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尖锐湿疣角质形成细胞凋亡及Ki-67的表达

张谊之;张敏;王琳;李俸媛

关键词:尖锐湿疣, 细胞凋亡, Ki-67
摘要:目的:研究尖锐湿疣(CA)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及Ki-67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对48例CA采用TUNEL 技术原位检测其细胞的凋亡,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Ki-67阳性的表达.结果:表皮中见到典型的凋亡细胞,表皮各层中有较多Ki-67阳性细胞.病情严重度与凋亡指数无显著差异性(P>0.05);与Ki-67阳性细胞指数比较则有显著差异性(P<0.005).凋亡细胞与Ki-67阳性细胞之间呈负相关(r=0.513P<0.05).结论:凋亡在限制病毒的繁殖上起重要作用.Ki-67过度表达可能与细胞周期增快有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子宫腺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

    目的:分析子宫Müllerian腺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观察13例子宫腺肉瘤临床病理特征,并进行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病人年龄26~67岁,主要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和子宫增大.肿瘤位于宫体内膜、宫颈内膜和子宫肌壁.镜下腺上皮呈Müllerian上皮系列.间质细胞异型分级为Ⅰ~Ⅱ级,核分裂4~32个/10HPF,具有腺周套袖和息肉样突入腺腔的结构.4例伴肉瘤过度生长.间质伴横纹肌样(rhabdoid)分化2例、伴性索样分化1例、伴横纹肌肉瘤3例、伴灶性软骨成分1例.结论:该肿瘤具有一系列临床病理特征,少数可伴肉瘤过度生长,间质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应与相关肿瘤鉴别.

    作者:仇晓菲;薛凤霞;林建韶;谭郁彬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在实验性肝癌间质差异形成中的意义

    目的:应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观察TGF-β1 mRNA在实验性大鼠胆管细胞性肝癌(CC)和肝细胞性肝癌(HCC)中的表达,探讨肝癌间质差异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大鼠肝癌组织经HE和Alcian Blue染色确认CC 或HCC,用TGF-β1反义RNA探针检测TGF-β1 mRNA的表达,同时以TGF-β1正链,β-actin反义RNA探针分别作为阴性和阳性对照. 结果:CC中多数癌细胞内TGF-β1 mRNA有较强表达,HCC中仅少部分癌细胞胞浆内TGF-β1 mRNA呈弱到中等强度的表达;少数CC的间质细胞也有TGF-β1 mRNA表达.结论:由于TGF-β1是促进间质形成的重要因子,因此CC癌细胞及间质细胞合成并分泌的TGF-β1可能是CC间质多于HCC间质的原因.

    作者:朱蕾;路建平;朱世能;林肇辉;野村慎太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小儿恶性淋巴瘤与EB病毒的相关性

    1 材料和方法23例标本均取自1978~1998年间外检标本,全部标本均常规制成HE切片并行免疫组化标记分型.EBV和p53检测为用超敏S-P试剂盒、鼠抗EBV(LMP)和突变型p53蛋白单克隆抗体,同时取15例14岁及其以下病理诊断为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的淋巴结行EBV和p53蛋白检测作为对照,上述免疫组化试剂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

    作者:黄春鑫;李捷艳;郑雪梅;林岳生;倪继军;黄君健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子宫非典型息肉状腺肌瘤1例

    患者女,24岁,阴道不规则出血3月余,于1999年8月30日入院.体检:肛查示子宫颈增大、质硬;B超示宫腔内及宫颈管内各4.2 cm×3.3 cm×2.5 cm及5.4 cm×4.4 cm×3.9 cm强回声团块,边界尚清.临床诊断:粘膜下平滑肌瘤.行剖宫取瘤术,术中见宫腔右侧近宫颈管处及宫颈管左上段各有一鸽蛋及核桃大肿块,质硬,蒂宽.

    作者:杨郁;杨秀萍;邵俊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乳腺癌层粘连蛋白受体表达与微血管密度和转移及复发的关系

    目的:探讨乳腺癌层粘连蛋白受体(LN-R)与间质微血管密度和肿瘤转移、复发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73例乳腺癌LN-R、FⅧAg的表达,并对28例病人进行随访分析.结果:LN-R 的表达程度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存在正相关(P<0.0001),与病理分级无关(P>0.05),与乳腺癌间质微血管密度(MVD)存在正相关(P<0.0001).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其MVD值明显高于阴性组(P<0.001).随访28例病人中,复发组的LN-R表达增强比率及MVD值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5).结论:LN-R的表达程度及MVD值均可作为判断乳腺癌病人转移及复发的独立指标.

    作者:寇伯君;李玉林;朱桂彬;吴珊;张丽红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56例脑转移性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1 材料和方法收集我院1985~1998年脑外科手术标本中脑转移性肿瘤56例,标本均用10%中性福尔马林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其中部分病例作免疫组化染色,网状纤维染色,粘液染色.11例做了电镜观察.

