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承平;卞修武
我国关于食管癌动物模型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笔者通过对近年诱发食管癌所用动物的种类分析发现,应用多的为大鼠,其中又以F344和SD大鼠为主.科研人员用大鼠制作食管癌模型已较成熟,小鼠则较少用于诱发食管癌模型.食管癌从组织学上主要分为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和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EAC),90%以上是SCC.其动物模型制作方法不同,因此分别进行论述.
作者:张林西;齐凤英;左连富 刊期: 2002年第04期
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例1:患者男性,11岁,因右上腹包块1月余入院.查体见患儿右上腹稍膨隆,右侧肋下5 cm处可触及一质硬肿块,其表面不光滑,可活动.脾脏未及.实验室检查:患儿肝功能正常,血清学病毒检测阴性,AFP阴性.CT检查见右中上腹占位性病变,其与肝脏界限不清.临床拟诊为肝脏占位,全麻下行肝右叶切除术.
作者:张丽华;吕翔;周强;周祀侨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 方法: 将培养的内皮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TNFα(4×105 U/L);通过普通光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TNFα对内皮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影响,并运用免疫组化染色来观察TNFα对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的影响.结果: (1)光镜、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内皮细胞拉长,由原来的多边形变为成纤维状,细胞间距不均且变大;微绒毛变短甚至呈泡状,个别拉长,有些部位细胞膜有缺损以及内质网扩张、线粒体凝聚等改变.并且这些改变有时间依赖性.(2)实验组内皮细胞ICAM-1表达明显增强.结论: TNFα(4×105 U/L)对内皮细胞有明显的损伤作用
作者:董红梅;喻伦银;贾宗智;邓末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者男性,62岁,腰部不适数天.体检:血压正常,B超发现左肾上腺部有10 cm×7 cm×7 cm肿块.实验室检查:血糖、血电解质正常.考虑肾上腺肿瘤,行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术中冷冻切片见正常肾上腺组织及团块样似肾小球样组织,未作诊断.手术医师见肿块位于肾上腺部位,有完整包膜,与肾脏相距3~4 cm,肾包膜完整,肿块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易分离,行肿块剥离术.术后1个月复查未见病征.
作者:帅剑波;周经厚;黎冠群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起源于消化道间叶组织中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间质干细胞的一类良恶性肿瘤.自1985年作为消化道独立的一类间叶瘤以来,病理界对其认识并非一致,部分学者[1~4]认为GISTs包括发生于胃肠道向平滑肌细胞、雪旺细胞、神经元以及不定向分化或未分化的所有间叶瘤,即广义GISTs;另有部分学者[5~8]则认为不应包括典型平滑肌和神经源性肿瘤,即狭义GISTs.笔者试图通过光镜观察,总结和讨论GISTs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及其诊断要点.
作者:刘宏玉;余若松;谢慧君;吴志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对鼻咽癌细胞生长分化的影响.方法:脂质体介导反义寡核苷酸转染鼻咽癌CNE1和CNE2Z细胞株,用细胞体外增殖实验、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细胞生长分化的变化情况.结果:针对端粒酶RNA模板区的反义寡核苷酸可抑制CNE1和CNE2Z细胞的增殖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反义寡核苷酸组细胞角蛋白表达高于其它处理组及空白对照组(P<0.01),细胞形态趋向分化成熟.结论: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可抑制鼻咽癌CNE1和CNE2Z细胞的生长,并促进细胞分化.
