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建忠;徐洪明;汪娟
目的:探索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基因突变规律。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PCR-SSCP对9例HNPCC患者及其家系成员以及4例正常对照的hMSH2、hMLH1基因进行检测。结果:9例来自不同家族的患者中,7例出现电泳条带异常;4例来自上述家系的无症状成员,其中2例出现电泳条带异常。结论:聚合酶链式反应和PCR-SSCP联合应用,可用于hMSH2、hMLH1基因突变的检测。
作者:刘硕;宫恩聪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了解bcl-2/bax在乳腺癌细胞的p53依赖性凋亡和p53非依赖性凋亡中的作用。方法: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化疗药物ⅥM-26诱导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MDA-MB-435S凋亡前后bcl-2和bax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与MDA-MB435S细胞相比,MCF-7细胞的bcl-2 mRNA水平较高。两株细胞均能在VM-26的作用下发生凋亡。药物诱导后,MCF-7细胞的bcl-2 mRNA表达下降,baxmRNA表达增加;MDA-MB-435S细胞的bax mRNA表达增加,bcl-2 mRNA无明显变化。结论:州p53可在转录水平调节bcl-2/bax的表达,从而介导凋亡作用;bax在p53非依赖性凋亡中也发挥一定作用;bcl-2的高表达可能与肿瘤耐药性有关。
作者:高莉;詹镕洲;朱明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女,65岁,因发现左乳无痛性包块6个月伴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入院。查体:左乳房外上象限距乳头5 cm处可触及一包块,活动差,有深压痛。包块处乳腺皮肤呈桔皮样外观,约6 cm×5 cm,累及乳头边缘。同侧腋下可触及多枚肿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消化道钡餐透示未发现异常。临床诊断:左乳癌。遂行左乳癌根治术。
作者:刘旭伟;焦惠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乳腺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2例乳腺T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及光镜和免疫组化标记观察。结果:患者为中青年女性,年龄分别为37和31岁。组织学特点:瘤细胞呈片状及条索状排列,部分围血管分布,有明显嗜血管现象,瘤细胞胞质少,核大、深染有异型,部分核扭曲,染色质细,见大片坏死,无淋巴上皮病变。瘤细胞免疫表型:CD45、CD45RO、CD3、CD43均为阳性,而CD20、CD74阴性。随访:2例分别于术后2个半月和16个月死亡。结论:乳腺T细胞淋巴瘤是极为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
作者:张建强;石群立;张新华;印洪林;孟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苏木精氧化成熟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自然氧化,另一种是人工氧化。在人工氧化过程中,氧化剂量的选择和控制显得相当重要。笔者通过实验发现,氧化剂的量的多少对苏木精染液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骆新兰;林秋雄;蔡秀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小儿肾小球薄基膜病(TBMN)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例TBMN患儿进行了临床、病理及超微结构的系统观察,测量了肾小球基膜(GBM)及致密层的厚度,对小儿薄基膜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11例小儿TBMN临床主要表现为单纯血尿,无其它明显的阳性体征,光镜下肾小球无明显改变或轻微异常,未见蛋白管型,包曼囊内及肾小管腔内可见渗出的红细胞,电镜下GBM广泛变薄,平均厚度<200 nm,致密层厚度<100 nm。结论:小儿肾小球薄基膜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电镜,同时必须强调与临床病史、生化检查及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紧密结合方可确诊。
作者:马捷;周晓军;张泰和;陆珍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们应用间接原位RT-PCR方法检测了1例因轮状病毒腹泻并发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而死亡的患儿存档3年组织切片,标本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使用PERKINELMER System 1000原位PCR仪,并在实验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改进,成功地从小肠、肾脏等组织中检测出轮状病毒颗粒,为轮状病毒的肠道外感染问题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作者:李宁;姚英民;张素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自从DeKKen等〔1〕报道蜡块组织可用于间期荧光原位杂(FISH)检测以来,使利用存档标本进行研究已成为可能。本实验通过比较cyclinDl基因在鼻咽癌(NPC)活检组织及其相应的蜡块组织中的扩增情况,进一步证实间期FISH技术应用于NPC的蜡块组织的检测可行性。
