胞vimentin(3/3)、desmin(2/4)、SMA(3/4)、ER(2/3)、PR(3/3)呈阳性表达,不表达CD34(0/3)、S-100蛋白(0/2)、HMB45(0/2) ;上皮细胞CKpan(4/4)、EMA(4/4)呈阳性表达.结论 MESTK是一种少见的肾良性混合性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标记.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多项免疫组化(multiple immunohistochemistry, MIHC)检测内皮因子CD105作为判断患者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指标的可能性.方法选取2003年11月~2004年1月经河北医科大学病理科确诊为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石蜡包埋组织标本87例,癌旁组织标本20例,同期乳腺良性病变标本24例.以CD105单克隆抗体为标记物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根据CD105的表达水平计测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结果 CD105所标记的MVD在乳腺癌组织和乳腺良性病变以及乳腺良性病变与癌旁组织之间的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癌旁组织中CD105几乎表达缺失;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织分化差(Ⅲ级)、临床TNM分期晚以及VEGF表达阳性、ER、PR表达阴性的患者中,CD105的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CD105主要在处于增殖状态的血管内皮细胞上表达,在标记肿瘤组织活性微血管方面特异性极高,是检测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乳腺纤维瘤病样梭形细胞癌(fibromatosis-like spindle cell carcinoma,FLSCC)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3例FLSCC病例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CK、CK(34βE12)、vimentin、 SMA、ER、PR、Ki-67、c-erbB-2].结果 3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7、53、56岁,均可触及乳腺肿块.肿瘤境界清楚,但镜下边缘呈浸润性.肿瘤主要是梭形细胞、多边形细胞、少量的管状腺体及鳞上皮巢混合,间质纤维明显增生伴胶原化,细胞成束状排列或散在分布,似纤维瘤病样改变.梭形细胞分化良好,异型性不明显,部分区域细胞较丰富,其间聚集的上皮簇或片状多边形细胞核有轻度异型,可见少数核分裂象.多边形细胞与梭形细胞有移行.病变中亦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聚集浸润.上皮细胞、多边形细胞及部分梭形细胞CK(34βE12)、CK(AE1/AE3)阳性,CK阴性的梭形细胞表达vimentin、SMA.3例均行肿块切除,其中1例,术后4个月复发,再行乳腺根治术.结论乳腺(纤维瘤病样)梭形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诊断需依赖免疫组化标记并与乳腺其它梭形细胞肿瘤相鉴别.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在临床病理诊断工作中,经常遇到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问题.一般来说,肌上皮细胞是否存在成为判断某些良恶性病变的重要依据[1].长期以来,国内外病理学者[2~4]用诸多种抗体对肌上皮细胞标记进行观察,以判断良恶性病变,但都存在特异性不强、敏感度不高等问题.近年来,国外文献报道[5,6],p63应用于乳腺癌的诊断,效果较为理想.与此同时,人们还注意到p504S作为新近发现[7~10]的前列腺癌标记物,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极有帮助,并且研究提示:并非只有前列腺癌中存在p504S的高表达,当其他一些组织器官(如骨髓、肺、乳房、胰腺)发生肿瘤时,p504S的转录也会升高.p63、p504S联合免疫组化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价值如何,尚未见相关文献报道.为此,我们选用p63、p504S对30例乳腺良恶性病变进行免疫组化标记,以探讨其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ease,APEX ,APE or Hap1)是一种多功能的蛋白.现已证明,APEX蛋白通过其氧化还原功能可以刺激许多转录因子的DNA结合活性[1],其中一些与细胞凋亡与增殖有密切联系.这使得APEX蛋白具有生长促进蛋白几乎所有相似的特性.失控的细胞增殖和受抑的细胞死亡共同为所有的肿瘤性进展提供了潜在的平台[2],因此,APEX 蛋白的氧化还原功能的异常可能会增加致癌的风险.我们以前的研究在散发性大肠癌APEX基因的氧化还原功能区发现了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3],其中一个导致了APEX蛋白氧化还原功能区的第64位氨基酸由异亮氨酸转变为缬氨酸,产生I64V变异体.该变异体对APEX蛋白以及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拟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胃癌组织中uPA、PAI-1mRNA及蛋白的表达,并探讨它们与肿瘤分化、血管生成及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110例胃癌组织中uPA、PAI-1的表达,根据CD34阳性的血管内皮细胞计数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1)胃癌组织中uPA mRNA和蛋白、PAI-1 mRNA和蛋白阳性表达定位于胞质;uPA的表达随分化程度的降低有逐渐升高的趋势,PAI-1的表达随分化程度的降低有逐渐降低的趋势.(2)110例uPA mRNA及蛋白表达阳性组MVD值显著高于阴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 (P值均<0.05).(3)uPA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 (P<0.05),PAI-1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4)uPA mRNA/蛋白与PAI-1 mRNA/蛋白的表达无相关性.结论 uPA与促进胃癌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阻断uPA的分泌和作用途径有望对胃癌浸润转移起抑制作用;胃癌组织中PAI-1可能担当重要的调节剂或者是肿瘤细胞防止自身降解的保护剂而不是这个系统的单纯抑制剂.