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间接法原位PCR在cHL IgH基因重排研究中的应用

吴自勍;周新华;贺海容;肖莎;赵彤

关键词:霍奇金淋巴瘤, 基因, IgH, 原位PCR
摘要:目的:探索在石蜡切片上进行间接法原位PCR的可行性及利用产物探针检测IgH克隆性基因重排的意义.方法:选取获得IgH克隆性基因重排的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纯化产物合成探针,进行间接法原位PCR.结果:在H/RS细胞和周围背景细胞核内均发现棕褐色杂交颗粒,利用产物探针互测时也能出现杂交颗粒.结论:在石蜡切片上进行间接法原位PCR是可行和有效的,但产物探针的精确性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标记嗜酸性粒细胞的组化染色方法

    嗜酸性粒细胞是炎性病变中较常见的炎性细胞成分之一,一般认为其在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嗜酸性粒细胞发挥作用的机制以及与其它炎性细胞作用的相互关系,近来出现争论.嗜酸性粒细胞胞质中含次级颗粒,颗粒中主要有4种碱性蛋白:①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②主要碱性蛋白,③嗜酸性粒细胞衍生神经毒素和④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嗜酸性粒细胞一方面受其他细胞的影响,同时又对其它细胞产生影响.由于在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嗜酸性粒细胞成为当今在某些领域里的研究热点之一.

    作者:张勇;杨冬梅;张盛忠;刘红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及应用

    1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s)是指在基因组水平上由于单个核苷酸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在含有30亿个碱基的人类基因组中,估计平均每1 000个碱基出现1个SNP[1].SNPs可分为编码区SNPs(cSNPs)、基因调控区SNPs(pSNPs)和存在于连接两个基因之间的DNA中的随机非编码区的SNPs(rSNPs) 3类[3].其中有意义的SNPs存在于基因的编码区和基因调节域,它们能够导致基因功能改变,对表型产生很大的影响[2,3].并有研究报道那些能够使基因功能丧失,导致死亡的SNPs在人群中将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4].

    作者:徐恩萍;来藏德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hTR反义寡核苷酸对不同鼻咽癌细胞生长分化的影响

    目的:研究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对鼻咽癌细胞生长分化的影响.方法:脂质体介导反义寡核苷酸转染鼻咽癌CNE1和CNE2Z细胞株,用细胞体外增殖实验、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细胞生长分化的变化情况.结果:针对端粒酶RNA模板区的反义寡核苷酸可抑制CNE1和CNE2Z细胞的增殖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反义寡核苷酸组细胞角蛋白表达高于其它处理组及空白对照组(P<0.01),细胞形态趋向分化成熟.结论: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可抑制鼻咽癌CNE1和CNE2Z细胞的生长,并促进细胞分化.

    作者:张素珍;徐永;黄培春;陈锦;蔡康荣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双侧卵巢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合并左侧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1例

    患者女,41岁,因腹痛、下腹部包块数月入院.查体:消瘦,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肝脾未见肿大.妇科检查:子宫后位略增大,宫颈肥大、轻糜,左侧附件区扪及一11 cm×8 cm×7 cm混合性包块,触痛.B超:左侧附件区探及13.8 cm×6.9 cm×11.5 cm囊实性包块,边界清晰,边缘欠规则,实性部分回声不均匀,囊性部分见少量分隔;左肾实质回声增强,集合系统扩张呈花瓣征.CT:子宫左、后上方扫及囊实性肿块15 cm×10 cm×9 cm,实性区及囊性区密度强化不均,外形不规则,子宫被挤向右侧,与病灶分界不清,膀胱略向前移,直肠被病灶后缘推挤向左移位,盆腔内未扫及淋巴结;并见左肾积水,左输尿管中下段梗阻.

