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镇美;梁小曼
目的:探讨肝动脉栓塞化疗(TAE)治疗肝癌后,其局部组织反应以及从形态学角度探讨碘化油滞留与肝癌组织坏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透射电镜观察其局部组织反应,用硫酸铈接触法及改良有关碘测定方法在HE大切片相应区分别取癌组织坏死区、残留癌组织区及癌周肝组织区测定碘元素含量.结果:肉芽组织机化肿瘤坏死组织后形成纤维包膜.纤维包膜内及残留癌组织内以T淋巴细胞浸润为主和巨噬细胞增生.电镜观察到癌细胞变性坏死以及癌细胞间淋巴细胞浸润.加碘化油TAE治疗肝癌组织坏死区碘元素含量高,残留癌组织区其次,癌周肝组织低.结论:TAE治疗并不降低其局部抗肿瘤细胞免疫能力;带有化学抗癌药物的碘化油滞留栓塞肝癌微小血管可使肝癌组织坏死.
作者:谭云山;纪元;周燕南;阿克苏;李晓萍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研究p53和bcl-2在大肠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大肠正常粘膜、腺瘤及腺癌中p53和 bcl-2表达.结果:大肠腺癌p53表达率高于腺瘤组(P<0.05),p53表达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因素无关(P>0.05),bcl-2在正常粘膜基底部上皮细胞表达,在腺瘤(77.5%)和腺癌中(55%)bcl-2表达差异显著(P<0.01),高分化腺癌bcl-2表达率(73.7%)高于差分化腺癌(41.2%),在腺瘤和腺癌中bcl-2和p53呈负相关.结论:p53基因改变在大肠腺瘤癌变中起重要作用,大肠癌的发生与bcl-2基因在大肠腺瘤和腺癌中细胞凋亡抑制有关.
作者:曹立宇;张洪福;龚西騟;孟刚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患者女,48岁.发现左乳肿块1周就诊.体检:一般情况佳,左乳头无凹陷,皮肤未见桔皮样改变.于外上象限触及一肿块,大小约3 cm×3 cm×2 cm,边缘较清,质中.临床诊断:左乳纤维腺瘤.在门诊行肿块切除术.
作者:吴丽莉;林万和 刊期: 2000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2岁.因右肩背部间歇性疼痛伴低热2周入院.体检: 右上腹触及肿块,有压痛.CT及B超检查提示右肝占位性病变. 实验室检查:血AFP(-),CEA(-),乙肝五项指标均(-),肝功能未见异常.临床诊断:原发性肝癌.
作者:翁海燕;方雪松;邢晓皖;陈柯;蚁国铮 刊期: 2000年第03期
骨组织质地坚硬,如不进行脱钙,要制出高质量的组织切片有一定的困难.对研究骨的生长发育、骨质疏松症、骨移植材料及内固定材料和骨愈合之间的关系,均要求在不脱钙的情况下观察.冷冻切片只能切较小的皮质骨切片,而不能做较大的切片,也不能对带金属的内固定材料的进行研究;而传统骨磨片法更费时费力.我们结合两法优点,制出较理想的切片,报道如下.
作者:吕荣;徐新智;王军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现将我院诊断的3例原发性阑尾腺癌(primary adenocareinoma of the appendix,PAA),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毅;张昌汉;叶晓霞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患者男,68岁.无诱因出现上腹隐痛,全身皮肤黄染1个月,大便呈陶土色.B超示胆囊结石,胆囊底部实质性占位.手术所见:胆囊部分与大网膜粘连,底部触及硬块,累及胆囊管及肝门部胆管.手术切除胆囊,行胆管空肠吻合.临床诊断: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术后病理报告:肉芽肿型胆囊炎伴胆囊结石.
作者:李德本;李玺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基层医院病理科在未开展冷冻切片时,如何配合临床进行手术中快速病理诊断,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我科自1988年以来应用手术中活体标本做快速印片细胞学定性,为临床提供良、恶性诊断,供确定手术范围做主要参考.其定性准确率在95%以上.在目前缺乏冷冻切片设备的病理科应用是可行的.对已开展冷冻切片的科室可作为协助诊断,纠正部分冷冻切片可能出现的失误.
作者:王镇美;梁小曼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原发性甲状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病理形态特征,初步探讨其起源问题.方法:通过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5例原发性甲状腺NHL,并复习文献.结果:5例原发性甲状腺NHL中,中心母细胞型1例,中心细胞-中心母细胞混合型2例,多形性免疫母细胞型1例及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1例.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瘤细胞均表达LCA、L26,其中3例Kappa阳性,2例Lambda阳性.结论:原发性甲状腺NHL具有多种不同病理形态特征,原发性甲状腺NHL不一定都属于MALT淋巴瘤及由它发展而来的恶性度高的NHL.
作者:胡维维;陈光华;李烈 刊期: 2000年第03期
1 病历摘要患儿男性,3个月.因发热、大便次数增多10余天就诊.患儿持续发热38℃~39.5℃,无规律性,伴轻咳、有痰,白色糊状,流清鼻涕.大便次数增多,达10~20次/日,呈墨绿色、粘液状,无脓血,量少.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非喷射状.曾在当地治疗无效,转入广州市儿童医院就诊.
