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新兰;黄利鸣;黎家华;姜玲
目前HID-AB-PAS及幽门螺杆菌(HP)特染已作为胃镜病理切片的常规诊断内容,前者可检测上皮黏液性质,后者便于查找HP.我们尝试在同一张切片上进行两种特染,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吉心;卢根福;陈剑瑛;王登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 AM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31例肾AML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并做免疫组化检测,其中4例做电镜观察.结果:31例肾AML按其组织形态可分为典型型(67.7%)、非典型型(6.5%)、平滑肌瘤样型(9.7%)、脂肪瘤样型(9.7 %)、炎症型(6.5%)5型.免疫表型:肿瘤细胞特征性表达HMB45、Melan-A、gp-100、HHF35、SMA、CD68.其中1例电镜下肿瘤细胞内可见黑色素小体.结论:肾AML的组织形态多样,特征性免疫组化标记为诊断提供依据.掌握形态特征及其鉴别诊断要点有助于临床的正确治疗.
作者:何向蕾;张宏斌;李仲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对鼻咽癌细胞生长分化的影响.方法:脂质体介导反义寡核苷酸转染鼻咽癌CNE1和CNE2Z细胞株,用细胞体外增殖实验、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细胞生长分化的变化情况.结果:针对端粒酶RNA模板区的反义寡核苷酸可抑制CNE1和CNE2Z细胞的增殖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反义寡核苷酸组细胞角蛋白表达高于其它处理组及空白对照组(P<0.01),细胞形态趋向分化成熟.结论: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可抑制鼻咽癌CNE1和CNE2Z细胞的生长,并促进细胞分化.
作者:张素珍;徐永;黄培春;陈锦;蔡康荣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在乳腺肿块术中冷冻切片诊断中,某些乳腺良性病变,如硬化性腺病及放射状瘢痕、导管乳头状瘤病以及微管腺病,有时难以与癌相鉴别,易发生过诊断,常需依靠石蜡切片甚至特染或免疫组化始能做出鉴别诊断[1,2 ].我们同时应用术中细胞学印片与冷冻组织切片对硬化性腺病及放射状瘢痕(CSL/RS)、导管内乳头状瘤病(IP)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探讨细胞学在乳腺特殊类型良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作者:包磊;蔡红光;杨惠英;高学忠;俞国宝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胸、腹水细胞学诊断因具有快速、准确、简便以及患者痛苦少等优点,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并逐渐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准确的诊断对临床治疗至关重要.因此,如何减少胸、腹水细胞学诊断的漏诊、误诊,提高其诊断阳性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正确掌握良、恶性细胞学特征是准确诊断的关键;然而,制片方法等技术因素恰当与否,对胸、腹水细胞学诊断阳性率同样具有重要影响,为此,笔者就影响其阳性率的技术因素进行分析探讨.
作者:肖楚梅;汪波;石灵春;张维彬 刊期: 2002年第04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4岁,因发现左膝部肿块1年余,瘙痒半月.体检:左膝关节上方一3 cm×2 cm肿块,高出皮肤,质硬,边界尚清,腹股沟淋巴结未及肿大.胸片未见异常,CT未做.术中见肿块位于表皮下,与肌层无粘连,行肿块切除术.术后患者未予放疗和化疗,1年后死于肿瘤广泛播散.
作者:李伟华;陆朝辉;鲁洁琼;陈健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嗜酸性粒细胞是炎性病变中较常见的炎性细胞成分之一,一般认为其在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嗜酸性粒细胞发挥作用的机制以及与其它炎性细胞作用的相互关系,近来出现争论.嗜酸性粒细胞胞质中含次级颗粒,颗粒中主要有4种碱性蛋白:①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②主要碱性蛋白,③嗜酸性粒细胞衍生神经毒素和④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嗜酸性粒细胞一方面受其他细胞的影响,同时又对其它细胞产生影响.由于在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嗜酸性粒细胞成为当今在某些领域里的研究热点之一.
作者:张勇;杨冬梅;张盛忠;刘红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复习确诊为Castleman病的16例临床资料,采用HE切片光镜观察,并对其中10例进行免疫组化检测. 结果:本组男8例、女8例;年龄8~62岁,平均40岁.临床上,12例为局灶性、4例为多中心性.组织病理学分型,透明血管型9例、浆细胞型7例. 结论:Castleman病的诊断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形态,其特征性表现为淋巴组织增生性的病理组织学改变,除外多种可以出现Castleman病形态的病变后,并须结合其临床资料.免疫组织化学在Castleman病的诊断中无特异性标记,但可帮助其鉴别诊断.
作者:许建芳;胡锡琪;周燕南;宿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胎盘血管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PECAM-1)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结果 :(1)光镜下发现ICP患者胎盘绒毛水肿、绒毛间隙狭窄、绒毛血管合体膜增厚.(2)ICP患者胎盘和正常孕妇胎盘血管内皮上均有PECAM-1的表达,但ICP组胎盘血管表达PECAM-1的平均血管密度值以及强度显著大于正常孕妇组(P<0.01),并且随着ICP组分度的加重,表达增强.结论:ICP患者胎盘粘附分子PECAM-1表达的异常可能是导致ICP胎盘病理改变的一个原因.
作者:时青云;刘淑云;彭芝兰;王靖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骨骼肌原发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方法:采用常规制片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1例(14岁)骨骼肌原发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结果:肿瘤细胞CD30、ALK-1、CD45RO和CD45阳性;而CD20、EMA、S-100蛋白、desmin和CD68阴性.结论:本例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骨骼肌原发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非常少见,诊断时应先排除其它肿瘤和其它部位淋巴瘤累及骨骼肌.