    作者:刘静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一种简便的组织蜡块表面脱钙法

    在常规组织制片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含有钙化的组织蜡块或脱钙不全的骨组织蜡块,它们往往会使组织切片时破碎不全,影响切片的完整,给诊断造成困难,而且还将会给切片刀带来严重的缺口,影响切片刀的再次使用.我们在工作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利用组织蜡块直接进行表面脱钙,弥补上述不足,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徐炜;马恒辉;孙桂勤;孟奎;周晓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胸腹水沉淀物琼脂石蜡双包埋切片法与常规涂片法的对比

    长期以来医院病理科常规采用胸腹水直接涂片法检查,但常规涂片法中癌细胞的检出率低,是目前临床病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原因之一是常规的细胞涂片法所收集的细胞数量少而致癌细胞检查出现假阴性,而标本中大量细胞又随残液弃去.同时,由于涂片法存在厚薄不均,细胞重叠堆积和浓厚的涂片背景,以及只能观察少数细胞及单个细胞形态变化等缺点,常常造成诊断困难,有时须多次送检才能得出结论.为了克服这一不足,笔者将胸腹水沉淀物先用琼脂包埋后,再用石蜡包埋切片,制出的切片结果满意.为了比较胸腹水沉淀物琼脂石蜡双包埋切片法和常规涂片法的诊断价值,我们收集了600例胸腹水标本采用胸腹水沉淀物琼脂石蜡双包埋切片法和常规涂片法对比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郭智俊;彭桂香;潘乃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起源于消化道间叶组织中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间质干细胞的一类良恶性肿瘤.自1985年作为消化道独立的一类间叶瘤以来,病理界对其认识并非一致,部分学者[1~4]认为GISTs包括发生于胃肠道向平滑肌细胞、雪旺细胞、神经元以及不定向分化或未分化的所有间叶瘤,即广义GISTs;另有部分学者[5~8]则认为不应包括典型平滑肌和神经源性肿瘤,即狭义GISTs.笔者试图通过光镜观察,总结和讨论GISTs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及其诊断要点.

    作者:刘宏玉;余若松;谢慧君;吴志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TNFα对培养的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 方法: 将培养的内皮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TNFα(4×105 U/L);通过普通光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TNFα对内皮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影响,并运用免疫组化染色来观察TNFα对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的影响.结果: (1)光镜、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内皮细胞拉长,由原来的多边形变为成纤维状,细胞间距不均且变大;微绒毛变短甚至呈泡状,个别拉长,有些部位细胞膜有缺损以及内质网扩张、线粒体凝聚等改变.并且这些改变有时间依赖性.(2)实验组内皮细胞ICAM-1表达明显增强.结论: TNFα(4×105 U/L)对内皮细胞有明显的损伤作用

    作者:董红梅;喻伦银;贾宗智;邓末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胫骨皮质旁软骨肉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了解皮质旁软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报道1例胫骨皮质旁软骨肉瘤临床和病理改变,结合文献对该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征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进行讨论.结果:皮质旁软骨肉瘤大体呈结节状,切面分叶状、瓷白色半透明,有砂砾感.镜下肿瘤主要为分化良好的透明软骨成分,由纤细的纤维束分割,或由化生的骨小梁包裹,可见软骨内钙化和骨化,可见灶性区黏液变性,缺乏肿瘤性骨样基质,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肿瘤细胞Vim、S-100蛋白阳性,PCNA 少数细胞阳性.结论:皮质旁软骨肉瘤是罕见的恶性程度较低的软骨肉瘤.

    作者:孟凡青;吕翔;张华勇;戴晓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病理学Internet网站的建设

    目的:通过病理学网站的建设实例,探讨了在Internet上建立病理学网站的设计方案和方法.方法:(1)建设病理学网站的基本条件,(2)病理学网站的定位,(3)病理学网站要实现的主要功能,(4)网站的栏目设置.结果:实现了预定的建设目标,建立了网站<病理学家>.网址:http://pathol.126.com/.本网站分为19个功能模块,包括新闻与信息、病理学论坛、网上读片会、病理咨询室、远程病理会诊、远程教育、Medline检索等.结论:就病理学网站建设的意义、栏目设置、网站管理维护、远程会诊等诸方面问题作了探讨.互联网站反映了本单位的形象,是面向世界的窗口.

