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鳞癌及癌前病变PCNA、p16、p21、p53表达及细胞凋亡观察

李代强;谢季;李美蓉

关键词:肺肿瘤, 癌, 鳞状细胞, 癌前状态,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基因表达
摘要:目的:观察肺癌癌变过程中细胞增殖与凋亡活性的改变,分析它们在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并探讨其调控基因的作用.方法:收集86例支气管黏膜活检标本,采用免疫酶标法对各组病例进行PCNA、p53、p21、p16蛋白表达检测,用3′-OH末端DNA原位标记技术进行凋亡细胞检测.结果:在正常与鳞化组,PCNA只在极个别细胞中表达,p21、p53未见表达,p1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93.3%,凋亡细胞阳性率为(29±5.6)%、(24±4.7)%.轻、中度非典型增生组,PCNA也只在少数细胞中表达,p21、p53没有表达或极少数细胞表达,p16表达率分别为91.7%、83.3%,凋亡细胞阳性率分别为(22.0±4.3)%和(18.5±3.7)%.在重度非典型增生与高分化鳞癌组织中PCNA阳性率显著增加,而凋亡细胞阳性率却明显减少,p21、p53表达增加,p16显著下降.结论:支气管黏膜癌变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中到重度非典型增生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性阶段,不仅增殖活性增加,而且凋亡活性下降,它们的调控基因p16、p21、p53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可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肺癌石蜡包埋组织及新鲜标本组织芯片制备方法学探讨

    目的:探讨和建立石蜡包埋组织和新鲜冷冻标本制备组织芯片的方法,以及在基因表达分析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肺癌石蜡包埋组织90例,新鲜液氮冻存肺癌及癌旁肺组织20例,常规切片HE染色下确定穿刺部位,石蜡包埋组织芯片制作按Kononem等方法(1998),每例穿取0.6 mm组织柱2条,制备180点阵组织芯片;而新鲜组织芯片参考Fejzo 等方法(2001),并略作改良,制备50点阵组织芯片.所有组织芯片模块,经4 μm切片、常规组织学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以评价其在形态学及基因表达分析中应用的可行性.结果:180点阵石蜡包埋肺癌组织芯片,组织排列整齐,HE染色后组织形态可观察率在98%以上;p53、c-myc、bcl-2、bax和Ki-67等免疫组化染色后,肺癌组织可见不同程度的抗原表达,组织点阵的形态可观测率在89%~95%之间.新鲜组织芯片经HE染色后,形态可观测率和基因表达可分析率在70%左右.结论:手工法组织芯片制备简便易行,使用组织少,不破坏原蜡块;实验均一性、可比性好,且节省试剂.与常规组织切片相比,2点0.6 mm组织可以获得原蜡块95%以上的信息,完全可以用于组织形态学和蛋白水平上的基因表达分析;新鲜组织芯片技术已经初步建立,但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制备技术和mRNA 分析方法.

    作者:韩瑞刚;张建中;黄英武;郑燕华;赵尔增;周金莲;张卫国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病理学Internet网站的建设

    目的:通过病理学网站的建设实例,探讨了在Internet上建立病理学网站的设计方案和方法.方法:(1)建设病理学网站的基本条件,(2)病理学网站的定位,(3)病理学网站要实现的主要功能,(4)网站的栏目设置.结果:实现了预定的建设目标,建立了网站<病理学家>.网址:http://pathol.126.com/.本网站分为19个功能模块,包括新闻与信息、病理学论坛、网上读片会、病理咨询室、远程病理会诊、远程教育、Medline检索等.结论:就病理学网站建设的意义、栏目设置、网站管理维护、远程会诊等诸方面问题作了探讨.互联网站反映了本单位的形象,是面向世界的窗口.

    作者:陶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儿童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例1:患者男性,11岁,因右上腹包块1月余入院.查体见患儿右上腹稍膨隆,右侧肋下5 cm处可触及一质硬肿块,其表面不光滑,可活动.脾脏未及.实验室检查:患儿肝功能正常,血清学病毒检测阴性,AFP阴性.CT检查见右中上腹占位性病变,其与肝脏界限不清.临床拟诊为肝脏占位,全麻下行肝右叶切除术.

    作者:张丽华;吕翔;周强;周祀侨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一种简便的组织蜡块表面脱钙法

    在常规组织制片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含有钙化的组织蜡块或脱钙不全的骨组织蜡块,它们往往会使组织切片时破碎不全,影响切片的完整,给诊断造成困难,而且还将会给切片刀带来严重的缺口,影响切片刀的再次使用.我们在工作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利用组织蜡块直接进行表面脱钙,弥补上述不足,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徐炜;马恒辉;孙桂勤;孟奎;周晓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RT-PCR法检测软组织肿瘤石蜡包埋组织中小片段mRNA

    有研究报道RT-PCR方法可以在石蜡包埋组织中检测融合基因表达,并可用于诊断和鉴别诊断中[1].我们采用RT-PCR方法,检测了一组软组织肿瘤石蜡包埋组织中看家基因卟吩胆色素原脱氨酶(phosphobinigen deaminase,PBGD)小片段mRNA表达情况,探讨软组织肿瘤石蜡组织中小片段mRNA保存情况及RT-PCR的可行性.

