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本;李玺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4×105 U/L)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传代培养的脐静脉内皮细胞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在细胞传代时加入含TNFα(TNFα含量为4×105 U/L)和等量的不含TNFα的培养液,通过描绘生长曲线及运用图像分析测定DNA相对含量来观察两组细胞增殖情况.结果:处理因素作用3天内实验组细胞增殖快于对照组,而3天后则慢于对照组.结论:TNFα(4×105 U/L)对培养的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的影响具有双向性.
作者:董红梅;喻伦银;贾宗智;张正彬;张玉霞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患者女性,34岁.因尿痛20天入院.实验室检查:尿液分析脓球.
作者:黄春鑫;郑雪梅;兰玉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骨组织质地坚硬,如不进行脱钙,要制出高质量的组织切片有一定的困难.对研究骨的生长发育、骨质疏松症、骨移植材料及内固定材料和骨愈合之间的关系,均要求在不脱钙的情况下观察.冷冻切片只能切较小的皮质骨切片,而不能做较大的切片,也不能对带金属的内固定材料的进行研究;而传统骨磨片法更费时费力.我们结合两法优点,制出较理想的切片,报道如下.
作者:吕荣;徐新智;王军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转染TGF-β1基因及反义TGF-β1基因,观察该细胞PAI-1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电穿孔法进行基因转染,并用Western blot、Northern blot法加以鉴定后,分别应用Western blot及Northern blot观察该细胞表达PAI-1 mRNA的变化.结果:过表达的TGF-β1细胞克隆PAI-1 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而低表达TGF-β1者PAI-1 mRNA表达低于对照组.结论:TGF-β1可能通过上调肝癌细胞PAI-1的表达,在肝癌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林文生;张农;张颂文;顾建新;郭慕依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前常用的Masson三色染色法染出的组织切片虽然颜色艳丽、色调对比分明,但容易褪色、难以长久保存.现介绍一种改良Masson三色染色法,经实践证明染色稳定且不易褪色,可长时间保存,现介绍如下.
作者:梁惠珍;宋一璇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神经内分泌标记物的表达.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CgA、5-HT、CT、ACTH、Syn、P物质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结果: CgA阳性12例,Syn阳性8例,P物质阳性5例,CgA、SS、5-HT同时阳性2例.CT,ACTH阳性各为5例和3例.阳性细胞多为毛玻璃样核细胞.结论:神经内分泌物质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毛玻璃样核细胞可能与神经内分泌细胞有关.
作者:刘嵘;魏国红;孙智才;张彤 刊期: 2000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例1 :女,15岁,继发性闭经2年,发现盆腔包块半年.13岁初潮.体检:体胖,双乳房发育正常,外阴正常.无声粗、多毛.肛检:子宫正常,于其后上方可及一边界清,活动度欠佳,如孕7月大小,肿块质中偏硬.
作者:张晓飞;赵承洛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对人乙型肝炎病毒(HBV)和(或)黄曲霉毒素B1(AFB1)引起的树鼩肝脏病变进行动态比较观察.方法:成年树鼩按不同处理分为A(HBV+AFB1)、B(HBV)、C(AFB1)、D(空白对照)4组.全部动物定期肝活检,并于160周结束实验时处死所有存活者.各次活检及尸检肝组织均作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部分同时作HBsAg及HBxAg免疫组织化学、HBV-DNA原位杂交,以及PAS、网状纤维染色等检查.结果:肝组织的炎症及肝细胞增生性改变以A组明显,B组病变发生虽早但发展较慢,C组病变发生较迟,但发展较快.肝细胞癌(HCC)仅见于A、C组,其发生率及平均发生时间在A、C组分别为67%(14/21)和30%(3/10),以及120周和153周(P<0.01).B组虽无HCC发生但可见较大增生或结节形成.D组无明显增生灶或结节.HBV感染标志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可在A、B组大多数动物的肝组织中检出,其阳性检出率波动于50%~90%.结论:树鼩模型适用于对人类肝炎、肝癌等病变的研究.HBV和AFB1具有协同致肝癌作用.
作者:李瑗;苏建家;覃柳亮;杨春;班克臣;罗丹;黄国华;欧超;严瑞琪;王辉云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在胃粘膜上皮肠腺化生时,常采用阿辛蓝(pH 1.0~2.5)染色进行肠腺化生类型鉴别,特别是大肠型肠腺化生具有临床意义.但在阿辛蓝(pH 1.0)染色时,对大肠腺化生中含有硫酸化酸性粘液物质的大肠腺及杯状细胞着色浅,常为阴性或弱阳性表达,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采用醋酸钠-盐酸缓冲液配制阿辛蓝染液和在染色前用高碘酸氧化,以增强阿辛蓝的染色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胥维勇;杨红;李科;杨群;刘翔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同一患者相同部位或不同部位患同源性双肿瘤已有一些报道,但患异源性双肿瘤非常少见.笔者遇见胃腺癌和骨肉瘤双原发肿瘤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凤平;叶春辉;葛建荣;董来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2岁.因右肩背部间歇性疼痛伴低热2周入院.体检: 右上腹触及肿块,有压痛.CT及B超检查提示右肝占位性病变. 实验室检查:血AFP(-),CEA(-),乙肝五项指标均(-),肝功能未见异常.临床诊断:原发性肝癌.
