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明;唐茂勤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 MALT-ML)起初是指起源在胃肠道MALT的一种B细胞淋巴瘤.早期的观点认为胃肠道的淋巴瘤基本都是MALT-ML,并且是低度恶性的淋巴瘤,后来认识到有高度恶性的MALT-ML.但目前认为全身各处均可发生,无论有无MALT,只要有获得性MALT/Peyer小结样结构即可发生,小结中心为生发中心,周围有套细胞和边缘区细胞,故在黏膜层既可发生MALT-ML,也可发生黏膜滤泡性淋巴瘤和黏膜套细胞淋巴瘤,因此,MALT-ML的名称并不合适而改称为MALT型淋巴瘤.在REAL及WHO分类中,它已被作为独立的淋巴瘤亚型.其恶性程度多为低度恶性,但随母细胞的增加,恶性程度会增加,甚至成为高度恶性的淋巴瘤.此概念必然引起病理医师诊断的混乱,因为在病理诊断中除客观的金标准外,主观因素不能忽视.因此,Harris与Isaacson[1]总结了不同部位MALT型ML共同的形态学、临床与生物学标准.在形态学上,形成Peyer样结构的病变;临床表现为一种惰性的淋巴瘤,倾向于长期局限,或复发仅限于结外,局部治疗具有潜在的可治愈性;生物学定义并不确定,它显示出上皮组织与抗原激活的B细胞间及生发中心的一种特殊关系.下列标准将有助于病理诊断.
作者:徐天蓉;李百周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维生素D3受体mRNA在肝细胞增生和肝癌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体外培养肝癌细胞株SMMC-7721和HCC-T细胞,培养时添加1 000 nmol/L、100 nmol/L、10 nmol/L 1,25-(OH)2 D3作用1、3、6天后,用四唑盐比色试验(MTT)检测细胞的存活和生长;用反转录PCR(RT-PCR)检测维生素D3受体mRNA的表达. 结果:1,25-(OH)2 D3可以抑制维生素D3受体mRNA表达阳性的SMMC-7721细胞增生并且有剂量效应关系;对维生素D3受体mRNA表达阴性的HCC-T细胞没有抑制作用.9例肝癌组织标本维生素D3受体mRNA表达均为阳性. 结论:1,25-(OH)2 D3对于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维生素D3受体来实现的.
作者:骆文静;王文亮;李泊;王枫;陈景元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癌基因c-erbB-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组织蛋白酶D(Cath-D)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了102例胃癌手术标本中c-erbB-2、VEGF及Cath-D的表达,同时观察了网状纤维分布与c-erbB-2、Cath-D之间的关系,并将检测结果与跟踪随访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102例胃癌组织中c-erbB-2表达阳性率为38.24%(39/102),与胃癌浸润深度(P<0.05)、淋巴结转移(P<0.05)密切相关;VEGF 表达阳性率为50%(51/102),与胃癌浸润深度(P<0.01)、生长方式( P<0.01)、淋巴结转移( P<0.01)密切相关;Cath-D表达阳性率为81.37%(83/102),与胃癌浸润深度(P<0.05)、生长方式( P<0.05)、淋巴结转移( P<0.05)及脉管内有无癌栓( P<0.05)有关.对生存期分析显示:Cath-D、VEGF、c-erbB-2阳性患者预后差,5年生存率低于阴性表达患者.结论:c-erbB-2、VEGF及Cath-D与胃癌的生长、浸润、转移、预后有密切关系,可作为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李敏;陈健;蒋敏;骞爱荣;赵俊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PTEN又名MMAC1或TEP1,其表达产物参与细胞骨架重组及由此引发信号传导并影响细胞转移.目前,有关PTEN的研究多集中于基因的突变和缺失,而对PTEN基因蛋白的表达则研究极少,尤其是肝癌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文献报道.为此,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肝细胞肝癌组织中抑癌基因PTEN及p53蛋白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以探讨两种抑癌基因在肝细胞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病理意义.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41例肝癌及癌旁组织为1996~2000年邮电总医院病理科存档外科手术标本.年龄25~72岁,平均47岁,男31例,女10例,根据组织结构、异型性及核分裂象分为高分化癌11例,低分化癌30例.所有标本均为10%中性福尔马林液固定,于癌及癌旁2 cm以外处取材,石蜡包埋,4 μm厚连续切片.