    作者:魏永昆;孙孟红;王坚;朱雄增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小细胞骨肉瘤1例

    患者女性,23岁.因右小腿持续性疼痛肿胀3月入院.疼痛呈持续性跳痛,夜间为甚,无明显诱因和外伤史.体检:右小腿上端肿胀,较左侧增粗8 cm,皮肤张力增高,肿块无明显界线,无波动感,右膝关节伸屈约160度.X线示右腓骨上端骨质密度不均匀,呈大片溶骨性破坏,其中夹杂密度较高的不规则条索状阴影,病变区域呈膨胀性变形,边缘模糊,骨皮质破坏,伴病理骨折(图1),诊断为纤维母细胞性骨肉瘤.入院后作右腓骨肿瘤活检,后作右小腿截肢术,患者出院后14月,死于肿瘤肺转移.

    作者:蔡瑞霞;周建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以囊性变为主的回肠恶性间质瘤1例

    患者男性,27岁.因反复左下腹疼痛3月余,尤以左侧卧位时明显,伴解黑便3天入院.查体:左下腹可触及一较大的包块,质较硬、压痛,活动度差.B超示:肿块呈多房性,大小16 cm×15 cm,回声不均.在B超引导下行包块穿刺,抽出较多暗红色血性液体.手术中见肿物大部分位于腹膜后,与回肠紧密相连,累及膀胱.临床诊断:腹膜后肿瘤(恶性).

    作者:何建芳;刘旭明;黄锦叶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TNFα对培养的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 方法: 将培养的内皮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TNFα(4×105 U/L);通过普通光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TNFα对内皮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影响,并运用免疫组化染色来观察TNFα对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的影响.结果: (1)光镜、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内皮细胞拉长,由原来的多边形变为成纤维状,细胞间距不均且变大;微绒毛变短甚至呈泡状,个别拉长,有些部位细胞膜有缺损以及内质网扩张、线粒体凝聚等改变.并且这些改变有时间依赖性.(2)实验组内皮细胞ICAM-1表达明显增强.结论: TNFα(4×105 U/L)对内皮细胞有明显的损伤作用

    作者:董红梅;喻伦银;贾宗智;邓末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及应用

    1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s)是指在基因组水平上由于单个核苷酸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在含有30亿个碱基的人类基因组中,估计平均每1 000个碱基出现1个SNP[1].SNPs可分为编码区SNPs(cSNPs)、基因调控区SNPs(pSNPs)和存在于连接两个基因之间的DNA中的随机非编码区的SNPs(rSNPs) 3类[3].其中有意义的SNPs存在于基因的编码区和基因调节域,它们能够导致基因功能改变,对表型产生很大的影响[2,3].并有研究报道那些能够使基因功能丧失,导致死亡的SNPs在人群中将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4].

    作者:徐恩萍;来藏德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Ⅳ型胶原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基膜是阻止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的天然屏障.正常的基膜是由Ⅳ型胶原等成分构成的一致密网状结构,研究表明Ⅳ型胶原的降解程度与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相关[1,2].膀胱癌是泌尿系中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报道不多.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Ⅳ型胶原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探讨它在膀胱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剑火;陈梓甫;施作霖;陈文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侧脑室内囊肿临床与病理分析

    侧脑室内囊肿不仅罕见,而且对其的组织发生、诊断和处理方法争论较大.我们自1984~2000年共收治侧脑室内囊肿5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伟国;周景;何利兵;杨国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脾脏胃肠道间质瘤型间叶源性肿瘤1例

    患者女,72岁.因外伤后急腹症、昏迷入院.患者不慎从楼梯滚下,3 h后出现腹痛、昏迷,行急症手术见腹腔内大量血液及凝血块,吸尽血液,压住脾蒂,分次缝扎脾蒂和切断,切下脾见一肿块与脾门粘边,质韧,脾脏可见破裂口,探察肝脏、胃、小肠无殊.临床诊断:脾破裂出血及肿瘤?脾脏连同肿块送病理检查.眼观:脾脏8 cm×5.5 cm×2 cm,脾门有一椭圆形肿物粘附,8 cm×6 cm×4.5 cm,有包膜,切面灰白灰红,实性,质软,无出血囊性变等继发改变.