    作者:陈静华;张新华;孟奎;张泰和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巨大指状疣1例

    患者女,16岁,维吾尔族.4年前不明原因右面、颈部出现米粒大红褐色丘疹,呈片状分布,无自觉症状.数月后逐渐增大形成不规则隆起于皮面的结节,出现轻度搔痒.曾在当地卫生所按一般皮肤病治疗,无效.由于病变继续向周边蔓延,故来我院诊治,门诊以皮肤疣收治入院.查体:右面部、颏、颈前见片状草莓样突起,形状不规则,从下唇至颈前呈条索状隆起,范围约16 cm×4 cm,右下颏及右面部隆起较表浅,范围约11 cm×9 cm,突出皮肤表面0.2~0.8 cm,表面粗糙不平,触之较硬,呈灰褐、灰红色,境界清楚.系统检查其它部位未见同样病变,行病变切除.

    作者:赵红艳;谭德银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原发性乳腺癌p16基因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96例原发性乳腺癌组织p16蛋白表达情况,探讨p16蛋白与乳腺癌病理分型、分级、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作者:刘天卿;邢广莹;侯晓春;张众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外源表达EGR-1对肝癌及食管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EGR-1)对肝癌和食管癌细胞的生长是否有抑制作用.方法:用脂质体技术将EGR-1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于无EGR-1转录、表达的肝癌及食管癌细胞株中,观察外源高表达的EGR-1对二癌细胞生长、细胞周期、克隆形成及致瘤性的影响,以空白载体为对照.结果:转染EGR-1的HHCC细胞株(肝癌)和ECa109细胞株(食管癌)的生长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慢,S期细胞比例分别减少45.5% 和34.1%,平板克隆形成率分别下降46.6%和41.8%,致瘤性分别下降80.4% 和72.6%.但SMMC 7721细胞株(肝癌)上述各项指标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结论:EGR-1对肝癌HHCC细胞株和食管癌ECa109细胞株的生长及恶性表型有明显抑制作用,而对肝癌SMMC 7721细胞株则无抑制作用.

    作者:郝淼旺;刘彦仿;梁英锐;吴名耀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其在肉瘤研究中的应用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LSCM)是近代生物医学图像分析仪器重要的发展之一,它是在荧光成像基础上加装激光扫描装置,利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使用紫外线或可见光激发荧光探针,从而得到细胞或组织内部微细结构的荧光图像,在亚细胞水平上观察诸如Ca2+、pH值、膜电位等生理信号及细胞形态的变化,成为形态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神经科学、药理学、遗传学等领域中新一代强有力的工具[1].

    作者:张红英;步宏;杨光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胃肝样腺癌病理形态学分析

    目的:探讨胃肝样腺癌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肝样腺癌11例,并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及电镜观察.结果:胃肝样腺癌,光镜下具特征的组织学表现为玻璃样小体、广泛性侵犯静脉;免疫组化AFP、AAT、ACT阳性,HCG阴性;电镜下,可见癌细胞围成腔样,类似于毛细胆管结构,腔面有微绒毛,细胞膜相连处有连接复合体.随访1~5年,死亡6例,其中5例死于胃肝样腺癌广泛转移,1例死于腹腔种植性转移.其余随访中均存活.结论:胃肝样腺癌是原发于胃粘膜并具有腺癌和肝细胞癌特征的一种胃癌,分化差,易肝转移,预后不良.

    作者:陈金璋;孟刚;胡闻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进行性全身无力伴哭声低、吞咽困难

    1 病历摘要患儿,男,11个月,为G1P1足月顺产.出生时轻微黄疸,持续20余天.生后发现患儿四肢运动范围小,肌肉松弛,哭声小,吞咽困难.4个月后仍颈软,头不能自行抬起,不会翻身.

    作者:李萍;李志尚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宫内膜活检或刮出物中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诊断

    目的:探讨宫内膜活检或刮出物诊断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标准和鉴别诊断注意事项.方法:对9例临床和病理资料完整并经宫内膜活检或刮出物中确诊的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对照其随后进行的子宫切除标本的蜡块,再次常规制片,HE染色,光镜进行对比观察.结果:9例宫内膜活检或刮宫标本中,有6例分化良好,酷似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时的间质细胞.有3例分化差者,其中2例酷似恶性淋巴瘤,1例酷似多形性肉瘤.9例均见簇状分布的子宫内膜螺旋小动脉样的小血管分布,2例见瘤组织沿淋巴管和突入淋巴管内生长及小片平滑肌组织的肌间隙内有小灶状或小片状瘤组织分布.9例子宫切除标本的对比观察,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特征对宫内膜活检或刮出物确诊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价值.结论:只要严格掌握宫内膜活检或刮出物中诊断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形态学特征和注意鉴别诊断事项,该诊断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作者:黄志勇;章宜芬;王宁;朱峰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取材后固定对超微结构的影响

    超微结构保存的好坏是透射电镜样品制备的关键[12].活体组织离体后由于缺血缺氧,发生自溶,使超微结构受到破坏,失去观察价值.故一般要求组织离体后立即入固定液中固定,但有时由于条件限制,组织不能马上进行固定,如外科手术切除标本.究竟组织离体后多长时间再固定,其超微结构不失去观察价值,目前尚无明确结论.作者拟观察取材时间对肝脏超微结构的影响,并确定肝脏能耐受多长的取材时间.