作者:黄贻学;方*;赵美卿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伴反应性肉芽肿的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观察5例伴反应性肉芽肿的乳腺癌的形态学改变。结果:5例病人都没有全身性肉芽肿性疾病。癌组织内均可见非干酪性肉芽肿,肉芽肿沿癌细胞分布,其内有朗汉斯多核巨细胞。区域性淋巴结内没有反应性肉芽肿。结论:伴反应性肉芽肿的乳腺癌需要和乳腺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癌、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化生性癌、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间质反应性巨细胞、伴结节病或伴结核病的癌鉴别。
作者:丁华野;皋岚湘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向骨骼肌方向分化是一种十分少见的现象但却普遍存在于人类多种肿瘤中。作者观察了3例含有横纹肌母细胞成分的神经内分泌癌的病理特征。 3例中男性2例,分别为77岁和75岁,发生于臀部皮下组织和膀胱;女性1例,70岁,发生于左侧鼻腔内。瘤体小者为3.5 Cm皮下结节大者充满膀胱腔并侵犯周围软组织,边界不清。3例均经广泛手术切除,1例行术后放疗,1例行辅助化疗。除1例女性失访外,2例男性分别在术后2周和肿瘤初发后11个月死于肿瘤的广泛侵袭和转移。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原发性软组织巨细胞肿瘤(GCT-ST)早由Salm和Sissons于1972年描述,其特点是发生于软组织但含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之后有关该瘤的报道时有所见,并将之归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或肉瘤等。作者对22例GCT-ST进行了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研究。 22例GCT-ST,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龄5~80岁,中位年龄43岁;就诊前症状持续时间2~12月,中位4.5月,多以无痛性渐大的肿块为特征;好发于下肢(50%),其次是躯干(31.8%)和上肢(13.6%)。 眼观:瘤体直径在1~10 cm之间,中位3 em;发生于浅表者86.4%,皮肤侵犯可有可无,有良好包膜者72.7%,多结节者86.4%。 镜检:肿瘤由两种细胞组成,其一为圆形或卵圆形泡状核细胞,其二为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22例中,11例(50%)见有间质出血灶;9例(40.1%)有骨组织化生;1例有坏死;21例见有不典型核分裂象,每10个高倍视野核分裂象数量2~30个,中位9.5个;7例(31.8%)有脉管侵袭。肿瘤细胞无明显异型性,15例(68.2%)出现反应性纤维化和泡沫细胞聚集。 免疫表型:对其中16例进行免疫组化观察,全部显示vimentin、CD68阳性,3例keratin阳性,2例S-100蛋白阳性,16例desmin、CD31全部阴性。 22例GCT-ST全部行手术治疗,16例随访2~130个月,仅有1例(6.2%)因局部复发并发生肺转移而死亡。 因此,GCT-ST虽原发于软组织,但在临床及形态学特征上却类似于骨巨细胞瘤。如施行手术彻底切除治疗,其临床过程可为良性,因为该瘤发生远处转移以及引起肿瘤相关性死亡的机率非常小。 (南京八一医院全军肿瘤研究中心苏长青摘译)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男,38岁,因左颈部迅速增大包块1月入院。查体:左颈部可见一15 cm×11cm×9 cm大小肿块,不易活动,表面不平,质硬。CT及彩超均提示甲状腺占位性病变。入院后行颈部包块切除术。
作者:马树恒;赵红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乳腺癌癌细胞表现多药耐药性(muhidrug resistance,MDR)往往是导致临床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MDR有两种不同的表型,一种是对第一次化疗就产生耐药,称天然性耐药(natural resistance)或称内源性耐药(intrinsic resis-tance);另一种是在化疗过程中产生耐药,故称获得性耐药(aquired resistance)。MDR的特点是一旦对某种化疗药物产生耐药,对其他结构上无关、作用靶点和机制不同的抗癌药物产生交叉耐药。目前研究认为,肿瘤产生MDR的分子机制主要有四个方面。(1)跨膜药泵基因的扩增或过表达。这类药泵以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P-gp/mdrl重要。近发现的一些分子如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related protein,MRP)、肺耐药相关蛋白(the lung-resistance protein,LRP)、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BCRP)〔1〕也具有药泵功能,初都不表达P-gp又具有MDR表型的肿瘤细胞发现。