作者:张素珍;徐永;黄培春;陈锦;蔡康荣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肺癌癌变过程中细胞增殖与凋亡活性的改变,分析它们在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并探讨其调控基因的作用.方法:收集86例支气管黏膜活检标本,采用免疫酶标法对各组病例进行PCNA、p53、p21、p16蛋白表达检测,用3′-OH末端DNA原位标记技术进行凋亡细胞检测.结果:在正常与鳞化组,PCNA只在极个别细胞中表达,p21、p53未见表达,p1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93.3%,凋亡细胞阳性率为(29±5.6)%、(24±4.7)%.轻、中度非典型增生组,PCNA也只在少数细胞中表达,p21、p53没有表达或极少数细胞表达,p16表达率分别为91.7%、83.3%,凋亡细胞阳性率分别为(22.0±4.3)%和(18.5±3.7)%.在重度非典型增生与高分化鳞癌组织中PCNA阳性率显著增加,而凋亡细胞阳性率却明显减少,p21、p53表达增加,p16显著下降.结论:支气管黏膜癌变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中到重度非典型增生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性阶段,不仅增殖活性增加,而且凋亡活性下降,它们的调控基因p16、p21、p53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可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作者:李代强;谢季;李美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4岁,因发现左膝部肿块1年余,瘙痒半月.体检:左膝关节上方一3 cm×2 cm肿块,高出皮肤,质硬,边界尚清,腹股沟淋巴结未及肿大.胸片未见异常,CT未做.术中见肿块位于表皮下,与肌层无粘连,行肿块切除术.术后患者未予放疗和化疗,1年后死于肿瘤广泛播散.
作者:李伟华;陆朝辉;鲁洁琼;陈健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者男性,27岁.因反复左下腹疼痛3月余,尤以左侧卧位时明显,伴解黑便3天入院.查体:左下腹可触及一较大的包块,质较硬、压痛,活动度差.B超示:肿块呈多房性,大小16 cm×15 cm,回声不均.在B超引导下行包块穿刺,抽出较多暗红色血性液体.手术中见肿物大部分位于腹膜后,与回肠紧密相连,累及膀胱.临床诊断:腹膜后肿瘤(恶性).
作者:何建芳;刘旭明;黄锦叶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皮质旁软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报道1例胫骨皮质旁软骨肉瘤临床和病理改变,结合文献对该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征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进行讨论.结果:皮质旁软骨肉瘤大体呈结节状,切面分叶状、瓷白色半透明,有砂砾感.镜下肿瘤主要为分化良好的透明软骨成分,由纤细的纤维束分割,或由化生的骨小梁包裹,可见软骨内钙化和骨化,可见灶性区黏液变性,缺乏肿瘤性骨样基质,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肿瘤细胞Vim、S-100蛋白阳性,PCNA 少数细胞阳性.结论:皮质旁软骨肉瘤是罕见的恶性程度较低的软骨肉瘤.
作者:孟凡青;吕翔;张华勇;戴晓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大鼠肝内移植肿瘤与其周边肥大细胞的关系.方法:建立40只雄性Wistar大鼠肝内移植肿瘤模型,运用HE染色,肥大细胞(mast cell, MC)Alcian blue特殊染色,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和电镜等技术,观察移植肿瘤肝组织的形态学改变,肿瘤周边浸润MC的数量以及MC与肿瘤组织的关系,8只正常大鼠为对照组.结果:肿瘤组织周边部分肝细胞形态学异常;肝组织内胶原纤维增生,主要为Ⅰ型和Ⅲ型胶原,并包绕肿瘤组织,肿瘤周边MC浸润,并沿胶原纤维分布,不同大鼠其肿瘤周边MC数量不一,有的差异明显.超微结构观察显示MC通过多个接触点与肿瘤细胞紧密相连,并释放胞质颗粒内容物,导致肿瘤细胞崩解.结论:MC与肿瘤组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MC可能通过多种途径直接和间接地发挥抗肿瘤作用.
作者:阮幼冰;官阳;张志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叶瘤(peripheral 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s,pPNET)和尤因肉瘤(Ewing's sarcoma,EWS)是软组织和骨常见的高度恶性肿瘤,两者关系密切,发生在儿童、青少年,有共同的神经外胚层起源,形态相似,都有t(11;22)(q24;q12)易位的染色体标记,属于PNET/EWS家族肿瘤.包括骨尤因肉瘤(Ewing's sarcoma of bone,ESB)、骨外尤因肉瘤(extraosseous Ewing's sarcoma,EOE)、外周神经上皮瘤(peripheral neuroepithelioma,PN)或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叶瘤(pPNET)、Askin瘤以及其它有争议的肿瘤[1].因为缺乏明确的形态学特征,把它们从其它小圆细胞肿瘤(small round cell tumors,SRCTs)中识别出来是病理学上的重要问题.作者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以及分子病理学特点综述如下.
