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于骨骼肌的间变性大细胞T细胞淋巴瘤

冯晓莉;应建明;孙耘田

关键词:骨骼肌肿瘤,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摘要:目的:探讨骨骼肌原发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方法:采用常规制片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1例(14岁)骨骼肌原发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结果:肿瘤细胞CD30、ALK-1、CD45RO和CD45阳性;而CD20、EMA、S-100蛋白、desmin和CD68阴性.结论:本例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骨骼肌原发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非常少见,诊断时应先排除其它肿瘤和其它部位淋巴瘤累及骨骼肌.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CD44H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前研究发现细胞粘附分子CD44H在人正常组织和恶性肿瘤中有不同的表达,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预后相关.为此,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乳腺癌组织中CD44H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赵国清;桑占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侧脑室内囊肿临床与病理分析

    侧脑室内囊肿不仅罕见,而且对其的组织发生、诊断和处理方法争论较大.我们自1984~2000年共收治侧脑室内囊肿5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伟国;周景;何利兵;杨国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肺鳞癌及癌前病变PCNA、p16、p21、p53表达及细胞凋亡观察

    目的:观察肺癌癌变过程中细胞增殖与凋亡活性的改变,分析它们在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并探讨其调控基因的作用.方法:收集86例支气管黏膜活检标本,采用免疫酶标法对各组病例进行PCNA、p53、p21、p16蛋白表达检测,用3′-OH末端DNA原位标记技术进行凋亡细胞检测.结果:在正常与鳞化组,PCNA只在极个别细胞中表达,p21、p53未见表达,p1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93.3%,凋亡细胞阳性率为(29±5.6)%、(24±4.7)%.轻、中度非典型增生组,PCNA也只在少数细胞中表达,p21、p53没有表达或极少数细胞表达,p16表达率分别为91.7%、83.3%,凋亡细胞阳性率分别为(22.0±4.3)%和(18.5±3.7)%.在重度非典型增生与高分化鳞癌组织中PCNA阳性率显著增加,而凋亡细胞阳性率却明显减少,p21、p53表达增加,p16显著下降.结论:支气管黏膜癌变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中到重度非典型增生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性阶段,不仅增殖活性增加,而且凋亡活性下降,它们的调控基因p16、p21、p53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可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作者:李代强;谢季;李美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幼儿分泌性乳腺癌1例

    患者男性,3岁,左侧乳腺肿块进行性增大2年,无疼痛,无乳头溢液,体检左侧乳晕外侧可及一质硬、活动、界清的肿块,直径约4 cm.

    作者:李小雪;吴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细胞凋亡与p53蛋白表达的定量研究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Caspases介导的细胞凋亡与p53蛋白表达情况,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和意义.方法:临床手术切除的NSCLC标本44例,其中鳞癌20例,腺癌24例.采用Caspase特异的单克隆抗体M30 CytoDEATH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凋亡细胞,计算凋亡指数(AI);免疫组化法检测p53蛋白表达,用显微图像分析系统测定阳性细胞百分率(P/A)、平均光密度 (AOD)及阳性水平指数(PLI).结果:NSCLC组织中M30阳性率为25.0%,肺鳞癌组织的M30阳性率明显高于肺腺癌组织(P<0.05).低分化鳞癌组织的AI高于中、高分化鳞癌(P<0.05).NSCLC组织中p53蛋白阳性率为52.2%.p53蛋白的PLI与癌细胞AI之间无直线相关关系.结论:在NSCLC组织中存在Caspases介导的细胞凋亡机制,且与组织学类型及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53蛋白表达与癌细胞凋亡无相关关系,提示突变型p53蛋白失去了激活 Caspases而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有关.

    作者:卢晓晔;黄中新;覃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皮肤Merkel细胞癌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4岁,因发现左膝部肿块1年余,瘙痒半月.体检:左膝关节上方一3 cm×2 cm肿块,高出皮肤,质硬,边界尚清,腹股沟淋巴结未及肿大.胸片未见异常,CT未做.术中见肿块位于表皮下,与肌层无粘连,行肿块切除术.术后患者未予放疗和化疗,1年后死于肿瘤广泛播散.

