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组织细胞肉瘤和树突细胞肿瘤的WHO分类介绍

关键词:组织细胞肉瘤, 树突细胞肿瘤, WHO分类
摘要:1 定义及组织起源组织细胞和树突细胞的肿瘤起源于巨噬细胞及其辅助细胞[1,2].人体内在正常情况下存在两组细胞:(1)抗原递呈细胞或网状细胞;(2)抗原加工细胞或吞噬细胞.它们大部分来源于骨髓的干细胞.组织细胞和树突细胞的作用主要为加工抗原并将抗原呈递给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基本功能为清除特异的抗原颗粒,其来自血液循环池中的单核细胞,移动穿过血管壁后进入淋巴器官.所以有时在人为区分单核细胞白血病和组织细胞肉瘤时难免出现主观武断.由于组织细胞和巨噬细胞不是血循环中的细胞,所以大多数组织细胞肉瘤仅表现为局部肿块而无白血病的表现.1883年Metchnikoff使用了吞噬作用(phagocytosis)一词,并假定吞噬作用的主要机制是抗感染,并命名了两种血循环中的吞噬细胞,即巨噬细胞(macrophages)或小吞噬细胞(microphages)及多形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s).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小鼠脾脏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的表达

    目的观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s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小鼠外周免疫器官脾脏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 HMGB1)表达规律与分布特点.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酵母多糖造成C57BL/6小鼠MODS模型.动物按伤后不同时间分组,留取脾脏,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观察检测HMGB1的表达变化.结果各组脾脏组织Western blot检测与免疫组化标记均显示:脾组织HMGB1在伤后8 h明显升高,到24 h已恢复到接近正常值,而到48 h时表达量又显著增多,且表达量远远高于8 h,此后逐渐下降.在形成MODS的10~12天组,脾脏中HMGB1含量略高于正常水平.结论在酵母多糖诱发的全身炎症反应及MODS病程中,脾脏中HMGB1含量升高较晚,且有两次高峰,提示此类炎症因子可能参与炎症反应的持续性发展机制并与MODS形成有重要关系.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散发性大肠癌中APEX基因氧化还原功能区I64V变异体功能意义

    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ease,APEX ,APE or Hap1)是一种多功能的蛋白.现已证明,APEX蛋白通过其氧化还原功能可以刺激许多转录因子的DNA结合活性[1],其中一些与细胞凋亡与增殖有密切联系.这使得APEX蛋白具有生长促进蛋白几乎所有相似的特性.失控的细胞增殖和受抑的细胞死亡共同为所有的肿瘤性进展提供了潜在的平台[2],因此,APEX 蛋白的氧化还原功能的异常可能会增加致癌的风险.我们以前的研究在散发性大肠癌APEX基因的氧化还原功能区发现了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3],其中一个导致了APEX蛋白氧化还原功能区的第64位氨基酸由异亮氨酸转变为缬氨酸,产生I64V变异体.该变异体对APEX蛋白以及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拟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肾上腺外周非特异性T细胞淋巴瘤1例

    患者男性,33岁.因右腰部间断性不适3年入院.查体:体温、血压正常,皮肤、黏膜无色素沉着,浅表淋巴结未扪及,无肾上腺皮髓质功能改变的症状、体征.右季肋下可及肿物,质较硬,边界不清,不活动,右肾区轻度叩击痛,体腔无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未见异常.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肾透明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

    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肉瘤(clear cell sarcoma of the kidney,CCSK)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HE和免疫组化vimentin、bcl-2、desmin、S-100蛋白、CD99、CD34、CD117、CK、EMA染色,观察2例CCSK的病理组织学形态,并复习文献. 结果镜下见瘤细胞为上皮样或短梭形,被分枝状纤维血管间质分隔成巢团状,部分区域见黏液样变性微囊肿和细胞外胶原玻璃样变类似骨样组织的硬化型等形态变异.免疫组化示:瘤细胞vimentin和bcl-2弥漫阳性,余为阴性. 结论 CCSK是一种罕见的儿童期恶性肾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熟悉其形态学变异有利于与其它类似病变如肾母细胞瘤、先天性中胚叶肾瘤、肾恶性横纹肌样瘤、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等鉴别.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肝脏肾上腺残余瘤

    肾上腺残余瘤是由肾上腺皮质细胞组成的肿瘤,常见于腹腔和盆腔.发生于肝脏实质的肾上腺残余瘤非常少见,1960年由Hyams首先报道,至今英文文献仅30例报道[1~5],而国内尚未见报道.我们遇到1例原发于肝脏实质的肾上腺残余瘤,现就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霍奇金样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

