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腺T细胞淋巴瘤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张建强;石群立;张新华;印洪林;孟奎

关键词:乳腺, 淋巴瘤, T细胞性, 临床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2例乳腺T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及光镜和免疫组化标记观察。结果:患者为中青年女性,年龄分别为37和31岁。组织学特点:瘤细胞呈片状及条索状排列,部分围血管分布,有明显嗜血管现象,瘤细胞胞质少,核大、深染有异型,部分核扭曲,染色质细,见大片坏死,无淋巴上皮病变。瘤细胞免疫表型:CD45、CD45RO、CD3、CD43均为阳性,而CD20、CD74阴性。随访:2例分别于术后2个半月和16个月死亡。结论:乳腺T细胞淋巴瘤是极为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恶性黑色素瘤

    恶性黑色素瘤好发于皮肤、粘膜,原发于乳腺极为罕见。通过对1例乳腺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与皮肤及粘膜恶黑比较,对其临床病理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及组织发生进行探讨。

    作者:怀建国;徐容;司友谊;汪谟庆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兔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定量分析对血管内超声显像结果的验证

    目的:应用光镜和电镜病理检查技术验证血管内超声显像(introvascular ultrasound,IVUS)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方法:以IVUS技术探测粥样斑块的位置、性质和大小,取材后进行HE、Hart法染色,用测微尺测量血管壁及斑块厚度,然后进行量化分析,辅以电镜技术观察病变的形态学改变。结果:经组织形态学观察,对照IVUS探测结果,弹性动脉是否存在斑块的符合率达94%。对照组12个血管位点均未见斑块,实验组33个位点病理发现32个有斑块,IVUS发现30个有斑块。对斑块厚度的测量二者相关性较好(r=0.835),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血管中膜厚度的测量二者亦有相关性(r=0.814),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正常血管内膜测量二者相关性差(r=0.055),不具有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从组织形态学的验证和量化分析可知IVUS能够准确判断弹性动脉粥样硬化及动脉中膜厚度,但对于动脉内膜厚度的测量,IVUS不如病理测量准确。

    作者:隗冬梅;曹大德;赵虹颖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伴骨骼肌分化的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附3例报道

    向骨骼肌方向分化是一种十分少见的现象但却普遍存在于人类多种肿瘤中。作者观察了3例含有横纹肌母细胞成分的神经内分泌癌的病理特征。 3例中男性2例,分别为77岁和75岁,发生于臀部皮下组织和膀胱;女性1例,70岁,发生于左侧鼻腔内。瘤体小者为3.5 Cm皮下结节大者充满膀胱腔并侵犯周围软组织,边界不清。3例均经广泛手术切除,1例行术后放疗,1例行辅助化疗。除1例女性失访外,2例男性分别在术后2周和肿瘤初发后11个月死于肿瘤的广泛侵袭和转移。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颞叶胶质肉瘤1例

    胶质肉瘤(gliosarcoma)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恶性肿瘤〔1〕。它表现为在分化差的胶质瘤基础上,同时合并间叶组织肉瘤,即胶质瘤与肉瘤两种成分混合存在的恶性胶质瘤的一种。现报道1例并作文献复习。

    作者:陈颖;林梅绥;束木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肺泡Ⅱ型TGFβ1和PDGF基因表达及其在肺纤维化中的意义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在肺泡Ⅱ型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在肺纤维化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分离培养正常成年大鼠肺泡Ⅱ型细胞,建立大鼠矽肺模型,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体外培养的和矽肺病变中的肺泡Ⅱ型细胞TGFβ1和PD)GF-B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1)体外培养的肺泡Ⅱ型细胞免疫组化染色TGFβ1强阳性,PDGF-B弱阳性;原位杂交TGβ1和PDGF-BmRNA均为阳性。(2)大鼠矽肺实验组增生的肺泡Ⅱ型细胞明显表达TGFβ1和PDGF-B mRNA和蛋白;对照组仅有部分正常肺泡Ⅱ型细胞TGFβ1 mRNA呈弱阳性。结论:增生的肺泡Ⅱ型细胞有TGFβ1和PDGF-B基因表达,其在矽肺纤维化病变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曾庆富;赵勇;钱仲*;蒋海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乳腺浸润性组织细胞样癌1例

