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胎盘血管PECAM-1的表达及意义

时青云;刘淑云;彭芝兰;王靖华

关键词:妊娠并发症, 胆汁淤积, 肝内, 胎盘, 抗原, CD31
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胎盘血管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PECAM-1)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结果 :(1)光镜下发现ICP患者胎盘绒毛水肿、绒毛间隙狭窄、绒毛血管合体膜增厚.(2)ICP患者胎盘和正常孕妇胎盘血管内皮上均有PECAM-1的表达,但ICP组胎盘血管表达PECAM-1的平均血管密度值以及强度显著大于正常孕妇组(P<0.01),并且随着ICP组分度的加重,表达增强.结论:ICP患者胎盘粘附分子PECAM-1表达的异常可能是导致ICP胎盘病理改变的一个原因.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1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 AM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31例肾AML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并做免疫组化检测,其中4例做电镜观察.结果:31例肾AML按其组织形态可分为典型型(67.7%)、非典型型(6.5%)、平滑肌瘤样型(9.7%)、脂肪瘤样型(9.7 %)、炎症型(6.5%)5型.免疫表型:肿瘤细胞特征性表达HMB45、Melan-A、gp-100、HHF35、SMA、CD68.其中1例电镜下肿瘤细胞内可见黑色素小体.结论:肾AML的组织形态多样,特征性免疫组化标记为诊断提供依据.掌握形态特征及其鉴别诊断要点有助于临床的正确治疗.

    作者:何向蕾;张宏斌;李仲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幼儿分泌性乳腺癌1例

    患者男性,3岁,左侧乳腺肿块进行性增大2年,无疼痛,无乳头溢液,体检左侧乳晕外侧可及一质硬、活动、界清的肿块,直径约4 cm.

    作者:李小雪;吴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肺鳞癌及癌前病变PCNA、p16、p21、p53表达及细胞凋亡观察

    目的:观察肺癌癌变过程中细胞增殖与凋亡活性的改变,分析它们在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并探讨其调控基因的作用.方法:收集86例支气管黏膜活检标本,采用免疫酶标法对各组病例进行PCNA、p53、p21、p16蛋白表达检测,用3′-OH末端DNA原位标记技术进行凋亡细胞检测.结果:在正常与鳞化组,PCNA只在极个别细胞中表达,p21、p53未见表达,p1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93.3%,凋亡细胞阳性率为(29±5.6)%、(24±4.7)%.轻、中度非典型增生组,PCNA也只在少数细胞中表达,p21、p53没有表达或极少数细胞表达,p16表达率分别为91.7%、83.3%,凋亡细胞阳性率分别为(22.0±4.3)%和(18.5±3.7)%.在重度非典型增生与高分化鳞癌组织中PCNA阳性率显著增加,而凋亡细胞阳性率却明显减少,p21、p53表达增加,p16显著下降.结论:支气管黏膜癌变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中到重度非典型增生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性阶段,不仅增殖活性增加,而且凋亡活性下降,它们的调控基因p16、p21、p53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可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作者:李代强;谢季;李美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病理学Internet网站的建设

    目的:通过病理学网站的建设实例,探讨了在Internet上建立病理学网站的设计方案和方法.方法:(1)建设病理学网站的基本条件,(2)病理学网站的定位,(3)病理学网站要实现的主要功能,(4)网站的栏目设置.结果:实现了预定的建设目标,建立了网站<病理学家>.网址:http://pathol.126.com/.本网站分为19个功能模块,包括新闻与信息、病理学论坛、网上读片会、病理咨询室、远程病理会诊、远程教育、Medline检索等.结论:就病理学网站建设的意义、栏目设置、网站管理维护、远程会诊等诸方面问题作了探讨.互联网站反映了本单位的形象,是面向世界的窗口.

