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分泌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郎荣刚;Nu Yun;牛昀;范宇

关键词:乳腺肿瘤, 病理学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分泌型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分析14例分泌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光镜观察,部分病例进行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文献。结果:分泌型乳腺癌临床及病理大体观察与其他类型乳腺癌无明显区别,主要表现为乳房内肿块,多位于乳晕区,大体观察肿物大多边界不清、质地硬,光镜下肿瘤细胞主要排列成实性、小囊性和导管性三种结构,瘤细胞有颗粒性嗜酸性胞质,瘤细胞内外有大量均质嗜伊红PAS阳性分泌物。腋下淋巴结转移较少(2/14)。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随访3~14年)。结论:分泌型乳腺癌为罕见且预后较好的乳腺癌,确诊必须依靠病理检查。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浸润性乳腺癌的细胞学分级: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及其预测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由于辅助治疗越来越多地成为乳腺癌的初治疗方法,术前的细针穿刺细胞学(FNAC)对乳腺癌进行分级就倍受关注了。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FNAC的浸润性导管癌的半定量分级系统,并与已知的预后因子进行了比较。 104例术前乳腺癌细针穿刺细胞学涂片档案材料均经术后组织病理学证实,涂片经常规巴氏染色观察。半定量打分系统由以下7项参数组成:坏死、细胞大小、核质比例、核异型性、核仁、染色质颗粒及染色质密度。1、坏死:无(0分)、有(1分)。2、细胞大小:<3个红细胞(1)、3~4个红细胞(2)、>4个红细胞(3)。3、核质比例:<50%(1)、50%~80%(2)、>80%(3)。4、核异型性:一致(1)、轻度异型(2)、明显异型(3)。5、核仁:不明显(1)、可见(2)、明显或多形(3)。6、染色质颗粒:细(1)、中等粗细(2)、粗(3)。7、染色质密度:无染色质增多(1)、染色质中度增多(2)、染色质明显增多(3)。将每一病例的7项参数分数相加,总分6~9分为Ⅰ级,10~11分为Ⅱ级,12~19分为Ⅲ级。 结果:104例浸润性导管癌中细胞学Ⅰ级32例(31.7%)、Ⅱ级39例(37.5%)、Ⅲ级33例(31.8%),与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与雌激素受体表达呈负相关,还与癌细胞增殖指数及淋巴结转移有关。但细胞学分级与肿瘤大小及患者年龄无关。因此,细胞学分级能在术前估测组织学分级、细胞增殖活性及淋巴结转移,无论从病理学角度还是从临床来判断肿瘤生物学行为均有意义。 (安徽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吴强摘译)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外阴鲍文样丘疹病的诊断与误诊分析

    目的:探讨鲍文样丘疹病的临床与病理特征以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2例鲍文样丘疹病的诊断、治疗情况,并进行鉴别诊断。结果:22例分别误诊为鲍文病、尖锐湿疣、黑色素痣或恶性质黑色素瘤等,通过病理协助诊断,全部确诊为鲍文样丘疹病。经治疗后好转,随访2年未见复发。结论:鲍文样丘疹病易与鲍文病等疾病相混淆,诊断要结合临床形态观察和病理组织学检查,才能准确诊断和治疗鲍文样丘诊病,该病有自愈倾向。

    作者:彭幼玲;姚军;侯富林;郭洁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目的:探索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基因突变规律。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PCR-SSCP对9例HNPCC患者及其家系成员以及4例正常对照的hMSH2、hMLH1基因进行检测。结果:9例来自不同家族的患者中,7例出现电泳条带异常;4例来自上述家系的无症状成员,其中2例出现电泳条带异常。结论:聚合酶链式反应和PCR-SSCP联合应用,可用于hMSH2、hMLH1基因突变的检测。

    作者:刘硕;宫恩聪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乳腺大汗腺癌

    乳腺大汗腺癌(apocrine carcinoma of the breast)是主要由大汗腺(顶泌汗腺)型细胞构成的恶性肿瘤,较少见,约占乳腺癌的0.4%~4%。这个数字波动会如此之大,与各报道者的诊断标准中大汗腺型细胞所占的比例不尽相同有关。