    作者:井建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软骨样脂肪瘤

    软骨样脂肪瘤 (chondroid lipoma) 是一种脂肪瘤的特殊亚型,由Meis和Enzinger于1993年首先描述[1].软骨样脂肪瘤具有特征性的病理学形态,如不熟悉则容易将其误诊为肉瘤性病变,如粘液性脂肪肉瘤或粘液性软骨肉瘤等.

    作者:王坚;朱雄增;张仁元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尖锐湿疣角质形成细胞凋亡及Ki-67的表达

    目的:研究尖锐湿疣(CA)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及Ki-67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对48例CA采用TUNEL 技术原位检测其细胞的凋亡,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Ki-67阳性的表达.结果:表皮中见到典型的凋亡细胞,表皮各层中有较多Ki-67阳性细胞.病情严重度与凋亡指数无显著差异性(P>0.05);与Ki-67阳性细胞指数比较则有显著差异性(P<0.005).凋亡细胞与Ki-67阳性细胞之间呈负相关(r=0.513P<0.05).结论:凋亡在限制病毒的繁殖上起重要作用.Ki-67过度表达可能与细胞周期增快有关.

    作者:张谊之;张敏;王琳;李俸媛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单细胞显微切割术在霍奇金淋巴瘤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单细胞显微切割技术分离和研究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瘤细胞,并检测其是否存在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方法:采用单细胞显微切割技术从HL组织切片中获得其瘤细胞Reed-Sternberg/Variant (RS/V)细胞,提取DNA后,利用PCR扩增HCMV立即早期基因片段.结果:单细胞显微切割可将RS/V细胞从HL淋巴组织中独立分离出来,收集切割的瘤细胞可获得用于PCR扩增的模板DNA,在13例HL石蜡组织切片中有4例经PCR扩增出149bp的目的片段.结论:单细胞显微切割技术适用于HL瘤细胞研究;部分HL组织的RS/V细胞中存在HCMV感染.

    作者:闫庆国;黄高昇;朱德生;王哲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散发性错配修复缺陷大肠癌的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

    目的:探讨散发性大肠癌中表现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79例未接受术前抗肿瘤治疗的大肠癌根治术组织收入研究,分析14个微卫星位点、K-ras基因和TGFβ-RII基因异常.结果:30/79例(38%)大肠癌显示不同程度MSI.11/79(14%)显示高度MSI(≥3 个位点),其中9例(81%)显示TGFβ-RII基因(A)10处的框架移位,而只有1/10(10%)肿瘤带有K-ras基因突变,这组患者有较好预后的倾向;低度MSI肿瘤在≤2位点中显示MSI,其分子生物学特征与非MSI肿瘤无差异.结论:肿瘤示高度MSI的患者,其临床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特征与HNPCC相似,并有较好预后的倾向.应在诊治过程中注意鉴别这组患者,积极治疗.

    作者:孙孟红;Johannes Gebert;Magnus von Knebel Doeberitz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真性组织细胞淋巴瘤伴嗜中性粒细胞浸润1例

    患者男,51岁,会诊病例(陕西宝鸡市中医院).因急性腹痛、呕吐入院.一般情况差,消瘦.右腹股沟有1枚肿大淋巴结,2 cm×1.5 cm×1.5 cm.其他处淋巴结不大.肝、脾未扪及.实验室检查:Hb 119 g/L,RBC 4.06×1012/L,WBC 17.9×109/L,N 0.85L 0.13 M 0.20.X线检查:右肺上野有5 cm×5 cm,2 cm×2 cm块影,分叶状.右耻骨疑有骨质破坏.临床拟诊不完全性肠梗阻作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距屈氏韧带30 cm处小肠壁扪及1包块,如鸡蛋大,伴肠套叠.距回盲部90 cm处肠内有核桃大的肿块,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行小肠部分切除术送病理检查.

    作者:朱梅刚;蔡俊杰;董都选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睾丸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

    1 临床资料患者36岁,因右侧睾丸外伤后逐渐增大伴不适1年余,近两月有坠胀感,增大明显,由当地乡村医生行单侧睾丸切除术,标本送检.

    作者:刘宗敬;方仁年;杨朝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