作者:张智弘;范钦和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骨骼肌原发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方法:采用常规制片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1例(14岁)骨骼肌原发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结果:肿瘤细胞CD30、ALK-1、CD45RO和CD45阳性;而CD20、EMA、S-100蛋白、desmin和CD68阴性.结论:本例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骨骼肌原发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非常少见,诊断时应先排除其它肿瘤和其它部位淋巴瘤累及骨骼肌.
作者:冯晓莉;应建明;孙耘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者女性,23岁.因右小腿持续性疼痛肿胀3月入院.疼痛呈持续性跳痛,夜间为甚,无明显诱因和外伤史.体检:右小腿上端肿胀,较左侧增粗8 cm,皮肤张力增高,肿块无明显界线,无波动感,右膝关节伸屈约160度.X线示右腓骨上端骨质密度不均匀,呈大片溶骨性破坏,其中夹杂密度较高的不规则条索状阴影,病变区域呈膨胀性变形,边缘模糊,骨皮质破坏,伴病理骨折(图1),诊断为纤维母细胞性骨肉瘤.入院后作右腓骨肿瘤活检,后作右小腿截肢术,患者出院后14月,死于肿瘤肺转移.
作者:蔡瑞霞;周建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侧脑室内囊肿不仅罕见,而且对其的组织发生、诊断和处理方法争论较大.我们自1984~2000年共收治侧脑室内囊肿5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伟国;周景;何利兵;杨国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嗜酸性粒细胞是炎性病变中较常见的炎性细胞成分之一,一般认为其在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嗜酸性粒细胞发挥作用的机制以及与其它炎性细胞作用的相互关系,近来出现争论.嗜酸性粒细胞胞质中含次级颗粒,颗粒中主要有4种碱性蛋白:①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②主要碱性蛋白,③嗜酸性粒细胞衍生神经毒素和④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嗜酸性粒细胞一方面受其他细胞的影响,同时又对其它细胞产生影响.由于在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嗜酸性粒细胞成为当今在某些领域里的研究热点之一.
作者:张勇;杨冬梅;张盛忠;刘红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者男性,3岁,左侧乳腺肿块进行性增大2年,无疼痛,无乳头溢液,体检左侧乳晕外侧可及一质硬、活动、界清的肿块,直径约4 cm.
作者:李小雪;吴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胸、腹水细胞学诊断因具有快速、准确、简便以及患者痛苦少等优点,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并逐渐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准确的诊断对临床治疗至关重要.因此,如何减少胸、腹水细胞学诊断的漏诊、误诊,提高其诊断阳性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正确掌握良、恶性细胞学特征是准确诊断的关键;然而,制片方法等技术因素恰当与否,对胸、腹水细胞学诊断阳性率同样具有重要影响,为此,笔者就影响其阳性率的技术因素进行分析探讨.
作者:肖楚梅;汪波;石灵春;张维彬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基膜是阻止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的天然屏障.正常的基膜是由Ⅳ型胶原等成分构成的一致密网状结构,研究表明Ⅳ型胶原的降解程度与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相关[1,2].膀胱癌是泌尿系中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报道不多.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Ⅳ型胶原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探讨它在膀胱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剑火;陈梓甫;施作霖;陈文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在乳腺肿块术中冷冻切片诊断中,某些乳腺良性病变,如硬化性腺病及放射状瘢痕、导管乳头状瘤病以及微管腺病,有时难以与癌相鉴别,易发生过诊断,常需依靠石蜡切片甚至特染或免疫组化始能做出鉴别诊断[1,2 ].我们同时应用术中细胞学印片与冷冻组织切片对硬化性腺病及放射状瘢痕(CSL/RS)、导管内乳头状瘤病(IP)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探讨细胞学在乳腺特殊类型良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作者:包磊;蔡红光;杨惠英;高学忠;俞国宝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