    作者:龚西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p21WAF1和PC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P21WAF1、PCNA蛋白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以免疫组化S-P法检测152例乳腺癌组织p21WAF1和PCNA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在152例乳腺癌组织中P21WAF1蛋白阳性61例(40.1%),其中低表达43例(70.5%),高表达18例(29.5%);69例(45%)PCNA低指数表达,83例(55%)PCNA高指数表达;P21WAF1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组织腺管形成(γs=0.341,P<0.01)、细胞核多型(γs=0.516,P<0.01)、核分裂象计数(γs=0.351,P<0.01)和组织学分级(ys=0.415,P<0.01)呈正相关;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P21WAF1蛋白高表达组生存期低于低表达组(x2=6.92,P<0.01),PCNA高指数表达组生存期短于低指数表达组(x2=5.14,P<0.05),p21WAF1-/PCNA低指数表达组,p21wAF1+/PCNA低指数组,p21WAF1+/PCNA高指数组和P21WAF1-/PCNA高指数组生存期依次减少(x2=γ2.07,P<0.01)。结论:(1)p21wAF1/PCNA的联合检测有利于更准确地判断细胞增殖活性和预后;(2)p21WAF1在乳腺癌中的不同表达水平可能与不同的调控方向有关。

    作者:肖宁新;黄仲宏;黄华振;蒋志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应用原位PCR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HPV DNA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关系已获公认。仍有许多学者采用原位杂交(ISH),斑点杂交和PCR技术对其进行深入研究〔1,2〕。我们采用原位PCR和ISH技术对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中的HPVDNA进行对比检测,探讨ISPCR技术检测石蜡切片中HPV DNA的敏感性。

    作者:李西启;徐廷香;赵秀娥;王涛;王剑波;刘彦仿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术前经动脉灌注化疗对晚期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前动脉灌注化疗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发生情况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TUNEL法检测及电镜观察术前动脉灌注化疗40例和术前未化疗的42例晚期乳腺癌细胞凋亡发生情况,计算凋亡发生率及凋亡指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前动脉灌注化疗组与术前未化疗组凋亡发生率分别为92.5%和78.5%,凋亡指数分别为19.37±6.49和9.26±5.04(P<0.01)。凋亡指数高低与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无病生存率相关(P<0.01)。结论:局部晚期乳腺癌术前动脉灌注化疗可诱导乳腺癌细胞的凋亡,提高患者无病生存率。

    作者:欧阳永娥;郑锦阳;庄建良;许荣誉;陈文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bcl-2/bax对不同乳腺癌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

    目的:了解bcl-2/bax在乳腺癌细胞的p53依赖性凋亡和p53非依赖性凋亡中的作用。方法: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化疗药物ⅥM-26诱导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MDA-MB-435S凋亡前后bcl-2和bax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与MDA-MB435S细胞相比,MCF-7细胞的bcl-2 mRNA水平较高。两株细胞均能在VM-26的作用下发生凋亡。药物诱导后,MCF-7细胞的bcl-2 mRNA表达下降,baxmRNA表达增加;MDA-MB-435S细胞的bax mRNA表达增加,bcl-2 mRNA无明显变化。结论:州p53可在转录水平调节bcl-2/bax的表达,从而介导凋亡作用;bax在p53非依赖性凋亡中也发挥一定作用;bcl-2的高表达可能与肿瘤耐药性有关。

    作者:高莉;詹镕洲;朱明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几种免疫组化指标对食管癌患者预后的评价

    在日常病理诊断中,预测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对于临床的积极治疗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在近几年的临床病理实践中,我们采用多种肿瘤基因表达产物,包括p53、Rb肿瘤抑制基因、c-erbB2癌基因及cyclinD1,对从四川地区采集的222例食管癌标本进行了研究,其中对145例患者作了长达60个月的临床随访,采用KalpanMeier&Cox proportional hazard regression进行临床预后统计学分析。临床结果表明:222例患者中,115例食管癌患者p53为阳性,约占51.8%(正常人群对照只有6.5%可见基底层细胞散在弱阳性);Rb基因阳性率为30.7%;c-erbB2基因阳性表达占52.07%;cyclin D1阳性率为17.3%。病理观察发现p53阳性率随着肿瘤细胞的深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明显增高(P>0.05)。同时c-erbB2也有同样的增长趋势,其阳性率从5.53%增加到58%(P=0.02)。尽管Rb基因及cyclin D1基因表达没有统计学的显著性差异,但有增加的趋势。