作者:叶大雄;张晋夏;孟芝兰;刘彤;杨春明;姜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人肝硬化肝组织是否存在卵圆细胞.方法:对30例人肝细胞肝癌手术标本的癌旁肝硬化组织行常规组织学观察,并用胆管上皮分化标记CK7和肝细胞分化标记白蛋白对以上组织作免疫组化染色,同时对其中10例作了超微结构观察,5例作免疫电镜标记和观察.另外对5例正常肝脏和5例肝炎后肝硬化组织同时作了光镜、免疫组化和电镜观察,对2例肝炎后肝硬化作了免疫电镜标记和观察.结果:癌旁肝硬化组织的30例光镜和10例电镜观察以及5例肝炎肝硬化光、电镜观察,均可在再生的肝细胞结节边缘见到散在的小细胞和增生的小胆管样结构.这些小细胞和增生的小胆管内少数小细胞,为卵圆形,体积较小,核大,胞质少,胞质内含较多的游离核糖体,仅含少量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胞质内可见张力微丝结构,这类细胞与邻近细胞间均有细胞间连接.免疫电镜示,卵圆细胞均表达CK7和白蛋白, 但有些细胞内表达CK7多些,有些细胞则表达白蛋白多些.在正常肝组织内未见到类似细胞.结论:与动物实验性肝癌模型肝组织一样,人类肝硬化肝组织中也存在同样细胞形态和免疫表型特点的卵圆细胞.结果支持卵圆细胞可能为肝前体细胞或干细胞的假设.
作者:肖家诚;王天翔;Ruck P;Adam A;Kaiserling E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6岁.在进食较多油腻性食物后发生右上腹痛,始为隐痛,约0.5 h后加重,呈持续性钝痛伴阵发性绞痛,有恶心、全身大汗及烦燥.予口服颠茄片和肌注阿托品,但疼痛不减,遂转来我院.患者近3年来曾有数次类似发病史.体检无特殊发现,血常规及血清淀粉酶无异常,腹部B超提示胆囊结石.临床诊断为胆石症、胆囊炎.行胆囊摘除术,术中见胆囊内有2.2 cm×2.0 cm×1.8 cm结石1粒,几乎无胆汁存留.
作者:张新明;唐茂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检测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的霍奇金淋巴瘤(HL)中是否存在p53基因突变热点区的基因突变.方法:从经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显微切割等方法证实存在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霍奇金淋巴瘤石蜡标本中提取DNA,采用PCR-SSCP和核酸测序方法对p53基因突变热点区的外显子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应用p53外显子5、6、7、8的相应引物,对10例HCMV阳性的HL组织中DNA进行PCR扩增,产物经电泳检测,分别扩增出特异的条带,SSCP分析未见异常的迁移带,exon-8外显子核酸测序未见有碱基突变.结论:p53基因热点突变区的基因突变在HCMV阳性的HL中可能是不常见的.
作者:闫庆国;黄高曰升;郭英;王哲;张永清;冯骥良;王伯@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鼻浆细胞性黏膜炎(NPCM)与鼻浆细胞瘤(NP)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5例NPCM与6例NP进行临床病理观察,用S-P法做免疫表型分析(Igκ、Igλ和Pc).结果:(1)NPCM与NP均以鼻阻和鼻衄为主要症状,以病变局部结节状或息肉样新生物为主要体征.(2)NPCM的浸润细胞均为成熟浆细胞, 常伴有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NP的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不一,3例以成熟浆细胞为主,余3例有数量不等的分化较差的浆细胞.瘤细胞向深部组织呈浸润性生长.(3)免疫表型:11例病变组织中的浆细胞均表达浆细胞标记Pc.4/6例NP的瘤细胞仅表达λ轻链,2例κ轻链呈阳性;NPCM浸润的浆细胞呈多克隆性增生.结论:NPCM与NP有相似的临床表现,病理诊断时须将形态学与免疫表型分析结合考虑.