这些分子与P-gp同属于ATP结合膜蛋白多基因家族[ATP-binding cassette(ABC)transporterfamily]〔1〕。需要注意的是它们的底物谱有明显不同。(2)细胞内一些蛋白酶的变化引起细胞解毒功能增强,如广泛分布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π亚型(glutathioneStransferase-π,GST-π)过表达或活性增加。解毒功能的还有二氢叶酸还原酶、争光霉素水解酶、金属硫因(metallothioneine)等。(3)核酶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isomeraseⅡ,TOPOⅡ)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则可使许多以TOPOⅡ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耐药。(4)其他因素,如一些癌基因的激活表达,蛋白激酶C活性增强等。
作者:吕正梅;王保太;吴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半薄切片的操作过程及方法简单,尤其适用于骨髓活体检查,切片中的各系统细胞形态接近于涂片形态。因HE染色不能完全显示骨髓中的一些特殊成分,故导致分辨率不够理想。作者针对这一问题建立一种适用于作骨髓半薄切片的染色方法。
作者:蒲章学;袁世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鲍文样丘疹病的临床与病理特征以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2例鲍文样丘疹病的诊断、治疗情况,并进行鉴别诊断。结果:22例分别误诊为鲍文病、尖锐湿疣、黑色素痣或恶性质黑色素瘤等,通过病理协助诊断,全部确诊为鲍文样丘疹病。经治疗后好转,随访2年未见复发。结论:鲍文样丘疹病易与鲍文病等疾病相混淆,诊断要结合临床形态观察和病理组织学检查,才能准确诊断和治疗鲍文样丘诊病,该病有自愈倾向。
作者:彭幼玲;姚军;侯富林;郭洁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女,65岁。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半年。出现咳嗽等症状近2个月,并自觉全身乏力。查体:慢性病容,双侧颈部、腋窝、腹股沟浅表淋巴结如黄豆至鸽蛋样肿大,无压痛,活动度差,质韧。B超示:脾肋下斜径15.2 cm,肋间厚度5.4 cm,肝正常大小。经抗炎治疗无效,遂行颈淋巴结活检,同时血清学检查,免疫球蛋白定量:IgG 19.30 g/L,IgA 6.73g/L,IgM 10.30 g/L,Kappa 21.20 g/L,Lambada 9.04g/L。
作者:钱建忠;徐洪明;汪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乳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的形态特征。方法:通过HE及AB/PAS染色,对4例乳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进行观察。结果:4例癌细胞内印戒细胞均超过20%。HE染色呈典型印戒样细胞,AB/PAS染色胞质内阳性。导管内型及小叶型各1例,浸润性导管型及小叶型各1例。结论:乳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是一种特殊型癌,诊断时应排除转移性印戒细胞癌。
作者:龚西*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乳腺大汗腺癌(apocrine carcinoma of the breast)是主要由大汗腺(顶泌汗腺)型细胞构成的恶性肿瘤,较少见,约占乳腺癌的0.4%~4%。这个数字波动会如此之大,与各报道者的诊断标准中大汗腺型细胞所占的比例不尽相同有关。
作者:龚西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们用改良Warthin-Starry(W-S)染色方法检查一些病原体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我们的工作体会介绍给同行。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实验材料均取自外检组织,包括梅毒螺旋体感染的皮肤粘膜组织、鼻硬结症之鼻腔粘膜,侵袭性霉菌病之上颌窦粘膜组织、胃炎粘膜组织及淋病炎性渗出物涂片。组织均经常规处理、石蜡包埋,每份切成数张6μm厚的切片备用。涂片常规固定1 min后漂洗吹干备用。
作者:崔云;张盛忠;卢志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多囊性肾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例多囊性肾透明细胞癌进行了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本例右肾肿物18年。大体见肿物由多发不等的囊腔组成。镜下囊内壁主要由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被覆,部分为多层并有乳头形成。瘤细胞胞质透亮,无明显异型性。癌细胞免疫表型cytokeratin、CEA和vimentin呈阳性表达。本例诊断为多囊性肾透明细胞癌。结论:多囊性肾透明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肾癌病理类型。临床上主要采用根治切除术。本瘤的生物学行为属于低度恶性肿瘤。
作者:韩安家;熊敏;顾莹莹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