    作者:李伟华;陆朝辉;鲁洁琼;陈健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儿童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例1:患者男性,11岁,因右上腹包块1月余入院.查体见患儿右上腹稍膨隆,右侧肋下5 cm处可触及一质硬肿块,其表面不光滑,可活动.脾脏未及.实验室检查:患儿肝功能正常,血清学病毒检测阴性,AFP阴性.CT检查见右中上腹占位性病变,其与肝脏界限不清.临床拟诊为肝脏占位,全麻下行肝右叶切除术.

    作者:张丽华;吕翔;周强;周祀侨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肾脏原发性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

    目的: 探讨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PRL)的诊断标准,为临床和病理早期诊断PRL提供依据.方法: 对2例PRL患者行肾脏穿刺活检,镜下观察其病变特点,同时用LCA、CD20、CD45RO、CD3等抗体对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并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结果: 2例病变极为相似,均显示肾小球及肾小管间散在大量异型细胞,肾小管显萎缩.2例肿瘤细胞免疫组化标记LCA、CD45RO和CD3均为阳性; CD20、CD79、CD68、CK、HHF35、S-100蛋白、Lys和NSE均为阴性,结果证实2例PRL均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结论: 要诊断肾脏淋巴瘤,首先需排除它处淋巴瘤或白血病侵犯肾脏,并结合临床表现和形态学特征来综合考虑;肾脏穿刺活检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标记也不失为一种诊断PRL准确而又简捷的方法.

    作者:尹红玲;黎岳南;颜亚晖;杨晓静;吴晓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双侧乳腺异时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1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45岁,因发现右乳晕区蚕豆大小结节1个月入院并行手术切除.术后1个月左侧乳房又出现鸡蛋黄大结节.1年后再次手术切除,术后1个月右乳手术切口出现3个小结节.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胸腹X线及CT均未见异常.

    作者:昌红;金瑞;严庆汉;曲丛玲;张建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Castleman病16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复习确诊为Castleman病的16例临床资料,采用HE切片光镜观察,并对其中10例进行免疫组化检测. 结果:本组男8例、女8例;年龄8~62岁,平均40岁.临床上,12例为局灶性、4例为多中心性.组织病理学分型,透明血管型9例、浆细胞型7例. 结论:Castleman病的诊断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形态,其特征性表现为淋巴组织增生性的病理组织学改变,除外多种可以出现Castleman病形态的病变后,并须结合其临床资料.免疫组织化学在Castleman病的诊断中无特异性标记,但可帮助其鉴别诊断.

    作者:许建芳;胡锡琪;周燕南;宿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石蜡切片后粘胶技术在免疫组化染色中的应用

    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染色是必不可少的技术,特别是外院来会诊的石蜡切片和蜡块,大多数是需要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但这些切片往往经抗原修复技术处理后部分或全部从载玻片上脱落,延误诊断.我们在工作中发现石蜡切片后粘胶技术能克服这种现象,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芸;文晓笛;刘健;陈森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HPV18、HPV16感染的研究

    目的:了解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HPV18、HPV16的感染情况,分析其是否是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根据HPV16、HPV18的DNA序列,合成相应特异的寡核苷酸片段,用加尾标记法制备地高辛标记探针,用原位杂交法检测5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0例相应正常乳腺上皮及15例良性乳腺病变中HPV18、HPV16的感染,并分析其与患者发病年龄、肿块大小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浸润性导管癌中HPV18或16的总阳性率达70.6%, 其中HPV18与HPV16的阳性率分别为58.8%、45.1%, 均明显高于正常乳腺上皮的感染率(30.0%、10.0%;P<0.05);乳腺良性病变的HPV18、16阳性率分别是60.0%、6.0%, 其中HPV18的阳性率亦显著高于正常乳腺上皮(P<0.05).结论:(1) HPV16和18可能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的致病因子,HPV18尚可能与乳腺良性病变的发生有关.(2) HPV的感染与患者年龄、肿块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

    作者:周晓燕;朱伟萍;金爱萍;施达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一张玻片上分别显示HID-AB-PAS及HP的染色法