    患者女,65岁,因发现左乳无痛性包块6个月伴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入院。查体:左乳房外上象限距乳头5 cm处可触及一包块,活动差,有深压痛。包块处乳腺皮肤呈桔皮样外观,约6 cm×5 cm,累及乳头边缘。同侧腋下可触及多枚肿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消化道钡餐透示未发现异常。临床诊断:左乳癌。遂行左乳癌根治术。

    作者:刘旭伟;焦惠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分泌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目的:探讨乳腺分泌型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分析14例分泌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光镜观察,部分病例进行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文献。结果:分泌型乳腺癌临床及病理大体观察与其他类型乳腺癌无明显区别,主要表现为乳房内肿块,多位于乳晕区,大体观察肿物大多边界不清、质地硬,光镜下肿瘤细胞主要排列成实性、小囊性和导管性三种结构,瘤细胞有颗粒性嗜酸性胞质,瘤细胞内外有大量均质嗜伊红PAS阳性分泌物。腋下淋巴结转移较少(2/14)。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随访3~14年)。结论:分泌型乳腺癌为罕见且预后较好的乳腺癌,确诊必须依靠病理检查。

    作者:郎荣刚;Nu Yun;牛昀;范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原发性软组织巨细胞瘤22例

    原发性软组织巨细胞肿瘤(GCT-ST)早由Salm和Sissons于1972年描述,其特点是发生于软组织但含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之后有关该瘤的报道时有所见,并将之归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或肉瘤等。作者对22例GCT-ST进行了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研究。 22例GCT-ST,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龄5~80岁,中位年龄43岁;就诊前症状持续时间2~12月,中位4.5月,多以无痛性渐大的肿块为特征;好发于下肢(50%),其次是躯干(31.8%)和上肢(13.6%)。 眼观:瘤体直径在1~10 cm之间,中位3 em;发生于浅表者86.4%,皮肤侵犯可有可无,有良好包膜者72.7%,多结节者86.4%。 镜检:肿瘤由两种细胞组成,其一为圆形或卵圆形泡状核细胞,其二为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22例中,11例(50%)见有间质出血灶;9例(40.1%)有骨组织化生;1例有坏死;21例见有不典型核分裂象,每10个高倍视野核分裂象数量2~30个,中位9.5个;7例(31.8%)有脉管侵袭。肿瘤细胞无明显异型性,15例(68.2%)出现反应性纤维化和泡沫细胞聚集。 免疫表型:对其中16例进行免疫组化观察,全部显示vimentin、CD68阳性,3例keratin阳性,2例S-100蛋白阳性,16例desmin、CD31全部阴性。 22例GCT-ST全部行手术治疗,16例随访2~130个月,仅有1例(6.2%)因局部复发并发生肺转移而死亡。 因此,GCT-ST虽原发于软组织,但在临床及形态学特征上却类似于骨巨细胞瘤。如施行手术彻底切除治疗,其临床过程可为良性,因为该瘤发生远处转移以及引起肿瘤相关性死亡的机率非常小。 (南京八一医院全军肿瘤研究中心苏长青摘译)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Schiff试剂微波炉配制法

    PAS是常用的组织化学染色法,用于显示组织中的多糖类物质。多糖类物质分布很广,机体很多组织中都含有多糖类物质。多糖类物质主要有糖原、粘多糖、粘蛋白、糖蛋白和糖脂类。上述物质PAS染色呈阳性反应,PAS染色法的关键试剂为Schiff试剂,其配制方法比较复杂,配制过程比较费时。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利用微波炉配制Schiff试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张新龙;赵一岭;王文勇;李玉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乙醇诱导肝细胞凋亡与酒精性肝病