作者:翁海燕;方雪松;邢晓皖;陈柯;蚁国铮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了解中毒性急性肾衰(ARF)早期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PTC)细胞骨架微丝和微管的改变,并探讨其改变的机制.方法:采用皮下注射氯化汞建立中毒性ARF模型,用免疫组化和电镜法观察中毒6 h和12 h PTC细胞骨架微丝和微管的改变,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试细胞内ATP水平.结果:免疫组化显示微丝随着中毒时间的延长,PTC刷状缘损伤逐渐加重,胞浆内有片状肌动蛋白分布;电镜示中毒6 h微绒毛变成球形小体,中毒12 h微绒毛部分缺失;免疫组化微管示中毒6 h PTC严重受损,着色变浅、不规则,中毒12 h着色部分恢复;细胞内ATP水平随着中毒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结论:中毒性ARF时,PTC细胞骨架微丝和微管发生变化,微丝的改变可能与细胞内ATP水平相关.
作者:罗正茂;张训;侯凡凡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肝动脉栓塞化疗(TAE)治疗肝癌后,其局部组织反应以及从形态学角度探讨碘化油滞留与肝癌组织坏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透射电镜观察其局部组织反应,用硫酸铈接触法及改良有关碘测定方法在HE大切片相应区分别取癌组织坏死区、残留癌组织区及癌周肝组织区测定碘元素含量.结果:肉芽组织机化肿瘤坏死组织后形成纤维包膜.纤维包膜内及残留癌组织内以T淋巴细胞浸润为主和巨噬细胞增生.电镜观察到癌细胞变性坏死以及癌细胞间淋巴细胞浸润.加碘化油TAE治疗肝癌组织坏死区碘元素含量高,残留癌组织区其次,癌周肝组织低.结论:TAE治疗并不降低其局部抗肿瘤细胞免疫能力;带有化学抗癌药物的碘化油滞留栓塞肝癌微小血管可使肝癌组织坏死.
作者:谭云山;纪元;周燕南;阿克苏;李晓萍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研究p16和Rb基因在mRNA水平的表达及其与肺癌的关系.方法:制备p16和Rb基因cDNA探针,采用双重原位杂交的方法,对89例肺癌和正常肺组织进行了p16和Rb基因mRNA表达的定位研究.结果:小细胞肺癌p16 mRNA阳性表达率高达82.4%(14/17),而非小细胞肺癌阳性率为45.8%(33/72),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非小细胞肺癌Rb mRNA阳性表达率为81.9%(59/72),而小细胞肺癌阳性率仅5.9%(1/17),两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两种基因在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的表达基本相符.结论:p16基因mRNA表达的丢失主要发生于非小细胞肺癌,Rb基因表达的丢失主要发生于小细胞肺癌.在翻译水平上也存在着引起p16和Rb基因蛋白失活的可能机制.
作者:苏长青;叶玉坤;王媛;汪栋;单祥年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胆囊粘膜相关型淋巴瘤(MALT-ML)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其发病机制.方法:手术切除标本常规石蜡切片和免疫组化ABC法标记.结果:4例胆囊MALT-ML均为CCL细胞型,2例见反应性滤泡.免疫表型:4例LCA、L26均呈阳性,IgM/κ 3例,IgG/λ1例,bcl-2阳性3例.结论:胆囊MALT-ML大多为低度恶性,以手术治疗为主.临床应积极控制胆囊慢性炎性病变,防止产生获得性MALT,进一步发展为MALT-ML.
作者:虞梅宁;徐天蓉;郑肇巽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现将我院诊断的3例原发性阑尾腺癌(primary adenocareinoma of the appendix,PAA),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毅;张昌汉;叶晓霞 刊期: 2000年第03期
HE染色切片存放时间久远便会产生组织颜色褪变现象.陈旧HE染色切片的重染常遇到胞核难着色、染色对比差、组织易脱片的缺点.作者尝试用碱盐溶液处理,对135例陈旧HE染色示教切片进行重染,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程国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研究p53和bcl-2在大肠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大肠正常粘膜、腺瘤及腺癌中p53和 bcl-2表达.结果:大肠腺癌p53表达率高于腺瘤组(P<0.05),p53表达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因素无关(P>0.05),bcl-2在正常粘膜基底部上皮细胞表达,在腺瘤(77.5%)和腺癌中(55%)bcl-2表达差异显著(P<0.01),高分化腺癌bcl-2表达率(73.7%)高于差分化腺癌(41.2%),在腺瘤和腺癌中bcl-2和p53呈负相关.结论:p53基因改变在大肠腺瘤癌变中起重要作用,大肠癌的发生与bcl-2基因在大肠腺瘤和腺癌中细胞凋亡抑制有关.
作者:曹立宇;张洪福;龚西騟;孟刚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了解眼眶内原发性脂肪肉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报道1例眶内原发性脂肪肉瘤并复习文献中21例,进行综合讨论.结果:脂肪肉瘤临床表现为眶内占位和貌似急性炎症的局部红、肿、痛,无特征性的症状;病理分型4型,文献中报道以粘液样型多见(14例,占70%);次为分化良好型,3例;圆形细胞为主型及多型性各1例;分型不详2例;本例为分化良好型为主伴有圆形脂母细胞及多型性脂母细胞成分.结论:眶内原发性脂肪肉瘤罕见,以粘液样型多见,其他3型也有发生,临床诊断因无特异性表现较为困难,CT及MRI检查有助诊断,确诊必须依靠病理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放疗或化疗.
作者:龚健杨;曹立宇;朱美玲 刊期: 200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