    作者:陶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HPV18、HPV16感染的研究

    目的:了解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HPV18、HPV16的感染情况,分析其是否是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根据HPV16、HPV18的DNA序列,合成相应特异的寡核苷酸片段,用加尾标记法制备地高辛标记探针,用原位杂交法检测5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0例相应正常乳腺上皮及15例良性乳腺病变中HPV18、HPV16的感染,并分析其与患者发病年龄、肿块大小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浸润性导管癌中HPV18或16的总阳性率达70.6%, 其中HPV18与HPV16的阳性率分别为58.8%、45.1%, 均明显高于正常乳腺上皮的感染率(30.0%、10.0%;P<0.05);乳腺良性病变的HPV18、16阳性率分别是60.0%、6.0%, 其中HPV18的阳性率亦显著高于正常乳腺上皮(P<0.05).结论:(1) HPV16和18可能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的致病因子,HPV18尚可能与乳腺良性病变的发生有关.(2) HPV的感染与患者年龄、肿块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

    作者:周晓燕;朱伟萍;金爱萍;施达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标记嗜酸性粒细胞的组化染色方法

    嗜酸性粒细胞是炎性病变中较常见的炎性细胞成分之一,一般认为其在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嗜酸性粒细胞发挥作用的机制以及与其它炎性细胞作用的相互关系,近来出现争论.嗜酸性粒细胞胞质中含次级颗粒,颗粒中主要有4种碱性蛋白:①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②主要碱性蛋白,③嗜酸性粒细胞衍生神经毒素和④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嗜酸性粒细胞一方面受其他细胞的影响,同时又对其它细胞产生影响.由于在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嗜酸性粒细胞成为当今在某些领域里的研究热点之一.

    作者:张勇;杨冬梅;张盛忠;刘红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及应用

    1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s)是指在基因组水平上由于单个核苷酸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在含有30亿个碱基的人类基因组中,估计平均每1 000个碱基出现1个SNP[1].SNPs可分为编码区SNPs(cSNPs)、基因调控区SNPs(pSNPs)和存在于连接两个基因之间的DNA中的随机非编码区的SNPs(rSNPs) 3类[3].其中有意义的SNPs存在于基因的编码区和基因调节域,它们能够导致基因功能改变,对表型产生很大的影响[2,3].并有研究报道那些能够使基因功能丧失,导致死亡的SNPs在人群中将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4].

    作者:徐恩萍;来藏德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双侧乳腺异时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1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45岁,因发现右乳晕区蚕豆大小结节1个月入院并行手术切除.术后1个月左侧乳房又出现鸡蛋黄大结节.1年后再次手术切除,术后1个月右乳手术切口出现3个小结节.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胸腹X线及CT均未见异常.

    作者:昌红;金瑞;严庆汉;曲丛玲;张建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肾外肾母细胞瘤1例

    患者男性,62岁,腰部不适数天.体检:血压正常,B超发现左肾上腺部有10 cm×7 cm×7 cm肿块.实验室检查:血糖、血电解质正常.考虑肾上腺肿瘤,行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术中冷冻切片见正常肾上腺组织及团块样似肾小球样组织,未作诊断.手术医师见肿块位于肾上腺部位,有完整包膜,与肾脏相距3~4 cm,肾包膜完整,肿块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易分离,行肿块剥离术.术后1个月复查未见病征.

    作者:帅剑波;周经厚;黎冠群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溃疡性结肠炎与结肠克隆病病理诊断的鉴别要点

    特发性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 和Crohn病(Crohn's disease, CD),在西方国家是常见病和多发病.我国过去一直认为该病变较少见,因此对其认识不够深刻.溃疡性结肠炎和Crohn病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两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均不清楚,临床表现都具有慢性迁延、反复发作、不易根治的特点,因此两者的鉴别诊断一直是一大难题.随着结肠镜对IBD窥视下和活检病理形态的认识不断加深,人们开始重视肠黏膜活检病理诊断在UC和CD鉴别中的应用价值,并倾向将结肠镜黏膜活检列为诊断炎症性肠病的标准之一.为了帮助病理和临床医生熟悉并掌握IBD的病理特点,规范诊断标准,笔者分别从3个方面对UC和CD的病理鉴别诊断要点进行分析总结.