    患者男性,24岁,出现盗汗,左髋骨部疼痛9个月,先为右侧继而左侧,并有双颈部、左腋下和右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开始数量较少,后逐渐增多,抗生素治疗无效,时有发热,38℃左右.查体:面潮红,上述部位淋巴结肿大,成串融合,质中,无压痛;CT:双侧颈部三角、左侧锁骨上及左腋下多枚淋巴结肿大,前纵隔气管右前奇静脉区、隆突下方亦见数枚肿大的淋巴结,右第2前肋骨明显破坏.腹部CT:见左髂总及内外血管旁多枚肿大的淋巴结,左髂骨明显破坏,并累及左髂腰肌及后方的臀小肌等软组织.CT诊断:恶性淋巴瘤,累及双侧颈、左侧锁骨上、左侧腋下、左侧盆腔淋巴结及右前第2肋骨、左髂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desmin标记对体腔积液中间皮细胞的诊断价值

    体腔(包括胸腔、腹腔和心包腔)的浆膜面是肺、胃肠道和卵巢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常伴积液.由于炎症或肿瘤细胞及其代谢产物的刺激,导致使浆膜间皮细胞增生及形态改变.在常规体腔积液脱落细胞学检查中常遇到间皮细胞与癌细胞难以鉴别的情况,寻找间皮细胞的特异性标记成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文献报道,在组织切片上间皮细胞对desmin抗体可以出现阳性反应[1,2],但desmin是否可以标记体腔积液中间皮细胞,这方面的研究尚少见.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肾穿刺标本的免疫组化二步法染色

    多年来我们在国内积极推广肾穿刺免疫组化染色,这是因为肾穿组织免疫组化染色较免疫荧光法更适合我国国情.肾穿组织免疫组化染色与免疫荧光法比较具有以下特点:①不需新鲜组织;②不需冷冻切片机及荧光显微镜;③可重复及进行回顾性研究;④大限度保留了标本资源;⑤适合于远程邮寄病理检验.目前,不少单位已将免疫组化法应用于肾穿标本,但普遍认为肾穿刺免疫组化染色难度大.笔者曾报道过免疫组化二步法用于肾穿刺标本染色,近年来通过不断摸索与改进,方法学已相当稳定,染色效果满意.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糖尿病性乳腺病

    糖尿病性乳腺病(diabetic mastopathy,DM)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IDDM)的一种罕见并发症.1984年由Soler和Khardori[1]首先报道,它是一种良性瘤样纤维组织增生性乳腺病[1~8],又名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性乳腺病、幼年性糖尿病性纤维病、乳房硬化性淋巴细胞性小叶炎.近年来,国外陆续有DM病例报道,目前国内尚未见相关文献,现就其临床特点、病因及病理变化情况综述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肾小球旁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研究肾小球旁器细胞瘤的病因、临床病理及超微结构特点.方法对5例患者的临床症状、肿瘤的大体和镜下特征、免疫组化及超微结构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多数患者术前都有高血压等临床症状;肿瘤大体包膜完整,光镜下可见腺管样及乳头样结构,部分区域有血管外皮瘤样图像;免疫组化部分细胞呈actin阳性反应;电镜下瘤细胞胞质内可见菱形或圆形的结晶颗粒.结论肾小球旁器细胞瘤的诊断应结合临床、组织病理及电镜,其中电镜观察到结晶颗粒是诊断可靠的依据.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乳腺纤维瘤病样梭形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乳腺纤维瘤病样梭形细胞癌(fibromatosis-like spindle cell carcinoma,FLSCC)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3例FLSCC病例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CK、CK(34βE12)、vimentin、 SMA、ER、PR、Ki-67、c-erbB-2].结果 3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7、53、56岁,均可触及乳腺肿块.肿瘤境界清楚,但镜下边缘呈浸润性.肿瘤主要是梭形细胞、多边形细胞、少量的管状腺体及鳞上皮巢混合,间质纤维明显增生伴胶原化,细胞成束状排列或散在分布,似纤维瘤病样改变.梭形细胞分化良好,异型性不明显,部分区域细胞较丰富,其间聚集的上皮簇或片状多边形细胞核有轻度异型,可见少数核分裂象.多边形细胞与梭形细胞有移行.病变中亦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聚集浸润.上皮细胞、多边形细胞及部分梭形细胞CK(34βE12)、CK(AE1/AE3)阳性,CK阴性的梭形细胞表达vimentin、SMA.3例均行肿块切除,其中1例,术后4个月复发,再行乳腺根治术.结论乳腺(纤维瘤病样)梭形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诊断需依赖免疫组化标记并与乳腺其它梭形细胞肿瘤相鉴别.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眼眶原发性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与发生学探讨