    作者:陶琨;侯英勇;袁亚;朱雄增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CD44H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前研究发现细胞粘附分子CD44H在人正常组织和恶性肿瘤中有不同的表达,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预后相关.为此,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乳腺癌组织中CD44H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赵国清;桑占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肾外肾母细胞瘤1例

    患者男性,62岁,腰部不适数天.体检:血压正常,B超发现左肾上腺部有10 cm×7 cm×7 cm肿块.实验室检查:血糖、血电解质正常.考虑肾上腺肿瘤,行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术中冷冻切片见正常肾上腺组织及团块样似肾小球样组织,未作诊断.手术医师见肿块位于肾上腺部位,有完整包膜,与肾脏相距3~4 cm,肾包膜完整,肿块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易分离,行肿块剥离术.术后1个月复查未见病征.

    作者:帅剑波;周经厚;黎冠群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内窥镜活检组织包埋方法的改良

    内窥镜目前在我国各级医院较为普及,作内窥镜检查的人也不断增加,我院每年作病检的内窥镜的例次占全年总病检例次的26.9%~32.5%,多者为胃镜,由于取材方法及部位较固定的特点,我们对传统包埋方法进行了改良,使用镶嵌法及一片法包埋和切片,使用8年多以来,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代奎;宋容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标记嗜酸性粒细胞的组化染色方法

    嗜酸性粒细胞是炎性病变中较常见的炎性细胞成分之一,一般认为其在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嗜酸性粒细胞发挥作用的机制以及与其它炎性细胞作用的相互关系,近来出现争论.嗜酸性粒细胞胞质中含次级颗粒,颗粒中主要有4种碱性蛋白:①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②主要碱性蛋白,③嗜酸性粒细胞衍生神经毒素和④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嗜酸性粒细胞一方面受其他细胞的影响,同时又对其它细胞产生影响.由于在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嗜酸性粒细胞成为当今在某些领域里的研究热点之一.

    作者:张勇;杨冬梅;张盛忠;刘红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肾上腺皮质腺瘤内髓脂肪瘤样结节1例及文献复习

    髓脂肪瘤常见于肾上腺皮质、髓质或副肾上腺,偶见于肾上腺外[1].肿瘤绝大多数单独发生,而发生于肾上腺肿瘤(或其它病变)内者(即瘤内瘤)极少见[1~4].肾上腺肿瘤内髓脂肪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不同于单独发生者.作者报道1例肾上腺皮质腺瘤内髓脂肪瘤样结节,结合文献讨论其临床病理特征及组织来源.

    作者:姜惠峰;黄晓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影响胸腹水细胞学阳性率的技术因素分析

    胸、腹水细胞学诊断因具有快速、准确、简便以及患者痛苦少等优点,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并逐渐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准确的诊断对临床治疗至关重要.因此,如何减少胸、腹水细胞学诊断的漏诊、误诊,提高其诊断阳性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正确掌握良、恶性细胞学特征是准确诊断的关键;然而,制片方法等技术因素恰当与否,对胸、腹水细胞学诊断阳性率同样具有重要影响,为此,笔者就影响其阳性率的技术因素进行分析探讨.

    作者:肖楚梅;汪波;石灵春;张维彬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肺鳞癌及癌前病变PCNA、p16、p21、p53表达及细胞凋亡观察

    目的:观察肺癌癌变过程中细胞增殖与凋亡活性的改变,分析它们在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并探讨其调控基因的作用.方法:收集86例支气管黏膜活检标本,采用免疫酶标法对各组病例进行PCNA、p53、p21、p16蛋白表达检测,用3′-OH末端DNA原位标记技术进行凋亡细胞检测.结果:在正常与鳞化组,PCNA只在极个别细胞中表达,p21、p53未见表达,p1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93.3%,凋亡细胞阳性率为(29±5.6)%、(24±4.7)%.轻、中度非典型增生组,PCNA也只在少数细胞中表达,p21、p53没有表达或极少数细胞表达,p16表达率分别为91.7%、83.3%,凋亡细胞阳性率分别为(22.0±4.3)%和(18.5±3.7)%.在重度非典型增生与高分化鳞癌组织中PCNA阳性率显著增加,而凋亡细胞阳性率却明显减少,p21、p53表达增加,p16显著下降.结论:支气管黏膜癌变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中到重度非典型增生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性阶段,不仅增殖活性增加,而且凋亡活性下降,它们的调控基因p16、p21、p53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可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作者:李代强;谢季;李美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术中印片对易误诊为恶性乳腺良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在乳腺肿块术中冷冻切片诊断中,某些乳腺良性病变,如硬化性腺病及放射状瘢痕、导管乳头状瘤病以及微管腺病,有时难以与癌相鉴别,易发生过诊断,常需依靠石蜡切片甚至特染或免疫组化始能做出鉴别诊断[1,2 ].我们同时应用术中细胞学印片与冷冻组织切片对硬化性腺病及放射状瘢痕(CSL/RS)、导管内乳头状瘤病(IP)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探讨细胞学在乳腺特殊类型良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作者:包磊;蔡红光;杨惠英;高学忠;俞国宝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