    作者:纪小龙;尹彤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以囊性变为主的回肠恶性间质瘤1例

    患者男性,27岁.因反复左下腹疼痛3月余,尤以左侧卧位时明显,伴解黑便3天入院.查体:左下腹可触及一较大的包块,质较硬、压痛,活动度差.B超示:肿块呈多房性,大小16 cm×15 cm,回声不均.在B超引导下行包块穿刺,抽出较多暗红色血性液体.手术中见肿物大部分位于腹膜后,与回肠紧密相连,累及膀胱.临床诊断:腹膜后肿瘤(恶性).

    作者:何建芳;刘旭明;黄锦叶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胸腹水沉淀物琼脂石蜡双包埋切片法与常规涂片法的对比

    长期以来医院病理科常规采用胸腹水直接涂片法检查,但常规涂片法中癌细胞的检出率低,是目前临床病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原因之一是常规的细胞涂片法所收集的细胞数量少而致癌细胞检查出现假阴性,而标本中大量细胞又随残液弃去.同时,由于涂片法存在厚薄不均,细胞重叠堆积和浓厚的涂片背景,以及只能观察少数细胞及单个细胞形态变化等缺点,常常造成诊断困难,有时须多次送检才能得出结论.为了克服这一不足,笔者将胸腹水沉淀物先用琼脂包埋后,再用石蜡包埋切片,制出的切片结果满意.为了比较胸腹水沉淀物琼脂石蜡双包埋切片法和常规涂片法的诊断价值,我们收集了600例胸腹水标本采用胸腹水沉淀物琼脂石蜡双包埋切片法和常规涂片法对比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郭智俊;彭桂香;潘乃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腹膜播散型平滑肌瘤病1例

    患者女性,25岁.孕10个月.B超示:足月妊娠,盆腔及腹腔弥漫性低回声结节.于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娩出女婴重2 800 g.术中探查:子宫、卵巢及圆韧带浆膜面、大网膜、肠系膜等处见散在及簇状分布的灰白色结节100余个,大者约3 cm×2 cm×1 cm,小者似米粒样,酷似恶性肿瘤的种植和转移.快速冷冻切片提示组织学良性,形态似平滑肌瘤.

    作者:刘德洁;姜青梅;武显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大鼠肝内移植肿瘤与肥大细胞关系的形态学研究

    目的:研究大鼠肝内移植肿瘤与其周边肥大细胞的关系.方法:建立40只雄性Wistar大鼠肝内移植肿瘤模型,运用HE染色,肥大细胞(mast cell, MC)Alcian blue特殊染色,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和电镜等技术,观察移植肿瘤肝组织的形态学改变,肿瘤周边浸润MC的数量以及MC与肿瘤组织的关系,8只正常大鼠为对照组.结果:肿瘤组织周边部分肝细胞形态学异常;肝组织内胶原纤维增生,主要为Ⅰ型和Ⅲ型胶原,并包绕肿瘤组织,肿瘤周边MC浸润,并沿胶原纤维分布,不同大鼠其肿瘤周边MC数量不一,有的差异明显.超微结构观察显示MC通过多个接触点与肿瘤细胞紧密相连,并释放胞质颗粒内容物,导致肿瘤细胞崩解.结论:MC与肿瘤组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MC可能通过多种途径直接和间接地发挥抗肿瘤作用.

    作者:阮幼冰;官阳;张志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皮肤Merkel细胞癌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4岁,因发现左膝部肿块1年余,瘙痒半月.体检:左膝关节上方一3 cm×2 cm肿块,高出皮肤,质硬,边界尚清,腹股沟淋巴结未及肿大.胸片未见异常,CT未做.术中见肿块位于表皮下,与肌层无粘连,行肿块切除术.术后患者未予放疗和化疗,1年后死于肿瘤广泛播散.