    目的探讨眶部原发性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伴随的睫状神经和副神经节样组织的关系.方法复习病史及有关文献.采用HE、PAS、网状纤维(Wilder法)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和邻近的副神经节样组织的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结果患儿女性,6岁.因左眼眼球突出,在某医院第一次行肿瘤切除后症状复发,于2000年8月住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分别在8月和9月进行第二、三次手术.第三次剜出物为眶内容,3.5 cm×3.5 cm×2 cm,其中见一灰白色病灶,2.5 cm×1.0 cm.镜检:肿瘤有薄层纤维性包膜;包膜外结缔组织内有粗大的神经纤维分支及一团副神经节样组织;肿瘤实质由上皮样主细胞及短梭形支持细胞组成,间质为丰富的血窦样小血管,后者将实质细胞分隔成大小不一的实性细胞巢(细胞球).PAS染色主细胞胞质内未见菱形或矩形或针状结晶.免疫组化显示:主细胞弥漫表达CgA、NSE、NF(中等阳性)和Syn(弱阳性),不表达CK、EMA、S-100蛋白、GFAP、HMB45、desmin及CD34,极少数vimentin阳性;支持细胞普遍表达vimentin,极少数表达S-100蛋白;瘤旁神经纤维强表达S-100蛋白、NF及NSE;副神经节样组织内大细胞强表达CgA、NSE和NF.病理学诊断副神经节瘤.术后随访2年,无复发,后失访.结论眶内原发性副神经节瘤极罕见.临床表现为眶内占位常引起的症状,无特异性,临床难以确诊.病理检查必须借助免疫组化和(或)电镜检查才能确诊.治疗以手术为主,可加用或单独选用放射治疗.40%病例可有复发,但无转移报道.本例瘤旁有睫状神经及一团副神经节(样)组织,提示此瘤与能分化为睫状副神经节之干细胞的异常分化有关.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病理学观察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临床、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7例SFT病例进行大体观察、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 EnVision二步法标记,观察Vim、CD34、CD99、bcl-2 Des、SMA、HMBE-1、CK、S-100蛋白在SFT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7例SFT分别发生于胸腔、腹腔、纵隔、眼眶及胸壁软组织,临床表现为肿块压迫所致的症状,肿块1.5 cm×1.5 cm×1 cm~20 cm×20 cm×18 cm,光镜下肿瘤细胞由长梭形细胞构成束状、编织状排列,间质内有多少不一的胶原纤维,无特殊的组织构型及形态的多样性为其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CD34、 Vim、CD99 均为弥漫强阳性, bcl-2 5例阳性,Des、SMA、HMBE-1、CK、S-100蛋白阴性.结论 SFT是一组形态多样、无特殊组织构型及有多少不一胶原纤维的梭形细胞肿瘤,其特殊的免疫表型,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但SFT的确诊必须结合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共同完成.SFT的生物学行为取决于其组织学形态和肿块的大小及生长方式,完全切除肿块者预后较好.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微波技术在制作牙体组织切片中应用

    牙体组织由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3种钙化的硬组织和1种牙髓组织组成.因其十分坚硬,渗透性极差,脱钙、浸蜡时间均较长,制作完整的切片较困难.我们在制作牙体组织切片的实际工作中体会到采用微波技术处理牙体组织,制作常规石蜡切片及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过程中,注意在关键环节上的处理,可缩短制作周期,并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子宫平滑肌脂肪瘤3例

    例1,33岁,月经紊乱9个月.送检部分子宫标本1个,肌壁间可见一10 cm×8 cm×4 cm的结节,切面部分区域淡黄色,质软,部分区域灰白色,质韧,相间分布,两者所占比例基本相当.镜检:肿瘤由成熟脂肪组织和平滑肌混合组成,平滑肌细胞编织成较宽的短束穿插于脂肪组织之间,低倍镜下呈筛网状结构(图1).免疫表型:平滑肌细胞α-SMA(),脂肪细胞灶性区域S-100蛋白(+),所有肿瘤细胞HMB45、CD34(-).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软组织多形性透明变性血管扩张性肿瘤