    作者:何丹;廖琼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小儿肾小球薄基膜病的临床病理研究

    目的:探讨小儿肾小球薄基膜病(TBMN)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例TBMN患儿进行了临床、病理及超微结构的系统观察,测量了肾小球基膜(GBM)及致密层的厚度,对小儿薄基膜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11例小儿TBMN临床主要表现为单纯血尿,无其它明显的阳性体征,光镜下肾小球无明显改变或轻微异常,未见蛋白管型,包曼囊内及肾小管腔内可见渗出的红细胞,电镜下GBM广泛变薄,平均厚度<200 nm,致密层厚度<100 nm。结论:小儿肾小球薄基膜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电镜,同时必须强调与临床病史、生化检查及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紧密结合方可确诊。

    作者:马捷;周晓军;张泰和;陆珍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肺泡Ⅱ型TGFβ1和PDGF基因表达及其在肺纤维化中的意义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在肺泡Ⅱ型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在肺纤维化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分离培养正常成年大鼠肺泡Ⅱ型细胞,建立大鼠矽肺模型,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体外培养的和矽肺病变中的肺泡Ⅱ型细胞TGFβ1和PD)GF-B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1)体外培养的肺泡Ⅱ型细胞免疫组化染色TGFβ1强阳性,PDGF-B弱阳性;原位杂交TGβ1和PDGF-BmRNA均为阳性。(2)大鼠矽肺实验组增生的肺泡Ⅱ型细胞明显表达TGFβ1和PDGF-B mRNA和蛋白;对照组仅有部分正常肺泡Ⅱ型细胞TGFβ1 mRNA呈弱阳性。结论:增生的肺泡Ⅱ型细胞有TGFβ1和PDGF-B基因表达,其在矽肺纤维化病变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曾庆富;赵勇;钱仲*;蒋海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乳腺癌多药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乳腺癌癌细胞表现多药耐药性(muhidrug resistance,MDR)往往是导致临床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MDR有两种不同的表型,一种是对第一次化疗就产生耐药,称天然性耐药(natural resistance)或称内源性耐药(intrinsic resis-tance);另一种是在化疗过程中产生耐药,故称获得性耐药(aquired resistance)。MDR的特点是一旦对某种化疗药物产生耐药,对其他结构上无关、作用靶点和机制不同的抗癌药物产生交叉耐药。目前研究认为,肿瘤产生MDR的分子机制主要有四个方面。(1)跨膜药泵基因的扩增或过表达。这类药泵以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P-gp/mdrl重要。近发现的一些分子如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related protein,MRP)、肺耐药相关蛋白(the lung-resistance protein,LRP)、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BCRP)〔1〕也具有药泵功能,初都不表达P-gp又具有MDR表型的肿瘤细胞发现。这些分子与P-gp同属于ATP结合膜蛋白多基因家族[ATP-binding cassette(ABC)transporterfamily]〔1〕。需要注意的是它们的底物谱有明显不同。(2)细胞内一些蛋白酶的变化引起细胞解毒功能增强,如广泛分布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π亚型(glutathioneStransferase-π,GST-π)过表达或活性增加。解毒功能的还有二氢叶酸还原酶、争光霉素水解酶、金属硫因(metallothioneine)等。(3)核酶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isomeraseⅡ,TOPOⅡ)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则可使许多以TOPOⅡ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耐药。(4)其他因素,如一些癌基因的激活表达,蛋白激酶C活性增强等。

    作者:吕正梅;王保太;吴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乳腺浸润性组织细胞样癌1例

    患者女,65岁,因发现左乳无痛性包块6个月伴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入院。查体:左乳房外上象限距乳头5 cm处可触及一包块,活动差,有深压痛。包块处乳腺皮肤呈桔皮样外观,约6 cm×5 cm,累及乳头边缘。同侧腋下可触及多枚肿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消化道钡餐透示未发现异常。临床诊断:左乳癌。遂行左乳癌根治术。

