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皮肤Merkel细胞癌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李伟华;陆朝辉;鲁洁琼;陈健

关键词:皮肤肿瘤, 癌, Merkel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4岁,因发现左膝部肿块1年余,瘙痒半月.体检:左膝关节上方一3 cm×2 cm肿块,高出皮肤,质硬,边界尚清,腹股沟淋巴结未及肿大.胸片未见异常,CT未做.术中见肿块位于表皮下,与肌层无粘连,行肿块切除术.术后患者未予放疗和化疗,1年后死于肿瘤广泛播散.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肺尖帽:肺外科病理中一种形态独特而尚未确认的病变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皮肤申克孢子丝菌病临床病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 1983年~2000年我科组织活检标本41例,均经培养证实为申克孢子丝菌病,其中男16例,女25例,平均49.8岁.临床分型:皮肤淋巴管型10例,皮肤固定型31例.活检处皮损形态:结节30例,其中7例破溃,斑丘疹10例,囊肿1例.标本大小约(1~1.5) cm×(0.3~0.6) cm×(0.3~0.5) cm.

    作者:刘宏杰;王琳;冉玉平;郭在培;杜晓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细胞凋亡与p53蛋白表达的定量研究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Caspases介导的细胞凋亡与p53蛋白表达情况,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和意义.方法:临床手术切除的NSCLC标本44例,其中鳞癌20例,腺癌24例.采用Caspase特异的单克隆抗体M30 CytoDEATH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凋亡细胞,计算凋亡指数(AI);免疫组化法检测p53蛋白表达,用显微图像分析系统测定阳性细胞百分率(P/A)、平均光密度 (AOD)及阳性水平指数(PLI).结果:NSCLC组织中M30阳性率为25.0%,肺鳞癌组织的M30阳性率明显高于肺腺癌组织(P<0.05).低分化鳞癌组织的AI高于中、高分化鳞癌(P<0.05).NSCLC组织中p53蛋白阳性率为52.2%.p53蛋白的PLI与癌细胞AI之间无直线相关关系.结论:在NSCLC组织中存在Caspases介导的细胞凋亡机制,且与组织学类型及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53蛋白表达与癌细胞凋亡无相关关系,提示突变型p53蛋白失去了激活 Caspases而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有关.

    作者:卢晓晔;黄中新;覃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内窥镜活检组织包埋方法的改良

    内窥镜目前在我国各级医院较为普及,作内窥镜检查的人也不断增加,我院每年作病检的内窥镜的例次占全年总病检例次的26.9%~32.5%,多者为胃镜,由于取材方法及部位较固定的特点,我们对传统包埋方法进行了改良,使用镶嵌法及一片法包埋和切片,使用8年多以来,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代奎;宋容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幼儿分泌性乳腺癌1例

    患者男性,3岁,左侧乳腺肿块进行性增大2年,无疼痛,无乳头溢液,体检左侧乳晕外侧可及一质硬、活动、界清的肿块,直径约4 cm.

    作者:李小雪;吴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间接法原位PCR在cHL IgH基因重排研究中的应用

    目的:探索在石蜡切片上进行间接法原位PCR的可行性及利用产物探针检测IgH克隆性基因重排的意义.方法:选取获得IgH克隆性基因重排的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纯化产物合成探针,进行间接法原位PCR.结果:在H/RS细胞和周围背景细胞核内均发现棕褐色杂交颗粒,利用产物探针互测时也能出现杂交颗粒.结论:在石蜡切片上进行间接法原位PCR是可行和有效的,但产物探针的精确性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作者:吴自勍;周新华;贺海容;肖莎;赵彤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原发性膀胱透明细胞癌1例

    患者女性,61岁,无痛性肉眼血尿1周,经抗炎治疗无效,来我院就诊.膀胱B超检查:膀胱右侧壁见-1 cm×3 cm低回声团块与膀胱壁相连,基底宽.膀胱镜检查:膀胱右侧壁见一乳头状新生物,直径约3 cm,其周围见3个直径约0.5 cm大的肿物,色淡.IVU示双肾及输尿管显影正常,膀胱右下侧壁充盈缺损.入院后,行膀胱探查术.术中见肿物未侵出膀胱壁,将4个肿物行电刀切除,术后肿物送病理检查.术中探查腹腔、盆腔其他脏器未见异常发现.术后抗炎对症治疗、免疫治疗、化疗一个疗程.术后9个月患者出现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再次住院.膀胱镜检查,见膀胱壁不规则增厚,三角区及左侧、右侧膀胱壁见多个肿物,肿物直径1~3 cm,基底宽.再次手术,术中见膀胱顶部与腹膜广泛粘连变硬,并与盆腔粘连,固定.无法根治性切除,取肿物活检送病理检查.术后3个月,患者死于原发癌肺转移.