作者:冯晓莉;应建明;孙耘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者男性,3岁,左侧乳腺肿块进行性增大2年,无疼痛,无乳头溢液,体检左侧乳晕外侧可及一质硬、活动、界清的肿块,直径约4 cm.
作者:李小雪;吴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者女,41岁,因腹痛、下腹部包块数月入院.查体:消瘦,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肝脾未见肿大.妇科检查:子宫后位略增大,宫颈肥大、轻糜,左侧附件区扪及一11 cm×8 cm×7 cm混合性包块,触痛.B超:左侧附件区探及13.8 cm×6.9 cm×11.5 cm囊实性包块,边界清晰,边缘欠规则,实性部分回声不均匀,囊性部分见少量分隔;左肾实质回声增强,集合系统扩张呈花瓣征.CT:子宫左、后上方扫及囊实性肿块15 cm×10 cm×9 cm,实性区及囊性区密度强化不均,外形不规则,子宫被挤向右侧,与病灶分界不清,膀胱略向前移,直肠被病灶后缘推挤向左移位,盆腔内未扫及淋巴结;并见左肾积水,左输尿管中下段梗阻.
作者:刘静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索在石蜡切片上进行间接法原位PCR的可行性及利用产物探针检测IgH克隆性基因重排的意义.方法:选取获得IgH克隆性基因重排的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纯化产物合成探针,进行间接法原位PCR.结果:在H/RS细胞和周围背景细胞核内均发现棕褐色杂交颗粒,利用产物探针互测时也能出现杂交颗粒.结论:在石蜡切片上进行间接法原位PCR是可行和有效的,但产物探针的精确性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作者:吴自勍;周新华;贺海容;肖莎;赵彤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者男性,40岁.因低热、乏力2个月,胸闷、喘憋2周,于1998年3月9日入院.CT示:左上肺野可见巨大薄壁透亮区,6 cm×5 cm,诊断为肺大疱.术中见:左肺上叶尖后段呈囊性改变,对应肺膜表面肥厚,行左肺上叶切除术.
作者:常占平;金锦善;廖松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基因,阳性率偏低的主要因素是DNA双股螺旋没解开,碱基对不能外露.根据原位杂交技术,用盐酸水解蛋白质,高温使DNA解链,快速冷却让自由单链成线团结构(变性),再用氢氧化铝钾修复和聚集抗原,造就了抗原与抗体在分子表面互补性结合的环境.结果显示免疫组化法表达的肿瘤基因有较高的阳性率,特别是阳性物质如ER、PR受体,p16、p53蛋白,Ki67,c-myc等能准确的表达于细胞核.
作者:杜德利;范慧;王万忠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者男性,62岁,腰部不适数天.体检:血压正常,B超发现左肾上腺部有10 cm×7 cm×7 cm肿块.实验室检查:血糖、血电解质正常.考虑肾上腺肿瘤,行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术中冷冻切片见正常肾上腺组织及团块样似肾小球样组织,未作诊断.手术医师见肿块位于肾上腺部位,有完整包膜,与肾脏相距3~4 cm,肾包膜完整,肿块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易分离,行肿块剥离术.术后1个月复查未见病征.
作者:帅剑波;周经厚;黎冠群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 方法: 将培养的内皮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TNFα(4×105 U/L);通过普通光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TNFα对内皮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影响,并运用免疫组化染色来观察TNFα对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的影响.结果: (1)光镜、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内皮细胞拉长,由原来的多边形变为成纤维状,细胞间距不均且变大;微绒毛变短甚至呈泡状,个别拉长,有些部位细胞膜有缺损以及内质网扩张、线粒体凝聚等改变.并且这些改变有时间依赖性.(2)实验组内皮细胞ICAM-1表达明显增强.结论: TNFα(4×105 U/L)对内皮细胞有明显的损伤作用
作者:董红梅;喻伦银;贾宗智;邓末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耐药基因蛋白P-gp、GSTπ和TopoⅡ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对85例胃癌进行检测. 结果:胃癌组织P-gp、GSTπ表达率分别为37.65%及63.53%,表达强度与临床分期有关,其中高分期者P-gp表达较低分期者为高.TopoⅡ表达率为55.29%,阳性率与组织学分类相关,分化较低者(59.57%)较分化较高者(38.30%)阳性率高.结论:P-gp、GSTπ、TopoⅡ的耐药机制各不相同,根据P-gp、GSTπ和TopoⅡ表达情况进行药物选择对胃癌化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曲利娟;余英豪;曾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有研究报道RT-PCR方法可以在石蜡包埋组织中检测融合基因表达,并可用于诊断和鉴别诊断中[1].我们采用RT-PCR方法,检测了一组软组织肿瘤石蜡包埋组织中看家基因卟吩胆色素原脱氨酶(phosphobinigen deaminase,PBGD)小片段mRNA表达情况,探讨软组织肿瘤石蜡组织中小片段mRNA保存情况及RT-PCR的可行性.
作者:魏永昆;孙孟红;王坚;朱雄增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肿瘤血管生成不仅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密切相关,而且在肿瘤病理分级、治疗和预后判断上具有重要的评估价值.研究表明,细胞粘附分子介导的细胞粘附行为异常在肿瘤的浸润和转移中有重要作用.近年,随着免疫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肿瘤血管生成及抗血管生成逐渐成为肿瘤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细胞粘附分子与血管生成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关注[1].现就其中整合素家族在肿瘤血管生成及抗血管生成中的作用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徐承平;卞修武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