    作者:刘旭伟;焦惠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Schiff试剂微波炉配制法

    PAS是常用的组织化学染色法,用于显示组织中的多糖类物质。多糖类物质分布很广,机体很多组织中都含有多糖类物质。多糖类物质主要有糖原、粘多糖、粘蛋白、糖蛋白和糖脂类。上述物质PAS染色呈阳性反应,PAS染色法的关键试剂为Schiff试剂,其配制方法比较复杂,配制过程比较费时。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利用微波炉配制Schiff试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张新龙;赵一岭;王文勇;李玉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180例垂体腺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研究垂体腺瘤的临床激素过多症状与腺瘤组织激素检测之间的关系以及该病的发生、生物学行为、分类。方法:对180例垂体腺瘤进行了临床病理分析,并对其中110例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了肿瘤的GH、PRL、ACTH、TSH、FSH、LH。结果:临床激素过多症状与激素检测相一致者占40%,且女性较男性相一致者多,差异有显著性。免疫组化分型以PRL和GH腺瘤多见,多激素腺瘤以GH+PRL腺瘤多见。结论:垂体腺瘤的免疫组化检测与形态功能相结合的分类方法简便易行较为实用。

    作者:牛俊扬;周荣妹;王晓秋;胡闻;程荣璇;宋怡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乳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

    目的:观察乳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的形态特征。方法:通过HE及AB/PAS染色,对4例乳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进行观察。结果:4例癌细胞内印戒细胞均超过20%。HE染色呈典型印戒样细胞,AB/PAS染色胞质内阳性。导管内型及小叶型各1例,浸润性导管型及小叶型各1例。结论:乳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是一种特殊型癌,诊断时应排除转移性印戒细胞癌。

    作者:龚西*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乳腺粘膜相关型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探讨乳腺粘膜相关型淋巴瘤(MALT-ML)的病理特征。方法:对4例乳腺MALT-ML的手术根治及(或)活检标本做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化ABC法标记。结果:4例乳腺MALT-ML中2例为CCL细胞型,1例为CCL细胞型向母细胞样转化,另1例为单核样B细胞型。4例均显示B细胞单克隆性及滤泡克隆化和淋巴上皮病变。结论:乳腺MALT-ML有与其他部位MALT-ML相似的形态特征。

    作者:高萍宇;张智弘;徐天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印戒细胞淋巴瘤1例

    患者女,65岁。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半年。出现咳嗽等症状近2个月,并自觉全身乏力。查体:慢性病容,双侧颈部、腋窝、腹股沟浅表淋巴结如黄豆至鸽蛋样肿大,无压痛,活动度差,质韧。B超示:脾肋下斜径15.2 cm,肋间厚度5.4 cm,肝正常大小。经抗炎治疗无效,遂行颈淋巴结活检,同时血清学检查,免疫球蛋白定量:IgG 19.30 g/L,IgA 6.73g/L,IgM 10.30 g/L,Kappa 21.20 g/L,Lambada 9.04g/L。

    作者:钱建忠;徐洪明;汪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间期FISH技术在病理蜡块组织中的应用

    自从DeKKen等〔1〕报道蜡块组织可用于间期荧光原位杂(FISH)检测以来,使利用存档标本进行研究已成为可能。本实验通过比较cyclinDl基因在鼻咽癌(NPC)活检组织及其相应的蜡块组织中的扩增情况,进一步证实间期FISH技术应用于NPC的蜡块组织的检测可行性。

    作者:黄贻学;方*;赵美卿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乳腺T细胞淋巴瘤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乳腺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2例乳腺T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及光镜和免疫组化标记观察。结果:患者为中青年女性,年龄分别为37和31岁。组织学特点:瘤细胞呈片状及条索状排列,部分围血管分布,有明显嗜血管现象,瘤细胞胞质少,核大、深染有异型,部分核扭曲,染色质细,见大片坏死,无淋巴上皮病变。瘤细胞免疫表型:CD45、CD45RO、CD3、CD43均为阳性,而CD20、CD74阴性。随访:2例分别于术后2个半月和16个月死亡。结论:乳腺T细胞淋巴瘤是极为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

    作者:张建强;石群立;张新华;印洪林;孟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