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肾穿刺标本的免疫组化二步法染色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 肾穿刺, 染色法
摘要:多年来我们在国内积极推广肾穿刺免疫组化染色,这是因为肾穿组织免疫组化染色较免疫荧光法更适合我国国情.肾穿组织免疫组化染色与免疫荧光法比较具有以下特点:①不需新鲜组织;②不需冷冻切片机及荧光显微镜;③可重复及进行回顾性研究;④大限度保留了标本资源;⑤适合于远程邮寄病理检验.目前,不少单位已将免疫组化法应用于肾穿标本,但普遍认为肾穿刺免疫组化染色难度大.笔者曾报道过免疫组化二步法用于肾穿刺标本染色,近年来通过不断摸索与改进,方法学已相当稳定,染色效果满意.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肾透明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

    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肉瘤(clear cell sarcoma of the kidney,CCSK)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HE和免疫组化vimentin、bcl-2、desmin、S-100蛋白、CD99、CD34、CD117、CK、EMA染色,观察2例CCSK的病理组织学形态,并复习文献. 结果镜下见瘤细胞为上皮样或短梭形,被分枝状纤维血管间质分隔成巢团状,部分区域见黏液样变性微囊肿和细胞外胶原玻璃样变类似骨样组织的硬化型等形态变异.免疫组化示:瘤细胞vimentin和bcl-2弥漫阳性,余为阴性. 结论 CCSK是一种罕见的儿童期恶性肾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熟悉其形态学变异有利于与其它类似病变如肾母细胞瘤、先天性中胚叶肾瘤、肾恶性横纹肌样瘤、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等鉴别.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病理学观察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临床、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7例SFT病例进行大体观察、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 EnVision二步法标记,观察Vim、CD34、CD99、bcl-2 Des、SMA、HMBE-1、CK、S-100蛋白在SFT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7例SFT分别发生于胸腔、腹腔、纵隔、眼眶及胸壁软组织,临床表现为肿块压迫所致的症状,肿块1.5 cm×1.5 cm×1 cm~20 cm×20 cm×18 cm,光镜下肿瘤细胞由长梭形细胞构成束状、编织状排列,间质内有多少不一的胶原纤维,无特殊的组织构型及形态的多样性为其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CD34、 Vim、CD99 均为弥漫强阳性, bcl-2 5例阳性,Des、SMA、HMBE-1、CK、S-100蛋白阴性.结论 SFT是一组形态多样、无特殊组织构型及有多少不一胶原纤维的梭形细胞肿瘤,其特殊的免疫表型,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但SFT的确诊必须结合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共同完成.SFT的生物学行为取决于其组织学形态和肿块的大小及生长方式,完全切除肿块者预后较好.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肾穿刺标本的免疫组化二步法染色

    多年来我们在国内积极推广肾穿刺免疫组化染色,这是因为肾穿组织免疫组化染色较免疫荧光法更适合我国国情.肾穿组织免疫组化染色与免疫荧光法比较具有以下特点:①不需新鲜组织;②不需冷冻切片机及荧光显微镜;③可重复及进行回顾性研究;④大限度保留了标本资源;⑤适合于远程邮寄病理检验.目前,不少单位已将免疫组化法应用于肾穿标本,但普遍认为肾穿刺免疫组化染色难度大.笔者曾报道过免疫组化二步法用于肾穿刺标本染色,近年来通过不断摸索与改进,方法学已相当稳定,染色效果满意.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酸类混合脱钙技术在羟基磷灰石义眼台组织制片中的应用

    眼窝内植入羟基磷灰石义眼台修复眼窝凹陷在临床上已广泛开展,围绕此方面的实验研究亦十分普遍[1],而目前关于羟基磷灰石义眼台的组织制片技术还不是十分成熟.我们采用酸类混合脱钙技术,摸索出羟基磷灰石义眼台的组织制片方法,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desmin标记对体腔积液中间皮细胞的诊断价值