    目前HID-AB-PAS及幽门螺杆菌(HP)特染已作为胃镜病理切片的常规诊断内容,前者可检测上皮黏液性质,后者便于查找HP.我们尝试在同一张切片上进行两种特染,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吉心;卢根福;陈剑瑛;王登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P-gp、GSTπ及TopoⅡ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耐药基因蛋白P-gp、GSTπ和TopoⅡ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对85例胃癌进行检测. 结果:胃癌组织P-gp、GSTπ表达率分别为37.65%及63.53%,表达强度与临床分期有关,其中高分期者P-gp表达较低分期者为高.TopoⅡ表达率为55.29%,阳性率与组织学分类相关,分化较低者(59.57%)较分化较高者(38.30%)阳性率高.结论:P-gp、GSTπ、TopoⅡ的耐药机制各不相同,根据P-gp、GSTπ和TopoⅡ表达情况进行药物选择对胃癌化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曲利娟;余英豪;曾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一种简便的组织蜡块表面脱钙法

    在常规组织制片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含有钙化的组织蜡块或脱钙不全的骨组织蜡块,它们往往会使组织切片时破碎不全,影响切片的完整,给诊断造成困难,而且还将会给切片刀带来严重的缺口,影响切片刀的再次使用.我们在工作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利用组织蜡块直接进行表面脱钙,弥补上述不足,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徐炜;马恒辉;孙桂勤;孟奎;周晓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影响胸腹水细胞学阳性率的技术因素分析

    胸、腹水细胞学诊断因具有快速、准确、简便以及患者痛苦少等优点,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并逐渐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准确的诊断对临床治疗至关重要.因此,如何减少胸、腹水细胞学诊断的漏诊、误诊,提高其诊断阳性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正确掌握良、恶性细胞学特征是准确诊断的关键;然而,制片方法等技术因素恰当与否,对胸、腹水细胞学诊断阳性率同样具有重要影响,为此,笔者就影响其阳性率的技术因素进行分析探讨.

    作者:肖楚梅;汪波;石灵春;张维彬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TNFα对培养的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 方法: 将培养的内皮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TNFα(4×105 U/L);通过普通光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TNFα对内皮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影响,并运用免疫组化染色来观察TNFα对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的影响.结果: (1)光镜、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内皮细胞拉长,由原来的多边形变为成纤维状,细胞间距不均且变大;微绒毛变短甚至呈泡状,个别拉长,有些部位细胞膜有缺损以及内质网扩张、线粒体凝聚等改变.并且这些改变有时间依赖性.(2)实验组内皮细胞ICAM-1表达明显增强.结论: TNFα(4×105 U/L)对内皮细胞有明显的损伤作用

    作者:董红梅;喻伦银;贾宗智;邓末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hTR反义寡核苷酸对不同鼻咽癌细胞生长分化的影响

    目的:研究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对鼻咽癌细胞生长分化的影响.方法:脂质体介导反义寡核苷酸转染鼻咽癌CNE1和CNE2Z细胞株,用细胞体外增殖实验、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细胞生长分化的变化情况.结果:针对端粒酶RNA模板区的反义寡核苷酸可抑制CNE1和CNE2Z细胞的增殖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反义寡核苷酸组细胞角蛋白表达高于其它处理组及空白对照组(P<0.01),细胞形态趋向分化成熟.结论: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可抑制鼻咽癌CNE1和CNE2Z细胞的生长,并促进细胞分化.

    作者:张素珍;徐永;黄培春;陈锦;蔡康荣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原发于骨骼肌的间变性大细胞T细胞淋巴瘤

    目的:探讨骨骼肌原发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方法:采用常规制片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1例(14岁)骨骼肌原发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结果:肿瘤细胞CD30、ALK-1、CD45RO和CD45阳性;而CD20、EMA、S-100蛋白、desmin和CD68阴性.结论:本例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骨骼肌原发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非常少见,诊断时应先排除其它肿瘤和其它部位淋巴瘤累及骨骼肌.

    作者:冯晓莉;应建明;孙耘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整合素与肿瘤血管生成及抗血管生成作用

    肿瘤血管生成不仅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密切相关,而且在肿瘤病理分级、治疗和预后判断上具有重要的评估价值.研究表明,细胞粘附分子介导的细胞粘附行为异常在肿瘤的浸润和转移中有重要作用.近年,随着免疫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肿瘤血管生成及抗血管生成逐渐成为肿瘤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细胞粘附分子与血管生成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关注[1].现就其中整合素家族在肿瘤血管生成及抗血管生成中的作用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徐承平;卞修武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