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坚;朱雄增;张仁元
超微结构保存的好坏是透射电镜样品制备的关键[12].活体组织离体后由于缺血缺氧,发生自溶,使超微结构受到破坏,失去观察价值.故一般要求组织离体后立即入固定液中固定,但有时由于条件限制,组织不能马上进行固定,如外科手术切除标本.究竟组织离体后多长时间再固定,其超微结构不失去观察价值,目前尚无明确结论.作者拟观察取材时间对肝脏超微结构的影响,并确定肝脏能耐受多长的取材时间.
作者:井建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层粘连蛋白受体(LN-R)与间质微血管密度和肿瘤转移、复发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73例乳腺癌LN-R、FⅧAg的表达,并对28例病人进行随访分析.结果:LN-R 的表达程度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存在正相关(P<0.0001),与病理分级无关(P>0.05),与乳腺癌间质微血管密度(MVD)存在正相关(P<0.0001).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其MVD值明显高于阴性组(P<0.001).随访28例病人中,复发组的LN-R表达增强比率及MVD值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5).结论:LN-R的表达程度及MVD值均可作为判断乳腺癌病人转移及复发的独立指标.
作者:寇伯君;李玉林;朱桂彬;吴珊;张丽红 刊期: 2000年第04期
1 材料和方法23例标本均取自1978~1998年间外检标本,全部标本均常规制成HE切片并行免疫组化标记分型.EBV和p53检测为用超敏S-P试剂盒、鼠抗EBV(LMP)和突变型p53蛋白单克隆抗体,同时取15例14岁及其以下病理诊断为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的淋巴结行EBV和p53蛋白检测作为对照,上述免疫组化试剂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
作者:黄春鑫;李捷艳;郑雪梅;林岳生;倪继军;黄君健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应用单细胞显微切割技术分离和研究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瘤细胞,并检测其是否存在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方法:采用单细胞显微切割技术从HL组织切片中获得其瘤细胞Reed-Sternberg/Variant (RS/V)细胞,提取DNA后,利用PCR扩增HCMV立即早期基因片段.结果:单细胞显微切割可将RS/V细胞从HL淋巴组织中独立分离出来,收集切割的瘤细胞可获得用于PCR扩增的模板DNA,在13例HL石蜡组织切片中有4例经PCR扩增出149bp的目的片段.结论:单细胞显微切割技术适用于HL瘤细胞研究;部分HL组织的RS/V细胞中存在HCMV感染.
作者:闫庆国;黄高昇;朱德生;王哲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及克隆性基因重排特征.方法:对6例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作了临床病理形态观察和免疫组化分析(S-P法),并用PCR技术单轮及半巢式扩增法进行IgH及TCR-β基因重排检测. 结果:6例皆为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瘤细胞大部分是中心或中心母细胞型,常伴浆样分化,往往围绕血管排列.PCR克隆性基因重排,IgH 单轮法(2/6例)阳性,半巢式(6/6例)阳性,TCR-β皆为阴性. 结论:脑淋巴瘤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及基因重排是诊断脑淋巴瘤重要工具.基因重排半巢式比单轮法优越,阳性检出率高.
作者:陆孝禹;郑颂国;肖立;张容轩;罗建民;沈兆忠 刊期: 2000年第04期
1 材料和方法收集我院1985~1998年脑外科手术标本中脑转移性肿瘤56例,标本均用10%中性福尔马林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其中部分病例作免疫组化染色,网状纤维染色,粘液染色.11例做了电镜观察.
作者:陈静华;张新华;孟奎;张泰和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cyclin D1、p16、Rb蛋白在胸腺瘤中表达及预后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54例胸腺瘤标本进行检测.结果:cyclin D1 、p16、 Rb蛋白在髓质型、混合型胸腺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3.1% (3/13 )、69.2%(9/13)、53.9%(7/13),器官样、普通皮质型胸腺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50.0% (8/16)、75.0% (12/16)、75.0%(12/16 ),高分化、高级别胸腺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4.0% (21/25)、40.0%(10/25)、56.0% (14/25),(P<0.05).cyclin D1、p16蛋白的阳性表达与胸腺瘤的M-H分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预后密切相关.结论:cyclin D1、p16、Rb蛋白参与胸腺瘤细胞增殖并影响其分化,可作为监测预后的有效指标.