    体腔(包括胸腔、腹腔和心包腔)的浆膜面是肺、胃肠道和卵巢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常伴积液.由于炎症或肿瘤细胞及其代谢产物的刺激,导致使浆膜间皮细胞增生及形态改变.在常规体腔积液脱落细胞学检查中常遇到间皮细胞与癌细胞难以鉴别的情况,寻找间皮细胞的特异性标记成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文献报道,在组织切片上间皮细胞对desmin抗体可以出现阳性反应[1,2],但desmin是否可以标记体腔积液中间皮细胞,这方面的研究尚少见.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Bartholin腺腺样囊性癌1例

    患者女性,62岁,发现外阴部包块5年,开始时无不适,近1年生长较快,时有阵发性刺痛.妇科检查:右侧大阴唇下扪及2.5 cm×3.5 cm肿块,活动,质中,界清,无压痛和波动感,表皮无破损,阴道、宫颈、宫体及双侧附件未见特殊.月经初潮15岁,周期30天,持续3天,G4P4,全身检查及肝、肾、心功能实验室检查均正常.临床诊断:外阴包块.在局麻下行肿块切除术,病理报告为腺样囊性癌.术后扩大切除周围组织及清扫双侧腹股沟淋巴结.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pancreas,SP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生物学行为.方法对6例SPT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复习,光镜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并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细胞α-AT等9种抗体的表达,并对其中1例做AB/PAS染色.结果 6例SPT中5例为女性、1例为男性,平均年龄34岁,瘤体平均直径9.3 cm;光镜下瘤细胞圆形,大小较一致,无明显异型性,排列成实性片状区和假乳头状结构,假乳头轴心黏液变性,囊性区常见出血、坏死;其中1例除上述特征外还出现了大量的印戒细胞样瘤细胞,这些瘤细胞AB/PAS染色阴性,CEA阴性,S-100蛋白阴性,随访至今已4年余,无复发及转移.2例浸润包膜及周围胰腺组织;6例中3例有随访的均健在且无复发及转移.免疫组化检测:6例Vim阳性(6/6),4例α-AT阳性(4/6),3例Syn阳性(3/6), 1例CK弱阳性(1/6)、PR阳性(1/6),ER阴性(0/6),EMA阴性(0/6),CEA阴性(0/6), S-100蛋白阴性(0/6).结论 SPT好发于年轻女性;组织形态学特征为瘤细胞大小一致,排列成实性片状区与独特的假乳头状结构,偶见瘤细胞呈印戒细胞样,间质可黏液变性;该肿瘤生物学行为交界性或恶性潜能未定的肿瘤,即使出现包膜及周围胰腺浸润,预后亦较好.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眼眶原发性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与发生学探讨

    目的探讨眶部原发性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伴随的睫状神经和副神经节样组织的关系.方法复习病史及有关文献.采用HE、PAS、网状纤维(Wilder法)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和邻近的副神经节样组织的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结果患儿女性,6岁.因左眼眼球突出,在某医院第一次行肿瘤切除后症状复发,于2000年8月住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分别在8月和9月进行第二、三次手术.第三次剜出物为眶内容,3.5 cm×3.5 cm×2 cm,其中见一灰白色病灶,2.5 cm×1.0 cm.镜检:肿瘤有薄层纤维性包膜;包膜外结缔组织内有粗大的神经纤维分支及一团副神经节样组织;肿瘤实质由上皮样主细胞及短梭形支持细胞组成,间质为丰富的血窦样小血管,后者将实质细胞分隔成大小不一的实性细胞巢(细胞球).PAS染色主细胞胞质内未见菱形或矩形或针状结晶.免疫组化显示:主细胞弥漫表达CgA、NSE、NF(中等阳性)和Syn(弱阳性),不表达CK、EMA、S-100蛋白、GFAP、HMB45、desmin及CD34,极少数vimentin阳性;支持细胞普遍表达vimentin,极少数表达S-100蛋白;瘤旁神经纤维强表达S-100蛋白、NF及NSE;副神经节样组织内大细胞强表达CgA、NSE和NF.病理学诊断副神经节瘤.术后随访2年,无复发,后失访.结论眶内原发性副神经节瘤极罕见.临床表现为眶内占位常引起的症状,无特异性,临床难以确诊.病理检查必须借助免疫组化和(或)电镜检查才能确诊.治疗以手术为主,可加用或单独选用放射治疗.40%病例可有复发,但无转移报道.本例瘤旁有睫状神经及一团副神经节(样)组织,提示此瘤与能分化为睫状副神经节之干细胞的异常分化有关.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介绍一种牙齿组织的制片方法