    作者:张淑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胸腹水沉淀物琼脂石蜡双包埋切片法与常规涂片法的对比

    长期以来医院病理科常规采用胸腹水直接涂片法检查,但常规涂片法中癌细胞的检出率低,是目前临床病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原因之一是常规的细胞涂片法所收集的细胞数量少而致癌细胞检查出现假阴性,而标本中大量细胞又随残液弃去.同时,由于涂片法存在厚薄不均,细胞重叠堆积和浓厚的涂片背景,以及只能观察少数细胞及单个细胞形态变化等缺点,常常造成诊断困难,有时须多次送检才能得出结论.为了克服这一不足,笔者将胸腹水沉淀物先用琼脂包埋后,再用石蜡包埋切片,制出的切片结果满意.为了比较胸腹水沉淀物琼脂石蜡双包埋切片法和常规涂片法的诊断价值,我们收集了600例胸腹水标本采用胸腹水沉淀物琼脂石蜡双包埋切片法和常规涂片法对比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郭智俊;彭桂香;潘乃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肾上腺皮质腺瘤内髓脂肪瘤样结节1例及文献复习

    髓脂肪瘤常见于肾上腺皮质、髓质或副肾上腺,偶见于肾上腺外[1].肿瘤绝大多数单独发生,而发生于肾上腺肿瘤(或其它病变)内者(即瘤内瘤)极少见[1~4].肾上腺肿瘤内髓脂肪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不同于单独发生者.作者报道1例肾上腺皮质腺瘤内髓脂肪瘤样结节,结合文献讨论其临床病理特征及组织来源.

    作者:姜惠峰;黄晓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标记嗜酸性粒细胞的组化染色方法

    嗜酸性粒细胞是炎性病变中较常见的炎性细胞成分之一,一般认为其在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嗜酸性粒细胞发挥作用的机制以及与其它炎性细胞作用的相互关系,近来出现争论.嗜酸性粒细胞胞质中含次级颗粒,颗粒中主要有4种碱性蛋白:①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②主要碱性蛋白,③嗜酸性粒细胞衍生神经毒素和④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嗜酸性粒细胞一方面受其他细胞的影响,同时又对其它细胞产生影响.由于在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嗜酸性粒细胞成为当今在某些领域里的研究热点之一.

    作者:张勇;杨冬梅;张盛忠;刘红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小细胞骨肉瘤1例

    患者女性,23岁.因右小腿持续性疼痛肿胀3月入院.疼痛呈持续性跳痛,夜间为甚,无明显诱因和外伤史.体检:右小腿上端肿胀,较左侧增粗8 cm,皮肤张力增高,肿块无明显界线,无波动感,右膝关节伸屈约160度.X线示右腓骨上端骨质密度不均匀,呈大片溶骨性破坏,其中夹杂密度较高的不规则条索状阴影,病变区域呈膨胀性变形,边缘模糊,骨皮质破坏,伴病理骨折(图1),诊断为纤维母细胞性骨肉瘤.入院后作右腓骨肿瘤活检,后作右小腿截肢术,患者出院后14月,死于肿瘤肺转移.

    作者:蔡瑞霞;周建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E-Cadherin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子宫颈鳞癌中的表达

    目的:了解E-Cadherin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子宫颈鳞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对20例慢性子宫颈炎,40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及71例浸润性子宫颈鳞癌进行E-Cadherin检测. 结果: 慢性子宫颈炎、CINⅠ、CINⅡ、CINⅢ、浸润性子宫颈鳞癌、癌旁组织E-Cadherin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40.0%、23.1%、16.7%、60.0%、95.8%及53.8%.子宫颈鳞癌E-Cadherin的异常表达率明显高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及癌旁组织.结论: CINⅢ、浸润型子宫颈鳞癌E-Cadherin表达下调或缺失.