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糖尿病性乳腺病(diabetic mastopathy,DM)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IDDM)的一种罕见并发症.1984年由Soler和Khardori[1]首先报道,它是一种良性瘤样纤维组织增生性乳腺病[1~8],又名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性乳腺病、幼年性糖尿病性纤维病、乳房硬化性淋巴细胞性小叶炎.近年来,国外陆续有DM病例报道,目前国内尚未见相关文献,现就其临床特点、病因及病理变化情况综述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我们采用不同方法处理60例牙体组织,总结出一种既能较顺利地制成4 μm牙齿切片,又能清晰显示牙髓微细结构而无损于细胞和组织的理想制片方法.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胸腺神经内分泌癌罕见,是一种特殊型胸腺肿瘤.我们报道7例,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女性,62岁,发现外阴部包块5年,开始时无不适,近1年生长较快,时有阵发性刺痛.妇科检查:右侧大阴唇下扪及2.5 cm×3.5 cm肿块,活动,质中,界清,无压痛和波动感,表皮无破损,阴道、宫颈、宫体及双侧附件未见特殊.月经初潮15岁,周期30天,持续3天,G4P4,全身检查及肝、肾、心功能实验室检查均正常.临床诊断:外阴包块.在局麻下行肿块切除术,病理报告为腺样囊性癌.术后扩大切除周围组织及清扫双侧腹股沟淋巴结.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来源不明转移性肿瘤(metastasis of unkown primary, MUP /metastatic cancer of unknown primary, MCUP)是指经详细的临床、影像学及组织学检查都未发现明确原发部位的一组转移性实体肿瘤.这组肿瘤占恶性肿瘤的5%~15%[1],病理医师若能明确诊断,尤其是能确定肿瘤的原发部位,对这组肿瘤(尤其是可能治愈或疗效较好的肿瘤,如乳腺、前列腺、甲状腺、卵巢肿瘤等)的进一步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的意义.以往仅凭HE切片观察,病理医师很难对转移癌的来源做出明确诊断.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和大量有价值的抗体在临床中应用,为临床医师明确转移性肿瘤的性质及来源提供了极大帮助.据报道,MUP常见的病理类型为腺癌(40%~75%)[1],而一般转移性腺癌,尤其是低分化腺癌,仅凭HE形态很难判断出原发病灶,此时免疫组化可提供有价值的诊断线索.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筛状癌(invasive cribriform carcinoma,ICC)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收集6例ICC的临床资料,观察它们HE形态,并进行免疫组化检测,选用的一抗有CK5、CK(34βE12)、CK8、S-100蛋白、SMA、CD10、ER、PR、c-erbB-2、CgA、PCNA、E-cad. 结果本研究将ICC分为两组:经典型和混合型.它们具有以下特征:①以浸润性筛状结构占优势,细胞排列成浸润性的有棱角的岛屿状,筛孔较不规则.肿瘤细胞小,呈低或中级核级,核分裂象罕见.在多数癌巢周围有反应性纤维母细胞性间质增生.②免疫表型:肌上皮标记(S-100蛋白、SMA、CD10)及CK(34βE12)肿瘤细胞巢均阴性,而个别肿瘤累及的TDLU周围部分肌上皮标记阳性;激素受体(ER、PR)均阳性;c-erbB-2阴性,PCNA、E-cad呈不同程度的阳性;CgA均阴性.③临床资料:经典型ICC年龄均值较混合型ICC大,肿块大小较混合型ICC小,病程较混合型ICC短,腋窝淋巴结转移少见,转移灶仍保持筛状结构.结论 ICC有其独特的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是一种独立的临床病理类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阑尾神经瘤在成人手术切除的阑尾标本中并不少见,但在日常工作中常被忽视,大多诊断为慢性阑尾炎.我们复查了30例慢性阑尾炎的病理资料,其中阑尾神经瘤7例,并结合免疫组化染色进行了分析.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BRCA1、MMP-2、PTEN、CD44v6、nm23-H1、Cath-D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筛选与预后有关的佳因子组合.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标记上述指标.结果 (1) 乳腺癌组织中PTEN、BRCA1、nm23-H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表达水平与复发、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与生存期呈正相关.(2)CD44v6、MMP-2、肿瘤间质内Cath-D的蛋白表达增高并与淋巴结转移、复发呈正相关.(3)BRCA1蛋白与nm23-H1、PTEN蛋白表达呈正相关,与MMP-2表达呈负相关.MMP-2蛋白表达与CD44v6表达呈正相关.结论乳腺癌组织中MMP-2表达增强、nm23-H1和BRCA1表达抑制,可能作为预测肿瘤转移及判断预后的可靠指标.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pancreas,SP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生物学行为.方法对6例SPT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复习,光镜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并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细胞α-AT等9种抗体的表达,并对其中1例做AB/PAS染色.结果 6例SPT中5例为女性、1例为男性,平均年龄34岁,瘤体平均直径9.3 cm;光镜下瘤细胞圆形,大小较一致,无明显异型性,排列成实性片状区和假乳头状结构,假乳头轴心黏液变性,囊性区常见出血、坏死;其中1例除上述特征外还出现了大量的印戒细胞样瘤细胞,这些瘤细胞AB/PAS染色阴性,CEA阴性,S-100蛋白阴性,随访至今已4年余,无复发及转移.2例浸润包膜及周围胰腺组织;6例中3例有随访的均健在且无复发及转移.免疫组化检测:6例Vim阳性(6/6),4例α-AT阳性(4/6),3例Syn阳性(3/6), 1例CK弱阳性(1/6)、PR阳性(1/6),ER阴性(0/6),EMA阴性(0/6),CEA阴性(0/6), S-100蛋白阴性(0/6).结论 SPT好发于年轻女性;组织形态学特征为瘤细胞大小一致,排列成实性片状区与独特的假乳头状结构,偶见瘤细胞呈印戒细胞样,间质可黏液变性;该肿瘤生物学行为交界性或恶性潜能未定的肿瘤,即使出现包膜及周围胰腺浸润,预后亦较好.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眼窝内植入羟基磷灰石义眼台修复眼窝凹陷在临床上已广泛开展,围绕此方面的实验研究亦十分普遍[1],而目前关于羟基磷灰石义眼台的组织制片技术还不是十分成熟.我们采用酸类混合脱钙技术,摸索出羟基磷灰石义眼台的组织制片方法,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