    作者:陶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HPV18、HPV16感染的研究

    目的:了解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HPV18、HPV16的感染情况,分析其是否是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根据HPV16、HPV18的DNA序列,合成相应特异的寡核苷酸片段,用加尾标记法制备地高辛标记探针,用原位杂交法检测5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0例相应正常乳腺上皮及15例良性乳腺病变中HPV18、HPV16的感染,并分析其与患者发病年龄、肿块大小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浸润性导管癌中HPV18或16的总阳性率达70.6%, 其中HPV18与HPV16的阳性率分别为58.8%、45.1%, 均明显高于正常乳腺上皮的感染率(30.0%、10.0%;P<0.05);乳腺良性病变的HPV18、16阳性率分别是60.0%、6.0%, 其中HPV18的阳性率亦显著高于正常乳腺上皮(P<0.05).结论:(1) HPV16和18可能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的致病因子,HPV18尚可能与乳腺良性病变的发生有关.(2) HPV的感染与患者年龄、肿块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

    作者:周晓燕;朱伟萍;金爱萍;施达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肾上腺皮质腺瘤内髓脂肪瘤样结节1例及文献复习

    髓脂肪瘤常见于肾上腺皮质、髓质或副肾上腺,偶见于肾上腺外[1].肿瘤绝大多数单独发生,而发生于肾上腺肿瘤(或其它病变)内者(即瘤内瘤)极少见[1~4].肾上腺肿瘤内髓脂肪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不同于单独发生者.作者报道1例肾上腺皮质腺瘤内髓脂肪瘤样结节,结合文献讨论其临床病理特征及组织来源.

    作者:姜惠峰;黄晓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整合素与肿瘤血管生成及抗血管生成作用

    肿瘤血管生成不仅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密切相关,而且在肿瘤病理分级、治疗和预后判断上具有重要的评估价值.研究表明,细胞粘附分子介导的细胞粘附行为异常在肿瘤的浸润和转移中有重要作用.近年,随着免疫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肿瘤血管生成及抗血管生成逐渐成为肿瘤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细胞粘附分子与血管生成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关注[1].现就其中整合素家族在肿瘤血管生成及抗血管生成中的作用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徐承平;卞修武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大鼠肝内移植肿瘤与肥大细胞关系的形态学研究

    目的:研究大鼠肝内移植肿瘤与其周边肥大细胞的关系.方法:建立40只雄性Wistar大鼠肝内移植肿瘤模型,运用HE染色,肥大细胞(mast cell, MC)Alcian blue特殊染色,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和电镜等技术,观察移植肿瘤肝组织的形态学改变,肿瘤周边浸润MC的数量以及MC与肿瘤组织的关系,8只正常大鼠为对照组.结果:肿瘤组织周边部分肝细胞形态学异常;肝组织内胶原纤维增生,主要为Ⅰ型和Ⅲ型胶原,并包绕肿瘤组织,肿瘤周边MC浸润,并沿胶原纤维分布,不同大鼠其肿瘤周边MC数量不一,有的差异明显.超微结构观察显示MC通过多个接触点与肿瘤细胞紧密相连,并释放胞质颗粒内容物,导致肿瘤细胞崩解.结论:MC与肿瘤组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MC可能通过多种途径直接和间接地发挥抗肿瘤作用.

    作者:阮幼冰;官阳;张志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原发性膀胱透明细胞癌1例

    患者女性,61岁,无痛性肉眼血尿1周,经抗炎治疗无效,来我院就诊.膀胱B超检查:膀胱右侧壁见-1 cm×3 cm低回声团块与膀胱壁相连,基底宽.膀胱镜检查:膀胱右侧壁见一乳头状新生物,直径约3 cm,其周围见3个直径约0.5 cm大的肿物,色淡.IVU示双肾及输尿管显影正常,膀胱右下侧壁充盈缺损.入院后,行膀胱探查术.术中见肿物未侵出膀胱壁,将4个肿物行电刀切除,术后肿物送病理检查.术中探查腹腔、盆腔其他脏器未见异常发现.术后抗炎对症治疗、免疫治疗、化疗一个疗程.术后9个月患者出现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再次住院.膀胱镜检查,见膀胱壁不规则增厚,三角区及左侧、右侧膀胱壁见多个肿物,肿物直径1~3 cm,基底宽.再次手术,术中见膀胱顶部与腹膜广泛粘连变硬,并与盆腔粘连,固定.无法根治性切除,取肿物活检送病理检查.术后3个月,患者死于原发癌肺转移.