    长期大量饮酒对机体多种器官具有毒害作用,其中尤以对肝脏的损伤为严重。乙醇具有很强的细胞毒作用。以往许多研究结果显示,乙醇能够诱导T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神经细胞、胃粘膜和颊粘膜细胞、唾液腺细胞、成骨细胞、甲状腺上皮细胞和白血病细胞等多种细胞发生凋亡〔1〕。虽然也有报道认为乙醇并不能诱导星型神经胶质细胞等某些细胞凋亡,而是直接导致其发生坏死〔2〕,但是越来越多的报道表明,乙醇是肝细胞的一种凋亡诱导剂。近年来发现肝细胞凋亡在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肝细胞凋亡与ALD的关系是目前ALD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作者:杨连君;王文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Feulgen的染色标准化

    细胞DNA含量反映细胞生长及分化状态,其含量的测定对判断肿瘤性质、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5〕。1987年Van Driel-Kulker首次提出显微镜下细胞核光密度测量判断细胞DNA含量的方法〔6〕,由于此项技术具有方法简便、测量准确、费用低、应用范围广等优点,国内外很多医院、实验室已经广泛开展,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甚至可能会导致判断失误,对诊断治疗产生误导〔9〕。因此,有必要对目前广泛应用的计算机辅助的细胞DNA测量提出标准化工作规程及判断标准。作者就其中的一部分--Feulgen染色的标准化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吴波;周晓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乳腺T细胞淋巴瘤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乳腺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2例乳腺T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及光镜和免疫组化标记观察。结果:患者为中青年女性,年龄分别为37和31岁。组织学特点:瘤细胞呈片状及条索状排列,部分围血管分布,有明显嗜血管现象,瘤细胞胞质少,核大、深染有异型,部分核扭曲,染色质细,见大片坏死,无淋巴上皮病变。瘤细胞免疫表型:CD45、CD45RO、CD3、CD43均为阳性,而CD20、CD74阴性。随访:2例分别于术后2个半月和16个月死亡。结论:乳腺T细胞淋巴瘤是极为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

    作者:张建强;石群立;张新华;印洪林;孟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术前经动脉灌注化疗对晚期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前动脉灌注化疗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发生情况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TUNEL法检测及电镜观察术前动脉灌注化疗40例和术前未化疗的42例晚期乳腺癌细胞凋亡发生情况,计算凋亡发生率及凋亡指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前动脉灌注化疗组与术前未化疗组凋亡发生率分别为92.5%和78.5%,凋亡指数分别为19.37±6.49和9.26±5.04(P<0.01)。凋亡指数高低与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无病生存率相关(P<0.01)。结论:局部晚期乳腺癌术前动脉灌注化疗可诱导乳腺癌细胞的凋亡,提高患者无病生存率。

    作者:欧阳永娥;郑锦阳;庄建良;许荣誉;陈文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原发性甲状腺纤维肉瘤1例

    患者男,38岁,因左颈部迅速增大包块1月入院。查体:左颈部可见一15 cm×11cm×9 cm大小肿块,不易活动,表面不平,质硬。CT及彩超均提示甲状腺占位性病变。入院后行颈部包块切除术。

    作者:马树恒;赵红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外阴鲍文样丘疹病的诊断与误诊分析

    目的:探讨鲍文样丘疹病的临床与病理特征以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2例鲍文样丘疹病的诊断、治疗情况,并进行鉴别诊断。结果:22例分别误诊为鲍文病、尖锐湿疣、黑色素痣或恶性质黑色素瘤等,通过病理协助诊断,全部确诊为鲍文样丘疹病。经治疗后好转,随访2年未见复发。结论:鲍文样丘疹病易与鲍文病等疾病相混淆,诊断要结合临床形态观察和病理组织学检查,才能准确诊断和治疗鲍文样丘诊病,该病有自愈倾向。