    软组织多形性透明变性血管扩张性肿瘤(pleomorphic hyalinizing angiectatic tumor of soft parts,PHAT)是一种新近认识的软组织肿瘤类型[1~5],此肿瘤由Smith等[1]于1996年首先报道.肿瘤界限较清楚,镜下显示3个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扩张性的薄壁血管呈簇状分布;分布于扩张血管之间的多形性瘤细胞;血管壁、血管周围及瘤细胞之间伴有明显的透明变性.该肿瘤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1,6~8],目前英文文献已有65例报道[1~11],多数为个案或短篇报道,国内仅见3例报道[12,13],范钦和[14]以中间型血管肿瘤对PHAT做了介绍.2002年WHO<软组织肿瘤和骨肿瘤的病理学和遗传学>分类[15]中将其列入不能确定分化的良性肿瘤.目前关于PHAT的大的一项研究是由Folpe等[8]报道的,并将PHAT分为早期PHAT和典型PHAT 2个亚型,两者之间有广泛的组织学重叠,在同一病变内2种结构时常混合存在.由于该肿瘤高度的局部复发率(33%~50%),临床多采用局部扩大手术,但至目前为止尚无转移报道.为了进一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详细研究其临床病理特征、扩大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范围和更加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我们结合自己实际工作中的病例和复习文献对该肿瘤的病理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Bartholin腺腺样囊性癌1例

    患者女性,62岁,发现外阴部包块5年,开始时无不适,近1年生长较快,时有阵发性刺痛.妇科检查:右侧大阴唇下扪及2.5 cm×3.5 cm肿块,活动,质中,界清,无压痛和波动感,表皮无破损,阴道、宫颈、宫体及双侧附件未见特殊.月经初潮15岁,周期30天,持续3天,G4P4,全身检查及肝、肾、心功能实验室检查均正常.临床诊断:外阴包块.在局麻下行肿块切除术,病理报告为腺样囊性癌.术后扩大切除周围组织及清扫双侧腹股沟淋巴结.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组织细胞肉瘤和树突细胞肿瘤的WHO分类介绍

    1 定义及组织起源组织细胞和树突细胞的肿瘤起源于巨噬细胞及其辅助细胞[1,2].人体内在正常情况下存在两组细胞:(1)抗原递呈细胞或网状细胞;(2)抗原加工细胞或吞噬细胞.它们大部分来源于骨髓的干细胞.组织细胞和树突细胞的作用主要为加工抗原并将抗原呈递给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基本功能为清除特异的抗原颗粒,其来自血液循环池中的单核细胞,移动穿过血管壁后进入淋巴器官.所以有时在人为区分单核细胞白血病和组织细胞肉瘤时难免出现主观武断.由于组织细胞和巨噬细胞不是血循环中的细胞,所以大多数组织细胞肉瘤仅表现为局部肿块而无白血病的表现.1883年Metchnikoff使用了吞噬作用(phagocytosis)一词,并假定吞噬作用的主要机制是抗感染,并命名了两种血循环中的吞噬细胞,即巨噬细胞(macrophages)或小吞噬细胞(microphages)及多形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s).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乳腺浸润性筛状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筛状癌(invasive cribriform carcinoma,ICC)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收集6例ICC的临床资料,观察它们HE形态,并进行免疫组化检测,选用的一抗有CK5、CK(34βE12)、CK8、S-100蛋白、SMA、CD10、ER、PR、c-erbB-2、CgA、PCNA、E-cad. 结果本研究将ICC分为两组:经典型和混合型.它们具有以下特征:①以浸润性筛状结构占优势,细胞排列成浸润性的有棱角的岛屿状,筛孔较不规则.肿瘤细胞小,呈低或中级核级,核分裂象罕见.在多数癌巢周围有反应性纤维母细胞性间质增生.②免疫表型:肌上皮标记(S-100蛋白、SMA、CD10)及CK(34βE12)肿瘤细胞巢均阴性,而个别肿瘤累及的TDLU周围部分肌上皮标记阳性;激素受体(ER、PR)均阳性;c-erbB-2阴性,PCNA、E-cad呈不同程度的阳性;CgA均阴性.③临床资料:经典型ICC年龄均值较混合型ICC大,肿块大小较混合型ICC小,病程较混合型ICC短,腋窝淋巴结转移少见,转移灶仍保持筛状结构.结论 ICC有其独特的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是一种独立的临床病理类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非霍奇金淋巴瘤中McM7、p53和Ki-67的表达

    目的探讨McM7、p53和Ki-67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表达的意义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McM7、p53和Ki-67在9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175例NHL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NHL各组中McM7标记指数(labelling index,LI)均高于Ki-67 LI;惰性组中McM7 LI和Ki-67 LI低于侵袭性组和高度侵袭性组, 差异有显著性(P<0.05).NHL中p53表达的阳性率为23.4% ,p53在惰性组、侵袭性组及高度侵袭性组之间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Ki-67、p53和McM7三者在NHL中的表达呈平行关系(P<0.01).结论 McM7是反映细胞增殖的良好指标,作用优于Ki-67,其表达指数与NHL的组织分型、细胞增殖及恶性程度有关.p53基因突变在大多数NHL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并不是一个主要的分子事件.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