    作者:张淑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Castleman病16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复习确诊为Castleman病的16例临床资料,采用HE切片光镜观察,并对其中10例进行免疫组化检测. 结果:本组男8例、女8例;年龄8~62岁,平均40岁.临床上,12例为局灶性、4例为多中心性.组织病理学分型,透明血管型9例、浆细胞型7例. 结论:Castleman病的诊断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形态,其特征性表现为淋巴组织增生性的病理组织学改变,除外多种可以出现Castleman病形态的病变后,并须结合其临床资料.免疫组织化学在Castleman病的诊断中无特异性标记,但可帮助其鉴别诊断.

    作者:许建芳;胡锡琪;周燕南;宿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细胞凋亡与p53蛋白表达的定量研究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Caspases介导的细胞凋亡与p53蛋白表达情况,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和意义.方法:临床手术切除的NSCLC标本44例,其中鳞癌20例,腺癌24例.采用Caspase特异的单克隆抗体M30 CytoDEATH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凋亡细胞,计算凋亡指数(AI);免疫组化法检测p53蛋白表达,用显微图像分析系统测定阳性细胞百分率(P/A)、平均光密度 (AOD)及阳性水平指数(PLI).结果:NSCLC组织中M30阳性率为25.0%,肺鳞癌组织的M30阳性率明显高于肺腺癌组织(P<0.05).低分化鳞癌组织的AI高于中、高分化鳞癌(P<0.05).NSCLC组织中p53蛋白阳性率为52.2%.p53蛋白的PLI与癌细胞AI之间无直线相关关系.结论:在NSCLC组织中存在Caspases介导的细胞凋亡机制,且与组织学类型及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53蛋白表达与癌细胞凋亡无相关关系,提示突变型p53蛋白失去了激活 Caspases而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有关.

    作者:卢晓晔;黄中新;覃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影响胸腹水细胞学阳性率的技术因素分析

    胸、腹水细胞学诊断因具有快速、准确、简便以及患者痛苦少等优点,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并逐渐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准确的诊断对临床治疗至关重要.因此,如何减少胸、腹水细胞学诊断的漏诊、误诊,提高其诊断阳性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正确掌握良、恶性细胞学特征是准确诊断的关键;然而,制片方法等技术因素恰当与否,对胸、腹水细胞学诊断阳性率同样具有重要影响,为此,笔者就影响其阳性率的技术因素进行分析探讨.

    作者:肖楚梅;汪波;石灵春;张维彬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RT-PCR法检测软组织肿瘤石蜡包埋组织中小片段mRNA

    有研究报道RT-PCR方法可以在石蜡包埋组织中检测融合基因表达,并可用于诊断和鉴别诊断中[1].我们采用RT-PCR方法,检测了一组软组织肿瘤石蜡包埋组织中看家基因卟吩胆色素原脱氨酶(phosphobinigen deaminase,PBGD)小片段mRNA表达情况,探讨软组织肿瘤石蜡组织中小片段mRNA保存情况及RT-PCR的可行性.

    作者:魏永昆;孙孟红;王坚;朱雄增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间接法原位PCR在cHL IgH基因重排研究中的应用

    目的:探索在石蜡切片上进行间接法原位PCR的可行性及利用产物探针检测IgH克隆性基因重排的意义.方法:选取获得IgH克隆性基因重排的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纯化产物合成探针,进行间接法原位PCR.结果:在H/RS细胞和周围背景细胞核内均发现棕褐色杂交颗粒,利用产物探针互测时也能出现杂交颗粒.结论:在石蜡切片上进行间接法原位PCR是可行和有效的,但产物探针的精确性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作者:吴自勍;周新华;贺海容;肖莎;赵彤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