作者:许励;徐文娟;赵仲生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患者女,13岁,反复发热、乏力、消瘦4月余.查体:贫血貌,下腹部包块,上界平脐,两侧达腹壁,固定.手术所见:后腹膜肿块,约8 cm×7 cm×5 cm,与周围组织粘连明显.术后患者发热症状消失.
作者:陈素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尖锐湿疣(CA)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及Ki-67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对48例CA采用TUNEL 技术原位检测其细胞的凋亡,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Ki-67阳性的表达.结果:表皮中见到典型的凋亡细胞,表皮各层中有较多Ki-67阳性细胞.病情严重度与凋亡指数无显著差异性(P>0.05);与Ki-67阳性细胞指数比较则有显著差异性(P<0.005).凋亡细胞与Ki-67阳性细胞之间呈负相关(r=0.513P<0.05).结论:凋亡在限制病毒的繁殖上起重要作用.Ki-67过度表达可能与细胞周期增快有关.
作者:张谊之;张敏;王琳;李俸媛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96例原发性乳腺癌组织p16蛋白表达情况,探讨p16蛋白与乳腺癌病理分型、分级、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作者:刘天卿;邢广莹;侯晓春;张众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患者男,51岁,会诊病例(陕西宝鸡市中医院).因急性腹痛、呕吐入院.一般情况差,消瘦.右腹股沟有1枚肿大淋巴结,2 cm×1.5 cm×1.5 cm.其他处淋巴结不大.肝、脾未扪及.实验室检查:Hb 119 g/L,RBC 4.06×1012/L,WBC 17.9×109/L,N 0.85L 0.13 M 0.20.X线检查:右肺上野有5 cm×5 cm,2 cm×2 cm块影,分叶状.右耻骨疑有骨质破坏.临床拟诊不完全性肠梗阻作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距屈氏韧带30 cm处小肠壁扪及1包块,如鸡蛋大,伴肠套叠.距回盲部90 cm处肠内有核桃大的肿块,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行小肠部分切除术送病理检查.
作者:朱梅刚;蔡俊杰;董都选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孕妇,24岁,妊娠40周,不规则腹痛5 h,见红1 h入院.行人工破膜,阴道侧切,顺利分娩一男婴.婴儿一般情况好,发育正常.胎盘自然娩出,见胎盘边缘羊膜外有一结节,其表面有羊膜包绕.孕妇否认近亲婚配,平时身体健康,曾药流一次.孕早期无用药及放射线等接触史.乙肝五项指标检查:HBsAg、HBcAb阳性.
作者:余上海;石凤娟;仰晨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淋巴系统的病理诊断难度大,这是由其解剖、组织、生理、病理等一系列特点所决定的,分析和认识这些特点,对于提高淋巴病理诊断的水平是十分有益的.
作者:纪小龙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离体的脱落细胞,随着离体时间的增加而逐渐自溶,其细胞形态发生较大改变而影响观察,但离体时间对脱落细胞形态的影响至今缺乏科学定量分析,本实验应用CMIAS-007真彩色图象分析仪,对不同时间离体脱落细胞标本进行定量分析,以发现佳的送检时间,为临床合格地送检脱落细胞标本提供科学的依据.
作者:高自芳;曹晓哲;董亮;杨小香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中p27Kipl蛋白的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5例子宫内膜癌p27Kip1蛋白的表达,并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的DNA含量.结果:子宫内膜癌p27Kip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9%(72/105例),明显低于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及单纯增生、复合增生子宫内膜总的阳性率(91%,P<0.01),而与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的p27Kip1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p27Kip1蛋白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DNA倍体有关(P<0.05).组织分化差、临床期别晚以及异倍体细胞中,其p27Kip1蛋白阳性表达明显下降.p27Kip1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学类型、肌层浸润、患者年龄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结论:p27Kip1蛋白表达的下降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并有可能成为判断子宫内膜癌预后的有效指标之一.