    作者:彭幼玲;姚军;侯富林;郭洁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乳腺不典型增生组织中H-ras基因突变的检测

    目的:探讨H-ras基因在乳腺癌发生早期的作用。方法:用PCR-RFLP和PCR-SSCP方法检测30例乳腺癌、36例单纯性增生、31例不典型增生组织中H-ras基因第12密码子的突变,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乳腺癌和乳腺增生病组织中H-ras蛋白的表达。结果:73.3%的乳腺癌和48.4%的乳腺导管不典型增生组织有H-ras蛋白表达,单纯性增生上皮中无表达,所检测的增生病和乳腺癌组织中均未见到H-ras基因第12密码子突变。结论:H-ras蛋白过表达出现于乳腺癌发生的早期阶段,但这种过表达与H-ras基因第12密码子突变无关。

    作者:杨举伦;蔡学敏;王力;蔡琳;邹红;普苹;赵川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改良Warthin-Starry染色技术的新用途

    我们用改良Warthin-Starry(W-S)染色方法检查一些病原体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我们的工作体会介绍给同行。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实验材料均取自外检组织,包括梅毒螺旋体感染的皮肤粘膜组织、鼻硬结症之鼻腔粘膜,侵袭性霉菌病之上颌窦粘膜组织、胃炎粘膜组织及淋病炎性渗出物涂片。组织均经常规处理、石蜡包埋,每份切成数张6μm厚的切片备用。涂片常规固定1 min后漂洗吹干备用。

    作者:崔云;张盛忠;卢志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乳腺粘膜相关型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探讨乳腺粘膜相关型淋巴瘤(MALT-ML)的病理特征。方法:对4例乳腺MALT-ML的手术根治及(或)活检标本做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化ABC法标记。结果:4例乳腺MALT-ML中2例为CCL细胞型,1例为CCL细胞型向母细胞样转化,另1例为单核样B细胞型。4例均显示B细胞单克隆性及滤泡克隆化和淋巴上皮病变。结论:乳腺MALT-ML有与其他部位MALT-ML相似的形态特征。

    作者:高萍宇;张智弘;徐天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印戒细胞淋巴瘤1例

    患者女,65岁。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半年。出现咳嗽等症状近2个月,并自觉全身乏力。查体:慢性病容,双侧颈部、腋窝、腹股沟浅表淋巴结如黄豆至鸽蛋样肿大,无压痛,活动度差,质韧。B超示:脾肋下斜径15.2 cm,肋间厚度5.4 cm,肝正常大小。经抗炎治疗无效,遂行颈淋巴结活检,同时血清学检查,免疫球蛋白定量:IgG 19.30 g/L,IgA 6.73g/L,IgM 10.30 g/L,Kappa 21.20 g/L,Lambada 9.04g/L。

    作者:钱建忠;徐洪明;汪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几种免疫组化指标对食管癌患者预后的评价

    在日常病理诊断中,预测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对于临床的积极治疗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在近几年的临床病理实践中,我们采用多种肿瘤基因表达产物,包括p53、Rb肿瘤抑制基因、c-erbB2癌基因及cyclinD1,对从四川地区采集的222例食管癌标本进行了研究,其中对145例患者作了长达60个月的临床随访,采用KalpanMeier&Cox proportional hazard regression进行临床预后统计学分析。临床结果表明:222例患者中,115例食管癌患者p53为阳性,约占51.8%(正常人群对照只有6.5%可见基底层细胞散在弱阳性);Rb基因阳性率为30.7%;c-erbB2基因阳性表达占52.07%;cyclin D1阳性率为17.3%。病理观察发现p53阳性率随着肿瘤细胞的深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明显增高(P>0.05)。同时c-erbB2也有同样的增长趋势,其阳性率从5.53%增加到58%(P=0.02)。尽管Rb基因及cyclin D1基因表达没有统计学的显著性差异,但有增加的趋势。

    作者:何丹;廖琼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