    我们采用不同方法处理60例牙体组织,总结出一种既能较顺利地制成4 μm牙齿切片,又能清晰显示牙髓微细结构而无损于细胞和组织的理想制片方法.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WHO泌尿系统肿瘤分类(2004)及相关进展

    2004年WHO出版了<泌尿和男性生殖系统肿瘤>的新分类(表1,2)[1].同年,美国Armed Forces Institute of Pathology (AFIP)也出版了新版<肿瘤病理学图谱>(Atlas of Tumor Pathology)(第4版)第1分册:<肾脏、膀胱及相关结构的肿瘤>(Tumors of the Kidney, Bladder and Related Urinary Structures)[2].这是泌尿外科病理学界的两件盛事,也是近年来泌尿外科病理学飞速发展的显著标志.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阑尾神经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

    阑尾神经瘤在成人手术切除的阑尾标本中并不少见,但在日常工作中常被忽视,大多诊断为慢性阑尾炎.我们复查了30例慢性阑尾炎的病理资料,其中阑尾神经瘤7例,并结合免疫组化染色进行了分析.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乳腺癌预后相关免疫组化指标分析

    目的研究BRCA1、MMP-2、PTEN、CD44v6、nm23-H1、Cath-D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筛选与预后有关的佳因子组合.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标记上述指标.结果 (1) 乳腺癌组织中PTEN、BRCA1、nm23-H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表达水平与复发、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与生存期呈正相关.(2)CD44v6、MMP-2、肿瘤间质内Cath-D的蛋白表达增高并与淋巴结转移、复发呈正相关.(3)BRCA1蛋白与nm23-H1、PTEN蛋白表达呈正相关,与MMP-2表达呈负相关.MMP-2蛋白表达与CD44v6表达呈正相关.结论乳腺癌组织中MMP-2表达增强、nm23-H1和BRCA1表达抑制,可能作为预测肿瘤转移及判断预后的可靠指标.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T细胞淋巴瘤伴黏液间质1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报道1例罕见的臀部伴黏液间质的T细胞淋巴瘤并文献复习,探讨其诊断要点.方法应用组织学、免疫组化、基因重排检测技术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经多项免疫组化排除了软组织肿瘤(纤维、平滑肌、横纹肌、脂肪、滑膜肉瘤及肌纤维母细胞瘤)及恶性黑色素瘤等以后,进行了淋巴瘤标记:CD45、CD45RO、CD3、CD20、CD79α、CD68、和TCRγ基因重排检测.显示CD45、CD45RO、CD3阳性,TCRγ克隆性基因重排.结论本例与文献报道4例资料提示:伴黏液间质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好发于淋巴结外软组织,由弥漫性淋巴瘤样片状区与黏液间质区组成,必需应用免疫组化排除间叶源性肿瘤,加用淋巴瘤标记和基因重排检测阳性确诊.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Internet上免费外文医学期刊全文的获取途径

    外文医学期刊是医学工作者的重要信息来源,是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发展新动态的有效途径.由于外文期刊价格较高,国内大多数图书馆和医疗机构订阅的种类十分有限.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网络期刊建立自己的网站,大型出版商、信息服务机构、数据库生产商等组织了一定数量的电子期刊集中上网,部分网站也免费提供全文期刊的信息.广大医学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获取所需的全文文献资料.笔者对较为常用的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糖尿病性乳腺病