作者:王华;王靖华;步宏;魏于全;李俸媛;雷松;杨秀英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子宫内膜上皮内癌(endometrial intraepithelial carcinoma,EIC)是新近报道的一种类型.Ambros等给EIC的定义为:EIC是子宫内膜表面和腺上皮被类似侵袭性浆液性癌的恶性细胞所取代的非侵袭性病变.EIC常合并子宫侵袭性浆液性癌(uterine serous carcinoma,USC),有人认为EIC是USC的前驱病变,其细胞形态也很似USC的细胞,但是无内膜间质或平滑肌浸润.不合并USC且发生播散的EIC很少见,其临床生物学意义还不清楚.作者报道3例不合并USC的EIC且伴有子宫外浆液性癌(腹膜癌病),并将其临床病理特征与9例原发性腹膜浆液性癌(primary peritoneal serous carcinoma,PSC)进行了比较.
作者:Soslow RA;Pirog E;Isacson C;闵大六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初步探讨卵巢粘液性肿瘤(OMT)的组织发生. 方法:用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91例OMT上皮的粘液分泌.按粘液性质将上皮分为3型:胃型、肠型和中间型.并将肿瘤分为简单型及混合型. 结果:良性56例中,45例为混合型,其中22例由3种上皮成份组成,23例含2种上皮;另有11例为简单型.中间型、胃型及肠型3种上皮在良性肿瘤中的出现频率分别是40/56、35/56、29/56.21例交界性、14例恶性OMT无论组织学或组织化学分型基本上均为混合型.但在恶性肿瘤中仍见有仅含中性粘液的区域. 结论:OMT是一种可分泌中性和酸性粘液的肿瘤,除经典认为OMT上皮由颈管型和肠型上皮组成外,尚有胃型上皮,提示这些肿瘤可能起源于具有多方向分化能力的干细胞.
作者:蒋家康;李绍刚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胃肝样腺癌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肝样腺癌11例,并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及电镜观察.结果:胃肝样腺癌,光镜下具特征的组织学表现为玻璃样小体、广泛性侵犯静脉;免疫组化AFP、AAT、ACT阳性,HCG阴性;电镜下,可见癌细胞围成腔样,类似于毛细胆管结构,腔面有微绒毛,细胞膜相连处有连接复合体.随访1~5年,死亡6例,其中5例死于胃肝样腺癌广泛转移,1例死于腹腔种植性转移.其余随访中均存活.结论:胃肝样腺癌是原发于胃粘膜并具有腺癌和肝细胞癌特征的一种胃癌,分化差,易肝转移,预后不良.
作者:陈金璋;孟刚;胡闻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子宫颈腺体异型增生(EGD)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6例子宫颈点活检的子宫颈腺体异型增生标本进行光镜观察及子宫颈细胞学检查,并对8例病人进行随访.结果:组织学共同特点表现为:子宫颈腺体增生活跃,腺结构密集,新生小腺体增多,腺上皮呈乳头状或丛状突入腺腔,呈单层或假复层结构,腺上皮细胞出现异型性.子宫颈细胞学涂片4例考虑子宫颈腺体异型增生,12例为良性变异.随访8例,5例高级别腺体异型增生中4例进展为子宫颈腺癌,3例低级别腺体异型增生中1例进展为子宫颈腺癌.结论:子宫颈腺体异型增生可能是子宫颈腺癌的癌前病变.
作者:张晓飞;陈晓端;赵承洛 刊期: 2000年第04期
长期以来,传统的建立在电泳基础上的基因表达、序列测定、突变和多态性检测等研究方法,耗时费力,一次只能有限的观测一个基因.近年来DNA芯片(DNA chips)技术的应运而生[1~3],是基因分析技术的一项重大革命,使我们能够一次性地对上千种基因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在基因组整体水平上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本文仅对DNA芯片技术的原理、应用范围及其对医学科学发展的影响做一简要介绍,探讨其在病理学研究中的潜在作用.
作者:张建中 刊期: 2000年第04期