作者:姜余梅;刘卫平;廖殿英;李俸媛;唐琼兰;李甘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白细胞介素2(IL-2)过去称为T细胞生长因子,是与T淋巴细胞从细胞周期G1到S期进展有关的细胞因子,主要由CD4+T细胞产生,可作用于产生它的同一细胞及其附近的T淋巴细胞(包括CD4+和CD8+细胞).IL-2还可刺激NK细胞生长并增强它的溶细胞功能,能诱导细胞生长和分化.由于T淋巴细胞的功能主要不是靠它本身直接发挥,而是靠各种淋巴因子的扩大效应来体现,所以后者在机体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而IL-2在细胞上的作用是通过IL-2受体(IL-2R)介导的.许多研究表明,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的疾病,包括恶性肿瘤,可出现IL-2R表达异常.淋巴瘤作为人体免疫系统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发展与IL-2R表达异常的关系值得研究.
作者:罗东兰;苏祖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利用腹水涂片诊断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恶黑)不难,而对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则比较困难.笔者采用组织化学Fontana染色显示有无黑色素,应用柏林蓝铁反应染色鉴别是黑色素还是含铁血黄素,另应用HMB45、S-100蛋白作S-P免疫组化染色与上皮性癌细胞鉴别诊断,应用电镜微观瘤细胞内有无不同发育阶段的黑色素小体.通过以上各种检测以达到诊断和鉴别诊断的目的.
作者:沈志刚;黄晓南;李琳;陈佩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肿瘤发生过程中原癌基因的激活是重要因素之一.原癌基因活化的机制有基因扩增、点突变、染色体易位或缺失等[1].在B细胞淋巴瘤中,染色体重排可导致原癌基因的激活而产生过量的癌蛋白,使正常的细胞发生癌变[2].现将原癌基因bcl-1及其蛋白产物细胞周期素(cyclin)D1与套细胞淋巴瘤的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水若鸿;朱雄增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横纹肌肉瘤(RMS)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Ⅰ、Ⅱ型受体(TGFβRⅠ,TGFβRⅡ)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49例经电镜或(和)免疫组化证实的横纹肌肉瘤及20例正常横纹肌组织中的TGFβ1、TGFβRⅠ和TGFβRⅡ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TGFβ1在RMS中的高表达率高于正常横纹肌组织(P<0.01);TGFβRⅠ、TGFβRⅡ在98%(48/49)的RMS及所有正常横纹肌组织中均有表达,两组无差异.TGFβ1表达与肌球蛋白重链呈负相关(r=-0.661,P<0.01).TGFβ1在低分化组高表达率为79%,高分化组为38%.结论:横纹肌肉瘤中存在TGFβ1自分泌和旁分泌现象,且肿瘤细胞表达相关受体.TGFβ1的表达与肌源性分化程度有关.TGFβ1信号传导途径可能参与了横纹肌肉瘤的发展与演进.
作者:王华;杨光华;步宏;郭立新;周桥;于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吴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女性,41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12 h入院.入院检查血象:WBC 8.1×109/L,N 0.80.在急诊入院后行阑尾切除术.