    糖尿病性乳腺病(diabetic mastopathy,DM)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IDDM)的一种罕见并发症.1984年由Soler和Khardori[1]首先报道,它是一种良性瘤样纤维组织增生性乳腺病[1~8],又名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性乳腺病、幼年性糖尿病性纤维病、乳房硬化性淋巴细胞性小叶炎.近年来,国外陆续有DM病例报道,目前国内尚未见相关文献,现就其临床特点、病因及病理变化情况综述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组织细胞肉瘤和树突细胞肿瘤的WHO分类介绍

    1 定义及组织起源组织细胞和树突细胞的肿瘤起源于巨噬细胞及其辅助细胞[1,2].人体内在正常情况下存在两组细胞:(1)抗原递呈细胞或网状细胞;(2)抗原加工细胞或吞噬细胞.它们大部分来源于骨髓的干细胞.组织细胞和树突细胞的作用主要为加工抗原并将抗原呈递给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基本功能为清除特异的抗原颗粒,其来自血液循环池中的单核细胞,移动穿过血管壁后进入淋巴器官.所以有时在人为区分单核细胞白血病和组织细胞肉瘤时难免出现主观武断.由于组织细胞和巨噬细胞不是血循环中的细胞,所以大多数组织细胞肉瘤仅表现为局部肿块而无白血病的表现.1883年Metchnikoff使用了吞噬作用(phagocytosis)一词,并假定吞噬作用的主要机制是抗感染,并命名了两种血循环中的吞噬细胞,即巨噬细胞(macrophages)或小吞噬细胞(microphages)及多形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s).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Oct-4与生殖细胞及其肿瘤的关系

    Oct-4是由Pou5f1基因编码产生的,含POU(Pit-Oct-Unc)结构域的转录因子家族中的一员.它通过结合含ATGCAAAT的八聚体结构域而活化相应靶基因,激活或抑制干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表型的转变[1].新证据表明Oct-4为具有较强特异性的干细胞标志物,它参与胚胎发育过程中多向性分化的调节,不仅在多能性胚胎干细胞和原始生殖细胞中表达,而且在某些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如精原细胞瘤/无性细胞瘤、胚胎性癌中也表达.Oct-4可以作为生殖细胞肿瘤中某些恶性类型的特异性标志物,以及对这些肿瘤进行靶向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上皮样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

    例1,男性,25岁,因左侧腰部疼痛1年余入院.查体:左肾区隆起,可触及8 cm×8 cm×4 cm肿块,质硬,无压痛.B超探及左肾9.2 cm×10.1 cm不均匀包块,提示左肾占位病变.CT考虑左肾癌.手术见左肾14 cm×10 cm×10 cm,肿物将肾皮质推向外侧,肿物表面血管曲张,部分呈囊性感,与毗邻分界清,周围淋巴结未见肿大,行左肾切除.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肝脏肾上腺残余瘤

    肾上腺残余瘤是由肾上腺皮质细胞组成的肿瘤,常见于腹腔和盆腔.发生于肝脏实质的肾上腺残余瘤非常少见,1960年由Hyams首先报道,至今英文文献仅30例报道[1~5],而国内尚未见报道.我们遇到1例原发于肝脏实质的肾上腺残余瘤,现就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4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mixed epithelial and stromal tumor of the kidney,MESTK)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运用光镜和免疫组化方法分析4例MESTK,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女性3例、男性1例,平均发病年龄为39岁.临床表现为腰痛、肉眼或镜下血尿.巨检肿瘤境界清楚,呈实性.镜检以不等量增生、囊性扩张腺上皮与不同排列方式的梭形细胞间质混合组成为特征.免疫表型为梭形细胞vimentin(3/3)、desmin(2/4)、SMA(3/4)、ER(2/3)、PR(3/3)呈阳性表达,不表达CD34(0/3)、S-100蛋白(0/2)、HMB45(0/2) ;上皮细胞CKpan(4/4)、EMA(4/4)呈阳性表达.结论 MESTK是一种少见的肾良性混合性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标记.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