    作者:李伟华;陆朝辉;鲁洁琼;陈健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一种简便的组织蜡块表面脱钙法

    在常规组织制片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含有钙化的组织蜡块或脱钙不全的骨组织蜡块,它们往往会使组织切片时破碎不全,影响切片的完整,给诊断造成困难,而且还将会给切片刀带来严重的缺口,影响切片刀的再次使用.我们在工作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利用组织蜡块直接进行表面脱钙,弥补上述不足,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徐炜;马恒辉;孙桂勤;孟奎;周晓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间接法原位PCR在cHL IgH基因重排研究中的应用

    目的:探索在石蜡切片上进行间接法原位PCR的可行性及利用产物探针检测IgH克隆性基因重排的意义.方法:选取获得IgH克隆性基因重排的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纯化产物合成探针,进行间接法原位PCR.结果:在H/RS细胞和周围背景细胞核内均发现棕褐色杂交颗粒,利用产物探针互测时也能出现杂交颗粒.结论:在石蜡切片上进行间接法原位PCR是可行和有效的,但产物探针的精确性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作者:吴自勍;周新华;贺海容;肖莎;赵彤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皮肤申克孢子丝菌病临床病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 1983年~2000年我科组织活检标本41例,均经培养证实为申克孢子丝菌病,其中男16例,女25例,平均49.8岁.临床分型:皮肤淋巴管型10例,皮肤固定型31例.活检处皮损形态:结节30例,其中7例破溃,斑丘疹10例,囊肿1例.标本大小约(1~1.5) cm×(0.3~0.6) cm×(0.3~0.5) cm.

    作者:刘宏杰;王琳;冉玉平;郭在培;杜晓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肺癌石蜡包埋组织及新鲜标本组织芯片制备方法学探讨

    目的:探讨和建立石蜡包埋组织和新鲜冷冻标本制备组织芯片的方法,以及在基因表达分析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肺癌石蜡包埋组织90例,新鲜液氮冻存肺癌及癌旁肺组织20例,常规切片HE染色下确定穿刺部位,石蜡包埋组织芯片制作按Kononem等方法(1998),每例穿取0.6 mm组织柱2条,制备180点阵组织芯片;而新鲜组织芯片参考Fejzo 等方法(2001),并略作改良,制备50点阵组织芯片.所有组织芯片模块,经4 μm切片、常规组织学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以评价其在形态学及基因表达分析中应用的可行性.结果:180点阵石蜡包埋肺癌组织芯片,组织排列整齐,HE染色后组织形态可观察率在98%以上;p53、c-myc、bcl-2、bax和Ki-67等免疫组化染色后,肺癌组织可见不同程度的抗原表达,组织点阵的形态可观测率在89%~95%之间.新鲜组织芯片经HE染色后,形态可观测率和基因表达可分析率在70%左右.结论:手工法组织芯片制备简便易行,使用组织少,不破坏原蜡块;实验均一性、可比性好,且节省试剂.与常规组织切片相比,2点0.6 mm组织可以获得原蜡块95%以上的信息,完全可以用于组织形态学和蛋白水平上的基因表达分析;新鲜组织芯片技术已经初步建立,但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制备技术和mRNA 分析方法.

    作者:韩瑞刚;张建中;黄英武;郑燕华;赵尔增;周金莲;张卫国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内窥镜活检组织包埋方法的改良

    内窥镜目前在我国各级医院较为普及,作内窥镜检查的人也不断增加,我院每年作病检的内窥镜的例次占全年总病检例次的26.9%~32.5%,多者为胃镜,由于取材方法及部位较固定的特点,我们对传统包埋方法进行了改良,使用镶嵌法及一片法包埋和切片,使用8年多以来,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代奎;宋容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