作者:周洪亮 刊期: 2002年第01期
REAL(修订欧美淋巴瘤)分类和WHO淋巴造血系肿瘤分类草案将源自自然杀伤(NK)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淋巴瘤作为同一类型列出,其中新认识到的作为明确病种结外细胞毒性T细胞和NK细胞的淋巴瘤类型有肠道T细胞淋巴瘤(肠病相关或不相关)、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鼻腔NK/T细胞淋巴瘤、肝脾γ/δ T细胞淋巴瘤、原发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等.近年来国际淋巴瘤研究者已经认识到这些淋巴瘤在临床症状、组织学、免疫学等方面存在一些共同特征:主要发生在淋巴结外部位,有地域人群和解剖部位特点,多具有高度侵袭性;组织学上表现细胞多型性,常有凋亡或坏死,亲血管性生长方式;表达NK或T细胞免疫表型和细胞毒蛋白;部分与EBV密切相关;有时可并发嗜血综合征等.目前,人们在认识和诊断该类群淋巴瘤上还存在较多问题,笔者试图从NK细胞和T淋巴细胞发育、分化和功能等生物学基础入手,阐述对该类群淋巴瘤的新认识.
作者:李挺;尹洪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CD34在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 方法:对11例脂肪瘤、4例血管脂肪瘤、4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梭形细胞脂肪瘤和8例脂肪肉瘤进行CD34免疫组化法检测,观察CD34的表达分布情况并结合各肿瘤的组织学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除血管内皮细胞均为强阳性外,CD34阳性细胞包括梭形间质细胞和少数多泡状脂母细胞,成熟脂肪细胞为阴性.该抗原在11例脂肪瘤及2例血管脂肪瘤中均为阳性表达,在另2例血管脂肪瘤中为局灶阳性,在4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为阴性表达,在梭形细胞脂肪瘤、脂肪瘤样型脂肪肉瘤及2例黏液性脂肪肉瘤中为强阳性表达,在5例去分化脂肪肉瘤中的表达情况多样,1例为完全阴性,1例为完全阳性,另3例存在阴性、阳性及强阳性区域混杂的情况.结论:脂肪组织肿瘤中存在一类CD34阳性的梭形间质细胞,CD34的表达情况可能与去分化脂肪肉瘤的去分化程度相关,该抗原可以作为梭形细胞脂肪瘤与其他梭形细胞肿瘤的鉴别诊断指标之一.
作者:陈洁宇;周晓军;孟奎;吴波;陆珍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男性,30岁,在无任何诱因下出现左上颌牙龈包块2个月.检查:贫血貌,颌下可cm×2.5 cm大小的肿块,表面呈菜花状,有糜烂.实验室检查:Hb 66 g/L,WBC 2.4×109/L,Plt 190×109/L,L 0.37,N 0.60,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淋巴系统显著增生,其中原幼淋占0.65.临床初步诊断:左上颌牙龈白血病浸润.遂活检左上颌牙龈包块以进一步证实.
作者:樊元春;楼建军;张国宾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与EB病毒(EBV)感染p53、p21ras蛋白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以S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瘤细胞p53、p21ras基因的表达及EBV寡核苷酸探针(EBER)原位杂交.结果:19例肠道NHL好发部位于小肠下段和结肠,以单发瘤结节多见,常伴有表面溃疡形成.经免疫组化证实3例为T细胞淋巴瘤(15.79%),16例为B细胞淋巴瘤(84.21%).依WHO分类,T细胞淋巴瘤为外周T细胞性(2/19例)和T/NK细胞性(1/19例).B细胞淋巴瘤为弥漫性大细胞性(4/19例)、边缘区B细胞性(11/19例)和小淋巴细胞性(1/19例).EBV-EBER原位杂交3/19例有阳性表达,均为T细胞淋巴瘤,阳性细胞占肿瘤细胞的30%~80%.B细胞淋巴瘤未见阳性.p53的表达共有12例,占全部病例的63.16%,11例有p21ras的表达,为57.9%.有8例同时检出p53和p21ras的表达.结论:肠道淋巴瘤以B细胞淋巴瘤多发,并以惰性为多见.如为T细胞性淋巴瘤,提示多是侵袭性,且T细胞淋巴瘤与EBV相关性较高,而B细胞淋巴瘤无相关性.p53的表达与EBV感染无明显相关性,而p21ras的表达与EBV感染似有关系.
作者:顾依群;刘淑云;李宁;李敏;高子芬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