    作者:石新兰;黄利鸣;黎家华;姜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脾脏胃肠道间质瘤型间叶源性肿瘤1例

    患者女,72岁.因外伤后急腹症、昏迷入院.患者不慎从楼梯滚下,3 h后出现腹痛、昏迷,行急症手术见腹腔内大量血液及凝血块,吸尽血液,压住脾蒂,分次缝扎脾蒂和切断,切下脾见一肿块与脾门粘边,质韧,脾脏可见破裂口,探察肝脏、胃、小肠无殊.临床诊断:脾破裂出血及肿瘤?脾脏连同肿块送病理检查.眼观:脾脏8 cm×5.5 cm×2 cm,脾门有一椭圆形肿物粘附,8 cm×6 cm×4.5 cm,有包膜,切面灰白灰红,实性,质软,无出血囊性变等继发改变.

    作者:陶琨;侯英勇;袁亚;朱雄增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胎盘血管PECAM-1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胎盘血管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PECAM-1)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结果 :(1)光镜下发现ICP患者胎盘绒毛水肿、绒毛间隙狭窄、绒毛血管合体膜增厚.(2)ICP患者胎盘和正常孕妇胎盘血管内皮上均有PECAM-1的表达,但ICP组胎盘血管表达PECAM-1的平均血管密度值以及强度显著大于正常孕妇组(P<0.01),并且随着ICP组分度的加重,表达增强.结论:ICP患者胎盘粘附分子PECAM-1表达的异常可能是导致ICP胎盘病理改变的一个原因.

    作者:时青云;刘淑云;彭芝兰;王靖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TNFα对培养的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 方法: 将培养的内皮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TNFα(4×105 U/L);通过普通光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TNFα对内皮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影响,并运用免疫组化染色来观察TNFα对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的影响.结果: (1)光镜、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内皮细胞拉长,由原来的多边形变为成纤维状,细胞间距不均且变大;微绒毛变短甚至呈泡状,个别拉长,有些部位细胞膜有缺损以及内质网扩张、线粒体凝聚等改变.并且这些改变有时间依赖性.(2)实验组内皮细胞ICAM-1表达明显增强.结论: TNFα(4×105 U/L)对内皮细胞有明显的损伤作用

    作者:董红梅;喻伦银;贾宗智;邓末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皮肤Merkel细胞癌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4岁,因发现左膝部肿块1年余,瘙痒半月.体检:左膝关节上方一3 cm×2 cm肿块,高出皮肤,质硬,边界尚清,腹股沟淋巴结未及肿大.胸片未见异常,CT未做.术中见肿块位于表皮下,与肌层无粘连,行肿块切除术.术后患者未予放疗和化疗,1年后死于肿瘤广泛播散.

    作者:李伟华;陆朝辉;鲁洁琼;陈健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一种简便的组织蜡块表面脱钙法

    在常规组织制片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含有钙化的组织蜡块或脱钙不全的骨组织蜡块,它们往往会使组织切片时破碎不全,影响切片的完整,给诊断造成困难,而且还将会给切片刀带来严重的缺口,影响切片刀的再次使用.我们在工作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利用组织蜡块直接进行表面脱钙,弥补上述不足,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徐炜;马恒辉;孙桂勤;孟奎;周晓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Ki67表达在IgA肾病中的临床及病理意义

    采用适当的抗原修复技术,Ki67抗体已可用于石蜡包埋的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Ki67主要标记除了G0期及早期G1期的所有增殖细胞[1].笔者采用单克隆抗体Ki67/MIB1,对IgA肾病肾活检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以研究IgA肾病与细胞增殖的关系.

    作者:刘军;胡宏慧;姚建;徐琴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肿瘤淋巴管形成与肿瘤转移关系的研究进展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造成恶性肿瘤治疗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恶性肿瘤常发生远处部位的转移.如果肿瘤只局限在原发部位,则通过手术等方法可使患者治愈,转移是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肿瘤发生播散和转移的途径主要有:(1)局部浸润,体腔、体表种植;(2)通过血管的血行转移;(3)通过淋巴管的淋巴转移等.其中通过淋巴管常常是某些肿瘤初始转移阶段的主要途径,肿瘤细胞进入引流淋巴结,继而再进入血流,造成更广泛的远处转移,威胁患者的生命.

    作者:张贺龙;王文亮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石蜡切片后粘胶技术在免疫组化染色中的应用

    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染色是必不可少的技术,特别是外院来会诊的石蜡切片和蜡块,大多数是需要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但这些切片往往经抗原修复技术处理后部分或全部从载玻片上脱落,延误诊断.我们在工作中发现石蜡切片后粘胶技术能克服这种现象,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芸;文晓笛;刘健;陈森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