作者:张美德;陈光华;曾荣新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在胃粘膜上皮肠腺化生时,常采用阿辛蓝(pH 1.0~2.5)染色进行肠腺化生类型鉴别,特别是大肠型肠腺化生具有临床意义.但在阿辛蓝(pH 1.0)染色时,对大肠腺化生中含有硫酸化酸性粘液物质的大肠腺及杯状细胞着色浅,常为阴性或弱阳性表达,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采用醋酸钠-盐酸缓冲液配制阿辛蓝染液和在染色前用高碘酸氧化,以增强阿辛蓝的染色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胥维勇;杨红;李科;杨群;刘翔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 方法:复习10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临床资料,并用石蜡切片进行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检测,2例进行电镜观察.结果:10例Aml中8例女性,2例男性,平均年龄44岁.临床无症状,而是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大体上为境界清楚但无包膜的肿块.光镜下由3种成分即厚壁血管、上皮样或梭形平滑肌细胞及脂肪混合组成,偶尔还可见髓外造血成分.免疫组化检查瘤细胞表达A103、HMB45及平滑肌标记.结论:Aml组织学形态变化多样,3种主要成分的比例和分布各异.检测A103和HMB45有助于确诊.
作者:纪元;朱雄增;王坚;周俭;李晓平;樊嘉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巨噬细胞内的病原体常见有利什曼原虫、弓形虫,组织胞浆菌和马尔尼菲青霉4种,称为专性细胞内病原体(obligate intracellular pathogens)前两种为原虫类,后两种才是真菌.它们的大小及形态相似,极易混淆.
作者:邓卓霖 刊期: 2000年第03期
HE染色切片存放时间久远便会产生组织颜色褪变现象.陈旧HE染色切片的重染常遇到胞核难着色、染色对比差、组织易脱片的缺点.作者尝试用碱盐溶液处理,对135例陈旧HE染色示教切片进行重染,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程国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传统上,胃肠道原发性间叶源性梭形细胞肿瘤几乎都归为平滑肌肿瘤,包括平滑肌瘤与平滑肌肉瘤及它们的各种亚型,但新近研究表明,大多数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既不同于典型的平滑肌瘤,也不同于雪旺瘤,而是一组具有不同特征的肿瘤,称为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GISTs).研究发现较特异和具实用意义的诊断标准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kit基因产物(CD117)和CD34的表达[1,2].由于GIST涵盖了绝大部分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而真正的胃肠道平滑肌瘤及雪旺瘤很少见,因此,作者综合近年来的研究文献,对GIST的特征作一综述,同时介绍其与平滑肌瘤、雪旺瘤的鉴别诊断要点.
作者:侯英勇;王坚;朱雄增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患者女性,34岁.因尿痛20天入院.实验室检查:尿液分析脓球.
作者:黄春鑫;郑雪梅;兰玉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了解中毒性急性肾衰(ARF)早期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PTC)细胞骨架微丝和微管的改变,并探讨其改变的机制.方法:采用皮下注射氯化汞建立中毒性ARF模型,用免疫组化和电镜法观察中毒6 h和12 h PTC细胞骨架微丝和微管的改变,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试细胞内ATP水平.结果:免疫组化显示微丝随着中毒时间的延长,PTC刷状缘损伤逐渐加重,胞浆内有片状肌动蛋白分布;电镜示中毒6 h微绒毛变成球形小体,中毒12 h微绒毛部分缺失;免疫组化微管示中毒6 h PTC严重受损,着色变浅、不规则,中毒12 h着色部分恢复;细胞内ATP水平随着中毒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结论:中毒性ARF时,PTC细胞骨架微丝和微管发生变化,微丝的改变可能与细胞内ATP水平相关.
作者:罗正茂;张训;侯凡凡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人肝癌肝组织存在卵圆细胞的可能性.方法:对20例人肝细胞肝癌的手术标本行常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并用胆管上皮分化标记CK7和肝细胞分化标记白蛋白对以上组织作免疫组化染色,同时对其中5例作免疫电镜标记.结果:光镜下,14/20例癌肿边缘常可见到增生的小胆管样结构.电镜下,14/20例可找到三型卵圆细胞.其中Ⅰ型细胞体积较小、核大、胞质少,此为较为原始的卵圆细胞.Ⅱ型细胞体积稍大,胞质稍多,此为向胆管上皮分化的小上皮细胞.Ⅲ型细胞体积稍大,内含稍多粗面内质网,此为向肝细胞分化的卵圆细胞.此三型卵圆细胞均有细胞内张力微丝和细胞间连接结构.免疫电镜显示,三型卵圆细胞均表达CK7 和白蛋白, 但Ⅰ型和Ⅱ型表达CK7多些,Ⅲ型表达白蛋白多些.结论:与动物致癌模型肝中存在卵圆细胞一样,人肝细胞肝癌肝中也存在同样形态和免疫表型特点的卵圆细胞.结果支持卵圆细胞可能为肝前体细胞的假设.
作者:肖家诚;朱延波;朱上林;李勤裕;Ruck P;Adam A;Kaiserling E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同一患者相同部位或不同部位患同源性双肿瘤已有一些报道,但患异源性双肿瘤非常少见.笔者遇见胃腺癌和骨肉瘤双原发肿瘤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凤平;叶春辉;葛建荣;董来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胰母细胞瘤的病理形态特征、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成人胰母细胞瘤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合文献讨论了其病理形态特点,鉴别要点及特殊的临床表现. 结果:胰母细胞瘤的瘤细胞由上皮和间叶两种成分组成,排列呈巢状和小叶状;上皮成分分化成特征性的鳞状小体结构及腺管,腺泡状,其多表达上皮性标记如CK,EMA,部分表达Syn、CgA等内分泌标记,而不表达vimentin;上皮成分周围可见疏松的圆形或短梭形小细胞,表达少量的SMA、Des,提示有平滑肌分化,并有部分表达CD68.结论:胰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胰腺恶性肿瘤,鳞状小体为其特征性的组织学改变,具有多向分化的特征,其可能起源于原始多潜能细胞.
作者:夏庆欣;庄竞;姬社青;姜红光;乔思杰 刊期: 200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